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石賢彥常感嘆,雖然自己開診所為人看病,但有朝一日萬一自己生病需要開刀,卻可能面臨找不到外科醫師的窘況,「不如趁早移民……」。
從近來各醫院紛紛面臨外科住院醫師人手不足的情況來看,在不久的將來,石賢彥的憂慮可能成為事實。
根據「中華民國消化系外科醫學會」今年三月份的統計,台灣地區外科住院醫師的缺額高達百分之四十九。
醫學院畢業生雖然都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的實習經驗,已具備醫師資格,但要取得專科醫師資格,則必須在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過去外科一直被住院醫師選擇成為自己專業的「第一志願」,近年來卻出現前所未有的現象,進入外科接受專科醫師訓練的醫學院畢業生大幅減少,造成各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嚴重不足。
以等級僅次於醫學中心的區域級醫院為例,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的編制原為二十八名,目前卻只有七個住院醫師。忠孝醫院副院長胡煒明指出,從民國八十年開始,外科住院醫師就供不應求,八十三年以後,忠孝醫院招考多次,卻連一名住院醫師都沒招到。
位處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情況更糟,外科部在十四名主治醫師之下,只有一位住院醫師。
即使大型醫學中心,同樣有招不滿外科住院醫師的情形。依照醫院規模,醫學中心級的國泰醫院外科住院醫師需要三十三個名額,目前勉強湊齊二十七名,醫院成立十九年來,國泰不曾發生這樣的情況。
今年台大醫院也前後甄試了三次,才招滿十三個第一年的外科住院醫師。副院長朱樹勳解釋,按照慣例,台大每年舉辦兩次招考,今年之所以舉行第三次招考,是因為醫學中心級的台大醫院,過去很少有人錄取後又輕易放棄,沒有來報到;今年卻有多位錄取者改變心意。雖然台大目前不缺外科住院醫師,但從近三年來申請人數由四十幾、三十幾遞減到二十幾位,可以看出外科醫師人數每下愈況的情形。
依據人口比例,每千人應有一位醫師,目前台灣地區每千人有一•一個醫師。因此,台灣並不缺醫師,只是醫生們寧願選擇小兒科、耳鼻喉科等其他專科,而不願意走入外科這途。
除了新兵招募困難,連已經「入門」多年的外科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出走」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由於醫師平均收入高過其他行業,在經濟條件允許下,有的移民國外當寓公,有的則離開外科領域,當起「非專科」醫師。胡煒明指出,兩年來市立忠孝醫院已有三位外科醫師離開,出去開一般科或內兒科診所。

外科手術不能光靠醫師一個人完成,需要整個醫療團隊密切合作。(張良綱)
誰來開刀?
雖然住院醫師不是開刀房內主要的操刀者,但卻是培育未來主治醫師的「苗圃」,招不到外科住院醫生,不僅未來可能發生如石賢彥所預言:找不到醫生開刀的危機,今天更已不斷產生許多副作用。
正值成熟穩健、經驗豐富的壯年時期,但在直腸、肛門外科頗負盛名的忠孝醫院副院長胡煒明卻表示,自己已經在外科領域慢慢「撤退」了。
由於開完刀後的外科病人極需人力照顧,外科又常有突發狀況,隨時都必須有人值班。如今缺乏人手,現在無論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都得輪流值班。這個月又有一名外科總醫師向胡煒明請辭還鄉,「看來連我這個副院長都要自己去值班了!」在下游沒有住院醫師協助照顧病患,自己又院務纏身的情況下,正處顛峰時期的胡煒明也只能發出:「叫我如何放手去做?」的感嘆。
更糟的是,醫院也不得不將預期可能照顧上麻煩的病人往大型醫學中心送。一位不慎跌倒,導致腦部受傷、昏迷不醒的老太太,輾轉送了四家醫院都遭拒,送到國泰醫院時生命跡象已經微弱,差點延誤救治時機。

