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當中華民國電影《喜宴》在柏林影展大出鋒頭的同時,另一場電影盛宴也在國內擺開,它們黑白純淨,卻溫馨甜美……
寒流過後,難得一個晴朗、暖和的日子。這天早晨,一向為青少年佔據的台北西門町,湧入了大量的中、老年人。
在冬日明亮而不炙人的陽光下,他們花白的頭髮銀光閃閃;他們的唇邊漾出了笑容;他們的眼眸竟也散放出屬於年輕人才有的浪漫光彩。
他們從四面八方集中到一個大廳堂,坐定之後,便像期待魔法師掀開神秘黑色布幔的孩子一般,掩抑不住興奮的心情,開始四下張望、私語竊竊……。
終於,魔法師現身了。一道強光攫住所有的目光,在他們前面出現一小方塊斑駁的黑白光影。漸漸地,漸漸地,光影粒子由模糊、粗糙而清晰,他們一會兒就被吸進那塊光影中,恍恍惚惚穿過了一條幽暗深遠的時光隧道。
於是,鶴髮轉青絲,雞皮變紅顏,瞈翳的眼瞳也清亮起來,感覺腰身又輕盈了,雙腳只想翩翩起舞……
時光真能倒流嗎?
年輕可以再來一次嗎?
眼前的景象到底是真還是幻呢?

影壇「長青樹」李麗華,應新聞局電影年活動的邀請,回國主持「溫馨歡樂國片巡迴展」開幕典禮。風華依舊,再度風靡。只是當年的妙齡影迷,如今都做媽媽、奶奶了。(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魔法師的寶典
是幻,也是真,這場「魔法」是由國家電影資料館變的,道具是十五部黑白老電影。透過這些卅幾年前的影像重映,勾起了人們的記憶,就像觸動了時間的開關,流洩出一地的青春與滄桑。
那個和其他三個姊妹淘坐在中座的郭太太,就分明回到民國四十多年,她們隨先生的部隊初到台灣的時候。「當時想大陸家鄉想得緊喲!沒法回去,看到電影《金鳳》堛熙黥犒雪奶F家鄉風景,一夥姊妹便來看了七趟,每回看著看著,就摟在一塊兒哭。」
「看李麗華的《小白菜》時,我還在韓國,才卅多歲。當時國際局勢不穩,我想到台灣,又拿不定主意;後來看到她演的《海棠紅》,便下了決心,回到中國人的地方成家立業。如今在台灣都有孫子啦」,年近七旬的孫先生回想著。
李麗華在《小白菜》影片開頭,一個回首,從小丫頭長成大姑娘;如今孫先生看她再次回眸,誰知竟是四十年光陰過去。
從事首飾生意,不過中年的鄭先生,則獨自一人坐在角落裡,品嘗少年十五二十時,刻上心版的記憶。重溫林黛、尤敏、葛蘭、葉楓們的輕瞋薄怒、笑語盈盈。
而那個坐在第一排,打老遠兒從高雄來的裴媽媽,當《苦兒流浪記》裡的蕭芳芳一唱起:「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她眼前就浮現和小學同學看電影時,幾張大嘴哭得嗚里哇啦的景象。

林翠在《化身姑娘》裏女扮男裝,造型時而帥氣、時而嫵媚,贏得「學生情人」外號。(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
那個流離的年代!
為什麼這些影像早已模糊、既無五光十色的聲光效果,更無驚險刺激劇情的影片,如此令人魂繫夢縈?
這十五部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挑選出的影片,都出產自一九五○到六○年代初期的香港。當時台灣電影製作尚未崛起,所以市場上以港製的國語片為大宗。
「一九五○年代是一個全球都陷於冷戰膠著,而我們也正處在反共抗俄的激情年代。國土的分裂,對於許多經歷了動盪與戰火後,來到香港、台灣的人們而言,意味著一種有家歸不得、最刻骨銘心的傷痛」,導演這齣「回到過去」大戲的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井迎瑞說。
在這種氣氛下,當時影片多不談政治、也不刻畫現實問題;有的卻是故國的田園美景,上海、香港的十里洋場。想博人笑聲的喜劇,就製造了皆大歡喜的夢想;想賺人眼淚的悲劇,則道盡悲歡離合,讓觀眾渲洩壓抑多時的抑鬱。人們得以在影片中暫時紓解思鄉情懷,忘卻現實中的困頓與流離。
困頓沮喪的現實,需要織夢的空間;而身陷變遷急速的九十年代,更需要挽留住一星半點兒的往時記憶,或供重溫舊夢;或為那個時代留下見證。
作家奚淞表示,老電影中,無論演員、服裝、佈景、道具,都顯出「舊風景畫片般的魅力」,其中固然有許多令今日觀眾覺得笨拙之處,然而,笨拙之中,卻藏著一代人曾經信賴的善意與天真。
其實,當年電影正值盛況,明星的丰采、導演的場面經營、編劇的佈局謀篇,都不乏特出之處,因而至今仍燃放著扣人心弦的魅力。

