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作息依的是巴西時間,商店標價用的單位是美元,拿起身分證件每個人都有好幾個國家的永久居留證、護照,開起口來葡萄牙話比西班牙語流利。他們自稱「國際居民」,改不了的是飲食習慣——餐桌上總是中國菜。
在南美的巴拉圭,有這麼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兒每卅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依靠中國人過活;一位僑領大聲地說:「你出去走五家店,如果沒有一家是中國人開的,回來找我。」
如果能貫穿地球,從台灣直直挖一條通過地心的隧道,出口是南美洲的巴拉圭。
在這地球上離台灣最遠的地方,竟有一個城市,可能是除了新加坡、美國加州蒙特利公園市以外,海外華人最密集的地方。它的正式名稱是史托納爾總統市;因為在友誼大橋的這一頭,中國人都叫它:橋頭。

俯瞰橋頭市集,商店密集,攤販林立。(張良綱)
半個鐘頭走三個國家
橋的另一頭,已是巴西境內,再開廿分鐘車,就到了阿根廷。「半個鐘頭可以走三個國家」,橋頭中華會館副理事長李肇洛說。
也就是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橋頭的發展,使她儼然成為巴拉圭的商業中心。
「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的客人,都來自巴西」,開設香港禮品行的余鳳麟解釋,巴西因為外債多,奢侈品如菸、酒、香水等,或她本國有生產的工業品,如電子零件,全限制或禁止進口,單幫客於是川流不息地過橋來「跑貨」。依巴西政府規定,每人入境可帶四瓶酒、兩條菸,及價值在一百五十美元以內的行李。
基於業務需要,橋頭雖然在巴拉圭境內,大部分人手錶上撥的卻是巴西時間(晚一小時);對巴拉圭通用的西班牙語,很多人只會幾句問候話,葡萄牙語(巴西講葡萄牙語)卻能和客戶討價還價。
隨著巴西景氣浮沉,橋頭市集逐漸形成。開城卅年,最近五年「財」氣最旺。據非正式的統計,去年橋頭共進口了一百八十五個四十呎貨櫃的貨,貿易額超過十五億美元。

橋頭中華會館理事長王華藻和他經營的中國百貨公司。這是當地第一家中國人開的店。(張良綱)
地價如香港
橋頭的房地產於是水漲船高,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市中心三萬美元能買到的房子,在這兒大概只夠買同樣大小的地——而且不是在市集裡。購物中心內一、二坪大的專櫃攤位,每月租金達一萬五千美元。不過二條街,約二平方公里——還沒有西門町大的市集,「擠」了二千家商店,還有上千個攤販。「好像回到了香港」,一位自港來做生意的商人說。
中國人也在近五年內大量湧入。十八年前第一位到這裡開店的華人,也是現任中華會館理事長王華藻回憶他剛來時,「除了家裡那幾張面孔,看不到中國人」;九年前,李肇洛在家裡後院放映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就足以招待全市華人;今天,橋頭十萬居民中約有三千個中國人,全市最高的十七層大樓是中國人蓋的,全橋頭、也是全巴拉圭最大的美洲百貨公司,是中國人開的。
各種中國人的生活用品、食物紛紛出現。從四川、浙江菜,到碗粿、刨冰、豬血湯等台灣小吃,應有盡有;在國內舉行環球小姐選美的第三天,橋頭的錄影帶出租店就已有了帶子。
「跟其他地方比起來,三千個華僑並不算最多,但我們可能最密集」,開CASASTELLA的蔣肖燁指出:「所以這裡的孩子即使不會看中國字,講國語絕不會有問題。」一位華僑的兒子最近回台升學,國語的聽與說都難不倒他,就是識字有麻煩,只認得「東西南北中發萬」幾個字。

