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素來愛吃豬肉,居住在自由中國的中國人豬肉吃的很多,國民平均消費量在亞洲居第一位,因此有豐富的豬皮資源,如能善加利用,加工製成皮衣、皮鞋、皮包等豬皮製品外銷,必能為國家賺取大筆外匯。
早晨的市場十分熱鬧,老王照例在肉攤前擺掛出各種部位的豬肉,其中以肥瘦夾雜的普通肉所佔比率最多。顧客上門買普通肉時,他便順勢一刀,一塊有肥、有瘦、有皮的豬肉就被割了下來。
就這樣,臺灣地區每年有七百多萬張豬皮被分割得七零八碎,無法利用。這些豬皮其實都是製革的上好原料,現在由於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只有極少數會被吃進人們的肚子裡,大多都被扔掉。這麼一扔,便使每年可賺取數千萬美元外匯的機會泡了湯。
工人將整張豬皮用機器剖開為二。(邱勝旺)
開拓新產品,豬皮製品可為「尖兵」
儘管科技發達,各種廉價的人工合成皮相繼產生,但是現代人崇尚自然,天然織物或皮革製品,必比人造纖維或合成皮值錢。在經濟不景氣聲中,廉價的塑膠鞋、塑膠皮包、合成皮衣的市場銳減,皮革加工業的訂單卻反有增加之勢,其中以豬皮加工品最受歡迎。如果能利用既有的製鞋、製皮包和成衣設備,改製豬皮加工品,想來可以增闢市場、廣拓財源。
一般製皮革的原皮,以牛皮、豬皮、羊皮、馬皮等為大宗。其中豬皮的皮質細致,表面具有天然花紋,韌性大,且柔軟透氣,適合染成各種顏色,又能磨成如絨布般質感舒適的皮面,可製成皮衣、皮包、皮鞋等,極受消費者歡迎。因此,近年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豬皮熱」,國內的豬皮製革業也隨著這股熱潮發展起來。
臺灣居民食用豬肉的平均消費量佔亞洲第一,每年屠宰的毛豬高達七百萬頭;而且養豬技術堪稱舉世第一,養豬事業非常發達,引進交配出最佳品種,飼養量大,有許多現代化、大規模的養殖場,豬隻養得壯碩、健康,豬皮皮面大、皮質好,可供應量大且質佳的豬皮原料。
至於生產技術方面,我國的成衣、製鞋、皮包、皮箱等業非常發達;但由於近年來國內工資上漲,使上述成品製造成本提高,而合成皮製品售價不可能提得太高,因此經營不易。開發新產品應是改善經營的可行之途,這些既有的機器設備及技術,應可轉來製造豬皮成品。目前國內豬皮製革技術相當夠水準,豬皮加工技術亦頗進步,豬皮製品大方、精美。但是嚴格說來,臺灣的豬皮加工業並未真正開展。
皮革製造過程中因需採用化學原料,很易造成環境汙染,我國的皮革工廠對廢水處理很重視,經過濾、沉澱、空氣壓縮後,廢水已對人體無害。(邱勝旺)
本地有又多又好的豬皮,卻從外地進口
根據統計,臺灣地區每年屠宰的毛豬雖達七百多萬頭,卻只有百分之十的毛豬剝皮,無法充分供應豬皮加工業需要。因此每年大量進口生皮原料,其中以日本豬皮輸入最多。以去年為例,從日本進口的豬皮量達四百多萬張,花費一千一百七十萬美元的外匯。
今年八年,美國第一大豬皮製革公司——沃爾維林的副總裁羅伯特.伯奇,到我國來考察豬皮業現況,看是否適合在台投資發展。當他得知原來我國所飼養、屠宰的大量豬隻,絕大多數未經剝皮,豬皮製革原料主要還是仰賴進口時,便興致索然地離去。
失去一筆龐大的投資事小,但原料的命脈操諸他人,除了損失大量外匯,生皮品質也無法控制,豬皮製革與加工業因此無法生根發展。
