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472b3cac-7429-4a44-9726-76c2fb851d04/MiK_201109_00196596.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歌劇「杜蘭多公主」是普契尼的作品,演出規模極大,總得動員二、三百人,主角唱腔的音域很高,場景又多,演唱一回必得勞師動眾、十分不易。國內音樂界近年來在演出多場歌劇後,強烈的企圖心促使他們設法把「杜」劇搬上國內舞台。經由國內外音樂人士通力合作,此事終於成真,並為今年台北市的藝術季活動,譜上一個美好的休止符。
幾年前,國內即有演出「杜蘭多公主」的構想,因為此劇是西洋歌劇中唯一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全劇並以中國民謠「茉莉花」為主題音樂,應可引發國內觀眾的共鳴。但因此劇幕前幕後所需動員的人力極多,且男女主角的唱腔較難,當時國內的歌劇人才不足,演出經驗也不夠,所以構想未能付諸實現。
今年,藝術季的主辦單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有鑑於年來國內已累積了相當程度的歌劇演出經驗,也培育了一些歌劇人才,應有能力往較高層次的劇目發展,因此著手籌畫演出「杜」劇。
演出人選方面,除了邀請在國內的吳文修、邱玉蘭、辛永秀、范宇文、周同芳參加演出外,也情邀旅居海外的聲樂家任蓉、朱苔麗、巴雅林、張瑞銘等人共襄盛舉。他們不爭角色、排名,同心協力,終使「杜」劇順利誕生。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472b3cac-7429-4a44-9726-76c2fb851d04/MiK_201109_00196597.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1:巴雅林是旅奧聲樂家,演唱技巧佳,儀態高雅。(鄭元慶)
唯一以中國為背景的歌劇
「杜蘭多公主」是近代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的遺作。他是在看過好友萊茵哈特所導演的一部中國童話劇「杜蘭多」後,受到感動,乃決定將其譜成歌劇。
「杜蘭多」的原始腳本,是一位威尼斯詩人果齊在十八世紀末的作品。當時拿破崙入侵義大利,威尼斯王室被迫和親。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不少不幸的政治婚姻,果齊心有所感;恰好那時義大利有兩本暢銷書——馬可孛羅的「東方見聞錄」和利馬竇的「天主教傳入中國史」,內容是敘述作者在東方的見聞,果齊便以書中的中國為背景,附會成一個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普契尼是義大利繼威爾第之後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他對東方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雖未到過東方,卻做了兩出以東方為背景的歌劇,一齣是「蝴蝶夫人」,另一齣就是「杜蘭多公主」。
普契尼把「杜蘭多公主」由故事改編成歌劇,僅寫到第三幕第一場,便因咽喉癌病逝,其後弟子阿法諾根據他的草稿補完。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472b3cac-7429-4a44-9726-76c2fb851d04/MiK_201109_00196598.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2:吳文修和邱玉蘭分飾另一組的卡拉富和杜蘭多。(鄭元慶)
一個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
劇中杜蘭多是位中國公主,她的祖母曾因外邦人入侵被擄,受辱而死。杜蘭多為了報復,以謎題招親為陷阱,前來求親的外邦王子均無法解答而一一被處死。
