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年元月十六日,由國際海報展覽會主辦的第十五屆 Savignac 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設計大獎,從世界各國六千張作品中,選出來自中華民國的陳俊良的作品「東方印象」系列之一,頒給首獎──沙維納獎。沙維納獎在國際間素有「海報設計界的奧斯卡獎」之稱,由於是美術設計界的專業獎項,國人熟悉度不高,也不清楚陳俊良是何許人也。事實上,陳俊良投入平面設計工作已有十五年以上的歷史,前年,他認為自己的作品已具成熟度,開始參加世界各國海報競賽,居然連連獲獎,可以說有投必中。
初次見到陳俊良,立刻被他的穿著吸引,他還不到四十歲,穿了一身考究的黑色系西服,衣領整個豎立起來,有點像偵探片裡造型瀟灑酷炫的男主角,頭髮順勢往前理,然後再往上梳,是時下相當流行的髮型。別以為陳俊良只崇尚流行,說起話來卻言談沉穩,有條不紊,對事情都以平常心看待。即使是獲得世界海報大獎,成了台灣第一位獲獎人,陳俊良也沒有特別興奮,只說了句:「真幸運,我的作品居然被老天爺看到了。」

插圖
黑與白
陳俊良獲得法國國際海報設計大獎的作品「久違了,東風」,整個畫面的色彩並不多,他以梨花與毛筆意象來構圖,簡約的設計,大量的留白,形如筆山亦如筷子的毛筆,擱放在設計的梨花枝上,搭配由書法家董陽孜快意淋漓的書寫字體,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大量的留白,留給了人們深刻印象。
陳俊良解釋,設計理念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布白」,「當你能夠把留白做更好的版面構成時,其實你關照的不只是圖像,而是整個版面。」陳俊良進一步說明,當初他在設計「久違了,東風」這張海報時,事前已經把大量的白色規劃進去。他認為,在設計上,留白的技巧比圖像更難,稍不留心,就會給人「大而無當」,甚至「空洞」的感覺,因此他很謹慎的處理留白,而白色與黑色正是他鍾愛的顏色。
對於偏愛黑色,陳俊良也有一番說詞:「彩色太咶躁,不成熟,我喜歡冷靜一點的色彩,像黑、白、灰都是我喜歡的顏色,即使一定用到色彩,我也不會大紅大綠的鋪陳,總會帶一些沈靜的灰色或黑白色調去調合它。」就像他最喜歡的一本美國攝影雜誌B&W,裡面刊登的青一色是黑白照片,有些大師的黑白作品,不斷重複出現,但是一點也不會給人膩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平靜、詳和。

插圖
設計全才
從小喜歡畫畫,喜歡一切美的事物的陳俊良,大學唸的是自己十分陌生的印刷設計。陳俊良表示,在填志願的時候,他的學長告訴他,日後如果想走設計這條路,就要從印刷這一門著手;先從製版、分色開始學習,還要對攝影、紙張的表現、文字的感覺、包裝等都有深刻瞭解。
學長特別告訴他,設計絕不能只靠想像來做,必須透過印刷完成,如果不懂印刷,設計工作事倍功半。這句話給了陳俊良很大的啟示,雖然他對印刷課程並不感興趣,最後還是挑選印刷,而且耐著性子把它讀好。他很高興當年選擇印刷設計,培養他日後成為十項全能的設計工作者。
很多人都以為平面設計者只會設計雜誌及書籍的封面,「事實上並非如此,」只要提到這個問題,陳俊良總是不厭其煩地解說。他認為,平面設計是一個多面向的創作,舉凡公司簡介、年報,企業形象贈品、手提袋等,都是平面設計的一種,範圍無限寬廣。
陳俊良說,當有人把他定位在只會做封面設計時,他就決定不再只設計封面,轉而積極開拓不同的領域,「否則難有進步,也欠缺說服力。」
九年前,陳俊良離開工作多年的天下雜誌,原本計畫到世界各國旅遊、攝影、還有享受重做學生的樂趣,未料,惠普公司知道他離職,主動找他設計公司的桌曆及賀卡,為了開發票,他只好成立「自由落體」公司,開始專心開拓新的平面設計。此後的歷程就像一個藝術工作者,不斷向內心的礦層掘進,每一個未知的開發,都可能有寶藏出土,最後愈來愈多的晶亮綻現了,也愈來愈接近自性的光輝。
事實上,創新,才能造就更多創作的空間,陳俊良表示,當委託人、讀者、或不知名的旁人看到了他的新創作,眼睛為之一亮,心想平面設計原來也可以這麼做呀!於是,這個眼睛發亮的人,心也發亮了,也因此更加投入,被激發出新的聯想,又創造出新的作品,啟迪的作用就這樣發生,一個接著一個傳衍出新的火花。

