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紀錄」最足以形容近來華人當代藝術市場的景況,從紐約到倫敦、從香港到北京、從台北到上海、從2005年的春季拍賣到2006年的秋季拍賣,華人藝術市場的熱度就像股市進入主升段,以一季一翻的速度,不斷創造噴出行情。
2006年蘇富比公司在香港的秋拍,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的《淡水》(1935)以3,484萬港幣成交(約合1.44億台幣),創下華人油畫拍賣最新的世界紀錄。同一時間,中國大陸中生代畫家張曉剛的《天安門》(1993),在香港佳士得拍出1,800萬港幣(約合7,400萬台幣)的行情,一星期後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在倫敦佳士得又以77萬英鎊(約合4,750萬台幣)成交。張曉剛的作品接連在拍賣會上破百萬美元,穩坐天王寶座。
華人藝術市場為何如此暖烘烘?搭上了這班「中國熱」順風車,台灣藝術市場期盼多年的燕子,終於回來了嗎?
1月7日寒流來襲,空氣冷颼颼,台北敦化南路富邦大樓內的拍賣會場湧進三百多人,熱鬧滾滾。
由台灣老字號敦煌畫廊與收藏家組成的新拍賣公司──中誠國際藝術,舉行首次拍賣會。拍賣會上「搶」得最兇的,是中國大陸中生代畫家周春芽的《石頭系列──雅安上里1號》。經過激烈競標,最後以1,300萬台幣落槌,比預估價的400萬元整整高出3倍;台灣雕刻大師朱銘的《太極系列》,也喊到500萬元。反而是拍賣目錄的封面作品、民初畫家林風眠的彩畫《西湖》,沒有預期的熱絡,只比預估的700萬元高出20萬元。
此次中誠公司徵集了106件華人當代藝術作品,全來自台灣收藏家,其中65%為海外華人與大陸藝術家作品,35%為台灣前輩與中生代畫家作品,成交額一億四千多萬,成交率81%,成績不俗。
拍賣會場掛滿了畫作,供收藏家鑑賞。而事前已做好功課的收藏家到現場領牌,拍賣官會請工作人員展示畫作,接著出價,最高價者得標、落槌。
東方紅不讓
這兩年,台灣拍賣市場以「華人當代藝術」為主題的拍賣會,成交量動輒破「億」,已不是新聞。
兩家僅存的本土拍賣公司,「景薰樓」2006年秋拍,成交額刷新該公司春拍的1.5億元,達到1.8億元。成績最好的「羅芙奧」2006年秋拍,5.4億元的成交額,更打破台灣有史以來的紀錄,顯示華人圈的收藏家實力堅強。
羅芙奧拍賣會上,令人驚歎連連的是旅法華裔畫家趙無極的油畫《5.12.1969》,從4,700萬元台幣起拍,最後由一位電話買家以9,093萬元高價標走,創下台灣拍賣史上單幅作品的新高,但這並不是趙無極個人作品的世界紀錄。2006年佳士得香港拍賣會上,趙無極的《構圖第八號》以2,476萬港幣(約合9,900萬台幣)成交天價,轟動一時。
台灣藝術拍賣市場屢創新高,放眼亞洲更是勢不可擋。
以香港佳士得2006年秋拍來說,共分為亞洲當代藝術、中國近代書畫、瓷器、玉器、珠寶首飾、名錶等不同主題,分5天進行,總成交額高達17億港幣;其中亞洲當代藝術成交額約有4,297萬港幣(約合1.8億台幣),港台盛況連成一氣。
2006年中國大陸共有數百場拍賣會,成交額比前一年飆高了一倍。相對於具有千年歷史的水墨畫,中國當代藝術猶如年輕的稚子,這般火紅因何而來?