醫師仍得不斷學習,在國泰醫院外科例行的早會上,幾位醫師提出個案討論,並請來教授指導。(張良綱)
一床難求
至於市立醫院目前所面臨的外科醫師出走窘境,事實上,三、四年前在小型綜合醫院已經發生。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近三、四年來,規模在五十床以下的小型醫院,每年平均有一成歇業。小醫院由於外科人力不足,有的關門,沒關的也把麻煩的病人往區域醫院推。
如今區域醫院已開始面臨外科住院醫師人手不足、吃不下病人的景況,於是又把病人往大型的醫學中心送。
朱樹勳指出,過去台大為了讓住院醫師有開盲腸等小刀的機會,必需跟其他區域醫院交流,現在台大的住院醫師不必到區域醫院開小刀,因為大家都把病人推到台大來了。
雖然大醫院原本就一床難求,但今天大刀、小刀都往大醫院跑,使得大醫院飽和的情況更加嚴重。平均每天有六十八個病人暫留在台大急診處,其中絕大部份的病人都是在等候病床。
目前中型的區域醫院雖然勉強支撐,但也開始出現捉襟見肘的窘況,胡煒明預計,三、五年後就連大型醫院也吃不下那麼多的病人,屆時私人的貴族醫院可能應運而生,出現類似發生在加拿大的醫療笑話:一個病人要開刀切除手上的腫瘤,開刀日期排到兩個月以後,理由是醫生出國度假去了;但如果病人願意自費的話,醫生明天就可以坐飛機回來開刀。

許多醫師認為,作息不定的外科生涯,「生活品質」最差。圖為手術房外醫護人員抽空草草吃完便當,下午還有幾台刀等著要開。(張良綱)
跟死神打仗
一向名利雙收、令人崇敬的外科醫師,如今為什麼後繼無人?
過去外科醫師在醫界堪稱菁英中的菁英,往往是許多優秀醫學院畢業生的第一選擇,因此,要進入外科相當不容易。
中華民國醫院協會理事長張錦文回憶,三十年前自己擔任馬偕醫院副院長時,有一位住院醫師來找他,表示自己願意一毛錢都不要,擔任四年住院醫師,只求讓他有機會到外科學習。由於當時外科是很多人嚮往的科目,只有各大醫學院前十名畢業的人才有機會進外科。這位渴望進入外科的醫生自願免費服務,無奈成績未達標準,無法如願以償。
我國換心手術第一人、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朱樹勳表示,當初自己為了要進外科,從大五開始不得不放棄喜歡的繪畫和其他娛樂,全心投入學業。
國內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林靜芸,至今念念不忘在台大擔任住院醫師第三年時,因在外科評選總醫師前一星期生產,錯失了進入心臟外科的機會,為此,她還整整失眠了三個月。
通常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人,都是無法用藥物或其他方式治癒的病人,外科徹底解決病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確實是它迷人之處。「外科的醫療效果立竿見影」、「外科醫師比較像醫生」是一般醫生選擇進入外科的理由。朱樹勳形容內科像是政治家、外交官,負責跟敵人或死神妥協、談判,一旦談判不成,就只有打仗一分高下了。外科手術就像打仗,非成即敗,結果立見。

外科手術有如和死神打仗,是醫療的最後一關,如果有朝一日找不到醫生開刀,病人該怎麼辦?(張良綱)
「乾淨」的選擇
然而,二十年後的今天,非但成績好的醫生不到外科來,「現在只要有人願意到外科來就好,醫院不問成績,也不敢考試,」忠孝醫院副院長胡煒明表示:「怕把好不容易來的人嚇跑!」
還有醫生誇張地說,現在外科既不要求手巧,也不看醫生能否應付壓力,只要能「站得穩」,就能當外科醫生,已經無法考慮醫療品質或病人的權益了。
台大醫院副院長朱樹勳指出,自己醫學院畢業時,聽說在美國申請當皮膚科、眼科住院醫師要排隊等好幾年,覺得不可思議,二十幾年後的今天,台灣已出現這種情況,第一名畢業生選擇皮膚科、麻醉科的大有人在。
台南成大醫院急診科醫師李欣玲指出,醫師選擇專科時,考慮的因素不外是興趣、出路、市場等因素,只是今天將興趣擺在第一位的醫師越來越少了;相反的,市場大,如耳鼻喉科、小兒科與不見血腥的所謂「乾淨」科門,成為開業的熱門科。