劇中另一主角卡拉富是韃靼遜王的兒子,自從他的父王遜位後,卡拉富即和父親及侍女柳兒失散。當他們在中國皇宮前的廣場重逢時,杜蘭多出現在陽臺上,正要處死答不出謎題的波斯王子。卡拉富對杜蘭多一見鍾情,不顧父親、柳兒和三位中國大臣平、彭、龐的勸阻,一心想猜謎求親。
後來卡拉富先後猜中三個謎題,公主卻食言不願下嫁。卡拉富抗議,並為爭取公平,也出了一道謎題:如果公主能在黎明前猜出他的名字,他願意就死;倘若公主猜不出,就應嫁給他。
當晚公主下令動員全城的人,在查出卡拉富姓名前不許睡覺。由於有人見到卡拉富曾和柳兒、遜王在一起,便把他們抓來,迫柳兒說出卡拉富的姓名。一直暗戀卡拉富的柳兒,為避免被屈打成招,趁人不注意,奪取衛士的長矛自殺。
公主猜不到卡拉富的姓名,但領會卡拉富的一片真情,並在卡的熱吻下被融化了,高唱卡拉富的名字是「愛情」,結束全劇。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472b3cac-7429-4a44-9726-76c2fb851d04/MiK_201109_00196599.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大臣以美女和財寶請求卡拉富離開,以免百姓因查不出他的姓名而獲罪。(鄭元慶)
朱苔麗鋒頭最健
柳兒是全劇最討好的角色,由朱苔麗、辛永秀、范宇文、周同芳在六場演出中輪流飾演,其中朱苔麗擔任三場,此次也以她的表現最突出。
朱苔麗以多年的職業演唱經驗,充分掌握了柳兒這個角色。她的音色圓潤動人,演唱技巧成熟,感情亦能完全溶入戲中。尤其當她在第三幕決定殉情之前,唱出「愛情是堅強的」詠嘆調時,歌聲哀怨,場面十分感人,不少觀眾為之淚下。
朱苔麗生長在音樂世家,父親為名聲樂家朱永鎮,母親楊海音也是名聲樂家。她四歲即隨母親學鋼琴,後來考入國立藝專音樂科,在讀一年級時,獲教育部保送至義大利深造。一九七六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羅馬國家音樂學院。
經過不斷的演練、比賽,她於一九七九年成為職業女高音,除在義大利的歌劇院演出外,也常往歐洲其他城市演唱。
朱苔麗回國前,以為按職業演唱慣例,由她一人包辦柳兒角色;回國後才知道只演三場,仍毫無怨言接受主辦單位的安排。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472b3cac-7429-4a44-9726-76c2fb851d04/MiK_201109_00196600.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4:平、彭、龐扮演詼諧的角色,衝淡劇中的哀傷氣息。
吳文修歌聲高亢雄渾,巴雅林溫文高貴
卡拉富由吳文修和巴雅林輪流飾演。
吳文修是典型的戲劇男高音,音色極適合飾演卡拉富,他的高音高亢有力,音域也令許多男高音望塵莫及。
吳文修畢業於日本桐朋音樂學院,後至西柏林歌劇研究所深造,曾任西柏林歌劇院首席男高音。他除了在西柏林演唱外,也常到歐洲各地和日本客串演出,曾擔任日本洗足音樂大學教授,主持歌劇研究班。
他對於國內歌劇的演出均熱心參與,先後演出「丑角」、「茶花女」、「雙城復國記」、「卡門」等劇。近兩年已定居國內,為培植國內的歌劇人才而盡心獻力。
巴雅林目前是奧地利利茲歌劇院的第一男高音,已有十多年的職業演唱經驗。他的歌唱技巧好,音質、儀態高貴,且十分敬業。演出前,他總要一人獨處角落培養情緒。
巴雅林生於重慶,母親是中國人,父親是希臘人。十八歲時隨父母定居希臘,先後於雅典和德國科隆音樂學院主修聲樂,最擅長演唱威爾第與普契尼的作品。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472b3cac-7429-4a44-9726-76c2fb851d04/MiK_201109_00196601.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5:朱苔麗飾演柳兒,充分表達出細膩動人的情感。(鄭元慶)
邱玉蘭、任蓉回國共襄盛舉
杜蘭多由任蓉和邱玉蘭飾演。
杜蘭多一角十分難演,因為她的情緒表現了兩種極端,起先是恨透了各國王子,高傲無比;後來因卡拉富的智慧與真情,使她當眾表露愛意,又表現出女子的婉轉柔情。
任蓉自師大音樂系畢業後,即赴羅馬深造,畢業於羅馬皇家音樂學院。自一九七三年在羅馬首次演出歌劇「蝴蝶夫人」後,常參與音樂會及歌劇的演出。
