
轉型期的台灣農業,又面臨了新的挑戰,這一波的競爭來自對岸。
每年三到四月間,是台灣海峽風浪最平靜的時候。月黑風高的晚上,海平面不知名的角落裡,兩岸漁民間一樁樁的「海上貿易」正在進行。
在台北市南北貨的集散地迪化街上,蘭州瓜子、山東花生,以及不知詳細產地的大陸金針、香菇、李子、梅子和中藥材等等,堆得如小山一般隨處可見。

雲林斗南鎮一座農家倉庫中,堆疊著滿山滿谷的走私花生。(卜華志)
挑戰對岸來
據警政署的統計,從民國七十九年七月政府大力緝私以來,海上槍械及毒品走私已日漸減少,但是農產品走私數量仍未稍減,佔全部走私案件六成五以上。
走訪基層農會的成員,他們對非法進口的大陸農產品埋怨連連。幾個受影響的產地農民如雲林和台東,幾乎為此到農委會抗議。
今年三月間,全國經濟會議在台北召開,能否建立大陸農產預警制度又成熱門話題。與會學者專家指出,透過走私,大陸香菇、花生、大蒜、魚貨……等高價值經濟農產品大舉登陸;大陸茶葉透過第三地轉口進來;加上台商對大陸農業投資躍躍欲試,我們對大陸農產品的「依賴度」會不會愈來愈高?
大陸農產品真的已經衝擊到轉型中的台灣農業?

收割後的大蒜,放在田裏曝曬一、二天,乾燥後再收集起來出售。(卜華志)
蝦鰻大戰
先從國際市場看起,兩岸農、漁產品的競爭,的確已經白熱化。
民國七十五、六年間風光一時的輸日冷凍草蝦市場,幾乎已被大陸新興養殖的大正蝦取代了。
同樣在日本市場,兩岸養鰻業也正在較勁。由於日本人的投資,大陸在民國七十二年間開始大力發展養鰻業,如今生鮮鰻魚的輸日數量,已達日本鰻魚進口量的八分之一。相反的,台灣生鮮鰻魚的輸日量,卻從民國七十六年的一萬八千噸,降到八十年的一萬三千噸。
驟降的數字固然讓人擔心,但台灣區鰻魚公會總幹事林淑欽表示,由於氣候、養殖技術等條件,台灣生鮮鰻魚的品質極佳,加上鰻魚銷日已有廿多年的經驗,無論品牌知名度、行銷管道,乃至運輸、管理、包裝等技術都有一定的水準,因此台灣外銷鰻魚在日本屬高價位產品;大陸這幾年則採廉價攻勢,「從量上講,是搶走了我們一部分原有的市場,但從整體貿易額來說,並沒有下降」,她說。
但是鰻魚業者並不敢掉以輕心,這兩年將輸日的重點擺在加工調製上,以技術研發取得競爭的優勢。

台北迪化街上,大陸農產品隨處可見。(卜華志)
供需消長
國內市場則是另一番景象。
目前兩岸間接貿易並未全面開放,大陸農產品的進口,在目前開放的五十多項裡,部分仍有配額、輸入許可證等限制。利之所趨,大陸農產品遂以走私行為扣關入門。
農委會農產貿易科科長廖安定指出,從經濟角度分析,走私均肇始於「價差大、有利可圖」。但比較起來,大陸農產品大量走私——據農委會從去年七月到今年一月的統計,走私農產品的數量,高達一千三百多公噸——則還有因兩岸距離近,農產種類、口味相似,買賣雙方語言容易溝通……等因素。
目前在台灣沿海各地,走私較多的,均屬於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花生、大蒜、香菇、金針、紅豆、檳榔、糯米、中藥材、漁貨等是大宗,還有部分豬牛羊肉等及其內臟,以及本地不產的稀有動物如獒犬、娃娃魚、變色龍等。
走私農產品的種類,也隨市場變動而消長。像去年充斥市場的黑瓜子,受到今年一月開放進口的衝擊,現在已經相當冷門。代之而起的是大蒜、花生;而像檳榔,去年由於颱風,本地產量驟減,成為今年上半年的私貨大宗。