(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
千嬌百媚,花團錦簇
若話說起當年的電影,首先映入眼簾的,必是一張張輪廓分明、眼波流轉的明星臉龐,尤其是女明星,李麗華、林黛、鍾情、葛蘭、尤敏、葉楓、林翠,都是電影觀眾心目中的偶像。
「也許是因為影片題材和類型的關係吧,五十年代的文藝片,幾乎都圍繞在軟調愛情和親情倫理打轉,因此給予女演員相當大的表演空間,呈現『女明星掛帥』、陰盛陽衰的情況;男演員相對之下成為陪襯的角色居多」,影評人梁良指出。
明星們又每個都有獨特的型或戲路。「我演第一部戲時,導演派給我一個性格有點憂鬱、外型斯文的書生角色,當時為了宣傳,每一位演員都要取個外號,公司就幫我安了這個『憂鬱小生』外號」,特地為了這次影展來台灣的影星雷震,說起他的外號由來。此後他就以憂鬱、文弱為主要戲路,成為不少女性的夢中情人。
這次也回國參加活動的李麗華,不減當年丰采,再度掀起影迷風靡。她曾拍了一百廿多部戲,戲中儀態萬千,角色多變,又兼具美豔、氣派、演技三絕,有「千面美人」之稱。像《小白菜》堛瑭〝R紅顏;《雪裡紅》內心熱情如火、外表冷若蛇蠍的賣藝女子;《戀之火》中掙扎在傳統婦道與愛情自由的婦人,她都恰如其份地拿捏到個中三味。
此外,以《翠翠》一片中村姑角色走紅的林黛,是個濃眉大眼,活潑野性的「江山美人」;「曼波女郎」葛蘭則以歌舞、色藝雙全取勝;鍾情號稱「小野貓」、林翠是「學生情人」、尤敏是「影壇玉女」……

這個小流浪兒是否似曾相識?她就是現今仍活躍影壇的蕭芳芳。她的那首主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當年不知賺了多少熱淚!(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
無歌不成片
「當時紅星如李麗華,片酬曾漲到七萬五千港元一部,王引、黃河等小生的片酬則約是一萬港元上下,而一般影片的全部製片預算多半在十六、七萬港元之間,一個女演員的片酬就佔百分之四十五的製片預算」,《中國近代文藝電影研究》一書作者蔡國榮表示,她們的氣焰由此可見。
他指出,雖然她們的偶像地位,給了電影最佳的票房保證,但這種大明星索價過高的風氣,有時也不免削減了影片的其他成本,影響影片的製作水準。
電影插曲多,幾乎「無歌不成片」,也是特色之一。這次影展的十五部片子,無論是以民國早期舊農村為背景的歌唱片,如《金鳳》、《漁歌》、《桃花江》;或是以當代香港為背景的歌唱片,如《特別快車》、《歌迷小姐》、《化身姑娘》,堶悸犖q曲都已成為老歌經典,在放映過程中,每當歌曲響起,滿座的和聲,時而涓細、時如洪流。
「早期的國片常會強調『片中插曲十餘首』,並且出現『以歌唱取代對白』的喧賓奪主情形,甚至一般影片也多會安排兩、三首插曲,藉以增加其吸引力」,梁良指出。
他進一步解釋: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當時觀眾仍普遍存有「看電影就是看戲」(戲曲)的觀念;另一方面也跟當時的女明星大多擅唱有關。像鍾情、葉楓、葛蘭,以及作品並未收進這次國片展的白光、周璇、董佩佩、龔秋霞等,本身都是國語歌壇的巨星,由她們主演的影片,怎麼可能不讓她們發揮所長呢?
而且,台灣民眾與東南亞華僑等當年國語片的主要觀眾,都對聽歌興趣很濃,香港的電影公司為了市場打算,當然樂得投其所好,在片中盡量安排插曲。

