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
本期介紹的是國內唯一以「中西醫學一元化」為宗旨的中國醫藥學院。
從神農氏遍嘗百草、「日中七十毒」,累積經驗寫成「神農本草經」開始,中國人就已懂得利用大自然中的草木來治病療傷。五千年來,中國傳統醫學雖然「有時星光,有時月光」,但始終脈脈相承,守護著吾土吾民。
清末西風東漸,講求科學、實證的西方醫學也挾雷霆之勢來到中國。民國十八年,在南京召開的「中央衛生會議」,當時的衛生部長劉瑞恆甚至提議「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一時全國譁然,後來各省紛紛派遣代表前來南京請願、抗議,才使中國傳統醫學免於被消弭的厄運。
在台灣,中醫的發展也曾受到阻撓。日據時代,日本禁止台灣同胞使用中文,許多中醫診所淪為草藥店;而且日本信仰西醫,只准台胞學習西醫,影響所及,直到今天還可以聽到老一輩醫生大唱「中醫無用」。

中國醫藥學院以「仁慎勤廉」為校訓,期望學生有良好操守,發揚醫德。(邱勝旺)
中醫真的無用嗎?
當國內醫學界還在為這個問題爭議時,世界各國卻已積極展開中醫的研究了。韓國有六所漢醫科大學,其中慶熙大學在這三、四十年來,培養了一百多位漢醫學博士。而一向信仰西醫的日本,雖然沒有大學部的漢醫學系,但卻有廿五所公私立大學設有漢學醫藥研究所及實驗醫院,據估計,全日本十四萬位西醫中,有半數曾研究中醫,並且利用中醫的觀念來行醫治病。
再看看台灣目前四處林立,總數達七千以上的中藥行、醫院裡每日客滿的中醫門診,中醫確有獨到之處。
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也是總統府資政陳立夫先生曾說:「殺人的方法愈少愈好,救人的方法愈多愈好。」因此,從民國六十一年八月接掌中醫學院後,陳資政大力提倡被人「誤解」已久的中醫,並主張「中西醫學一元化」。

校園雖小,「中醫」學生社團依然多樣,而且蓬勃發展。圖為國術社同學。(邱勝旺)
中醫學院,應運而生
從民國四十七年創校至今,廿九年來,中國醫藥學院默默地為創校宗旨——「中醫現代化,中藥科學化」,以及「中西醫學一元化」——奉獻心力,也逐漸使「中國醫藥」這片處女地展現出豐富的潛力。
中醫學院現在有八個系及四個研究所。從外觀看起來,狹隘的校園只有五棟平行橫列的大樓,近四千名學生及三百多位教職員活動其中,顯得有些擁擠。到了傍晚時分,學生們結束一天繁重的課業後,就在圖書館前,傍著花圃和魚池的一小片空地上架起球網,打起羽毛球;有的則三三兩兩,坐在台階上聊天,也只有在這一刻,他們才能稍微鬆弛一下。而吃過晚飯,這群學生又得鑽進教室、實驗室、或圖書館,再度衝刺。
醫學院的功課壓力本來就重,中醫學院「中西醫並重」的教學方針,更使得學生課業負擔較其他醫學院繁重。以算是較「輕鬆」的醫學系(即西醫系)來說,除西醫課程完全比照一般醫學院外,還要另加廿三個中國醫藥學分,包括中醫經典之作——「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方劑學、針灸學等等。
對醫學系學生來說,這廿三個中醫藥學分很難唸,將來就業也未必派得上用場,但是身為一個中國的行醫者,如將中國固有的醫道全盤棄置,未免說不過去,因此得花心力去瞭解;何況中醫以「人」為對象的整體防治概念,也可以補西醫以「病」為對象、分科治療的不足。
然而,中醫目前最受人詬病之處,正在於它的不夠「現代化」和「科學化」。如何使中醫中藥走向「現代化」,正是中醫學院最大的挑戰。