外科經常有突發的緊急狀況,為搶救正在生死關頭的病人,過程分秒必爭。(張良綱)
不可能的任務
「我和年輕人談過,他們說要講求『生活品質』,而外科醫師生涯沒有生活品質可言,」朱樹勳說。
外科的訓練過程的確比其他科辛苦。以內科為例,經過三年的住院醫師訓練就可以考專科醫師。外科則要經過五年的住院醫師訓練,心臟、消化系外科起碼要六年,神經外科甚至要七到八年。除了訓練時間長,不容易熬出頭外,外科還需要有過人的體力及承擔壓力的能力,才能應付其他科少有的各種緊急突發狀況。
為了爭取時效,許多移植手術都在晚上進行。朱樹勳舉例,願意捐贈器官的病人一旦腦死,器官就開始衰竭,因此,為了把握時間,器官移植手術通常不分晝夜。
對外科醫師,訓練完成取得專科醫師後,那種時時刻刻「背負生命」的辛苦與壓力仍未嘗稍減。胡煒明也表示,外科醫師天天都在緊急備戰狀態,一有狀況,即使人在中南部或休假,都會隨時被叫回來,只有出了國才能真正放鬆。難怪外科醫師的平均壽命只有六十歲,是所有醫生中最短的。
李欣玲就表示,自己曾掙扎在內、外科間做選擇,最後考慮自己的體力吃不消,只好選擇走內科。

每天早上巡房,為住院病人打針、換藥後,住院醫師才能無「後顧之憂」,安心地進手術室。(張良綱)
有功無賞、打破要賠
漫長艱苦的訓練加上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越來越像是「不可能的任務」。
尤其和不需動刀、較少見血的內科或耳鼻喉科比起來,外科除了需要更大的體力、面對血淋淋的場面外,還有許多潛在的危機。
朱樹勳指出,幾乎每一個外科醫師在開刀過程中,都曾被刀割、針刺、血濺到,萬一病患有感染性疾病,就可能經由這些途徑被感染。而今愛滋病、肝炎等感染疾病越來越多,更使得外科醫師的危險性日益升高。
這種冒著生命危險、刀口上營生的工作,還隨時有被告的可能。
忠孝醫院外科總醫師蔡金宏認為,現在病人、醫生之間彼此不信任,一如社會上彼此猜忌的人際關係。所謂:「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比起過去,他形容現在自己每回開刀有如走鋼索,深怕醫療糾紛隨時都可能臨到自己頭上。
需要動刀的病人通常狀況較緊急,因此外科醫療糾紛自然比其他科多,而台灣醫生不像外國醫生有醫療保險負擔賠償,一旦有糾紛,醫生多半得自己扛起來。

和耗費體力的外科相比,「錢多、事少、開業容易」的小兒科,顯然較符合今天醫師們的就業選擇。(張良綱)
何去何從?
和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復健科等可獨力完成、開業容易的科別比較起來,外科更無法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意願。
對外科醫師而言,選擇開業也就是選擇放棄外科。例如,內科只要血壓計、聽診器等器材,一個人單打獨鬥就能開業。外科不但要有高標準的開刀房、完善的醫療設備,還要有包括麻醉師、助手、護士等醫療團隊,開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張錦文指出,外科醫生只能「寄生」在大醫院裡。然而,大醫院裡主治醫師的位子有限,一旦住院醫師訓練完畢,在醫院裡往上升的機會少,又沒有出去開業的「出路」,實在不知何去何從。
連恆輝已經在國泰醫院外科擔任六年的住院醫師,因為主治醫師沒有缺,現在醫院又缺外科住院醫生,他於是繼續「學習」,一直從事住院醫師的工作。
無法開業之外,在許多大型公立醫院,醫生「不同工卻同酬」,薪水完全照等級,不論辛苦、輕鬆,拿的都是一樣的薪水。雖然醫師的薪水比起一般人的收入,仍屬「高薪階級」,但同樣是醫師,柿子挑軟的吃,辛苦的外科自然乏人問津。
以國泰醫院為例,外科總醫師(第五年的住院醫師)一個月的薪水加上獎金大約在十一萬元上下;內湖一位開業半年的小兒科醫師透露,開業後他一個月的所得近兩百萬。兩相比較,醫師們自然棄外科而選開業科了。

