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感召大千世界
佛陀紀念館的建築形式,融和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具有文化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
為引領世人親近佛法,館內設置一座4D劇場,播放《佛陀的一生》影片,當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悟道、接受群魔考驗時,劇場內還會吹起狂風;佛陀涅槃時則灑下菩提葉,觀眾彷彿身歷其境。
琉璃工坊藝術家楊惠姍,也特別創作了一尊388公分高、1,200公斤重的千手千眼觀音像,安坐在佛館的觀音殿內,隨侍兩旁的善財童子與龍女,會從觀音手中的楊柳瓶取大悲咒水供民眾取用,驚喜感十足。
佛館的另一大亮點,是運用「時光膠囊」原理規畫的48座地宮,收藏具有當代紀念性的文物,未來預計每百年開啟一座地宮,同時收入新的文物,堪稱「耗時最長」的文物展。
星雲法師表示,紀念館的每一座建築物都蘊含佛法,例如主塔四周有苦、集、滅、道四聖諦塔,代表佛教四弘誓願的菩薩精神;八正道塔則象徵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善念;廣場中的18尊羅漢雕像,除了佛陀十大弟子,以及佛經中的大阿羅漢、降龍、伏虎等羅漢外,另有大愛道(佛陀的姨母)、蓮華、優婆先那三位比丘尼尊者,是台灣少見的比丘尼尊者像,以期再現佛陀時代兩性弘法的盛況。
菩提廣場四周的走廊,有禪門的圖畫,共有24幅讚美佛陀的偈語及民初畫家豐子愷的《護生畫集》,讓參訪者能了解印度佛教的概況,也彰顯佛陀護生愛生的慈悲。
佛陀紀念館的時代意義,在於藉由佛陀遺愛人間的真身力量,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讓人人心中有佛,建立祥和的人間淨土。

琉璃工坊藝術家楊惠姍為紀念館特別創作了一座千手觀音佛像,法相慈悲,守護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