大陸媒體分析,1980年代,中國油畫市場剛起步,1994年,拍賣公司才開始涉足油畫市場,新成立的中國嘉德公司在當年春拍的油畫專場推出了51件作品,成交額僅有196萬人民幣,因為當時畫家、收藏家和買家都少,成效不佳。
度過2003年SARS的消費低點後,一波波投資熱潮開始進駐中國,加上電影、建築、服裝設計等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新一代寵兒,油畫市場出現了成交旺盛、價位高抬的局面,各大拍賣公司紛紛開闢油畫專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絡場面。
1993年,幾十位中國藝術家在威尼斯雙年展上集體亮相,之後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藝術展都有他們的蹤跡。
此外,相對於古代水墨畫市場假畫較多的情況,油畫創作者大都健在,而且油畫的入門門檻高,技法複雜,仿製難度大,也是得到國內外收藏家青睞的原因之一。
拍賣會場掛滿了畫作,供收藏家鑑賞。而事前已做好功課的收藏家到現場領牌,拍賣官會請工作人員展示畫作,接著出價,最高價者得標、落槌。
一個燦爛的年代
從2003到2006年,短短3年,中國油畫市場就像一匹脫韁野馬,衝撞出絢麗的新天地,速度之快與能量之強大,遠遠超出各界意料,對台灣也造成磁吸與感染,讓沉寂已久的台灣藝術市場重新燃燒。
之所以說「重新燃燒」,因為台灣的當代藝術拍賣市場,也曾經風光一時。
1988至1996年,是台灣藝術市場最活躍的年代,當時從北到南,私人畫廊紛紛成立,最高峰時多達二百多家,例如台灣畫廊的熱門地點──忠孝東路四段阿波羅大廈附近,就有四十多家畫廊;藝術雜誌的創辦,此起彼落,鄰近國家香港、新加坡、韓國都望塵莫及。
1992年國際老牌藝術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相繼登台,正式運作,更將台灣的藝術市場炒翻了天。
「台灣是西方拍賣公司進軍亞洲的引爆點,當時他們認為台灣是一塊有待開發的處女地,」曾任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東之畫廊總經理劉煥獻說,1992年畫廊協會成立後,開始設立藝術品鑑定與鑑價制度,讓藝術市場有了價格依循的指標;加上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民間財力雄厚,創造出一批包括建築師、醫師、律師、科技公司老闆在內的收藏族群,種種條件俱足,造就拍賣市場的榮景。
不料,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波及全球;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的摧殘,各行各業普遍看壞景氣,藝術產業更是首當其衝。許多展出計畫縮水,有的活動乾脆取消,連多家老字號畫廊都放棄參加業界年度盛事藝術博覽會。
2000年蘇富比公司撤出在台灣經營8年的市場,移往香港,對已冷卻的國內藝術市場猶如雪上加霜。
但1999年進入拍賣市場的台灣羅芙奧公司卻不這麼看待,跨國拍賣集團走了,正好給了本土拍賣公司崛起的機會;而且藝術品市場畢竟是富人的金錢遊戲,即使在景氣看淡的前幾年,羅芙奧的成交額每年也有六千萬元;2004年並正式突破一億元大關,接下來就是連創新高。
台灣老字號的敦煌畫廊也跨入拍賣市場成立中誠公司,董事長洪莉萍展示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之父、已百歲高齡陳慧坤的膠彩畫作《塞納河畔》,高聳的尖塔,對映波光粼粼的河面,色彩層次豐富多變。
內行人看門道
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這一波藝術拍賣市場的亮麗業績,該如何解析?是非理性的繁榮炒作,或者代表台灣藝術市場已一掃多年陰霾,從谷底回春?
「相對於國際社會關注拍賣會上的中國熱,台灣市場比較平靜,但谷底已過,畫廊運作也重上軌道,」同時經營敦煌畫廊的中誠藝術公司董事長洪莉萍比較,畫廊藉由為創作者辦展覽與一般大眾接觸,肩負推廣藝術教育之責;在畫廊買畫可以殺價,也不會出現同時多人看中、相互競價的哄炒情形。拍賣會則是第二交易市場,台灣資深藏家三十年前就開始收藏藝術品,近年華人作品火熱,正是讓藏家出清存貨、互通有無的好時機。
研究台灣美術史的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倪再沁則比較悲觀,他認為,「香港和台灣拍賣市場的熱度,只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熱絡程度。2000年之前台灣市場很熱鬧,一場接一場的研討會與藝術博覽會,現在則很沉寂,不少畫廊、畫家紛紛出走中國、赴京探路,部分台灣畫廊也轉向經營中國藝術。」
對於華人畫作出現天價的現象,倪再沁解析,若拿徐悲鴻的《奴隸與獅》拍出5,388萬港幣,與陳澄波3,484萬港幣的《淡水》相較,「徐悲鴻在中國藝術史上有其地位,他擔任過北平藝專校長、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又是戰後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賣的是歷史地位,但其實作品並不好。」
「藝術品有其文本(藝術性)與脈絡,經過時間刷洗,一百年後只會留下藝術價值。對圈外人來說,徐悲鴻比陳澄波有名,但陳澄波的作品更經得起時代考驗,」倪再沁強調。
東之畫廊總經理劉煥獻認同地說,「拍賣是一種指標,也是一種市場心理戰。某位畫家的作品有上千萬行情,新聞性很強、炒作意味濃厚,但其實也只有少數畫家能衝到這麼高,是特例。」
拍賣會場掛滿了畫作,供收藏家鑑賞。而事前已做好功課的收藏家到現場領牌,拍賣官會請工作人員展示畫作,接著出價,最高價者得標、落槌。
復興台灣美術史
看到買家在拍賣會上激情演出、爭逐名畫,市場上也出現「一般人若要投資藝術,現在是進場的大好時機」等論調。真是這樣?