這是雲林縣西螺鎮的走私農產品銷毀場。銷毀後跟土壤攪拌、混合,淪為有機肥。(卜華志)
爸爸出海「買」魚去?
大陸走私貨對台灣農產品的衝擊,主要表現在價格上。
「去年春天,花生的產地價格每台斤最高可賣到卅六元,這是光復以來最高價。但是到了秋天,走私貨一來,台產花生慘跌到廿元以下,農民血本無歸、叫苦連天」,雲林縣農會總幹事謝永輝說。
其他農產品也一樣。像紅豆,民國七十九年中緝私前每台斤的市售價格只有台幣卅五元,緝私後回升到五十元。香菇正常價格原有八百到一千,大陸香菇一來,台產香菇一下子遽跌到四、五百元。
價格波動最劇的是檳榔。前兩年,檳榔貴到一顆可抵一斤雞蛋(約十五到廿五元間);大陸貨一到,立刻慘跌到一粒一元還沒人要。目前檳榔一粒批發價三元、市價十元,價格穩定當拜緝私之賜。
漁貨問題則比較複雜。農委會企劃處處長陳武雄指出,對於生鮮漁貨,除作飼料用的魚粉類魚管制外,其餘都允許進口。但大陸生鮮漁貨仍然大量走私。據了解,可能因為兩岸漁民容易接近,走私不需透過轉口,比進口容易得多。此外,兩岸漁貨極難辨認,也是漁民鋌而走私的原因。
「如何能辨認是台灣,還是大陸螃蟹?它可以在海裡游來游去!」基隆海關一名緝私人員笑說。以前南寮漁港走私猖獗時,警方利用捆綁漁貨的繩子來辨認;但後來,走私的漁船連繩子都帶去,警方更找不到證物。
漁貨的競爭亦表現在價格上。尤其是台灣漁郎賴以生存的高價魚類,如赤梜翩A批發價由每公斤四百元跌到二百元,馬頭魚由二百廿元跌到八十元以下。影響所及,「漁民不捕魚,而去買魚了」,基隆區漁會總幹事蕭進興說。

自從政府大力緝私以來,台灣沿海的走私活動已有日漸減少的趨勢。不過少的只是槍枝、毒品,農產品仍源源而來。(卜華志)
轉型期的困境
歸根究柢,農產品會感受到如此大的壓力,主要是轉型期的台灣農業,競爭力有其侷限之故。土地、人力的成本過高,農村勞動力老化,且多由婦女擔任;而勞動力缺乏,更是許多農村的心腹大患。「每當採收時節,我要開廿里路的車程,去載『查某工』(女工)」,雲林縣元長鄉花生農吳文慶說。他的說法,道出了台灣農業生存的苦境。
農業機械化當然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台灣農村耕地狹小,除非集合多家農戶,以「代耕」方式聯合經營。而且,台灣的農業機械,大多僅限採收,至於製造、加工等機械,離全面自動化還有一段距離,而且為求品質,許多工作都還是要仰賴人工。
例如北部茶園,以機械採茶已達百分之八十,但繁複的製茶過程還是少不了人力。像採收花生,若用機採,易傷果實;此外,台灣一些地形陡峭的山坡,要全面機械取代人工並不容易。

由於汙染、過度捕撈,台灣近海、沿岸漁業已少有這樣滿載而歸的景象。(本刊資料)
平潭有船自遠方來
再看漁業,台灣由於四面環海,漁業發展本來有很好的條件,可是由於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及長久以來過當的捕魚方式,使得台灣沿岸及近海漁業面臨了很大的困境。政府因而大力鼓吹漁民轉業,但是眾多漁業人口——據農委會估計,目前台灣近海沿岸還有三萬多艘漁船,十七萬名漁民的轉型需要時間,而這時適逢兩岸互通,擁有漁船利器的漁民們,自然就成了兩岸「第三類接觸」的「尖兵」。
於是,漁船不捕魚而去買魚,「這邊拚命買,那邊就『打拚』(努力)抓」,也到過大陸的基隆區漁會理事莊錫宗形容。到平潭等大陸港口走走,可發現不少台灣漁船,跟五、六年前不一樣,這些漁船不是因為機器故障,船員落水或受傷,而是在那邊等待漁貨的,「當場議價,還附帶包裝」,他說。

