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蘭陽平原的「水」和「人情味」是宜蘭縣的兩大特產,而古稱「叭哩沙喃」的三星鄉,似乎兼得這兩樣珍寶,如同宜蘭十一個鄉鎮中的小縮影。發源於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的蘭陽溪,在進入了三星之後逐漸平緩,貫穿遼闊的蘭陽平原,做為平原上首先受到河水滋潤的三星,水質未受工業污染,農作肥美,也滋養了此地的人文風采。
從羅東順著台七丙省道向西行,筆直的公路兩旁茄苳樹迎風屹立,路旁開闊的田間,深淺不同的綠意漸次舖陳出一片清新淳樸的鄉間美景,穿梭田間的白鷺鷥、兩方迤邐而行的山脈、典雅的農舍、層疊樸拙的石砌田埂,在在訴說著三星的美麗清靜。
車行到筆直公路尾端的三叉路時,即可嗅到三星的人文芳香,右手邊造型清新脫俗的泰雅大橋伸向遠方青山,向左轉,「呂美麗精雕藝術館」的招牌則吸引著都市遊客的好奇心,在這樣偏遠的宜蘭農村,居然有藝術館的存在?
位在三星天送埤的精雕藝術館,除了展覽館,還有雅緻清幽的展售中心及咖啡廳,館長莊漢忠沏上一壺好茶招待訪客。「來我們這裡,除了看展,還可以聊聊天,大家做個朋友,」在宜蘭土生土長的莊漢忠多年前放下自己的生意,陪同太太呂美麗來到三星成立「呂美麗精雕藝術館」。為了經營一個不一樣的博物館,以吸引外地遊客,他主動串聯起當地的自然、人文資源,推動「天送埤鄉情之旅」,提供遊客腳踏車、漂亮導覽圖,享受逍遙輕鬆的田園風光。
「天送埤位在蘭陽平原最高點,排水系統好;加上蘭陽溪從山上一路而下,在這裡進入平原,有豐富礦物質沉澱、土壤肥沃;而隨著高山往下流的冷氣,更形成流動氣場,」莊漢忠表示,流動的氣場使得天送埤的植物、蔬菜生長條件特別好,如果以人的身體做比方,就是一個人吃得再營養,但若氣血不順,身體也不會健康。「受此氣場之賜,連人的壽命都特別長,這裡的阿嬤八十幾歲還在賣菜呢!」

(薛繼光攝)
面積一百四十餘平方公里的三星,人口二萬二千餘人,雖然平地只佔鄉境面積的三分之一,但由於環境未受污染、水質清澈、雨水豐沛,農作品質一向優良,是個標準的農鄉。
「這是全台灣最好的蔥,」三星地區農會技術員林焜棠指著農家正在秤重、包裝的碩大青蔥驕傲地表示,三星蔥的蔥白有十五公分長,質地細緻,而且通過農委會「吉園圃」的標章認證,在市場上是一般蔥價的兩倍。
「通過吉園圃,表示我們的蔥不殘留農藥,」蔥農陳萬松說,多年來,他們為了維繫三星蔥在市場上的好口碑,都會確實遵守相關的農藥噴灑規定。「不能噴農藥的期間,就要用人力或天然的方式驅蟲,很苦的!」
青蔥全年皆可種植,三星產地面積高達二百五十公頃,佔整個宜蘭蔥田總面積的七成,是三星主要的經濟作物。
「平均一分地產量二千公斤,今年價格不好,收入約八萬元,扣掉成本盈餘約四萬,」林焜棠表示,這樣的進帳已經遠高於稻米一分地一萬元的收入。蔥農也可以完全靠種蔥來養活一家子人。看來,三星「嫁種蔥,吃未空」的俗諺,即便在景氣歹歹的時節仍是鮮活寫照。
與青蔥一樣出名的白蒜,雖然產期只在冬天的二、三個月,但是在蘭陽地區充沛雨量的滋養下,蒜白也是又長又細緻,香、辛、辣味濃,特別適合台灣的各式烹調法,多年來已成為大台北地區農曆春節期間的重要貨源。台北果菜市場上,「宜蘭蔥、宜蘭蒜」的美名,三星鄉功不可沒。

