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隻畫眉鳥呀、畫眉鳥!常在那鳥籠,多呀多苦惱,啦……;眼看那天空飛不了,只好一聲一聲叫,眼看那天空飛不了,只好一聲一聲叫……」
這一首五十年代流行的國語歌曲,由顧媚唱來,婉轉動聽,唱出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厚愛的「鳥中歌王」——畫眉鳥的幽怨。
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有一首詠畫眉詩: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詩雖如此,但人們卻「寧願鎖向金籠聽,不教林間自在啼」,為的是一聽它那「百囀千聲」。
畫眉是什麼鳥?為何讓人如此癡迷?
中國古書「三才圖會」裏釋畫眉一說:「畫眉似鶯而小、黃黑色、其眉如畫,故曰畫眉巧於作聲,如百舌。」
百舌也是一種善鳴的鳥,唐朝詩人劉禹錫形容它善唱,有詩:「花枝滿空迷處所,搖動繁英墜紅雨;笙簧百轉音韻多,黃鸝吞聲燕無語。」畫眉、百舌若開金嗓,皆可唱得「黃鸝吞聲燕無語」,而在台灣從未見過百舌鳥,可見畫眉自古以來「鳴禽之王」的地位是如何穩固了。
依據東海大學環境科技研究中心的研究,世界上已知的鳥類共有八千六百多種,隸屬於廿八目、一百卅三科,畫眉鳥屬於最擅鳴的鳴禽目畫眉科,全世界共有二百八十二種。為國人所飼養的畫眉,一般是大陸種的「白眉畫眉」與沒有白眉毛的「台灣畫眉」,其他種類的中國畫眉鳥,因鳴聲稍遜,國人不興飼養。

籠中鳥唱些什麼?是幽怨還是快樂?(鐘永和)
能鳴擅鬥,文武雙全
台灣產,屬於畫眉科的鳥多達十六種,它們都是山林裏的好歌手,名字是——鱗胸鷦鷯、冠羽畫眉、白耳畫眉、藪鳥、金翼白眉、頭烏線、小彎嘴畫眉、大彎嘴畫眉、繡眼畫眉、花翼畫眉、紋翼畫眉、山紅頭、竹鳥、白喉笑鶇、綠畫眉。
其中正宗的台灣畫眉,就叫「畫眉」,俗稱「碧綠雞」、「花眉仔」,大陸上也有出產,惟稱「土畫眉」。它與大陸畫眉不同的是——沒有白眉圈、毛色稍暗、頭頸間生黑色縱紋。除了因為沒有白眉毛,「扮相」稍遜外,據行家表示,鳴聲較大陸畫眉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我國四川省,還有一種純白色的畫眉,能鳴擅鬥、文武雙全,雀林中人許為「畫眉王」,評價很高。文人陳旅曾以「雪禽」入詩,寄寓情懷,詩云:「化作雪禽春樹頂,遠山無數奈愁何。」
國人飼養畫眉,目的在觀賞「鳴」、「鬥」,畫眉鳥為何擅於鳴鬥?專家認為由它的習性,可以歸納出原因。
原來畫眉習於「比翼雙棲」,並有固定的疆土;落單的雄鳥為了求偶,不敢侵入他鳥的領土,只有高聲鳴唱。為贏得遠方佳人的回應,更要唱的婉轉動聽,要唱的聲嘶力竭。而守土有責,更有勇於奮戰的天性,畫眉為了抵禦外侮,擊倒強敵,常不惜賠上自己的性命。
畫眉亦是一種有節操的鳥,有如鴿子、鴛鴦,它不輕易擇偶匹配,也很少一見鍾情,必待兩情相悅而相伴終老。