隨著台灣農業的變遷,昔日風光一時的養殖業盛況不再。(卜華志)
只影響少數人?
大陸農產品走私進來,擾亂我市場秩序,對我農民造成嚴重影響,這的確是個事實。但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到底有多大的農產面積,多少農民比例受影響?
以目前受衝擊比較大的花生、大蒜、香菇、金針等幾個經濟作物來說,總種植面積加起來不過五萬公頃。這與台灣地區目前尚有八十九萬公頃的農地比來,其數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問題似乎又不如此單純。
比較可觀的影響在心理層面。
這幾年,台灣地區逐步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美國玉米、大豆、歐洲共同市場的蔬菜、水果,東南亞的茶葉逐漸進來,台灣農民受到的衝擊一波接著一波。說起來,大陸只是「雪上加霜」,將競爭力不夠的台灣農業再打上一拳;但對農民來說,大陸農產品似乎又有不同,「一是它不合法,二是其以大吃小,以距離近得其便利」,台灣農權會會長林國華表示,受到大陸農產品的進逼,台灣農民說起來就是「不甘心」。
「為何不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為何不把大陸當作經濟互補的地區來看待?」經營外銷茶葉的天祥行董事長王政統問。長年在海上捕魚的基隆市漁民張福清甚至認為,走私漁貨「對社會有貢獻」。「以前,只有有錢人和漁民吃得到的馬頭與赤桮弘盂驤翩A現在大家都買得起了,不是很好?」他說得「理直氣壯」。
許多農、企業界更是身體力行,到大陸投資食品加工廠,像統一到新疆投資蕃茄廠,味全到上海投資奶粉廠等。
不少台商也認為,進口大陸的廉價茶,與台灣香氣比較濃郁的好茶作「拼推(優良與劣質茶混合)」,可以補我人力、土地成本太高的弱點,再創出口佳績。

勞動力老化,是農村轉型期中的大問題。
消費者Vs.生產者
從純經濟的,使業者、甚至消費者蒙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似無可厚非;但如果要觀照經濟以外的層面,長遠來看,像糧食安全、農民的出路……等,考慮面就不止一端了。
目前政府對花生、大蒜、香菇、金針等項,「保護」的理由,就是基於照顧農民的權益。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陳武雄指出,花生、大蒜是南部沿海地區,金針、香菇是東部及中部山區的傳統作物,共同的特色都是當地土地比較貧瘠、轉作其他作物比較難,且農民世代種植,要輔導其轉型,需要一段時間。
又如茶葉,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毅指出,大陸茶年產六十萬公噸,出口廿萬公噸,而台灣茶葉總生產量只有二萬公噸,假使如茶商所說,開放大陸茶葉進口,那台灣茶農又有何生存空間?
問題是,除非高價能換來品質,否則誰願意當冤大頭。
林國華指出,大陸農產品是否開放進口,基本是上「生產者」與「消費者」立場不同的問題,「生產者望高價,消費者要低價」,他說。