《長巷》企圖打破中國人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頗富教化意義。(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
市井小民,相濡以沫
香港電影製作市場早年即傾向托拉斯體制,由幾個大公司為主力形成對峙的局面。
大公司雖以其財勢將名牌編、導、演收歸旗下,梁良指出,一些有理想的中、小型製片公司卻能自強不息,努力克服惡劣的攝製條件,拍攝出品質不輸大公司的優秀作品。這種情況在五十年代特別明顯,直到六十年代中期,邵氏影城獨大之後,才逐漸式微。
這次影展的作品,即沒有一部是「大中華」、「永華」、「邵氏」、「電懋」等大公司的製作。只有六部作品是較具製片歷史和規模的「新華」公司出品,其餘像「亞洲」的《長巷》和《金縷衣》,「國風」的《苦兒流浪記》,「亞東」的《雪裡紅》,「藝華」的《化身姑娘》,「萬象」的《歌迷小姐》,以及出品《街頭巷尾》的台灣「自立」公司,都是財力不大、製作不多的獨立製片公司,可是它們影片的演員陣容和編導成績卻都有一定的水準。新華的《桃花江》更開當時歌唱片風氣之先。
「當時製片環境雖不如今日寬裕,但創作態度與影片主題卻普遍比今日嚴肅」,梁良認為。
例如,葛蘭和陳厚主演的《金縷衣》,描述一對清寒的小夫妻,為了一件時髦大衣起齟齬,最後太太終於從虛榮的雲端跌下,體會平凡丈夫好處。《街頭巷尾》、《長巷》、《苦兒流浪記》也都著墨在市井小民寬懷處世,相濡互助的生活悲喜情境上。

《桃花淚》是早期國片中,集悲歡離合、勵志溫馨大成的代表作。「影壇玉女」尤敏和「憂鬱小生」雷震是「金童玉女」的組合。(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
發出求救訊號
「為人生而藝術,是近代中國文藝創作的主流思潮,也成為五十年代國片編導普遍信奉的創作原則,所以他們的作品主題多訴求人性情感,重視傳統倫理和社會教化功能」,井迎瑞表示,這樣的主題,在今天看來也許有點老調,但對當時甫經政治動亂和流離遷徙,亟思重建社會秩序的台、港觀眾而言,的確能從電影中獲得些許慰藉。
新聞局副局長吳中立則指出,重映這些老電影的目地,除了懷舊、復古,以及以古鑑今之外,「我們還想向社會發出一個訊號:文化資產的保存問題」,他說,電影是藝術的綜合表現,民族生活的縮影,正當我們致力要把台灣的電影推上國際舞台時,也應回頭看看那些曾對我們生活產生影響的文化結晶。
事實上,國家電影資料館此次活動放映的黑白劇情片,原底片早已散佚,僅能由收集到的拷貝片來印製新的翻底片,再由新的翻底片複製成可供放映的拷貝片。但是這些三、四十年前的十六釐米拷貝,不但年代久遠,又無適當場所保存,以致影片扭曲變形,發酸、發霉,甚至刮傷、斷裂、影像模糊,使修復與整理過程備極困難。
以《小白菜》一片為例,「原本連片中人物的鼻子都看不見」,與先生張善琨創立新華電影公司的童月娟女士說。
如今得以與原貌相去不遠的影像重現,是電影資料館請沖印廠先用超音波洗污去垢,再修補殘破及脫膠部分,然後運用各種特殊的印片機及化學技術,將原片一格一格地放大成翻底片,約花費將近四十萬元的人力、物力,才使它們得以再存人間五十年。
「資料館目前保存而急待修復的早期影片還有六百八十多部,它們都已非常老舊,底片也早已散佚,如果不緊急複製,不出五到十年,就會發生變質,而一去不返了」,井迎瑞說。
電影原是織夢,留住時代的大夢,便成歷史。
〔圖片說明〕
P.42
李麗華飾演的《小白菜》傾國傾城,讓影迷懷念至今,她也成為當時片酬最高的女星之一。(黃麗梨攝)
P.43
影壇「長青樹」李麗華,應新聞局電影年活動的邀請,回國主持「溫馨歡樂國片巡迴展」開幕典禮。風華依舊,再度風靡。只是當年的妙齡影迷,如今都做媽媽、奶奶了。(黃麗梨攝)
P.44
林翠在《化身姑娘》堣k扮男裝,造型時而帥氣、時而嫵媚,贏得「學生情人」外號。
P.45
這個小流浪兒是否似曾相識?她就是現今仍活躍影壇的蕭芳芳。她的那首主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當年不知賺了多少熱淚!
P.45
《長巷》企圖打破中國人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頗富教化意義。
P.45
《桃花淚》是早期國片中,集悲歡離合、勵志溫馨大成的代表作。「影壇玉女」尤敏和「憂鬱小生」雷震是「金童玉女」的組合。
P.46
在經濟不富裕的早年,看電影是奢侈的娛樂;大概也因此,那些難得一見的影片才在記憶中那麼鮮明。(林慶雲提供)
P.48
一盤盤的舊影片,重整修復後,就成為時代的見證。(本刊攝影)

(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

在經濟不富裕的早年,看電影是奢侈的娛樂;大概也因此,那些難得一見的影片才在記憶中那麼鮮明。(林慶雲提供)(林慶雲提供)

(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

一盤盤的舊影片,重整修復後,就成為時代的見證。(本刊攝影)(本刊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