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豐原郊區三陽公園旁,有一排不顯眼的透天厝,以推動青少年閱讀為理念的「戀風草青少年書房」於此扎根。與其說這是間「獨立書店」,書房主人更希望它被稱為「社區書店」。
回鄉為青少年開墾閱讀沃土而努力,邱景墩獨立開書店圓夢,也讓家人因「閱讀」有了更大的夢想,他說:「雖然書房小小的,但可以努力一輩子。」
「你知道嗎,人的心如果變得堅硬不柔軟,通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戀風草青少年書房的主人邱景墩提出這樣的疑問,而答案就在他獨立開書店以來的觀察中。他說:「通常是從國中開始。這是我經營一家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書店之後,體會到的心得。」
「國中生不容易因為閱讀感動,尤其學校的國文、數學、英文等課程多數和感動無關,只和分數有關;青少年大部分時間都得應付考試,在學業的壓力下必須有顆堅硬的心。」
邱景墩一語道破台灣青少年閱讀環境的現況。他說,再加上城鄉差距,偏鄉很多孩子沒有接觸課外書籍的機會,因此讓他很想幫助這群孩子。
在台灣,兒童閱讀風氣愈來愈盛,不少崇尚閱讀價值的家長,費盡心思帶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然而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青少年與閱讀漸行漸遠,因此青少年的出版市場不太受到重視,這讓邱景墩感到相當惋惜。
他說自己從小就愛看書,學生時期成天跑書店,每次進書店就像挖到寶,只不過喜歡的寶物都與課業學習無關。邱景墩回憶,當時同學朋友大多不理解他;然而,等到當完兵想插班考大學,邱景墩才發現之前課業之餘喜愛閱讀心理學的相關書籍,對於自己考進入台大社會系有非常大的幫助。徜徉書海多年的邱景墩,北上念書後更以逛書店為樂,「當時心中就有個小小的聲音,希望有一天,能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

邱景墩一家三口都是書蟲,公開上千本的藏書,成立獨立書店,為社區推廣青少年閱讀。
2年前,邱景墩的獨生子達達即將升上國中,從小在父母的陪伴下,達達自然也喜歡閱讀。從孩子在兒童時期閱讀的繪本、橋梁書,到跨入文字領域後的各種經典書籍,邱景墩夫妻陪著孩子共讀,一起成長。
一家三口都是書蟲,家中的存書也早已超過千本。閱讀世界的豐富美好,讓當時經營補習班的邱景墩深深感受到在升學體制下,青少年孩子閱讀空間被殘忍壓縮的痛苦;回頭看著從小在兒子達達身上,藉由閱讀堆疊出的自信心,他真怕這信心的小草在升上國中後將被風吹倒,如何能為孩子延續美好的閱讀環境?邱景墩反覆思考。
此時、心中那個小小的聲音再次迴盪,想開書店的念頭再敲心門,46歲的他決定放手一試,希望繼續以書作為媒介,陪伴兒子達達度過青春歲月,也以一種公開藏書的概念,在鄰里間推廣青少年閱讀的風氣,讓好書不斷被傳閱,於是「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就這樣誕生了。

戀風草是一種用於水土保持的牧草,必須扎根實在,才能存活於風雨飄搖的環境。而邱景墩築的夢就跟戀風草一樣,深耕且踏實。他說,書店取名「戀風草」,是期許為孩子的閱讀力向下扎根,希望打造一個「青少年」與「親子家庭」共享的優質閱讀環境。
邱景墩徵詢過許多同樣經營書店友人的意見,儘管反對的聲音不小,但他清楚自己心中規劃已久的藍圖,「就是一間推廣青少年閱讀的社區書店。」依存著自己與鄰里間的原生情感,書店就開在邱景墩成長的台中豐原三陽公園旁、與家人一起生活的透天厝。
有了文化部補助的第一桶金,邱景墩先將住家一樓改造成「書房」,一家三口上千本的藏書自然就成了書房裡的鎮店之寶。「戀風草」在2013年8月4日開幕,「一開始我們真的就只有告訴親朋好友,還有以前教過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以一種歡喜大家來家裡作客的心情,希望大家一起來看書!」,雖然戀風草第一個月只賣出了2本書,但是在提供租借服務後,口耳相傳間已累積了數百名會員,也吸引不少社區的愛書人。
閱讀是一種力量,對邱家人來說,跟著書房一起在豐原扎根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

