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維智是浙江人,由於戰亂的關係,自小輾轉流徙各地,「當了一輩子『外省人』」,今年已經七十一歲的他說,做「外省人」不懂當地人的語言,很容易被欺侮。像在四川時,明明一本書定價一塊錢,賣外地人就偏要賣兩塊。
由於有切身的經驗,而深深了解學習當地語言是必要的生存之道,葛維智來到台灣後,要求子女一定要學習閩南語,就像當年自己住在四川能講四川話一樣。「我的孩子們都能說一口標準的閩南語和客家話」,他全家當年在有許多客家人居住的花蓮落腳,由於語言沒障礙,孩子們長大後多與本省人結親。
民國四十七年,葛維智奉派到花蓮民族國小擔任校長。他發現這個學校的小朋友有百分之九十是軍眷子弟,幾乎都是不會說閩南語的外省人。「這些外省小朋友唯一會說的閩南語大概就是『幹你娘』」,他意識到這些孩子們自小就缺少了在台灣生活的「生存工具」,將來會身受其苦,因此決定在學校裡教外省小朋友講閩南語。
「其實當年也沒什麼教材,只是鼓勵本省籍的小朋友在下課時帶頭說閩南語,朝會時叫一些小朋友上台使用閩南語演講而已」,葛維智說這個作法並沒有引起學生和家長的反對,想不到國語推行委員會聞風而來,認為他身為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竟公然違反「國語政策」,於是向上簽報準備將他記過處分。
想到自己因為教小朋友「生存之道」,而招來記過處分,葛校長當然不服氣。他直接找上當時本省籍的花蓮縣長柯丁選申訴,「我說你是本省人,我教小朋友說你的母語,然後你卻要記我過,這件事你看著辦吧!」柯縣長聽聽也對,於是把記過的事壓下來,這件事於是不了了之。
幾十年後,葛維智早已退休,當年的小朋友也已長大成人,分據各行各業,但他們忘不了老校長,總愛找他聚會聊天。或許因為,葛校長在一些考過就忘掉的死知識之外,給了他們最實惠的啟發吧!

歌仔戲是早期台灣民間最流行的休閒娛樂之一,也只有用閩南語才能表達出它的藝術精髓。(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另以為電台廣播只能有國語、閩南語,或是客語,為服務山地住民,山地語節目也漸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