水耕蔬菜除了衛生、清潔,還可調節颱風及冬季蔬菜短缺期的產銷秩序。(張綱攝)(張綱攝)
一場技術對上資源的戰爭
這也是兩岸農產品最主要的衝突點。說起來,大陸農產品所以受本地歡迎,一方面是價錢低,一方面也是品質相當不錯。像山東花生,香氣雖然差了一些,但是殼大果肥,頗受歡迎;大陸香菇,由於以日曬而非以乾燥機烘乾,沙子比較多,衛生條件差了些,但外型、香味都毫不遜色。
真要講競爭,無法從價格上去爭勝,只能從拉大品質差距著手,像茶葉,產在台灣高海拔山區的高價茶,大陸就很難搶其市場,「大陸要作到如凍頂烏龍茶般的烘焙技術,恐怕還得練幾年」,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推廣中心主任楊盛勳說。
此外口味、新鮮度也是本地農產品可以取勝的「利器」。台產大蒜、花生和香菇,所以能在市場立足,消費者習慣不可忽略;而像水果、蔬菜、肉類等,「即使是開放更多進口貨,也少有外來品可與其競爭」,陳武雄處長十分自信。
「重要的是要利用台灣的技術優勢」,目前正在作兩岸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的邱毅指出,輸日的活蝦靠運輸、調製鰻靠加工技術等,打的就是一場以「技術」對「資源」的戰爭。

北部第二條高速公路橫貫過桃竹苗中、低海拔的丘陵區,原是台灣最主要的茶區。(卜華志)
產銷資訊待建立
綜觀世界農業大勢,今日的農業已從過去純生產的角度,轉向其他如國土保育、回歸自然生活等層次。農業除了大量生產、輸出賺外匯外,應該還有其他的思考方式。政府這幾年努力對農業進行產業的調整,鼓吹減產、精緻化,及土地永續生存等觀念,就是這個大趨勢下的產物。否則台灣的農產品,「即使不受大陸的競爭,也會受到其他國家的衝擊」,陳武雄說。
在我們致力加入國際組織的今天,這類產業調整尤其有其必要。陳武雄指出,未來農業發展是朝高品質、低污染、衛生安全性高等方向走去,如此才有助面對外來的競爭。
而在此之前,為健全市場秩序,政府應提出更多如合理的農產價格,及農產數量等產銷資訊,讓農民有所遵循。至於農委會目前正擬議中的大陸農產預警制度,或許也是個轉型期中的因應之道?
〔圖片說明〕
P.106
精緻作物大蒜的採收,全需仰賴人工,以機械採收可能傷及球莖。
P.108
雲林斗南鎮一座農家倉庫中,堆疊著滿山滿谷的走私花生。
P.108
收割後的大蒜,放在田裡曝曬一、二天,乾燥後再收集起來出售。
P.109
台北迪化街上,大陸農產品隨處可見。
P.109
這是雲林縣西螺鎮的走私農產品銷毀場。銷毀後跟土壤攪拌、混合,淪為有機肥。
P.110
自從政府大力緝私以來,台灣沿海的走私活動已有日漸減少的趨勢。不過少的只是槍枝、毒品,農產品仍源源而來。
P.110
由於污染、過度捕撈,台灣近海、沿岸漁業已少有這樣滿載而歸的景象。(本刊資料)
P.111
隨著台灣農業的變遷,昔日風光一時的養殖業盛況不再。
P.112
勞動力老化,是農村轉型期中的大問題。
P.112
水耕蔬菜除了衛生、清潔,還可調節颱風及冬季蔬菜短缺期的產銷秩序。(張良綱攝)
P.113
北部第二條高速公路橫貫過桃竹苗中、低海拔的丘陵區,原是台灣最主要的茶區。
P.114
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是台灣農業一定要走的路。罐裝茶市場的開發就是個好例子。
P.115
這戶農家主要的收入,是替日本人代種花卉採集種籽,再回銷日本。是技術農業的一例。
P.115
這座茶藝館的主人,是世代種茶的農家子弟,有別於父執輩,這類新農民自信而懂得經營之道。

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是台灣農業一定要走的路。罐裝茶市場的開發就是個好例子。

這戶農家主要的收入,是替日本人代種花卉採集種籽,再回銷日本。是技術農業的一例。(卜華志)

這座茶藝館的主人,是世代種茶的農家子弟,有別於父執輩,這類新農民自信而懂得經營之道。(卜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