晨曦中的安全島,眾鳥爭鳴。(鐘永和)
不易開「金嗓」
畫眉鳥易於捕捉,人們利用的即是它那堅強的「主權意識」,只要在它的領土裏張網,置一媒鳥,地主畫眉就會義無反顧的衝撞迎擊,自然落入人類的陷阱。而一籠不畜二鳥,罩上黑幕不讓見面,也是這個原因。
籠飼乖巧的畫眉,可說無時不啼叫。高興的時候叫、煩惱的時候叫、他鳥叫的時候也叫,只要主人一打開籠幕,高掛金鉤,它就興奮的唱個不停,且可以連續唱好幾個鐘頭。但是要飼養到這般火候,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此地家庭養的畫眉,多為由東南亞進口的白眉畫眉,在運輸的過程中,舟車勞頓,撥抓頻仍,安頓下來時,經常是早已受盡驚恐,要它再敞開金嗓,飼主得付出相當多的時間與耐性。
第一個工夫——是使它上砂棍、不躁跳。雀林中人的方法是:
首先將幕開一半,飼籠離地兩尺,放在通衢要津,讓它習見來往人腳的移動,養成不怕人、向下看、不向上仰的習慣。
其次是甩籠,讓它緊抓砂棍,像打鞦韆一樣擺盪,進而適應籠居,也養成惟砂棍為安全的習性。
再來就是托鳥,即手持籠底,將鳥籠高高托起,此時若它能緊握砂棍,雄姿英發,睥睨周遭而不跳躁畏懼,就是初步功成。但多久時間能訓練到這個地步,還要視飼主的技巧與鳥的個性而定,並不易為。

藪鳥有顆美人痣。(許建忠攝)(許建忠攝)
小心「被壓了」
鳥馴服了,還要訓練它叫,要叫得好、叫得亮,也有一套工夫。
訓練畫眉叫,要溜鳥。野鳥入籠,換了環境,短時間不敢啼唱;非飼主安排,也無法聽到同類的呼喚。溜鳥的目的在喚回它喜愛鳴唱的本性,進而學習別人家畫眉的叫聲,使它叫得更好。
溜鳥的第一步,要教它「悶聽」——就是不打開籠布,光要它在籠子裏聽別家畫眉叫。要它聽了興起,受不了了,自然會獨個兒「悶叫」起來。
為什麼要悶它,不能打開籠布呢?要知道,畫眉雖然能鳴擅鬥,卻也有「自知之明」;兩雄相爭,必有勝負,以一隻尚未祛除恐懼感的新鳥,絕不能與習於環境的老鳥照面。而且畫眉有「領域感」,如見了面,先入為主的老鳥勢必發其神威,性子還弱的新鳥,很可能嚇得永遠也不敢叫了!
等到會「悶叫」了,才可半掀簾布,在離他鳥遠處的枝頭掛掛,但鄰近老鳥大鳴之時,仍不可掛起,以免嚇著了,傷了個性。
雀林中人指出:眾鳥並掛爭鳴的時候,飼主最要注意自己的鳥,因為性子再旺,餵得再久的畫眉,也難保不會「叫敗」。如果發現愛鳥有翻砂棍、跳籠牆,舉止慌張的情況,就表示已不耐鳴鬥——行話說「被壓了」,應該馬上摘下籠子,放下籠布,甚至立刻帶離鳥群。要不然,時間久了,不支的畫眉說不定會永久報銷。

金翼白眉顧盼自雄。(王嘉雄攝)(王嘉雄攝)
二雄「過籠」,分外眼紅
叫敗的鳥可是個麻煩,得經過相當時間,加上主人耐心的引導,才可能恢復鳴唱。但妙的是,恢復了鳴叫的畫眉,通常比以前叫得更好,好像已免了疫,膽子也大了。台北縣中和市一家鳥店的老闆說,會養畫眉的人,有的專門挑選會叫,但曾叫敗過的畫眉,因為一旦它恢復歌喉,身價馬上上漲。他以前有一隻價值八千元的畫眉,經恢復鳴唱後,即以一萬五千元的高價賣出,但至今仍後悔呢!
在台灣不興鬥畫眉,飼主只為聽鳥兒鳴啼;在大陸,雀林中人則熱中於鬥,目前香港的鬥鳥風氣也很盛。
鬥鳥有特製的鳥籠,二雄「過籠」,分外眼紅,昂首振翼,剎那對陣交鋒。其間再接再勵,屢敗屢戰,非打到昏痛過去,絕不終止,鬥志昂然,令人動容。
戰敗的畫眉,每至皮開肉綻,血流骨出,唯仍躍躍迎戰,不甘屈服。但也有的縮頭弓身,伏躲籠角,不勝驚駭,甚至一敗塗地,永絕鬥志。
鬥畫眉鳥,各地的規矩固有不同,但大多在雀林人集會的茶樓、酒肆進行。其間吆喝、比劃,好不熱鬧。畫眉鳥鬥勝了,就好像在台灣鄉下的鬥狗一樣,身價頓時扶搖而上,教愛鳥的人羨慕。
我國北方雀林,流傳這麼一個因畫眉而致富的故事——

