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黑風高的晚上
今年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是這項研究一次例行的調查活動。本刊編輯小組搭上前往貓嶼的漁船,和師大生物系的調查人員一起尋訪鳥蹤。
到達貓嶼的第一天,正好農曆初一,是個只見星光、沒有月亮的夜晚,除了鄰近的花嶼幾戶燈火外,視線所及,一片漆黑。
當夜,送大夥到貓嶼的漁船主人國中二年級的兒子,背著鳥籠,摸黑登上臨海的岩壁,才下半夜就捉到了卅幾隻燕鷗。調查人員漏夜幫它們量身長、體重、記錄特徵,並戴上腳環以供未來識別,隨即在黎明前將它們放走。
由岩壁的陡峭,以及鳥類容易受驚嚇的特性來判斷,小孩捉鳥的技術絕非一蹴可幾的「天賦」;另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當漁民被問及是否曾經捉過鳥來吃,答案幾乎都是一樣的:「別人有啦,但是我沒吃過。」
換一個方式問:「鳥肉是不是真的好吃,否則為什麼有人會去捉?」這個問題他們顯然比較有興趣,終於不打自招地說:「鳥肉很香咧!」、「燉當歸來吃,味道也很讚噢!」
撿拾鳥蛋也是附近漁民干擾燕鷗、影響海鳥繁衍的原因之一。
調查工作進行的第二天黃昏,兩位花嶼漁民趁著退潮,登上海蝕平台撿拾海螺。當本刊編輯和研究人員和他們搭訕時,他們很敏感地察覺到我們和海鳥站在同一陣線。言談中,他們分明熟知有那些路可以登上岩頂,也承認曾經有過撿蛋的行為,「但是,現在不撿了」,說這話的時候,他們的表情委實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