收藏藝術品並不難,有錢就好;但若想買到日後會增值的畫作,就要具備眼光與膽識。
專門代理台灣前輩畫家作品的劉煥獻舉例,陳澄波一幅40號的油畫《嘉義公園》,1988年在他的畫廊舉行紀念展後,就以定價180萬元、底價135萬元擺在畫廊裡出售。一位收藏家已出價130萬元,卻怎麼都不願意再多加5萬元。當時沒賣出去,兩年後陳澄波的家屬將這幅畫委託香港蘇富比拍賣,國巨電子董事長陳泰銘大膽以八百多萬元買下;10年後,這幅畫的身價已高達三千萬元以上,讓當年捨不得多花5萬元的收藏家懊惱不已,連劉煥獻自己也後悔沒有買下來!
「1995年時,台灣前輩畫家的一號作品(約一張明信片大小),平均只要2萬元,但陳澄波與廖繼春的畫價波動就很大。」劉煥獻以廖繼春為例,1992年他的畫作約20萬元,已經高於多數前輩畫家,幾年後竟漲到百萬台幣,這兩年更是破百萬美金,讓人心驚肉跳,也讓過早賣掉的人搥胸頓足。目前劉煥獻手上持有的廖繼春畫作都「待價而沽」,絕不輕易釋出。
陳澄波與廖繼春是台灣美術史的指標人物。藝術界人士指出,經營台灣前輩畫家的畫廊,這兩年重新整合手上籌碼,與本土收藏家合作,以香港拍賣市場為舞台,將前輩作品推向世界,除了在商言商,背後還有一層提升台灣認同、復興前輩畫家在市場地位的意義。
雖然幾位前輩畫家的作品爭相破紀錄,但投資畫作就像投資股票,都有風險,誰又能預測那一張會大漲!不同的是,若不把買畫當投資,買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即使獲利不大,掛在家中也是賞心悅目。
低迷多年的台灣藝術拍賣市場,終於等到燕子回春。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幾場拍賣會都擠滿了購畫的人潮。
放長線釣大魚
「根據國外統計,藝術投資的報酬率平均一年14%,遠比放在銀行的定存高,問題是要買對。」劉煥獻認為,陳泰銘當年買下《淡水》,爾後增值幅度達十倍以上,只能說他的眼光好、耐性足,畢竟也放了10年。
此次景薰樓公司秋拍畫冊也以陳澄波的《嘉義公園一景》(1938年)為封面,不少買家都是衝著這幅畫來的,由700萬台幣開拍,最後落槌價為1,050萬元。
這是1933年陳澄波由上海返台定居後的成熟之作,畫風奔放、自由揮灑。喜愛大自然的陳澄波愛到戶外寫生,老家所在的嘉義風光與人物經常入畫,以嘉義公園為題的畫作就有3件,嘉義的人文地理景觀也藉由他的畫作揚名於世。
景薰樓董事長陳碧真表示,這幅畫的原收藏者在三十多年前向陳澄波的同鄉、天台美術材料社葉茂雄購得,過去因陳澄波捲入228事件不幸受難的政治背景,畫作一直束之高閣,解嚴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此外,雕刻家朱銘的作品也是居高不下,亞洲與國際市場都有不少知音。他的《單鞭下勢》木雕作品,由於全球只有一尊,買家火力全開,起拍價250萬元,不斷有人舉牌,拚場意味濃厚,最後以一千萬元落槌;《太極系列──對招》更是拍出2,709萬台幣的漂亮行情,一尊木雕相當於一棟豪宅。
拍賣會場掛滿了畫作,供收藏家鑑賞。而事前已做好功課的收藏家到現場領牌,拍賣官會請工作人員展示畫作,接著出價,最高價者得標、落槌。
有錢人愛上了現代藝術
全球藝術市場網站Artprice,曾針對2006年春夏二季全球當代藝術拍賣結果進行統計,排出100位「價位最高的當代藝術家」。結果美國有24位藝術家進榜,歐洲39位,中國登上百大排行榜的人數竟然和美國一樣多,其中張曉剛的上榜畫價已接近二百萬歐元,登上第11名,可惜名單上未見台灣藝術家。「由於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國藝術家仍將獨領今年全球當代藝術領域風騷,」該網站預測。
由全球藝術市場向中國當代傾斜、向東方靠攏的趨勢看來,台灣也不得不投入這股潮流。羅芙奧去年的秋拍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家就佔了一半,比例相當高。
在中誠的拍賣會上,當大陸畫家周春芽的《石頭系列》喊到900萬台幣時,會場上開始議論紛紛。有買家私下表示,「上當了,他沒有這個價錢;採花大盜(以畫花聞名的華裔畫家丁雄泉)有一幅叫價40萬元的作品,更好。」
但也有人認為,曾任中國油畫協會理事長的周春芽,以紅色石頭系列為名的作品不超過3張,這張抽象畫風正是他的主力風格,最後落槌1,300萬元,並不算貴。
顯然,大陸中生代畫家的市場價值還處於見仁見智的階段,讓人琢磨不透背後玄機;很多新手藏家看到有名或沒名的藝術家作品都漲價了,很容易出現「用耳朵買畫」的跟風。