冠羽畫眉像個小不點!(曾建元攝)(曾建元攝)
鬥鳥的故事
山東有位青年王成,家道中落,妻女三人貧窮得難以為生。一日,他不堪妻子嘮叨,躲進荒蕪了的廢園昏睡,醒來欲歸,卻在路旁拾獲一支金釵。
不久,有位老婆婆匆匆趕來,要尋失落的金釵。二人攀談之下,無巧不成書,老婆婆竟是王成親祖父的外室。於是王成邀她回家,視為親娘奉侍。
老婆婆見王成窮困,遂贈予金釵,教他赴京做做買賣,以求改善生活。
那知王成到了京城,賣布不成,鬻果也蝕了本,可說一事無成,落魄得只有成天在茶樓觀人鬥鳥。
王成眼見鬥畫眉也能賺錢,遂向忠厚店家借得數錢,赴鄉間蒐購了百餘隻畫眉,擬以販賣畫眉為業,做孤注之一擲。但他不知鳥性好鬥,竟把所有的畫眉飼於一籠,過了一晚,籠中畫眉死得精光,只剩下一隻。
王成至此,山窮水盡,只想一死了之。但店家好言相慰,認為此鳥不凡,不妨攜赴市上一鬥,以求轉機。
那知王成將此鳥攜至茶樓、酒肆,每鬥必贏,沒有多久時間,除了不愁吃穿外,更有了一筆積蓄,從此歡心不已,對鳥珍視有加,看成命根。
而京城某王爺素喜鬥畫眉,每至春節,都要開放官府,廣邀「名鳥」與會。這一年春節即屆,由於王成的鳥已稍有知名度,店家即慫恿他攜鳥參戰,圖個利市。
未料,王成的鳥在王爺府亦是連戰皆捷,南北知名「神雕」紛紛俯首稱臣,弄得王爺興緻大發,選出府中最擅鬥的畫眉做壓軸之戰,然而「白袍薛仁貴」不是對手,「紅面賽關公」亦敗下陣來,至此,王成的畫眉在京城已儼然「南面稱王」了!
以後,王爺以千兩重金求讓「畫眉王」,王成遂能衣錦還鄉,並在故鄉購得良田三百畝,重振家業。
過了數年,王成愈為富有。有一天,老婆婆對王成夫婦說,我實在並非人類,而是山中千年狐精,看你夫妻性情忠厚,故來相助,今心願已足,也該是我歸隱的時候了,說完即不知去向。

畫眉鳥種中的竹鳥。(王嘉雄攝)(王嘉雄攝)
「畫眉」之樂
畫眉鳥在一般人看來,全是一個樣兒,但在會相畫眉的人眼中,則是各具姿態,優劣立判。品評的標準,當然是以能鳴擅鬥為取捨。
行家認為畫眉鳥基本上都有鳴鬥的本性,但是擅鳴的,不一定能鬥;唯能鬥的,一定擅鳴。不過能鬥的鳴聲,不如善鳴的畫眉優美。
替畫眉看相,是很精微的學問,依據畫眉的五官、體態選擇「精品」,雀林中人各有一套口訣:
一看眉毛,所謂「妙相天成一線眉、柳絮修青綽約姿,刀樣斑白具下品、最堪欣賞筍樁眉」,意思是白眉要勁細如線,顏色不可粉白,而應帶青;眉如彎刀,色澤斑白都不行,而形如「筍樁」,勁而短的眉,也是上品。
談到畫眉的眉,還有一個典故:漢朝京兆尹張敞,是個有為有守的好官,有一天雅興大發,替太太畫了眉毛,未料有人奏稟皇上,存心讓他難堪,他想不到這種私事,居然也有勞皇上動問,情急之下,坦然答稱:「閨房之樂,有甚於畫眉者!」一語甫出,滿朝文武哈哈大笑。莫非張敞畫眉就是源自畫眉鳥的靈感?
再看毛相。「毛薄輕為上,毛厚重最差」、「毛色淡雅將軍相,羽尾濃俗最不中」。畫眉鳥的毛在底褐色中呈現紅、青、黑、灰、花五種,行家認為依序愈來愈差,其中紅色,人稱「紅毛最豔麗、百中難得一,飼養保原色、鳴鬥人稱奇」。另有少數純白畫眉,屬於異相,雀林稱為鳥王,列屬極品。
三看眼睛,「毛色愈淺愈好,眼色越深越良」。行家亦將眼色分六種,依優劣秩序是青、綠、藍、咖啡、黃、白,所謂「只贏不輸大青眼,不打不唱天白眼」,唯鳥眼的顏色,差別微乎其微,不是真正的內行人還看不出來呢!