國外進口的生豬皮,因為經過長期冷凍,纖維組織已經脆化,韌性喪失殆盡,製成皮具品質自然較差。反觀我們本地飼養的豬隻,品種優良,發育良好,體型大,皮面大,皮質佳,並可佔地利之便,利用新鮮生皮加工,皮革品質可得到保證。但這麼豐富的豬皮資源,到目前仍未有效利用。
在民國四十一年時,為了配合國軍軍鞋需要,政府曾一度下令徵收豬皮,這是國內首度將本地豬剝皮製革。可惜製造出的成品,因當年製革技術未臻理想,撥交國軍穿著後,不到三月便已破損。從此豬皮便停止徵收。
製成的皮革,以電子量皮機量度尺寸。(邱勝旺)
豬隻剝皮是關鍵
由於國內豬皮製革業確具發展潛力,皮革公會從民國六十一年第二度推動國內毛豬剝皮。六年經建計畫也曾明定「加強實施豬隻剝皮,以利用國產豬皮製革,並發展豬皮製品」為經建目標之一。可是去年六年經建計畫結束了,毛豬剝皮卻仍未真正實現。
毛豬剝皮這件事所以難於普遍實施,因為它牽涉的問題很多。
徵收多年的屠宰稅,是毛豬剝皮的阻力之一。目前稅捐機關在徵收屠宰稅時,對繳過稅的豬隻,在豬皮上蓋印為記。未蓋印的屠體,一見即知有私宰漏稅之嫌,立刻可予取締。
豬皮上的戳記,是完稅的證明,因此,如果毛豬剝皮,就失去完稅的憑證,難以查緝私宰。
其次是屠宰方式問題。國內目前雖已普遍建立電宰場,政府有意全面實施電宰,但因未曾大力宣導,肉商未能接受,因此仍喜採用人工屠宰。人工屠宰豬隻脫毛的方法,是把屠體放在熱水槽中滾燙拔毛。
麗新製革公司副董事長張赫如,稱這種皮為「死皮」。因為被滾水燙過的豬皮,纖維組織被破壞,已不能製革。他說:「我們要的是連毛帶板油的生皮,有毛、油的保護,在運輸過程中,皮才不容易被刮傷。」張赫如指出,如果毛豬要剝皮,最好採取電宰,因為人工剝皮不但費時費事,且容易傷及皮面,很難剝得厚度均勻。
製成的皮革,以電子量皮機量度尺寸。(邱勝旺)
進口皮價廉,但品質不佳
最後是豬皮售價問題。長久以來,肉攤的豬皮都是連豬肉一起秤重出售。一隻豬的豬皮重約八、九公斤,肉販把它打在肉裏一起賣,約可多售得四百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剝了皮,每隻豬會少賺四百元。但從日本進口的豬皮,每張售價才二塊七到三塊三美金,加上運費和稅捐,每張也不到新台幣二百元。如果國內皮革商出價二百元在本地搜購豬皮,肉商一算,少賺了二百元,自不樂意供應。
做生意都是在商言商,皮革商雖然有心使用本地原料,但也不願意多花一倍的價錢收購國內豬皮。
皮革公會總幹事梁奎指出,如果購買生皮的成本增加,皮革勢必漲價,也會帶動皮革成品的價格上漲,外銷競爭能力便會削弱。
毛豬剝皮也牽涉到人民的飲食習慣,例如,中國人吃豬肉常喜連皮帶肉一起烹煮。而且喜用全豬祭拜,如果以無皮豬祭祀,民俗以為是大不敬的事。
也就是基於上述因素,毛豬剝皮在國內一直無法推展。其實這些問題雖然複雜,卻不至於毫無解決辦法。
麗新製革公司副董事長張赫如認為,肉商對豬皮索價太高。(邱勝旺)
何妨改變完稅方式
關於屠宰稅的徵收,有人建議改變證明完稅方式,例如將剝皮後的屠體分級包裝,然後在包裝上蓋印,問題便能獲得解決。
此外,不妨取消徵收屠宰稅。屠宰稅是針對牛、羊、豬三種牲畜徵收的消費稅,從清末以來一直是地方政府主要的課稅收入。民國四十年代及五十年代中期,屠宰稅一直佔地方稅收的第一位,但是近年來已有沒落趨勢,目前只佔地方稅收的二.一%,全國稅收的○.八%。而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都並未徵收屠宰稅,因此有人建議取消。