台大醫院副院長朱樹勳感嘆外科的壓力大,雖然副院長的行政工作繁重,他依然透過錄影帶瞭解每台刀的開刀過程。(張良綱)
不再是天之驕子
針對外科醫師荒,出乎意料的,全民健保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全民健保尚未實施以前,除了公勞保病人外,醫院對自費病人採自由定價制度,外科開刀的費用較昂貴,收入自然居各科之冠。薪水加上獎金,外科醫師的收入也相當可觀,幾乎是內科的一倍。
長庚紀念醫院管理中心主任莊逸洲指出,如今因為健保給付的不合理,使得復健科、眼科……等輕鬆的「開業科」,收入竟比需要較高技術的外科還高。
以外科最基礎的刀──闌尾炎(盲腸炎)為例,二個醫師、二個護士再加上麻醉師,五、六個人忙上近一個小時,健保給付的技術費只有四千九百一十元。
與外科關係密切的加護病房更因為給付不敷成本,各醫院都只求達到健保規定的病床數量,不願意依需求擴充,導致許多重大疾病的病人住不進去。朱樹勳指出,由於加護病房天天客滿、一床難求,百分之八十的開心病人都必須因此延遲開刀。
張錦文指出,我們外科的給付比日本、新加坡、美國都低,以盲腸炎的給付來說還不及美國的一半。「美國食衣住行都比我們便宜,只有大學學費和醫療費比我們貴。」
「給付不合理已嚴重扭曲整個醫療體系,」國泰醫院外科部主任黃清水指出,健保給付給外科的技術費嚴重偏低,「跟儀器診療如磁波碎石機等比較,人工顯得太沒價值。」他說。
廉價醫師
針對外科醫師荒的問題,外科醫學會準備做調查研究,提供衛生署研擬對策。但在目前尚無對策的情況下,各醫院也只能絞盡腦汁自己想法彌補。
提高外科醫師的待遇,給辛苦的工作一個較合理的報酬,是許多醫院用來吸引人才重回外科的方法。國泰醫院採取績效制,除了基本薪外,視工作量發給績效獎金,做得多的人就領得多。台大醫院也在積極的研擬績效獎金制度,並致力加強醫療糾紛處理。
朱樹勳以沒有外科醫師荒問題的美國為例,「美國的給付經過成本分析,他們把醫師的訓練過程、工作時間、危險性都計算在內,因此給外科的給付較高,」朱樹勳指出。
健保局支付科科長龐一鳴指出,目前的給付標準是沿襲過去公勞保制度加上參考國外數據訂定的,「確實有修正的必要,」他指出,半年來已經調整了兩次,十月調整的兩百多項大部份是外科,每一項調幅不等,其中「肝部份切除」一項甚至調整了百分之百,由四千多調到八千多元。針對外科醫師們自認為是「廉價勞工」的抱怨,龐一鳴也表示,尊重醫師的專業是將來健保給付修訂的方向。
將多兵少
為解決現階段住院醫師人力不足問題,胡煒明認為,修改醫療組織法,增設助理醫師或助手協助外科醫師換藥、打針,可以解決目前外科醫師缺乏助手的困境。
事實上許多大型醫院都已自行訓練資深護士擔任「專科護理師」,用以代替外科住院醫師,開刀時,協助主治醫師止血、拉線、拉勾等工作。
但助手畢竟只能協助醫師照顧病人,不能執刀。目前外科雖然缺兵不缺將,但是今天的兵也就是明天的將,如果後繼無人,斷層問題終會發生。因此,要徹底解決外科醫師荒的問題,必須吸引更多醫生進入這個科。
除了提高給付外,張錦文主張實施「聯合門診」和「半開放性醫院」制度,以解決外科醫師的出路問題。
所謂聯合門診,是讓開業醫生集中在一起開業,就像「醫療百貨公司」,類似目前公保中心的聯合門診,其中有內科、外科、眼科、皮膚科、小兒科、復健科、耳鼻喉科、檢驗科,甚至藥局,不僅方便轉診,讓醫療資源充分利用,同時也解決了醫藥分業的問題。聯合門診對需要較多醫療設備的外科而言,有了其他檢驗科的配合,開業的困難度相對的會減低。
此外,開放市立醫院,讓開業醫生能利用醫院中各種軟硬體設施為病人診療,不僅醫院設備的使用率增加,也能鼓勵醫師出去開業,暢通醫院的人事管道。在身兼台北市政府顧問的張錦文大力推動下,這個計畫也將在中興、忠孝、仁愛三所市立醫院開始試辦。
自求多福
但即使提高給付、增加外科開業的可能性,許多醫師依然認為外科的頹勢難以完全挽回。「這是整個社會風氣的問題,不光只是醫界或外科的問題。」
蔡金宏就表示:「如果重新選擇,我會考慮更多現實問題,不見得會選外科。」胡煒明也說,現就讀高三的兒子對從醫很有興趣,雖然口頭上說尊重兒子的選擇,但是他衷心希望兒子不要再重蹈自己的覆轍選擇外科。
看來,在台灣,外科真是一個將要沒落、沒有人願意從事的工作,也難怪連醫生自己都得自求多福,擔心以後找不到人開刀。
然而,也有人認為,過去「以成績論英雄」,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進外科,許多有心者常被排除外科門外。在這個外科醫師「不吃香」的時代,卻也是有志走外科者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