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旦我不當副總統時,我要來這裡傳教」,二年前,篤信基督的副總統李登輝先生深入新竹縣尖石鄉巡視時,曾開心地和山胞們如此相約。
然而今天,他卻不得不「失約」了……。
一月十三日,我們的蔣總統經國先生不幸病逝。基於國家不可一日無元首,副總統李登輝先生旋即在當天晚上八時,由司法院長林洋港主持宣誓大典,繼任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
在此關鍵時刻,銜遺命、身負「維憲法運行於不輟」重任的李登輝總統,霎時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焦點。

元月十三日,李登輝先生在總統府宣誓,繼任我國第七任總統;在一旁監誓的是司法院長林洋港。(新聞局提供)
千里駿馬,伯樂識之
現年六十五歲、出身台北縣農家、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博士學位的李登輝先生,曾經擔任過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以及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在他十六年的政治生涯中,由於毫無政治背景,每一次異動都備受注意。
曾經有位政論家為文指出:李登輝先生可說是台灣光復後,政府最高當局悉心栽培的精心之作。
蔣故總統是位具有高度智慧的政治家,他不次拔擢李登輝先生,除了為使國家的人事任命青年化、專業化,以及本土化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原因!
一般人印象中,身材魁梧、氣宇不凡的李先生是位學者型的政治人物。他為人謙和恭讓,在擔任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期間,無論面對咄咄逼人的民意代表,或公共政策中不願合作的民眾,都能化戾氣為祥和,「高分過關」;大家或許不知,他當年卻是在擔任農復會技正時,以一次勇於批評,又言之有物的農政報告,深獲銳意革新的經國先生賞識。因此,當民國六十一年蔣先生入主行政院時,他便意外地被延攬入閣,成為最年輕的政務委員。

農經學者出身的李總統,對我國農業現代化極為重視,圖為他在省主席任內主持的十大傑出農村青年頒獎典禮。(新聞局提供)
年年迭有佳作
李總統能勇於批評,在於他素為老朋友所知的「硬氣」;他的報告能言之有物,則在於他曾潛心研究過台灣的農業發展過程。
他畢業於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曾先後在台灣省農林廳、農業復興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前身)工作。在他四十二歲、育有一子二女後,還孜孜赴美攻讀博士,並於三年後以一篇厚達四百頁的「台灣農工部門間資本流通」論文,獲得學位。這篇論文使他成為第一位榮獲全美經濟學優秀博士論文獎的中國人,也是當時僅有的全美論文獎三位獲獎人之一。
入閣後,他充分發揮農經方面的專長,幫助當時擔任院長的經國先生解決了農貸、賦稅、肥料、電力方面的問題,對促進農業的現代化有極大貢獻。不過他在政務委員任內表現最優異的,卻是主動完成一套推行職業訓練的五年計畫,使我國在由農業轉入工業之際,能及時加強人才的儲訓,配合上工業起飛的需要。
爾後他在台北市長任內,曾大力改善台北市交通,開辦台北市音樂季、藝術季。為了推展這些活動,他甚至在繁忙的公務之餘,親自將「浮士德」歌劇譯為中文。
擔任省主席期間,他更以大刀闊斧的決心,解決了懸宕多年的二重疏洪道地上物拆遷,以及德基水庫上游濫墾的問題。一位記者評他:「年年迭有佳作」。