台北市肉品公會總幹事何明道認為,取消屠宰稅既不妨礙剝皮,又可完全杜絕私宰,正是一舉兩得。
農業局局長邱茂英表示,農業局已在積極推動毛豬剝皮。(邱勝旺)
落伍的屠宰稅似可淘汰
前任賦稅署署長、現任中央信託局局長的金唯信,在五、六年前便曾極力主張取消屠宰稅。他認為屠宰稅是一種不進步的稅,為了徵收這種稅,會使政府增加許多管不勝管的業務,例如一定會有肉商因想逃稅而私宰,警察、稅務員可能會與私宰商勾結,查私宰、查是否有勾結情事,會增加警務單位很多的負擔。
另外,他認為這也是一種不合理的稅收,「以前因為吃肉是奢侈的事,所以要抽稅。現在吃肉太普遍了,為什麼吃雞、鴨、魚不用負擔稅,而吃豬肉卻要負擔呢?」
在倡議免徵屠宰稅時,全國各地屠宰稅的總收入是廿億,政府為使各地方政府配合改革,願意提撥廿億出來,用以補貼各地方政府,替代取消的屠宰稅。但地方政府卻興趣缺缺,他們或許有「多得不如現得」的心理,寧願從屠宰稅中直接獲得財源,屠宰稅因此未能廢除。
現任賦稅署署長薛家椽則認為,屠宰稅收佔總稅收的比率雖逐漸減少,但對地方收入仍佔重要地位,除非另關稅源,否則不宜取消。
屠宰稅既然不能不徵,只有改進完稅打印的方法。今年五月廿八日,財政部邀集省市財稅主管機關進行會商,但僅作出以下決議:凡剝皮屠宰的屠體,可一律免予驗印。
至於如何證明完稅,薛署長表示有待進一步研究。
農業局第五組副組長莊銘城負責推動毛豬剝皮。(邱勝旺)
為保障國民健康,應全面實行電宰
接著談到屠宰方式問題。前面說過,毛豬剝皮,最好採用電宰,但是由於從前國內電宰都是生產冷藏肉與冷凍肉,而國人一般都以為肉品經冷藏或冷凍後,肌肉組織和鮮味會遭破壞,不如溫體豬肉好吃;並且溫體肉在選購時可以看個清楚,因此消費者喜歡溫體肉。除此而外,電宰場品管較嚴,稍有毛病的豬隻一律淘汰,使肉商無法「渾水摸魚」,因此不願採用。其實此事有關國民健康甚鉅,政府應大力宣導,讓民眾知道逞一時口腹之欲的結果,可能吃進許多有毛病的豬肉!如果消費者因明白這一點而拒購人工屠宰肉,肉商也就只有響應電宰了。
農林廳運銷科視察鞠荊卿指出,政府已決定從明年六月全面實施電宰。因電宰場作業過程自動化,非常衛生,且有專駐獸醫坐陣,有毛病的豬體一律不能過關,所供應的豬肉可有品質保證。但也為顧慮現實問題,在民眾習慣尚未改變時,先分三期推行電宰。第一期暫不加冷藏,仍供應溫體肉;但溫體肉在運銷過程中有腐壞之虞,故第二期推出冷藏肉,但也顧慮肉商和消費者的習慣,以完整的屠體出售;第三期則將冷藏肉加以分級包裝。
鞠視察指出,冷藏肉和冷凍肉有所不同,冷藏肉貯存在攝氏十度以下、零度以上,冷凍肉則達零下卅度。冷藏肉的鮮味應可保存,消費者選購時可清楚看出肉品的組織與顏色,取用烹煮時也不必解凍,而且比溫體豬衛生、安全。
皮革公會總幹事梁奎說,毛豬剝皮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利,應盡早實施。(邱勝旺)
期能令民眾接受,先施行溫體電宰
政府顧及現實,把電宰實施的第一步以溫體豬方式進行,應可有利於全面實施電宰,不但合乎肉品供應進步的原則,對毛豬剝皮的實現也有利。
只要電宰溫體豬得以實行,剝皮後屠體運銷與交易的方法,都是技術上的枝節問題,較易獲得解決。
臺灣糖業公司畜產研究所研究員王錦堂指出,剝了皮的屠體比較容易弄髒,本應加以冷藏,保持衛生;但也可在屠宰後加以包裝,照樣可用卡車運到市場去。市場攤位只要把老式的木板攤位改成塑膠或瓷磚的,儘量保持清潔衛生即可。
