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詩人 一心一德振文壇
來到新竹縣新埔鎮的吳濁流故居,傳統的三合院建築,襯在藍天與黃橙橙的稻田間,紅磚瓦與屋簷精細燕尾更顯得耀眼。
吳濁流故居「至德堂」為吳家祖堂,自祖先來台開墾後便世居於此,傳至吳濁流已是第五代。1840年創建的故居歷經多次時代變遷、戰火摧殘,在2009年整建修復前,已有過數次重建。隨著不斷開枝散葉,後世陸續在外打拚,祖堂隨吳濁流的過世逐漸沒落。現任管理者是吳家第七代、稱呼吳濁流為叔公的吳載堯,不忍見這富有歷史與文化意涵的建築在歲月中頹圮,也希望後世能緬懷吳濁流對文壇的貢獻。他與家族成員溝通,在新竹縣文化局的協助下,修復祖堂,並於2011年對外開放。
吳濁流在故居度過他年輕的歲月,為他的文學涵養奠定深厚的基礎。童年與寫漢詩的祖父吳芳信一起住在左側橫堂最前方的小屋,成為他創作的啟蒙。在吳濁流的詩集作品裡,訪友、旅行等,都能成為創作題材,「就像是用詩寫日記」,吳載堯回憶自己求學時,有次搭車回家的路上,行經新埔大橋時,在一片安靜、擠滿人的車上,忽然傳起吟詠詩作的聲音,「百丈長橋綠水灣,憑欄回首舊青山,……一番歸里一番老,廿載風塵鬢髮斑。」原來是叔公吳濁流與他同班車,竟忘情地以自己的詩作〈過新埔橋〉表達回鄉的喜悅。
師範學校畢業的吳濁流曾在新竹、苗栗許多學校擔任教師,也曾在二戰期間赴中國南京當記者。歷經日據時期、台灣光復、甚至二二八事件,吳濁流創作許多具有社會寫實批判精神的小說,《水月》、《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道出台灣人在大時代下的無根漂泊之感,為台灣歷史留下見證。
生長於大家庭的吳濁流,寫實的將童年的回憶,融入創作,甚至著名作品更以故居栽種的無花果、台灣連翹為命名。
除了老師、記者、作家、詩人等多元身分,吳濁流在1964年更創辦《台灣文藝》雜誌,為台灣文學打造舞台,為台灣文壇培養許多名家如鍾肇政、七等生、黃春明等。還在1969年以退休金籌辦「吳濁流文學獎」,至今仍每年鼓勵著台灣文學界的有志青年。
1976年始終心繫台灣文壇的吳濁流,有意將老家打造成台灣文藝資料館,計畫蒐集台灣作家的作品,吳載堯至今仍記得當時他開心地訴說自己計畫為書櫃上漆、加裝玻璃門,在這空間放置台灣文學作品成為寶庫,那種欣喜神情卻在同年10月因病驟逝而消散,留下故居裡空蕩蕩的書櫃。
也許正是那股振興文壇的熱血,讓現年78歲的吳載堯獨自無償管理故居,目前故居以常設展的方式介紹吳濁流的一生,也放置吳濁流的著作,歡迎民眾在故居閱讀。2016年11月,新竹縣文化局更以新竹文學館的規格,介紹新竹的文學作家們,讓故居承接吳濁流的遺志。
吳載堯表示,故居有吳濁流的書迷帶著書回娘家,或是研究者前來一探吳濁流文學的起源。他歡迎各方前來舉辦活動,讓更多人知道這位一生以振興台灣文壇為己任的吳濁流。

藍天綠樹木建築,走進林之助紀念館,時空彷彿靜止,將喧囂留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