「周日青少年讀書會」為青少年延續閱讀的美好感受。圖右一為帶領青少年讀書會的林玉珠老師。
走進「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左側一整面牆都是邱家多年累積的存書,邱景墩夫妻從小為孩子用心挑選的豐富書目讓人很難不駐足觀看、閱讀,而右側一整面牆都是開店以來慢慢選進的新書。這裏的每一本書都有故事,邱景墩與家人一定都會先看過,「所以當讀者走進來挑選任何一本書,我們都能夠介紹書中的內容,當然,也可以為讀者推薦新書或是選書。」
邱景墩說,兒子達達對每一本書的位置瞭若指掌,有時候大人臨時想不起來,還得靠他協助才能夠找到,甚至為其他的孩子介紹與選書,「雖然當初是為了達達開書店,但現在發現,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達達因為這家書店而看了更多的書。」
用行動支持先生圓夢的邱太太(張良瑜),回憶起剛開業的頭幾天,一位學生家長走進來看了看書房,得知推廣青少年閱讀的理念後,隔天就親自捐贈了一整套書,讓她感動至今,「那一幕讓我很難忘,雖然獨立書店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很多人認同我們、捐書鼓勵我們,讓我們很感動。我敢說至今每一位走進戀風草書房的人我們都認識,都能成為朋友。」
張良瑜參與書店成長的每一個細節,以書會友認識了更多朋友,收到很多人的祝福。夫妻倆常想,是否能為別人再付出些什麼,也發現自己想為書店做的事越來越多,甚至現在就開始計畫,連退休後,都希望能擔任閱讀志工。
懂人,才能開獨立書店除了書,邱景墩更希望經營書與人之間的關係,為此他做了不少功課,各種能讓書店撐得比較久的方式都研究過,直到現在還在不停嘗試,而第一個實驗,就是有計畫的為孩子辦讀書會。他邀請到在附近葫蘆墩文化中心擔任讀書會領讀的林玉珠老師,一學期選出2本書,每個星期導讀、引導、安排閱讀進度。
由於青少年的閱讀是挑食的,通常老師選的書目會跟孩子期待的有出入。較有深度的書,青少年不一定讀得進去,於是邱景墩動腦筋,讓孩子先融入團體,再藉由老師的引導閱讀好書。讀書會開辦一年多以來,12個名額始終都額滿,最近甚至出現預約的現象。
除了分享閱讀心得,2個小時的讀書會時間也加入寫作課程,題目則從閱讀的題材中尋找。目前的升學新制重視作文表現,邱景墩承認這樣的安排的確有些考慮到升學的需要,但目的總還是希望孩子們在升學壓力之下,還能撥空閱讀。
順勢而為,親子共讀經營青少年書房後,邱景墩最常被家長們問到的問題,是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願意閱讀?他分享與兒子達達共讀的經驗,「很多家長為孩子選太多書,卻忽略花時間陪伴。」他強調,閱讀習慣要從家長開始養成。
在閱讀世界中,家長要跟孩子對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共讀,就算沒看過孩子的書,也要找機會討論溝通,問一問、關心一下。邱景墩也經常跟參與讀書會的學生家長溝通,如果有選書上的疑問,他建議家長們要先傾聽孩子的喜好,經由介紹後讓孩子自己選擇,他說:「介紹的部分很重要,這也是我們跟大型書店不一樣的地方,順勢而為,孩子自然能夠在閱讀的世界裡找到興趣並且觸類旁通。」
親子講座、桌遊吸引讀者去年戀風草青少年書房舉辦了10場親子講座,今年也計畫開辦10場,邱景墩說辦講座其實不容易,冷門的主題還需要特別宣傳。像是有一次談塑化劑,參加人數就不多,某次談12年國教,則幾乎全場爆滿。家長們的參與程度對書房是很大的考驗,但邱景墩從不氣餒。「我希望書店可以朝多元的方向發展,既然有這個平台,日後還是會繼續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去規劃。」他說。
邱景墩甚至帶進現下流行的桌遊遊戲,先吸引孩子們進到書房的環境,放下手機與3C產品,單純享受人與人之間共鳴的笑聲;如果再能夠到書架上抽出一本好書閱讀,那就更好了。
邱景墩也大膽嘗試,在去年首次舉辦了青少年文學獎競賽。他說這是他的夢想,也得到文化部的補助,對象鎖定為設籍台中市的青少年,比賽項目分為散文、小說、新詩三大類,雖然第一年投稿數量不如預期的多,但邱景墩期待藉此拋磚引玉,鼓勵更多孩子勇於在文字上表達想法,他說:「希望透過閱讀的力量,以書為師,讓孩子開創出嶄新的文字創造力。」
獨立書店在各個城市偏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各自面對不同的營運壓力,有人說只要堅持「書道」的人還在,書店就不會死亡,但象徵時代標竿的獨立書店,絕不是單靠「書道」就能克服現實壓力,對此,邱景墩夫妻表示他們很幸運。
小書房可以努力一輩子年輕時工作累積的經濟基礎,邱景墩開書店的房子是自己買的,因此沒有租金的壓力,也沒有人事管銷費用,店中存書多半來自於收藏,而且開店之初就商量好,邱太太仍維持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書店經營只要能維持生活上的開銷,經營上沒有太大壓力。
邱景墩希望戀風草書房不僅是的人與書的平台,更希望是人與人互動的平台,而書只是媒介。2014年以來,戀風草書房舉辦過的活動,共吸引超過850人參與,這讓他對於未來要走的路更加篤定,也期待閱讀的推廣,可以柔軟更多孩子們的心。他說:「心開始柔軟,城市就開始幸福了,儘管力道還很薄弱,仍須堅持下去,我們的書店小小的,但真的可以努力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