儘管電宰問題已將獲得解決,皮革商與肉品商的交易價格不能達成協議,問題還是會僵在那裡。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王祥麟認為,目前既然進口豬皮比較便宜,製革業者可仍暫從日本進口豬皮。
他說:「我們雖花費小量的外匯,但加工出口後,卻可賺取大量的外匯。」
豬皮可製成各種皮革加工品,如皮鞋、皮包、皮衣等,由於皮質輕軟,具有自然的光澤與舒適的質感,甚受消費者喜愛,近年在歐美各國更掀起一股「豬皮熱」。(邱勝旺)
售價問題不難解決
製革公會梁總幹事認為豬皮售價問題不難解決,對剝皮豬肉,肉商固然不能將皮混在肉裏大重出售,重量上略有損失,但可以在售價上著手,反正目前大多數消費者都嫌豬皮髒、油膩,在秤好後自動要求肉販把皮切去,因此單位售價可略為提高。消費者表面上花的錢較多,但實質利益卻增加,「以前,他們花了一些錢在豬皮上,現在買的都是淨肉啊!」梁總幹事說。
王副處長覺得豬皮價格應由供需決定,等分級包裝、肉品加工順利推行,普遍受到消費者歡迎之後,豬皮成為廢物,自然會跌價,跌至皮革商認為合理的價格時,雙方便能達成協議。
農業局第五組副組長莊銘城則認為:「先由政府、皮革業者和肉品商三方面協調一個中間價格,再由供需來決定價格。」
農業局邱局長不贊成坐視毛豬剝皮自然發展,他說:「雖然現在日本的豬皮很便宜,但豬皮是我們國內既有的豐富資源,不應糊裏糊塗浪費掉,反而要花外匯進口。如果能及早完成剝皮,不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又能促進皮革業的發展。」
他認為豬皮進口可採取玉米進口抽取雜糧基金的方法,「進口玉米因比較便宜,所以每噸要繳納四十元捐款,補貼國內雜糧農戶的損失」他說:「這個方法也可用在進口豬皮上,皮革商進口豬皮時每張提交部分基金,在收購本地豬皮時給肉商部分補貼,這樣雙方都讓步一些,為整體利益著想,國內豬皮加工業才得以發展。」
而承購問題,在八月下旬工業局一個會議中,皮革公會理事長賴文城保證,如果豬皮價格比照國際行情,皮革工廠絕對有能力全數收購。
豬皮可製成各種皮革加工品,如皮鞋、皮包、皮衣等,由於皮質輕軟,具有自然的光澤與舒適的質感,甚受消費者喜愛,近年在歐美各國更掀起一股「豬皮熱」。(邱勝旺)
務期不再吃掉或丟掉可利用的資源
當然,對於民眾觀念的宣導也很重要。
據研究,豬皮中最主要的成份為膠蛋白,營養價值甚低,吃了膽固醇會升高。而且臺灣一般消費者的食肉習慣,已隨著所得提高,喜選用上等豬肉,很少購買下肉或豬油、豬皮。主婦購肉時也會要求肉販幫忙切除豬皮。正如莊副組長所說:「多數人一直負擔著一筆不必要的支出,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不經濟的現象。」
另外,毛豬剝皮只剝豬的胸背部分,愛吃蹄膀、豬腳的,還是可以嘗到連皮帶肉的滋味。至於拜拜的禮俗,「這也有折衷辦法」,梁總幹事說,「可以在拜拜時留下部份屠體不剝皮,以應特別需要。」
梁總幹事說:「毛豬剝皮的問題雖多,但如果只是『紙上談兵』,不動手去做,怎能解決問題?」