大戰前夕,等待黎明。(鐘永和)
又平又方,才是君王
再來看頭相,「頭不見方,叫不響當;頂不見平,鬥不靈光;又平又方,才是君王。」「頭如撇竹嘴如釘,身似葫蘆尾要輕」。頭大而方,固然最好;其他如小方頭、大方頭、方巾頭都好,但鳥頭形如圓頂、橄欖,行家則認為是劣頭,最不堪鳴鬥。
其次頸相,專家口訣為「長如孔雀最下品,短則昂首可稱心」。頸貴粗短,最忌細長,細長則無力,喉管也跟著細,不是擅於鳴鬥的好鳥。
嘴相也很重要,「唱不死的黃蠟嘴,打不死的三稜嘴」,這是雀林口訣。所謂黃蠟嘴其黃如蠟,且內外一色,最擅鳴;三稜嘴如稜帶角,最鋒利,擅於啄鬥;另有一種牛角嘴,也屬好鳥。行家最忌的是嘴形粗短、細長的畫眉,認為影響鳴鬥。
看完了五官,再看身材,「頭頸斜平無波浪,身比尾長是雀王」、「肩胸寬大,百鬥不怕;肩胸窄狹,不唱不打」、「上尖下圓身,正格葫蘆體」。行家認為畫眉外型強壯才有鬥志,胸肩寬厚,能發好聲。
鳥身以下,要看腿相、腹相,腿要短、爪要長。雀壇將畫眉的腳分為三種,即牛筋腳、藤條腳、薯苗腳;肘粗短、瓜粗長為牛筋腳,搏擊有力,至於形如藤條、薯苗的腳,認為非鬥鳥正格。
觀腹相也有口訣,所謂「牛筋腳兮膽毛白,耀武揚威兮披甲」。膽毛就是腹毛,腹毛需寬廣,才顯得雄偉,如乾扁凹呈,表示不健康。
最後看尾相,畫眉的尾,猶如船的舵,有平衡身體的功能,按行家的口訣「身比尾長是雀王」;但尾巴過長,所謂「尾大不掉」,會影響靈活,尾過短,翻躍時難於支撐身體平衡,唱鳴時也影響挺姿,都不是好格。唯畫眉每年要換一次毛,尾羽常在生長汰換之中,不容易看得準。
不及林間自在啼
古人養畫眉,可不是尋常百姓的事,唐朝大詩人王維有詩可證:
上蘭門外草萋萋,未央宮中花裏棲;
亦有相隨過御苑,雕籠若個向金堤。
就是今人飼畫眉,各地的風氣也有不同。
在我國北方陸市,飼鳥的人流行競鳴,南方港市則流行搏鬥;以往南京有個夫子廟鳥市場,規模廣大,匯集了內地各地方的畫眉,儼然是全國畫眉鳥的集散地,臨近茶樓酒坊,鳴鬥之風鼎盛。
目前在自由中國台灣,養畫眉聽鳴唱的風氣也盛。一大早,到各處公園、廣場逛逛,總會看到不少人溜鳥、競鳴,大伙氣定神閒,悠哉遊哉。王維的詩說的好;入春解作千般語,拂曙能先百鳥啼;萬戶千門應覺曉,建章何必聽雞鳴。
不過,可愛的畫眉鳥,至今無法人工繁殖,又受鍾愛它的人類不斷捕捉,以致族群日漸稀少;根據學者的研究,包括台灣畫眉、黃鸝、紅鸝、藍腹鷳四種台灣名鳥,已瀕臨滅絕,大陸白眉畫眉據傳也不樂觀。
對人類千百年來的厚愛,對飼主小心慇勤的「侍候」,畫眉鳥張開尊口,婉轉輕歌,歌詞若能譯為人語,或許它們正幽幽吟唱:「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