陳俊良是台灣第一位獲得 Savignac 法國國際海報沙龍設計大獎的藝術家。
快樂在快樂之間
「東方印象」系列之一的「久違了,東風」,被法國評審團認為是二○○二年世界最美的海報,在這之前,陳俊良曾以「快樂在快樂之間」獲得第十四屆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入選,另外,他還多次獲得香港設計師協會「設計展優異獎」及日本 IPT2000 第六屆國際海報展入選。
法國國際海報評審團給陳俊良的評語是:該作品表達了這個時代幾乎已經不存在的善良;沒有紛爭、沒有對立、恐懼及虛假,隱約透露了「人道關懷」的精神。
一般人大都認為,文字和圖像思考是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涇渭分明,不易水乳交融。陳俊良卻不一樣,他有二枝彩筆:右手把創意設計成海報,左手書寫成文案,兩者同樣出色。像入選第十四屆法國國際海報的「快樂在快樂之間」,就是一例。另外,「落定,在過心之間」、「深思,沉默到無聲」、「告別,在透徹之後」等等海報文案,也都是得獎之作。有人形容陳俊良擅長弦外之音,讀後往往令人為之一驚,完全是詩人的拿手好戲。
比如在為莊園貿易公司設計的紅酒文案上,他寫道:「豐收冬藏,承平泰世。遇見瑞雪,越見長紅。沈澱歲月的是人生際會,啜飲點滴在高杯。一個人,滿罐平安,閤家圍爐共守日、月、年烙記憶。久常逢。」貼切的文詞,美麗的圖像,交織成一幅令人愛不釋手的平面廣告。
東張西望
不久前,陳俊良與三位設計界朋友合作出版《放 4 》一書。此外,他也籌劃將多年在旅行中拍攝的圖片,舉辦一場《東張西望》攝影展,這些作品文字都是標準的「一語雙關」。《放 4 》主要是說放了四個設計家的作品,但又「放肆」地呈現不同的美學觀點。《東張西望》既是一個影像記錄者在旅途中「東張西望」的結果,也是一個東方人在西方旅行的觀點,豐富的文字意象,是閱讀陳俊良的作品最迷人之處。
陳俊良坦承,初期撰寫這些精簡的字案,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但是他不怕麻煩,寫不好就重來,一次又一次,就這樣來回的琢磨,終於有了模樣,如今對文字的喜好居然超越了圖像。
他表示,這多虧他來自一個從事出版的家庭。陳俊良的父親、大哥都從事出版工作,小時候每天看大人寫的文章,就在這種自然的情況之下,培養了他的閱讀興趣。進了大學,家裡出版的書籍,全部都是由他設計,估算前後設計了三百五十本書的封面。在這種長期的訓練下,練就了他既能設計,又能寫文案的本領。
「儘量累積」,是陳俊良鼓勵年輕設計工作者常說的一句話,他說,在設計這個行業,多看、多聽、多做是成功的不二法門,特別是多做,不能只靠看、只憑想,那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設計這一行,靠的是百分之百的實務經驗,他打了一個比方:「好像與朋友對談,你講不出口的就不是你消化過的智慧;你做不出來的就表示你還沒有吸收。」
冷景情深
每個月平均看十五本國內外雜誌的陳俊良,不斷從新的圖像吸取靈感,另外,他還藉著旅行,吸收各地不同的文化。陳俊良表示,不同的文化可以增進設計者的腦波,產生強烈的刺激,同時還可以發覺自己的東西是否已經老舊,趕不上日新月異的社會。因此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會很仔細地觀察當地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看人們如何生活,甚至與陌生人聊天,他認為這樣做對藝術工作者十分重要,他自己的許多創意,也都是來自旅行的觀察。為了安心觀察,通常他都是一個人去旅行,雖然孤獨,其樂無窮。
雖然偏愛生冷色系,陳俊良卻有一顆熱情的心,他說,再過幾年,也就是他從事設計工作滿二十年時,他要自工作崗位退休,從事關懷老人的工作。陳俊良此舉是源自經常在媒體看到孤苦無依的老人,乏人照顧,生活困苦,內心常為此不安。因此,他計畫從職場退休後,要把大部的心力放在老人身上,盡可能地協助孤苦無依的老人。深藏內心的這番心願,是否也是陳俊良作品色調看來冷峻,其實涵藏溫暖的原因?
海報設計界的奧斯卡:Savignac 獨具東方眼
(張夢瑞)
由國際海報展覽會主辦的 Savignac 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設計大獎,總部設在巴黎,是世界海報設計界最重要的大獎。據法國在台協會合作與文化組文化事務專員裴若冰表示,Savignac 獎由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認養,並提供經費及場地贊助,公信力無庸置疑。
Savignac 獎是以法國最重要的海報設計界元老的名字命名,這位於二○○二年十月去世,享年九十五歲的設計家,在二次大戰前後,即以「肥皂牛」系列設計在歐洲享有盛名,至今猶受人尊重。一九九五年,法國政府還邀請當時八十七歲的他,為青少年創作一系列以反毒為主題的海報,因此,以他為名的 Savignac 獎,其重要性自然備受肯定。
法國是個文化大融爐,很能夠欣賞多元文化,特別是東方文化,這可從近年來台灣導演候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頻頻得到法國多項電影獎印證。法國人對包括台灣在內的東方文化也十分熟悉。裴若冰認為,東方風格在國際設計中受到重視是很能理解的。
國際美術展覽會歷任得獎者包括:一九九二年的 Per Arnoldi(丹麥 )、九三年的 Stasys Eidrigevicius(波蘭 )、九四年的 Rafal Olbinski (美國 )、九五年的 Shigeo Fukuda(日本 )、九六的 Milton Glaser (美國)、九七年的 O-Young Kwon(韓國 )、九八與九九年的 Carine Lank( 瑞典 )、二○○○年的 John Au (香港 )、二○○一年的美籍保加利亞裔藝術家 Luba Lukova, 及二○○二年的中華民國藝術家陳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