莊副組長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他認為毛豬剝皮牽涉問題太廣,不是單靠一個機關登高一呼便可解決的。必須有關單位充分配合,才能逐步施行。而農業局接辦這件事後,已有訴諸實施的決心。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莊副組長認為應先找一個試驗單位,如臺灣省畜產試驗所、台糖的畜產研究所、或養豬科學研究所試辦。在試驗單位克服技術上的種種問題後,再找一個地區試辦。
他說:「實地去做了,才能真正瞭解問題在那裡。現在我們想像中有許多問題,也許問題並不如想像中嚴重,但也有可能更嚴重,總得去做了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雖然毛豬剝皮存在許多問題,但糾結多年不能解決的屠宰稅印已准予免蓋,電宰也可望全面實施。邱局長說:「這正是毛豬剝皮的大好機會。」
多年以來,毛豬剝皮一事雖歷經很多單位的推動,事實上,問題的解決「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因為一直沒有一個專責機構出來主其事。農業局接辦了這個業務才數月,我們欣見該局已表示積極推動的決心,期盼它拿出魄力來,與各有關單位密切配合,讓毛豬剝皮得以實現。
無論從充分利用國家資源,發展皮革、皮革製品工業,爭取外匯,甚至減低消費者負擔各種角度來看,推行毛豬剝皮都應從過去「坐而言」進入「起而行」的階段。
化不值錢的生皮為價昂的成品
豬皮剝下後,必須先「製革」,也就是把生皮製成熟皮,才能加工,製成各種成品。
張赫如指出,目前國內毛豬剝皮的數量很少,而且屠宰場離製革廠很近,豬皮不需經過處理,便可直接送廠製革。可是將來如果剝皮的數量大,需貯存一段時間再送往各廠製革時,為了防止豬皮腐爛,可仿照日本的做法,先用鹽醃再送廠。
在製革過程中,先有「吃灰」或「吃酸」步驟,是把生皮泡在酸性的化學藥品溶液中,使毛皮膨脹、變軟。然後「脫脂」,把皮中的脂肪除去。再來是「鉻鞣」,把膨脹的皮縮回原狀,鉻鞣後的皮就是「熟皮」了。
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最適合發展製革業,溫暖的天氣,可使製革過程中的各種化學作用加速進行,製出皮革的品質較易控制。
熟皮的品質好壞,和生皮的選購、化學藥品的優劣、藥品比率的調配,及製革的水質、溫度、工作人員的技術、經驗密切相關。同樣一張生皮,可製成上好的鞋面皮或較差的鞋裏皮。
熟皮經過染色,便可送到加工廠加工,製作成品。目前我國的豬皮製品小部份內銷,大部分外銷美國、中東、歐州等地。豬皮成品因手工、設計、配件、及製革過程中所加附料的不同,價格也有差異。張赫如指出,一塊一平方英呎的豬皮熟皮,只價值一塊美金,如果加工製成精美的皮夾,外銷後可賣到新台幣二千元左右。再回頭看一張生皮,價值最多不過新台幣四百元,加工後不知可製造多少高價值的成品呢。
適合現階段發展的加工業
由前述可明顯看出,豬皮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資源。在目前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以外貿為主導的我國經濟,極需開發新產品,而無論從原料、人力、技術、設備來看,豬皮製革及加工都是最適合現階段發展的加工業。如果國內毛豬剝皮推動成功,豬皮皮革及成品得以大量外銷,必能為國家賺取大筆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