上)大理石步道與草藥叢是校園中最具特色的地方。(邱勝旺)
中醫系應為「八年制」?
「現代化」的工作千頭萬緒,但大致說來,只有一個大原則:藉助西方的科學方法及科技設備,來整理古代的醫藥典籍。凡是療效不佳的偏方,都應該淘汰;而確實有效的療方,則深入研究,要能「知其所以然而然」。
換句話說,「中醫現代化」就是要將幾千年來靠個人智慧摸索的「經驗醫學」,轉化成為可以用科學方法歸納、分析及推演的「實驗醫學」。如此方能擺脫「落伍」、「迷信」的形象,使現代醫學界能真正地接納它、瞭解它。
擔負這樣艱鉅的任務,又身為全國獨一無二的中醫系,學生在七年的課程堶n學的,幾乎是醫學系學生的兩倍。在三百廿二個最低畢業學分中,中、西醫課程各佔一半。而且為了避免畢業學分看起來太接近「天文數字」,所以實際上許多課程是採取「學分縮水、實質份量不變」的方式進行的。短短五年修課、兩年實習,想把中、西兩套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吸收貫通,未免有點力不從心,「中醫系改為『八年制』!」許多學生如此提議。
既是中西醫並修,中醫系畢業生只要先通過「中醫師檢覈考試」,就能再報考西醫執照。但是在目前西醫為強勢醫學的情況下,中醫系畢業生雖也同樣經過國家考試,取得西醫執照,但往往得不到「平等待遇」,鮮有機會進入台大、榮總等一級醫院服務。

(下)新式的脈診機使傳統的「把脈」更為精確。(邱勝旺)
「中」學「西」用
即使如此,中醫系至今八百多名畢業生中,仍只有一百多人堅守中醫崗位,其餘的都「撈過界」,從事西醫去了。如此,對以培養中醫人才、致力中醫現代化為宗旨的中醫系,總是遺憾。
「其實大部分同學都有『中西合一』的理想,那畢竟是我們中醫系得天獨厚的特長。但為了要跟上潮流,大家都想進入設備較好、研究機會較多的大型醫院;目前能做到『中西合一』的大型醫院少之又少,只好先進入西醫院暫時棲身」,一位中醫系六年級的學生說。至於將來呢?他肯定地表示:「等籌夠了錢,我們打算自己開辦『中西合一』式的大型綜合醫院!」
為了使中醫界能留住人才,中醫學院於民國七十三年設立了學士後中醫系,並且標榜「純正」的中醫教育。修業四年,外加一年中醫臨床實習,畢業後規定只能參加「中醫師檢覈考試」,讓學生不能「心猿意馬」。
第一屆學士後中醫系的學生今年正要升大四,他們都急切地表示,希望教育部能比照西醫教學醫院的評鑑方式,將較具規模的中醫教學醫院(如中醫學院附設醫院、台北市立仁愛醫院中醫部、高雄市立中醫院等)也分級評鑑,並擬出有系統的中醫實習、訓練計畫;使中醫從「體制」上就開始科學化。

(上)圖書館擁有全國最完善的中醫方面藏書。這也是課業繁重的中醫學生經常流連之處。(邱勝旺)
校園內藥草處處
中國醫藥學院另一個頗具特色的系是藥學系。除了西藥課程外,還有四十學分的中醫藥必修課程,所以修業時間是五年,比其他學校多出一年。
藥學系除了增開中國醫藥史、生藥學、本草學等課程外,還要求學生實際練習中藥的栽培及炮製。校園裡兩座藥園中種植中藥近兩百種,供學生研究觀察,而「野外採集生藥」成了例行的教學活動。
認真說起來,中國醫藥學院大學部的課程,只能算是為培養「中西醫學一元化」的人才播下了種籽。真正想開花結果,卻要等到研究所。
中醫學院現在設有的四所碩士班研究所,都是全國「僅此一家」,分別是中國醫學、中國藥學、藥物化學,以及醫務管理學研究所。
中醫及中藥研究所每年雖僅招生約十名左右,但都是真正對中國醫藥具有興趣和使命感的精英。值得一提的是,所裡的師資非常堅強。以中醫研究所來說,專任教授及副教授共有十六位,其中包括揚名國際的神經解剖和針灸學權威哈鴻潛博士,美國太空醫學汪叔游博士,英國倫敦大學林進丁博士,以及中醫界馬光亞等多位耆宿。
依重點不同,中醫研究所又分設醫經醫史學組、解剖生理病理學組、診斷學組、方藥學組、針灸推拿學組、以及疾病防治學組等六組。其中,解剖生理病理學組就是典型的利用西醫的方法,來進行中醫科學化研究。