化妝品、雜貨都是橋頭商店貨品大宗。(張良綱)
移民的跳板
巴拉圭是一個小國家,一九八六年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只有一千三百廿美元,生活水準比國內低,就是在亞松森和橋頭,仍有許多街道還是石子路,國人要移民或投資,為什麼會選擇這裡?說穿了只是機緣湊巧,原本並不是衝著她來的。
拿觀光護照進巴拉圭,花八百到一千美元,三個月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權;再花三千美元,可以歸化成公民,一切有行有市。成了「巴拉圭人」,免簽證就可以進出巴西、阿根廷。想得到這兩個國家的居留權,「找個人結婚,再不然,到那兒生個孩子就行了;要移民美國、加拿大、因為她們與巴拉圭都有邦交,在這兒申請也方便;」一位華僑稱巴拉圭為「移民最好的跳板」。
有人到了橋頭,看到有生意可做,就留了下來;也有人過了橋又回來。原在軍中擔任飛行員的張志梅,在阿根廷開了幾年農場,談到他為何轉來橋頭說:「阿幣貶值得厲害,辛苦了半天,換成美金愈來愈少。」巴西也有同樣情形,今年年初還是一百塊比一美元;六月中已是二百五十比一。
就這樣,有原來是軍人、警察、教師、船員、上班族……,先後到了橋頭;在這兒,他們全走入同樣的行業——做生意。

左)橋頭的「來來購物中心」,與台北百貨公司是否有些神似?(張良綱)
擺路邊攤起家
橋頭的中國人天地是擺攤子擺出來的。
開始時是一個人帶個○○七手提箱,打開就揹在胸前,裡面放些台灣製的口紅、髮夾、女性內衣等;後來箱子愈提愈大,逐漸變成大皮箱,貨色也擴及各種化妝品、電子錶、收錄音機、成衣……,「打開來像個小型百貨公司」,橋頭中華會館另一位副理事長蔡三義形容。
「不要小看路邊攤,很多僑領都是擺攤子出身的」,一位十年前到橋頭,因引進電子錶筆而致富的華人說,那時賣一支錶筆在當地就可以生活一個星期,每支都是十倍、廿倍地賺。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押對寶、進口的東西暢銷,很快發跡致富。
皮箱之後,就變成一大箱,一大箱地寄貨;現在則是一貨櫃、一貨櫃地進口;中國人也紛紛轉為開店,攤販由巴拉圭人起而代之。據說前幾年生意好的時候,錢都是用麻袋裝的;每天早上七點半開門,到半夜一、二點要「推」客人出門;每週營業七天,「忙得連吃飯、上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蔣肖燁說。
人潮總是跟著錢潮走,橋頭的盛況輾轉傳到國內,加上香港「九七大限」的陰影,不少香港人急欲移民,近五年來,橋頭的中國人店從一百多家增加到四百餘家。與巴拉圭人、阿拉伯人、猶太人共分天下;據估計,中國店的營業額佔橋頭總貿易額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

中國人在橋頭開的店絕大多數就像圖中商店;店裏的貨品看來都有點眼熟,因為一半以上來自台灣。(張良綱)
喜訊頻傳,親戚處處
華人多了,生活上當然也便利了些。為了教下一代識中文字,中華會館也開了班上課。「由於這裡全是第一代華僑,子女年紀都不大」,李肇洛統計當地人口,發現七歲以下的小孩約有五百個;適婚年齡的男女則有將近一千人。
「每星期都有一、二對結婚」,李肇洛笑稱,照這樣發展下去,十年後橋頭會成為一個「親戚城」,所有中國人都是親戚。
但有些問題也隨著人潮而產生。「十年前當地人一提到『支那』就伸起大拇指」,一位僑領痛心地說,因為巴拉圭入境容易,票據法刑罰還沒取消前,不少票據犯來此「避難」;躲「一清專案」的「大哥」也有些潛到巴拉圭,他們在當地生事,使中國人形象大受影響。
帶著錢想到橋頭做生意、分一杯羹的,來的時候又往往一句西班牙話都不會,海關一詢問、警察一攔,就趕快掏出錢來,以求脫身;弄到現在,大家都知道向中國人「可以收錢」。
專做進出口雜貨的黃殿儀就表示,五年來他開車被警察攔了十次,其中五次是真的超速,另五次則是「無緣無故」,他也「花錢消災」。橋頭華人也都知道,從台北回橋頭時,要記得把行李上所有的中國字都撕掉。

