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鍾愛壺蘆,由古人汪道昆「郭次甫瓠子瓢銘」達於極致。
銘曰:
瑤池實太乙華宜爾酒宜爾茶
郭氏將壺蘆形容成仙鄉之果、神仙之寶,可以斟酒、酌茶。物華天寶,令人神往。
談到壺蘆,一般人只知形狀,不明所以,腦海裏浮現的,不外是從民間傳說得來的印象:
「八仙」之一的李鐵拐,腰間所繫的就是一隻壺蘆,常人雖不知裏頭裝些什麼寶物,不過,無疑是一種「仙器」。
傳說追求織女的牛郎,腳跨老牛,背上負的也是一隻盛水的壺蘆;牧牛累了,就喝一口,譜成一幅田園美景。
還有丐幫的幫主,隨身攜個裝酒的大壺蘆,眾多小乞兒,也各自帶個小壺蘆,圍爐吃罷了「叫化子雞」,大夥仰頭囫圇而飲,好不痛快。
此外,「方士」將活人的丹藥,裝在壺蘆裡,更使「壺」與醫術密不可分。

壺蘆可畫可雕,成品個個都似奇珍古玩,教人流連不去。(鐘永和)
酒壺、飯器,還是藥罐子?
什麼是壺蘆?中國的大醫學家李時珍所著中藥聖典「本草綱目」裏是這樣說的:「壺是一種酒器,蘆是一種飯器,由於壺蘆這種東西很像壺、蘆,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故俗稱壺蘆。葫蘆是不對的,況且葫乃蒜名,蘆乃葦屬也。」
李時珍並且仔細地作了一番解釋:圓形的壺蘆原本叫匏,也稱瓢,因為可浮水,性如泡、漂,再由於蓏屬植物皆可稱瓜,故又可稱瓢瓜、匏瓜;事實上,匏、瓢、壺、瓠,是一件東西,可以通稱。
李氏說:後世的人,叫首尾一樣粗細的匏瓜為瓠,瓠之一頭有腹、柄長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
他認為,壺蘆雖有不同的形狀、名稱,但是苗、葉、皮、子的性味卻是相同的;其中用來斟酒、酌茶的是懸瓠,而蒲蘆就是藥壺蘆。
中國專門談仙蹤神器的一本古書「洞天遊錄」,說到壺蘆,饒富趣味,書上說:有一種癭瓢,其形如芝,仙人攜以飲泉水,大不過四五寸,而小的只及一半,由於水磨其中,布擦其外,致光彩如漆、明亮灼人,雖水濕不變、塵汙不染,摸弄瑩潔、妙不可言。
另有一種僅一寸大的小壺蘆,可用來綴為衣鈕、或作為念珠上的裝飾品,仙人將它懸於龍頭柺杖上,也可用以盛藥,均富飄然物外的風致。

清乾隆年間的「瑪瑙芝蘭壺蘆小瓶」。(故宮提供)(故宮提供)
一「壺」千金是什麼壺?
壺蘆也有躋身為國寶的,以往清宮裏有許多以天然壺蘆製成的鼻煙壺,而以美玉製成壺蘆形狀的鼻煙壺就更多了。清宮裏還有幾個精雕細琢的方形壺蘆,更屬民間少見。據瞭解,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均有典藏,但由於年代久遠,製品質脆易毀,似未展示過。
中國人記載壺蘆,可遠溯自「詩經」。詩經邶風上說「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意思是大的匏瓜經過霜襲,葉子枯落,待風乾之後,繫於腰間,用以渡河,以具有浮力,可以不沉;這與「中流失船,一壺千金」的古語,有相同的意義,因為古時的水戰,甲士均身負大的壺蘆,以免沈溺,所以失船的時候,它的價值可抵千金。壺蘆在中國古代,也是一種禮器,周禮春官篇上說「凡祭祀榮門用瓢齎」;榮門就是國門,瓢齎是用瓢瓜為祭,以壺蘆上表純質之義,是一種國家祭典,莊嚴而慎重。
那麼,壺蘆又何以沾染了「仙味」呢?由以下幾個典故可見一斑:
相傳能大睡三百天不醒的中國「睡仙」陳摶,最愛壺蘆,傳說他寶壺堛漪酒永遠喝不完。在歷史上,陳摶確有其人,宋史「陳摶傳」裏說:摶老能逆知人意,他將寶壺蘆掛在齋中壁上,當時有一個名叫賈休復的道士,想死了他的寶壺,而陳摶心裡也明白。有一天,休復拜訪陳摶,未待他坐定,陳即開門見山的說:你來還會有什麼事,還不是想要我的壺蘆;休復聽了,大驚失色,認為陳摶未卜先知,真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左)以壺蘆做擺設,兼具有現代及古典之美。(鐘永和)
壺蘆好處多多
古書春渚紀聞裡,也有一個寶壺蘆的故事,說是有一個留心丹灶之術的人,散盡家財,沒有成就;惟他的苦心,感動了一位異人,這位異人送他一個藥壺蘆,告訴他:夜裏投入一兩水銀,第二天早上,即可倒出二兩乾銀,他回到家裏如法炮製,果如其然,從此夕注晨取,無不成寶。
中國古時的文人感時傷懷,也嘗以壺蘆為寓情的對象,唐朝詩人杜甫,有一首悲秋的五言詩,即藉壺蘆發揮,詩名「除架」——即除瓜架的意思,詩曰:
束薪已零落,瓠葉轉蕭疏,幸結白花了,
寧辭青蔓除;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同時期的韋應物則有詠酒壺蘆,一詩三闕的「寄釋子良史酒瓢」,更顯露了友情的珍貴:
寄釋子良史酒瓢
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
應寫山瓢裡,還寄此瓢來。
重寄
復寄滿瓢去,定見空瓢來;
若不打瓢破,終當費酒材。
答釋子良史送酒瓢
此瓢今已到,山瓢知已空;
且飲寒塘水,遙將回也同。

