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台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博物館,四月二十四日正式開館迎賓,這裡保存著一千八百年前台灣老祖先的生活遺址與歷史文物,讓後人得以藉著出土古物,遙想先民的生活景象。而這一座後現代風格濃厚的前衛建築,也將成為淡水河左岸的新景點。
悠悠淡水河,出海前的回眸形成了淡水、八里兩岸的秀麗風景。右岸淡水鎮詩情畫意的夕陽餘暉,大家已十分熟悉;左岸八里鄉曾經閃耀的光芒,則因著一座歷史寶庫,也許可以重新喚起人們的注意。
佔地三千六百坪的十三行博物館,耗資三億八千萬台幣,是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建築構想來自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歷史滄桑。
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與特色的建築,表達了山與海、過去與現在連接的意象:弧狀的鋼構建築,象徵海,結構軸線以放射線狀指向海洋;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文化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觀眾可以自館外直接拾階而上,享受極目四望的遼闊感;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形,側邊的兩道高牆則直指觀音山麓的大坌坑遺址,隱含十三行與大坌坑兩種文化的時間連結。

建築造型前衛、新穎的十三行博物館,已是台北縣八里鄉的新地標。
看遍左岸山河
透過館內動線的安排,觀眾可以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歷史長廊的悠久。
雖然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築造型極具特色,但不可諱言,與鄰近八里污水處理廠的儲水槽非常不協調,所幸建築師藉由一大片階梯與屋頂結合的巧意,將人們引領到海天一色的屋頂,營造出遼闊的視覺。而整棟建築物的「傾斜不正」,也影射毀壞的遺跡與難以還原歷史真相的寓意。
觀賞過建築外觀後,民眾需經過緩緩向下延伸的階梯或坡道進入館內,象徵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在欣賞館內寶藏前,不少人的第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會稱為「十三行」呢?
原來,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地名,而十三行遺址的得名,就是因為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商在此經商,形成街肆,因此稱做「十三行」。後來隨著台北市區艋舺、大稻埕的興起,十三行也沒落成小漁村。

金箔。
沈睡歷史的甦醒
正如不會說話的古物透露的是一件件難解謎題,十三行遺址發現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傳奇。
民國四十四年,空軍少校潘克永駕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羅盤忽然出現劇烈震動,有明顯磁力異常的現象,他懷疑地底下有金屬礦層。民國四十六年,他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和鑽探工程公司到八里鄉頂罟村勘查,林朝棨發現該地留有許多鐵礦碎片,是土法煉鐵所遺留的殘渣,而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因此他斷定應是史前人類的煉鐵遺址。
十三行遺址被發現後兩年,考古學者石璋如帶著台大考古隊,在遺址從事短期挖掘,找到豐富的史前文物,如陶、石器、鐵器和玻璃等文物和墓葬。他推斷十三行文化人與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有密切關係,從此十三行遺址聲名大噪,並被登錄在「台北縣志史前志」中。此後常有學者來此做調查採集。民國七十七年,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研究員臧振華、劉益昌等人,因為國科會專題計畫「台灣早期漢人及平埔族聚落的考古學研究計畫」獲得通過,十三行遺址的進一步研究才正式展開。

從博物館所在地八里遠眺淡水河對岸,是天寬地闊的淡水鎮。(邱瑞金攝)
救遺址
就在十三行文化引起學術界重視之際,前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將遺址和附近廣大土地,劃入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並在民國七十八年開始動工,遺址現場則興建了沈澱池、污泥濃縮槽、儲泥槽等工程設施,十三行遺址面臨了可能被徹底毀滅的命運。
「十三行遺址即將埋沒於重大工程之下」的新聞,經媒體披露後,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與聲援,開始進行搶救遺址、保存文化遺產的運動。
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一連串的協調,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十三行遺址被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保存範圍長約一百四十四公尺、寬約二十二公尺、總面積為三千一百六十一•九平方公尺。民國八十四年,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八十七年,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正式興建。
為搶救遺址付出相當心力的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在開館前的記者會上語重心長地說,他對這塊土地上的「新生命」,除了祝福,還有更多的不捨。
不捨之處在於,由於八里污水廠的興建,使得博物館沒有蓋在遺址上,遺址也幾乎被破壞殆盡。心痛之餘,劉益昌也寄予厚望,希望十三行博物館能與台灣的土地、歷史、社區,及所有族群共存共榮,「博物館要和淡水河河口左岸的生態連結,扮演起串連芝山岩、圓山、荷蘭、西班牙、漢人等文化的角色,從而讓我們認識並建構台灣歷史,」他說。