這是李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陪同前副總統謝東閔視察台北市政建設的情形。(新聞局提供)
科學化與人情味
古人尊崇「學而優則仕」,但學者出身的政治人物,卻也難免令人有重理論而昧實務、能做研究卻不宜擔負行政工作的疑慮。
為釋人之疑,李登輝先生在就任台北市長之初,曾表示希望發揮學者從政的優點——給人們辦事科學化的印象。例如運用行為科學的知識來瞭解每一位議員,以改善府會關係;對前幾任首長的政策做系統性研究,以供施政參考等。
這些科學方法,果然時時奏效。在他擔任省主席期間,曾要求農林廳調查該年可能有那些水果大豐收?結果他不但指示製作了一系列「包娜娜的誘惑」、「楊貴妃的遺憾」等促銷水果的系列廣告,還收購香蕉勞軍、指示公賣局增加葡萄收購量,事先化解了農產滯銷的困境。
其實他所用的方法不但科學化,有時還頗有人情味。例如為了減少不住中興新村的省政府官員,利用周五出差回家,使省府周六上午唱空城計,他特地在每兩周的星期五晚上舉辦一場電影欣賞會,由他親自主持。這麼一來,省府首長們不但獲得了娛樂,星期六辦公室裡也不會常找不到人了。
「省」主席,沙西米
對於行政工作,學者出身的李總統還有一套現代化的觀念——他認為「行政」的概念過於被動,現代的行政工作者,應該運用現代的管理科學來「經營」一個政府,才能以更主動的精神,為民眾創造更多福祉。
這個觀念他在台北市長任內便已提出,在省主席任內執行得更為徹底。像省府對於縣市財政的補助,他便決定不採分配方式,而要全省各縣市長認清自己轄區的自然生態和生活型態的特色,據以訂定自己的計畫與目標。凡是肯做事,能訂計畫的縣市,省府將予大力協助;而不做事,不能自我規劃的縣市,省府則一毛不拔。
他的「經營」哲學,使他很注重成本。初任台北市長時,他就對自來水每立方公尺成本多少、售價應是多少;公車每公里耗油多少、應折合票價多少等事詳加查詢。因此每當這些公營事業要調價時,他都會算得仔仔細細,不讓下屬任意漲價,以免影響民眾福利。
公營事業不能亂要錢,他自己更是自奉甚儉。他曾將兼任的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特支費退繳國庫,因而被省議員打趣為節儉牌「省」主席。
除了「省」主席,他還有另一個外號——沙西米。取這外號的省議員鄭逢時認為,李登輝先生的為人與談吐一直純樸、清新有如沙西米(生魚片),不因多年從政而沾煙火氣。
擔起歷史
這大概就是時代雜誌所稱的「不腐化」。李總統在人事任用與執行公務上,一直「六親不認」,這「親人」包括自己——連市長座車違規停放都自掏腰包繳掉罰金;他還要求自己親人,不可運用他的名義享受任何特權。
事實上,他的「六親」不但沒從他身上得到任何好處,反而鎮日裡「不得安寧」——自從他出任副總統,到北縣三芝鄉勘察李家祖墳風水的人潮就不斷湧來,有的南部人甚至包遊覽車整車北上,踏得李家祖墳寸草不生。
別人相信李家風水,李先生自己卻全然不信。他就任副總統之初,有人建議他應先請風水師設計一下官邸的各項佈置,以求官運亨通,被他婉拒了。他表示,中國人的風水之說包含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五者缺一不可。
讀書人出身的李登輝先生,因緣際會下,繼任我國第七任總統。但這亨通的官運來得並不輕鬆——生前致力推行民主憲政、朝開放之途邁開步伐的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留下了未竟之志;在我國政、經形勢面臨劇變的情況下,如何統合新、舊、保守、改革各勢力,因應國內外情勢,帶領國家繼續進步,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然而登輝先生曾說過,「歷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拋棄歷史」,他必會在艱困的環境中,把歷史留給他的擔子擔起來。
李登輝總統小傳
●籍貫:台灣省台北縣三芝鄉,父李金龍,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弟。
●出生:民國十二年一月十五日生。
●身高:一八○公分。
●體重:八十五公斤
●血型:AB型。
●嗜好:音樂、小提琴、高爾夫球、下棋等等。
●學經歷:三芝國小肄業、淡水國小畢業、淡江中學畢業、台北高等學校畢業。
△民國卅二年(廿歲),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業經濟系就讀。
△民國卅五年(廿三歲),轉學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就學期間曾任農學院代表會主席。
△民國卅八年(廿六歲),台大畢業,留校任教,並與同鄉曾文惠女士結婚。
△民國四十年(廿八歲),獲中美基金之獎學金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一年半。
△民國四十二年(卅歲),返台,繼續任教台灣大學,並任省合作金庫研究員。
△民國四十三——四十五年(卅一——卅三歲),繼續在台大任教,並在省農林廳擔任技士兼股長兩年。
△民國四十六——五十三年(三十四——四十一歲),加入農復會擔任技正,隨後轉任農業經濟組長,仍在台大任教。
△民國五十四年(四十二歲),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民國五十七年(四十五歲),獲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一八九五——一九六○」,入選當年全美最優博士論文獎。
△民國五十八年(四十六歲),繼續在台大任教,並擔任農復會(農發會、農委會前身)技正。
△民國六十年(四十八歲),以農復會專家身份,向行政院蔣經國副院長簡報台灣農業問題。
△民國六十一年(四十九歲),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民國六十二——六十七年(五十——五十五歲),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推動發展農業條例、石化工業、職業訓練等工作。
△民國六十七年(五十五歲),六月出任台北市市長,辭去台大、農發會職務。
△民國七十年(五十八歲),十二月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
△民國七十三年(六十一歲),三月當選為第七任副總統。
△民國七十七年(六十五歲),一月十三日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旋即宣誓繼任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
●重要著作:台灣農業發展對經濟成長之貢獻;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灣農工部門間的資本流通;台灣農業成長的過程與型態;農業多角化與發展等。民國七十二年結集為二千八百多頁、一百篇、三大本的論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