(蔡智本 製)
七、八月間的三星街道兩旁,處處可見「上將梨」招牌,週末還有一批批遊人慕名前來採果,不時也可看見參加「梨鄉茶韻二日行」的台北人身影。
汁多肉甜的「上將梨」,一口咬下,湯汁溢流,掛滿嘴角,因此當地有句俗諺說:要吃上將梨,就不要怕吃相難看。難怪市場上一斤上百元的上將梨,仍獲消費者青睞。
「種水梨有一個重要條件,日夜溫差大,甜度才會高,」已退休的三星地區農會前總幹事黃壽華憶起這段種梨的成就仍難掩興奮。他表示,由於蘭陽溪早晚吹西風,十分涼爽,而白天艷陽高照廣袤平原,形成了得天獨厚的高溫差條件,從梨山返鄉的農民用淮山梨的母株接高冷地區花苞,經過五、六年培育;再加上重視栽培技術、病蟲防治,聘請一流專家指導,種種努力造就了三星梨的品質。
近年來,隨著三星梨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市場上開始出現仿冒品,「為了保持品牌水準,讓消費者信賴,農會只好介入,」三星農會推廣股股長段蓬福指出,農民採收後的梨都會送到「分級包裝場」檢驗重量、外觀、口感、甜度,再依品質分級包裝、入庫冷藏。農會還設計了正宗上將梨註冊商標的宣導卡,將之附於農會出貨的包裝盒內,讓消費者安心。

三星大力推廣不打藥劑的有機飼養,這些吃天然食物、有廣大活動空間的雞隻,肉質富彈性、少脂肪,農會將針對進補和婦女產後的市場推廣。
顧好農產品質之餘,三星農會近年還得兼辦旅行社業務。七、八月的上將梨採收期間,套裝旅遊一波波上場,「我們忙到走路都是用跑的,」農會林焜棠說,為了更掌握農村體驗的活動品質,將利潤回饋給農民,他們決定不透過旅行社,而由農會扛下。
「以前農會只要協助農民把田種好就好,現在要做的可多了!」林焜棠二十年來觀摩台灣農業變化,感受特別深刻。
台灣加入WTO後,去年上將梨價格開始滑落,有些農民看利潤不佳,也減產觀望。段蓬福表示,去年進口五千噸韓國梨,上將梨不免受到波及,但是面對WTO的衝擊,他們認為或許正是一個轉機。
「建立特色,我們才有生路,」黃壽華表示,WTO時代,必須以高品質來因應台灣高生產成本的問題,就是要做到「我有的,你沒有;或是如果你有我也有,那我的品質必定跟你不一樣。」

大洲火車站是太平山森林鐵路中仍舊保存的二個車站之一,經大洲社區居民爭取後,年久失修的車站已拆除並依原樣復建,引人發思古幽情。
農夫、農會推手們努力推動三星的精緻農業、休閒農業,另外,一些懷抱人文關懷的文化人則致力於三星人文環境的再造。
暑假一個週五的晚上,當人們享受著週末的悠閒時,「叭哩沙喃鄉土協進會」的六位成員正聚集開會,為縣府即將要推動的「叭哩沙路名」公投對策動腦苦思,他們計畫要以「苦行」方式一家一戶發傳單,籲請民眾支持台七丙線更名計畫,維持原案「叭哩沙」。
協進會總幹事黃瑞疆表示,全長十二公里的台七丙線,原來被劃分為十三段路名,困擾外地來客已久,縣政府有鑒於此,今年提出將全段更名為「叭哩沙路」,但是後來遭到反對意見強力阻饒,進退兩難之際,便有發起公投以定案之議。
「『叭哩沙』是泰雅語,原意是美麗的竹圍,也是三星的古地名;到日據時代,日本人因為發音不便,再加了一個『喃』字,這麼美的路名把它扭曲成『芭樂賽』,真是道理不明,氣死人,」黃瑞疆等人對於地方上因為政治角力而形成的問題,不僅止於無奈生氣,更起而行動。
為了找出「叭哩沙」的歷史淵源,在宜蘭高中教國文的黃瑞疆花了多天時間爬梳史料,發現從劉銘傳治台到日據時代,一百多年來,統治階層都以「叭哩沙」做為行政區的名稱,而據之做為爭取的基礎。最後投票結果雖然功敗垂成,但是黃瑞疆仍以平常心看待,將之視為鄉民人文素養養成的過程。
叭哩沙喃鄉土協進會的成員包括老師、醫生、牧師、企業人、果農,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成員關懷範圍包括整個三星鄉的文化、環保、社區營造等等議題,小從成立社區合唱團、營救老樹,大到爭取太平山森林鐵路復駛,是一個頗具理想色彩的團體。
「我們的定位是凝聚社區意識、帶動社區的活力,」現任會長溫淑玲表示,雖然他們目前發揮的影響有限,但是社區意識是日積月累的,參與叭哩沙喃四年來,她在每一個活動、每一個參與過程中都有相當的收穫。
例如,為了「打破生冷的瓷磚文化,找回石頭的尊嚴,」協進會曾努力提倡「砌石文化」,鼓勵鄉民運用蘭陽溪豐富的石頭融入生活中;如今三星除了石頭堆砌的田埂外,街道上經常可見石砌花盆、石砌草垺,為三星地景增添不少樸實之美。

