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底,台灣乳房重建協會組成的肚皮舞團,剛結束北京的表演,風塵僕僕地歸來,六月初,她們又應大陸中央電視台採訪之邀,賣力演出一場精彩的印度舞碼。低胸、露肚,身材勻稱,舞姿曼妙,任誰都看不出她們是「資深」乳癌病人,重建過後,傷疤已在她們身上淡去,微笑在她們的臉上綻放……。
女性被宣判罹患乳癌時,除了恐懼生命受到威脅,腦中必然閃過一個念頭:自己即將成為「少奶奶一族」,從此不再是完整的女人了。台灣乳房重建協會展現出來的自信與風采,有利於破除姊妹們的恐懼。

美不勝收的肚皮舞表演,展現乳房重建後的自信與風采,圖中的羅麗容身材玲瓏有致,舞姿輕盈曼妙,絲毫看不出今年已高齡77。
乳癌盤據台灣女性癌症類別首位,近十餘年來,人數有急遽攀升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國民健康局2010年的統計,台灣乳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63.16人,換句話說,每年約有一萬四千多名乳癌新增病例。
乳癌雖然發生率居冠,所幸治癒率也最高,5年存活率已超過九成。然而,不同於其他癌症類別,乳房是外顯器官,一旦因病割除,外觀會有明顯的塌陷或殘缺,於是,命保住了,病人身體與心理的創傷,亟需修補。
失去乳房,即使只是部分缺損,對女性而言都是很大的衝擊。
楊倢今年38歲,5年前醫師宣判她罹患乳癌、必須全乳切除時,當場痛哭。「我哭不是因為得乳癌,而是因為會失去乳房,」從事美容美髮業的楊倢說:「如果得癌症可以勾選,我絕對不要選乳癌,沒有乳房,我活不下去!」
在浴室裡痛哭,幾乎是所有乳癌病人術後的必經歷程。
77歲、身材依舊曼妙的羅麗容,54歲那年罹癌切除乳房後戴了近十年義乳。「戴矽膠義乳、穿上衣服,不說人家不會知道我少一邊乳房,但是每天洗澡時就會看到殘缺的自己,那種感覺對我而言是『錐心之痛』。」
63歲那年,羅麗容接受乳房重建手術,她說,除了愛美、免除穿戴義乳會經常移位等不便外,主要是受到過世婆婆的衝擊。
「告別式當天,我去幫婆婆穿衣服,從冰凍室推出來時婆婆全身光溜溜的,我心想,哪天輪到我走時,乳房缺一邊,會很沒尊嚴,」羅麗容說:「我怎麼來,就想怎麼去。」
「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想要有一個完整的軀殼,」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指出,乳癌的高治癒率讓大家看到生命的長度,進而更要求生命的品質,乳房重建已是乳癌治療的一個選項。

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手術是將下腹部脂肪和血管移植至胸部。
乳房切除時依腫瘤大小、發生部位、期別、腋下淋巴結轉移情況,而有「部分切除」與「全乳切除」的差異。
台安醫院乳癌診療多專科團隊召集人謝家明指出,早期一般外科醫師沒有整形外科的思維,一切手段都以保命為主,不注重外觀,四、五十年來大家都依循,沒有人敢挑戰它,病人也只能默默承受。但現在對疾病的瞭解不同以往,保命之外,還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早期認為除惡務盡,全乳切除比較保險,但研究證實並非如此。謝家明指出,乳房全切或部分保留,術後的長期生存率相近,但實施保留手術對患者的身心傷害較小。因此,除非腫瘤較大必須全部切除,否則以進行部分保留手術為宜。
乳房重建則依手術時間分成「立即性」與「延遲性」兩種。
立即性乳房重建,是在一次手術中,同時完成乳癌切除和乳房重建手術,對患者而言,切除與重建可以畢其功於一役,衝擊性最小,但其條件是,患者必須是後續無須再做放療的0期、1或2A期的早期病患。
至於2B(已侵犯淋巴結)或3期(已有他處轉移)病人,則以放療後再重建為宜。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指出,雖然立即性重建較容易塑形、效果佳,但乳房像蘋果,一旦經過放療會收縮20~50%,重建的效果難以維持。
台大醫院乳房中心主任湯月碧指出,以前外科醫師不主張重建,更沒有「立即重建」的概念,病患也只求不再復發,無暇顧及外觀是否賞心悅目。但長期缺一邊乳房,不僅心理創傷難以撫平,也會造成身體不平衡,脊椎歪斜。因此,病人通常在安然度過幾年、沒有復發後,會開始思考乳房重建。
乳房重建協會前理事長陳文娟,相隔10年雙乳前後罹患乳癌,第一次罹癌,她延遲了10年才做重建,第二次罹癌,她選擇立即重建恢復外觀。「經歷過10年不敢抬頭挺胸的歲月,我嚮往重建後五彩繽紛的日子,」陳文娟說。
隨著時代進步,乳房重建方法日新月異,不僅外觀幾可亂真,後遺症也越來越少,甚至還可以順便「糾正」一下不甚完美的另一側乳房。閱「乳」無數的湯月碧說,乳房形狀、與身體比例堪稱完美的人不到一成,因此,藉重建切除乳房之便,也要修整另一側,使兩邊對稱。「很多人修飾後,甚至比原來的更合乎身體比例。」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已完成近千例的乳房重建,技術領先全球。
乳房重建分成義乳植入與自體組織移植兩種。自體組織包括局部闊背肌皮瓣、局部橫腹直肌皮瓣、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臀動脈穿通枝皮瓣等不同移植部位,各有其優缺點。(見表)