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遺址是先民開拓土地的見證,那麼從十三行博物館出土、收藏的文物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二千三百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結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臧振華說,十三行是台灣史前文化的代表。
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從出土的鐵渣、礦石、煤等礦物,顯示當時人已知煉鐵。除了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器型常見小口大腹的圜底罐、圈足罐,口緣直起外侈。此外還有平口及寬沿盆,頸部以下外表常飾有幾何形紋飾,變化繁多,以方格紋和斜方格紋最多;其他還有少數壓印圓圈紋及刺點紋,通常裝飾在盆形器唇緣上方及外表。
在各種陶器中,淡褐色陶器數量不多,但有其他器物少見的粗條紋紋飾。灰黑色泥質陶器數量也少,但頗具特色,器型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
除了這些日常用具外,十三行文化也出土很多瑪瑙珠、玻璃手燭、玻璃耳玦、玻璃珠,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現址還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罕見遺物,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得來。

出土的宋代銅錢,顯示十三行人與漢人已有交易活動。
啞巴史料說故事
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透露了不少訊息。
數十年來,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兩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附近觀音山西北麓的大坌坑遺址,也有一個圓山文化的聚落,距離十三行遺址只有一公里遠,也許圓山文化人在貧瘠多風的海邊難以生活,才搬到觀音山麓。
其次,大約在一千八百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八百年前,前後長達一千年以上,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大量的墓葬,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是清代中葉之後,從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刻畫歷史軌跡
十三行遺址的發現,可以說是台灣史上的大事,它讓這塊島嶼的歷史軌跡更加清晰。
從考古挖掘出來的證據,我們可以推斷一千多年前依山傍水的十三行人的日常生活光景。譬如十三行人以稻米為主食,除了種稻外,他們也到山堨朝y,到淡水河邊捕捉魚蝦或採集貝類,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林的豐富資源;吃完貝肉後,他們多會將貝殼丟棄在同一個地方,形成考古學家所稱的「貝塚」。
從遺址上發現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可知十三行人應會利用簡單工具來做衣服,但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已無法知道它們的顏色和樣式。十三行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裡,藉以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稱此為「干欄屋」,而台灣原住民部落也都有類似建築。
在行的方面,十三行人和台灣島內、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有密切往來,所以才會在遺址上發現外來的陶器、青銅器、漢人錢幣、琉璃珠等。此外,十三行人的工藝技術相當發達,他們不僅會煉鐵,用鐵製作各種生活用品,還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他們也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陶罐等,閒暇之餘,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生動而精巧的人或動物形的陶偶。
從墓葬看來,十三行人的埋葬方式多是側身屈肢葬,且頭骨多半朝向西南方,可能有某種文化或信仰上的意義,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學界對於出土人骨的研究也顯示,十三行人很可能和台灣原住民一樣,喜歡嚼食檳榔、煙草,並常蹲在地上聊天、吃飯。
雖然出土文物透露了許多訊息,但仍有許多謎題待解。譬如為什麼十三行人在這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突然消失,至今仍是個謎。但是從遺址地理位置的分佈,以及陶器形制和風格的相似性,學者推論,十三行人和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十三行人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但這種推斷還有待未來出土人骨的DNA鑑定。
就在山水交界、大河入海的左岸八里,立足十三行博物館,我們可以從傾斜十七度的八角斜塔,登上連起如鯨背弓形的放射狀鋼構平台,享受徐徐涼風,一側遠望湛藍的淡水河口,一側遠眺青翠秀麗的觀音山和古蹟遺址,遙想先民揮汗煉鐵、高溫燒陶的生活智慧,而一頁千年來的族群歷史

(左)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墓葬約有二百多具,保留完整。

(中)博物館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

小豬陶偶。

在十三行博物館與八里污水廠之間的遺址上,還留有鐵渣、陶片、貝類等出土文物。,也因此慢慢揭開。

陪葬的玻璃玦,學者推測可能是來自大陸東南沿海或東南亞的「舶來品」。

十三行遺址經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前)、臧振華(後)等人努力的搶救後,終得以保留部份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