一捆捆包有吉園圃標章的肥美青蔥,標示著三星蔥的高品質,也預示台灣精緻農業的發展趨勢。
在種種人文環境營造中,「太平山森林鐵路復建」是叭哩沙喃鄉土協進會四年多來推動的重要計畫。
「台灣進入WTO後,農村的價值繫於觀光,」一手推動鐵路復駛的黃瑞疆指出,配合休閒農業時代的來臨,鐵路的復建相對重要。太平山森林鐵道從牛鬥到三星共九•六公里的路段,沿途可盡覽高山溪谷、田園村落、小城風光等各種景色,觀光潛力雄厚,除了可以帶動週邊產業如民宿、餐飲業的興起,還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太平山的檜木林在日據初期被日本人發現,並開始採伐,因此檜木曾是日據時代台灣重要的經濟支柱;宜蘭的第二大城羅東,也因為扮演太平山木材集散地而發跡,昔日繁榮盛況不下於西部平原大城。日據時代中期應沿線居民需求,原本只有載運木材的鐵道,開辦載客運輸;民國六十年代,因應太平山旅遊熱潮加開對號快車,幾乎班班客滿。但由於後來公路客運加入競爭,加上颱風損壞,該鐵道已經在民國六十八年停駛。
「太平山林場總材積大於阿里山,」黃瑞疆表示,由於阿里山較早開發,加上鐵道仍保存完好,所以名氣響亮,讓大家都忘了,太平山其實才是台灣的林業老大哥呢!
雖然目前太平山森林鐵路路基還在,但因為鐵道已經拆除,要重建,所需經費數以億計,非同小可。協進會四年來歷經發動萬人連署、開辦耆老座談會凝聚共識、拜會地方首長爭取支持、進行路基探勘、製作說帖等,千辛萬苦,終於引起縣政府的正視,並著手評估規劃。去年,縣政府基於「歷史保存」的短程目標,已經通過了天送埤舊火車站的整修經費,讓原本傾頹的車站重新迄立在社區中,引人發思古幽情。

三星上將梨雖然受到WTO衝擊,但農民以高品質來因應台灣農業高生產成本的體質。
相對於叭哩沙喃這批為社區營造打拚的「黑卒仔」,莊漢忠、呂美麗夫婦在三星經營博物館的故事也堪稱佳話。
問起何以在偏遠鄉村成立藝術館?「為了呂老師繼續創作,」莊漢忠表示,如果不尋求生存之道,一年刻三、五件作品如何維生?而且用生命、青春化成的作品怎麼捨得賣?「就像土雞找洞鑽,這裡沒有蟲,就鑽那裡,」因為不想受財團左右,他們決定自立門戶,找到三星這片價格低廉又幽靜、適於創作的土地,蓋起小而精緻的博物館,開啟自給自足的藝術創作之路。
呂美麗年輕時做過幾年美工設計,後來厭倦了處處得受制於業主的設計工作,開始轉換跑道,「陶瓷、雕刻、美術都學過,」她說,後來因為從心底喜歡木頭的香氣,決定走雕刻的路,更在多年潛心研究木雕後,找到生命出口。
呂美麗精雕的材料為黃楊木與黃金,取材以大自然的昆蟲、蘭花及佛像為主。「你看這隻破殼而出的小雞身上的絨毛,」莊漢忠細心的引導訪客欣賞館內展品──栩栩如生的蝗蟲正要起跳、翩翩蝴蝶佇立花間、優雅的蘭花層層生姿,除了驚嘆「精雕」刻劃入微的高超技藝,更能從件件作品中感受作者熱愛鄉土自然的情感。
「我的作品老少都能欣賞,」內斂、不多言的呂美麗說,藝術應該走入生活,不應用框架框起來。因此除了精雕藝術外,琉璃飾品、中國結、禮品都是她的創作範圍。她所設計的木質吊飾「充滿勝算(蔥滿盛蒜)」曾在農委會「一鄉一休閒」創意紀念品比賽中名列前茅。而走一圈展售中心,在許多角落皆可嗅到這份屬於女性的纖細與創意。同時,這個「藝術走入生活」的想法也正是他們結合三星產業,推動腳踏車鄉情之旅的初衷。
黃昏的三星已漸露涼意,登上泰雅大橋附近的玉蘭茶園,眺望蘭陽平原,遙想千百年來噶瑪蘭族、泰雅族、和漢人在崇山峻嶺背後,胼手胝足搏出來的樂土,這份精神傳到今天──不論是「挑戰WTO」、「社造黑卒仔」、或是在地藝術家苦心經營的雕刻之路──仍汩汩流在這一代人的血液裡。

(薛繼光攝)

層層蔥田與嬉戲孩童交織而成的動人景緻,令人心生嚮往之情。三星人與水的故事,是蘭陽平原人文景緻的最佳寫照。

石頭堆疊而成的「草垺」,吸引不少遊客駐足、石砌花盆也別具風味。叭哩沙喃鄉土協進會便是「砌石文化」背後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