(下)中醫的「少數民族」——女學生。(邱勝旺)
取西醫之長,補中醫之短
中醫的臨床療法,已有無數個案肯定,但是因為缺乏「實驗醫學」的明證,沒辦法提出完整的解釋,連帶地也沒辦法做進一步的創新。解剖生理病理學組利用西方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化驗等概念,去印證中醫理論中的各種「機轉」(即藥物作用在各身體部位的原理),不但希望解開數千年來的「謎」,也期許進一步探究改良。
用西方基礎醫學來探究、改良中醫的一個例證是「針刺安全深度」研究。主持這項研究的中醫學院針灸研究中心主任林昭庚,以前在榮總服務時,曾看到病人因為治療針刺深度不當,傷及經脈而造成傷殘的例子,因此促使他全心投入針刺安全深度的研究。
林昭庚利用電腦斷層儀器,依照不同的年齡、體型、性別,分組進行人體解剖測試,再用電腦來整理數據。目前已獲知背部、膀胱經各個穴位的針刺安全深度,有助降低臨床時可能產生的人為錯誤。
此外,中醫原有的診斷方式,是「望、聞、問、切」四診——或以「表裡、虛實、寒熱、陰陽」八綱為論證標準,或以「心、肝、脾、肺、腎」五臟氣來斷定症狀。無論四診、八綱、五臟氣,中醫憑藉的都只是醫者主觀的感官,難免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比如中醫脈象有廿八種,其間的差別都很細微,只有經驗老到的醫生才能「把」得穩。然而自從中醫所汪叔游教授發明「脈診機」,將各種脈博跳動的情形以類似心電圖的線條圖表表示出來後,「把脈」的人為錯誤大大地減低。
「複方」不等於「單方」總合
和中醫研究所相輔相成的,自然是中藥研究所。東京醫科大學畢業,現任中藥研究所所長的謝明村博士表示:「中藥的奧妙就在於它往往少『單方』多『複方』,『複方』的藥效,是由多種藥材經過煎煮、烘焙等不同的化學作用融合而成的。所以若將藥方中的各種藥材分別驗化,所得成分的總合未必就等於整帖複方中所能產生藥效的物質。因此,如何以科學方法和儀器來鑒定,分析中藥材及藥方的成分、藥效,是中藥所目前的研究重點。」
中藥科學化的另一目標,是「藥品規格化」。中藥原有丸、散、膏、丹、露等劑型,最常見的是煎煮的「片飲」。「片飲」雖然藥效快而溫和,但是耗時費事,十分不便,因此濃縮製劑,並且改為藥丸、藥片等容易攜帶的「科學中藥」,就成為研究發展的目標之一。
中醫、中藥研究所都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為中醫界培養了許多優良的師資和研究人才,今年又奉教育部核准開辦中醫藥研究所博士班,使中醫的研究發展更上一層樓。
中醫學院另一個頗受矚目的研究所是民國七十三年才成立,全國唯一的「醫務管理學研究所」。這個所既標榜以培養「醫療界的領導群」為目標,所以報考情形非常踴躍。每屆只招收十三名,卻往往有近二百人報考。這裡的課程更涵蓋醫、法、商、工程、心理、生態等等。
前路迢迢,任重道遠
中醫學院除了八系四所之外,還另有學術研究發展委員會、推廣教育中心及針灸研究中心等,一方面接受行政院衛生署、國科會等單位的委託,進行各種中醫藥的專案研究計畫,一方面將各種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外的醫學雜誌上,使中醫中藥也能走向「國際化」。同時這些單位也經常開辦中醫中藥及針灸研習班,以便不是科班出身的中醫生能有機會接受「再教育」。
在目前進行的各項研究計畫中,以衛生署撥款二百萬元,至今已進行五年的「中醫藥及針灸對B型肝炎的療效」最受人矚目。病人由西醫儀器診斷罹患B型肝炎後,由中西醫「會診」,以決定病人適合接受中醫式治療或西醫式治療。治療半年後,再用病理檢驗、抗體抗原檢驗等方法來評估療效。這種中醫與西醫「對照組」式的醫療模式,可以更明白地看出彼此的優缺點,再擷長補短,相輔相成。
醫學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新的發現隨時可能推翻過去大家心目中的「真理」。對既懂西醫,又諳中醫的中醫學院學生而言,他們比純中醫或純西醫掌握了更多探索真理的鑰匙。
雖然目前的路仍然崎嶇,但中醫學院的師生相信:「路是無限地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