右)壺蘆形的項鍊墜子,是少女們喜愛的妝飾品,也有辟邪作用。(鐘永和)
傳統壺蘆,現代藝術
壺蘆除了文學上的歌詠外,在藝術的領域裡,還可以做成樂器,叫做壺蘆笙。此種笙樂是用長柄有腹的懸瓠製成,可以吹奏八個音,中國古書「禮樂典」裏有正式的記載。目前,我國西南地方還可以見到這種樂器。
千百年來,由於壺蘆和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致古人珍視有加,壺蘆也似乎因此超脫了「食用」及「器用」的侷限,隱然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但是壺蘆在台灣成為藝術品,於加工後銷售,還是近幾年的事。
七、八年前,有一位名叫鍾盛的「壺蘆老人」,自從栽種了一顆匏樹之後,對壺蘆深感興趣,從此,就忙著種壺蘆、賣壺蘆,和壺蘆結下不解之緣。
鍾盛當時已七十多歲,童顏鶴髮,美髯及胸,每當夕陽西下,他從台北縣永和市推著一輛單車,來到台北市東門市場旁,車上一個「廣告」用的大壺蘆上,朱紅的字寫著「壺蘆肚裏乾坤大,妙用無窮法在人」幾個字,滿車鵝黃、朱紅、碧綠的壺蘆,在金黃彩霞中相輝映,常引得過往市民佇足而觀,不時為巧奪天工的壺蘆,發出驚嘆。
鍾老先生的壺蘆種在桃園,地是租來的,他獨自辛勤往返,勤加照拂,不以為苦;自播種到收成,以及雕繪、製成成品,完全不假手他人。
由於壺蘆外觀古樸有趣,又與「福祿」諧音,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幾乎看到的人,都忍不住要買一個,所以鍾盛的壺蘆銷路相當好,據說,一年可以賣掉好幾千個。
在台北,許多家庭堻懸有購自鍾盛的「寶壺蘆」,教人一看到,就想起了這位發揚了中國器物文明的老先生。不過最近幾年,已見不到他在街頭出現,據東門市場附近的商家說:由於作兒女的怕他太辛苦,強制不讓他作壺蘆生意,只好讓人常留懷念了。

形狀各異的壺蘆,在光影疏落間,更有古趣。(鐘永和)
壺蘆藝術,承傳有人
繼鍾盛之後,近兩年還出現了一位有生意眼光的中年「壺藝家」林凌。林凌善書法,他的太太巫桂竹善雕刻,並懂得中國結藝,夫婦倆以壺蘆為畫布,開創出了現代壺蘆藝品的天下。
林凌夫婦所製的壺蘆,常有會心之作,如有個一蒂三子的壺蘆,題稱「桃園三結義」。而大小連體的,林凌則在小壺上雕一輪月亮,大壺上的人物舉杯邀月,旁見月暈人影,題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今年是虎年,林凌更有兩隻得意的作品,他順著壺蘆痕的發展,竟然雕繪了兩個老虎壺蘆;還有一個變形壺蘆,是由一個大的,托著一個小的,題稱「祥珠獻瑞」,成為一絕。
壺蘆既然是一種天然的藝術畫布,為什麼古今知名的藝術大師,皆未留下作品呢?林凌認為,這是因為手繪壺蘆之前,須經過曬乾、磨砂、上漆、以及防腐多道處理手續,甚為繁瑣,書畫名家是無暇兼及的。
林凌製造壺藝品的瓢瓜來自桃園楊梅,他與當地農友訂下契約,按時收購,但並不是每個瓢瓜一定要摘下來才能「加工」;有些幼壺還在生長的時候,林凌即予雕繪,等到長大採收,書畫刻紋另有一番朦朧的風味,與摘下後再製作的壺蘆,完全不同。

圖為清朝「壽」字八仙立軸中的李鐵拐,他手上的壺蘆,可是個會變法術的「仙器」哩。(殷登國提供)(殷登國提供)
點壺成金
林凌向農友買進一個風乾、磨光的壺蘆,成本是新台幣八十塊錢,但繪製後的成品,一個平均可賣五百塊錢,利潤在六倍以上,其中精妙的製品,標價數千元,買的人還多的是,真可謂「點壺成金」。
此一新崛起的藝品,目前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甚至有供不應求的趨勢。在並未積極推銷的情形下,林凌一年製作的上千個壺蘆,在國內即可銷售一空,來自國外的訂單也不在少數。
古人珍賞的壺蘆,並不似現代的工藝壺蘆,要經過雕飾,唐朝詩人張說的「詠瓢」詩說得好:
美酒酌懸瓢,真淳好相映,
蝸房卷墮首,鶴頸抽長柄。
雅色素而黃,虛心輕且勁,
豈無雕刻者,貴此成天性。
在張說眼中,壺蘆「麗質天生」,是無須雕飾的。
自古以來,壺蘆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也贏得了中國人的感情;惟甘於平淡的壺蘆若是有靈,當也要感謝造化的厚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