橋頭最高的十七層大樓,是中國人蓋的,且住戶全是台灣去的中國人,中華會館也在此地。下圖為中華會館副理事長李肇洛。(張良綱)
橋頭最冷的冬天
人潮帶來的更大影響,是生意上的競爭。由於各店所賣的貨百分之八十以上雷同——手錶、化妝品、收錄音機、菸酒、電子零件、球鞋、雜貨是大宗,而且大部分也都一樣來自台灣、香港或韓國,「拼」起來的時候,只有降價一條路。
前年、去年巴西景氣不錯,橋頭也盛況空前,攤販擺到路中間,兩線道的路連同走廊,密密麻麻地排了八列攤販,人走過都得用胳臂開路,各商店更是車水馬龍。
「生意好的時候,每天二、三十萬美元進出,不算什麼稀奇的事」,張志梅說,問題是業務成長的速度還沒有商店增加得快,看來做得轟轟烈烈,但利潤薄了,「以前賣五萬美元,可以賺二萬,現在只剩四千。」電子錶筆也從最初的一支賣十美元,降到八毛錢。
去年聖誕節以後,橋頭的生意就走下坡;今年上半年因為巴西景氣不佳,更是沉到谷底。現在商店大多晚上六、七點就關了。沉寂的街道,在南半球冬天的寒風下,更顯淒清。
「來了七年,今年上半年生意最差」,張志梅說。蔡三義也說,「現在十家中,大概只有三家賺,四家打平,其餘的『沒生意,開門打蒼蠅』。」黃殿儀則希望國人不要再「一窩蜂」地來了,就像股票市場,早進場的人已賺到了錢,也有實力撐下去,晚來的只有墊底的份。

橋頭最高的十七層大樓,是中國人蓋的,且住戶全是台灣去的中國人,中華會館也在此地。下圖為中華會館副理事長李肇洛。(張良綱)
輸贏還不知道
「來這裡的都是賭徒,巴拉圭政府才是莊家,只有她穩贏——政府增加了稅收、人民增加了就業機會;至於我們」,一位余姓華僑說:「輸贏還不知道。」
可是,既然上了檯子,卻也不是說下來就能下來。貨櫃從台灣到巴拉圭要二、三個月,往年七月開始是橋頭的旺季,因為南美洲寒假,單幫客幫手多,會多「跑」些貨,而且年底還有個聖誕節;雖然今年下半年景氣會不會轉好沒有人敢說,但大家訂的貨都已在海上。
生意清淡,受語言限制打不進當地人社會,生活枯燥——除了工作,大概就只有看看錄影帶、搓搓麻將,加上原本巴拉圭就只是移民的「跳板」,有些人不免萌生去意。
「今年就我所知道,已經有好幾十戶遷到加拿大了」,黃殿儀說。原本一鋪難求的橋頭,也已出現空的店面。
但也有人仍看好未來發展。中國人開的第一家「錢莊」今年五月剛開張;一家規模頗大的購物中心也在最近開始營業,還計畫一系列引進新東陽、味全、愛之味、青葉等品牌的食物。
全橋頭第四家開張的中國店——香港禮品行老闆余鳳麟信心十足地說:「以巴西現在外債高築的情形,絕不會開放奢侈品進口;她的工業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脫胎換骨,所以有些產品即使自己能生產,也比從台、港或韓國來的貨貴。橋頭有地理上的特殊地位,至少還有十年好光景。」

巴拉圭少年在橋頭市集裏兜售溜溜球。(張良綱)
又擔心,又樂觀
「大家又是擔心,又是樂觀」,張志梅一語道破。
今年下半年橋頭會不會恢復繁榮,謎底很快就要揭曉。這也是中國人在橋頭會繼續增加或逐漸消失的關鍵。

今年上半年橋頭景氣不佳,街道上冷冷清清。下半年會不會轉好?這位小販和所有橋頭人都在期待。(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