邱玉蘭於初中畢業後即入日本廣島音樂高中,接受正式的西洋音樂教育。她並於六十二年赴美進修,畢業於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近年來曾參加國內歌劇「丑角」及「茶花女」的演出,深獲好評。
杜蘭多的演唱部份較難,雖然任蓉和邱玉蘭的音域並不十分適合,但她們仍不辭千里趕回國來,共襄盛舉。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472b3cac-7429-4a44-9726-76c2fb851d04/MiK_201109_00196602.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此劇動員二、三百人出場演出,合唱部份由愛樂合唱團與敦化天使兒童合唱團負責,圖為謝幕一景。(鄭元慶)
不爭角色、排名,只期演出成功
平、彭、龐三位中國大臣是「杜」劇中的潤滑劑,詼諧的造型,衝淡了劇中悲哀的氣氛。飾演平、彭、龐的二組演出人員分別是陳榮貴、陳思照、陳榮光,和蔡正驊、李宗球、宋茂生。
飾演皇帝的是自日返國的張瑞銘。飾演韃靼王的是張清郎和呂紀民。
他們都具有多年的演唱經驗,現擔任教職,此回熱心參與「杜」劇的演出,都不爭角色、不計排名。
合唱團與樂團克盡職守,配合無間
合唱在「杜」劇中所佔的份量甚重,是烘托演出效果的功臣。
這部分由臺北愛樂合唱團的六十位團員和敦化天使兒童合唱團廿位小朋友共同擔任。
愛樂合唱團由杜黑指揮,團員中有半數以上都非音樂科系畢業,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白天工作、晚上練唱。為了這次演出,他們曾苦練三個月。
敦化合唱團由王正義指揮,也練習了二個多月。
合唱團員裝扮成男女老少,扮演一群百姓,沒有個人角色,大家都融在大場面裡。但只要用心觀察,就可發現他們每人都把自己當主角般用心演出。演老嫗的、演小孩的,在合唱時,並未因賣力演唱而忘記自己的身份與表情,看來真是令人感動,並且也得到不少啟發。
負責為此劇伴奏的是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陳秋盛是市交的指揮兼副團長,曾赴西德、奧國深造,在國內指揮過舞劇「睡美人」、「天鵝湖」及歌劇「茶花女」、「雙城復國記」、「卡門」等的樂曲演奏。
他認為此次樂團的演出差強人意,當然日後得加強演練,相信演出經驗累積得比較豐富以後,演奏效果就會更成熟、穩練。
此回市交在藝術季中為那麼多場演出伴奏,實在很是辛苦,他們一心想為豐富臺北市民的精神生活盡一份力量。
還是以演唱原文為宜
此回「杜」劇特將唱辭譯成中文,但演出後頗引起一番爭論。有人反應此事似多此一舉,因為西洋歌劇的美聲唱法,很難把中國字咬清楚;再者,不同的文字,因發聲口型不同,共鳴也不同,原曲、原詞間有其配合的特性,翻成中文很難討好,因此聽眾聽來還是像在聽外文。
另有專家指出,唱歌時發音的方法與說話總有距離,聽唱歌很難把歌辭聽清楚,外國人聽歌劇也會有障礙,因此不必刻意去聽字句內容,不如多感受歌聲、曲調的美,多體會劇中的情境、氣氛。
由此看來,其實西洋歌劇的演出還是以唱原文為宜,實不必費事刻意翻成中文。
「杜」劇聘請日人粟國安彥擔任導演,也曾引起一些爭議。
粟國安彥曾在羅馬國家音樂院專攻歌劇導演。去年藝術季演出歌劇「卡門」曾聘他為導演,表現不錯,故今年仍請他來臺,惜表現卻無預料中的好。
有人以為該讓國人主導這齣以中國為背景的歌劇,但由於國內尚缺專攻歌劇導演的人才,故實際上有困難;另外電影或電視導演對音樂的瞭解不夠,亦不甚適合。故此事還得稍待時日,才能完全由國人來擔綱。
國內藝術風氣正逐漸養成
藝術風氣的培養,非一朝一夕可得,必須做長期的努力。臺北市自民國六十八年,由當時的市長李登輝首創「音樂季」以來,六十九年改名為「音樂舞蹈季」,七十年起擴大為「藝術季」,每年舉辦一次,對國內藝術活動的推展,有很大的貢獻。而此次演出「杜」劇,尤具有更上層樓的意義。
朱苔麗說:「由『杜』劇的演出看來,國內歌劇真是有『脫胎換骨』的進步,在亞洲除日本外,已無第二國可堪比擬。」這是因為許多出國深造的音樂家,陸續回國貢獻所學,多年來播下的種籽,終得慚次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