香港蘇富比秋拍上,齊白石精品《畢卓盜酒》估價在80萬至120萬港幣之間,而還沒50歲的張曉剛作品,估價竟達880萬至1,200萬港幣,高過大師10倍之多,讓藝評界大感不可思議。「作品沒有定論的中生代畫家,怎麼會超過大師!」
而少數畫作被過度炒作的情形,連畫家自己都看不下去。
去年北京保利公司「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中,新生代畫家劉小東創作的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創下2,200萬人民幣高價。
但劉小東並沒有欣喜之情,他認為自己的畫並不值那麼高的價錢。
「兩、三年前,我的作品在市場上只值10萬至20萬人民幣。最近中國書畫拍賣市場瘋狂發展,有些畸形。」原因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成就了很多富豪;但中國不像其他國家,有錢人不能隨便買遊艇、飛機,很多人苦惱不知該怎麼花錢,就拿大把的錢來買畫,而他的畫也成了別人賺錢的工具。
目前,大陸媒體已出現「中國當代藝術是冒煙了或熄火了?」的討論。有人預估,2008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會達到一個高點,現在由於太多人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當代藝術,大行情也可能會提早結束,因此,千萬不要成為最後接手、買在最高點的一棒。
台灣收藏家實力雄厚
台灣收藏家尤其得謹慎小心,因為對中國藝術品的旺盛需求,有不少正是由香港、台灣收藏家主導出來的。台灣收藏家的購買實力,對於兩岸三地藝術市場的榮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步。
一月號「藝術家」雜誌的報導指出,北京、香港拍賣會上,台灣買家獨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成交額,已是常態。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直銷化妝品為業的台灣克緹集團老闆陳剛信一次買回常玉、朱德群、林風眠等人的畫作,大約花了二億台幣。
眾所周知,台灣筆記型電腦大廠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是位「張大千痴」,藝術界人士形容他,「癡情到了一個程度,入了道了。」他在總部大樓的廣雅軒裡,陳列個人收藏,超過一千件中國書畫,其中有宋朝蘇軾、米芾的真跡,以及近三百件張大千的作品,投資驚人。
「台灣收藏家買畫很殷實、穩健,不會今天買,很快就拿去賣,有些作品甚至收藏10年以上。而大陸的市場所以亂,就是因為很多人炒短線,新富階級崛起,只有錢沒有眼光,看誰紅就買誰的畫,」經常來往兩岸拍賣會的藝術收藏顧問錢文雷說。
旅居上海的台灣藝評家、策展人陸蓉之,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對象越來越集中於年輕一代,這固然是好事,但年輕藝術家若早早就被市場壟斷或成為被炒作的對象,對創造力將是一種傷害;市場上已出現許多藝術家為了推銷自己,不斷重複賴以成功的風格,為了經濟利益而停滯不前的危機。
全球化浪潮下的台灣
台灣藝術家或許沒有像「中國熱」帶給大陸藝術家那種戲劇性的好運,但憑藉自身風格化的語彙,或者積極參加國際展覽,或者前往彼岸開疆闢土,包括影像藝術家陳界仁、以大型鋼板公共藝術聞名的黃銘哲、人物肖像家邱亞才、從油畫走向傳統人文畫的鄭在東等人的畫作,在拍賣市場的行情都超過市價,約在20萬至40萬台幣之譜。
「全球化現象之一就是中國市場的崛起,台灣要把中國當市場,在市場間來來去去是很正常的。目前台灣美術通往全球的捷徑就是北京,」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倪再沁認為,台灣人一向善於以小搏大,就像美國的猶太人,人數少卻能主宰美國媒體、金融、文化產業;以台灣藝術界的靈活度與創作力,當然也可以在彼岸引領風騷。
不論中外,社會瀰漫愛好藝術的氣氛、藝術收藏人口增多,藝術家、收藏家與畫廊市場三足鼎立的商業機制建立,都是社會富裕的表徵。醞釀多年,華人藝術市場已從天將破曉、霧氣瀰漫的黎明時刻,準備奔上中天。希望這持續加溫的動力,能夠溫暖藝術家的心,創作出更多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