「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適用同一種方法,也不是醫生熟練的那種方式就最好,」湯月碧指出,乳房重建要考慮7S──大小、疤痕、形狀、觸感、對稱、輪廓、乳頭乳暈位置,要視每個病人的不同條件,量身打造適合她的重建方式。
義乳植入的手術方式較簡單,植入食鹽水袋或矽膠的手術時間僅需1小時,所費不多,也不會在身上造成其他傷口,但有植入物破裂、莢膜攣縮、感染、血腫、不自然等缺點。
自體組織重建,早期多採移植闊背肌皮瓣方式,成功率高,病人恢復得也快,但因肌皮瓣的量不足,容易有萎縮、觸感較硬和肩部緊繃等缺點。
已在國際期刊發表32篇與乳房重建相關論文、技術領先全球的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顯微重建外科教授鄭明輝,自1999年迄今,已完成近千例乳房重建手術,他認為,「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使用自體脂肪和皮膚移植,是目前「犧牲最少、獲得最多」的乳房重建整形手術,在他手上用此法完成重建的病例已有464位,成功率高達98%。
所謂「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是將下腹部的脂肪(約12×30公分大小)、皮膚和營養它的血管一起移植到胸部,再利用顯微手術接通內乳動靜脈血管,讓移植的脂肪可以存活。鄭明輝指出,接血管是非常精密的顯微手術,得在一根血管上用比髮絲還細的線縫10~12針,手術歷時6~8小時。
鄭明輝指出,早期連腹部肌肉一起移植,容易造成疝氣、腹部無力等後遺症,如今採留下肌肉,只取脂肪的方式,不僅「供應區」後遺症少,還能順帶達到縮小腹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鄭明輝還巧奪天工、自創乳頭重建法。他從病人第三根肋骨取一公分軟骨埋在皮下,半年後修成倒T字型做成乳頭,最後還親自為病人刺青,做成的乳頭、乳暈幾可亂真。
感人的是,此法重建後的乳房是「活」的,形狀自然、觸感與真正的乳房無異,術後半年神經長起來後,還有感覺。但不可諱言,仍有2%血管栓塞、扯斷的失敗風險。
第3種選擇乳房重建技術日益精進,但仍有許多病患在經濟、風險、怕痛等考量下,不願意在病灶切除後,再進一次手術房挨刀重建。
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就寧願忍受配戴義乳之苦,也不考慮進行重建,「會痛這件事很多醫師都略過不提,」林葳婕說,誰都想追求完整,但自己痛怕了,實在沒有勇氣再痛一次。
為了避免讓病人再痛一次,也有一般外科醫師在手術切除乳癌病灶的同時,順便巧手進行挪移塑形,讓病患女性的第二性癥在手術之後不至於太走樣。
台安醫院乳癌診療多專科團隊召集人謝家明指出,傳統的保留手術多會導致凹陷或變形,近年他引進的「整形式乳房保留手術」,可以大幅改善這個缺陷。
所謂「整形式乳房保留手術」,即是在乳房切除手術進行的同時,合併使用整形外科技術,挪移剩餘的乳腺來填補切除的空缺,藉此避免乳房凹陷或走樣。
謝家明醫師先後赴法國、美國學習這項技術,四、五年前開始採用這種方式為早期乳癌病人開刀,目前已累積一百三十多位病例,病人術後滿意度甚高。
謝家明強調,並非所有乳癌患者都適用此法,必須是早期乳癌患者,腫瘤以單一或鄰近為宜,病人乳腺密度要夠高,且腫瘤占乳房組織的比例也不得超過20%,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重新擁有的感動根據乳癌病友協會2005年的調查報告,將近九成的病友知道乳房切除之後可以重建,但實際進行重建的比率卻只有5.6%,與美國25~30%的重建比率差距甚遠。究其原因,乳房重建在台灣屬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動輒二、三十萬元的重建費用,並非人人負擔得起。
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指出,在協會的努力下,3年前終於將乳癌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乳房重建是病友們努力爭取的下一個目標。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鄭明輝指出,美國將乳房重建視為疾病治療的一部分,納入保險給付範圍,因此重建比率相對較高。台灣近年在乳癌重建協會的推廣下,比率也漸增,以長庚醫院治療的乳癌病患為例,重建比率已提升至一成多。
其次,家人支持與否也是關鍵。有人認為,年紀大了,乳房這個性癥就不重要了,「再老也是女人,」謝家明指出,有些孩子為上了年紀的母親做醫療決策,他們未必能體會母親「哀悼乳房」的感受。
「家人的支持很重要,」46歲罹患乳癌的劉鳳玉說,自己一度因此罹患憂鬱症、自閉在家出不了門,直到老公應允:「妳想做什麼就去做吧!」
「做完重建手術,第一次從鏡子裡看到乳溝時,臉上發自內心的笑竟無法停止,」劉鳳玉說,老公、朋友都發現重建後的她變快樂了。
鄭明輝指出,約有25%乳癌病人有憂鬱症傾向,一旦經過重建,無論是生活品質、身體形象都大大提升,特別是延遲性重建的病人,「失去後再擁有的人,會更加珍惜。」
乳房重建協會前理事長陳文娟說,乳房重建是一個選項,是給病人一個「希望」,讓人有勇氣面對乳房切除,有勇氣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治療,因為知道可以藉由重建來恢復外觀,「免驚!」
資深重建先驅羅麗容則說:「重獲乳房的感動,我希望所有『少奶奶』的姊妹們,都有機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