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作家柏楊有一次在計程車上,聽到廣播節目正輕誦一首新詩「妻的手」,一向對現代詩不甚欣賞的他,突然升起莫名的感動,回味再三,猶覺不足。一回到家中,立刻找出這首名詩人向明的詩作,仔細閱讀。然而看了半天紙上的字句,怎麼又變得平淡如常,失去適才那種澎湃的情緒。沮喪之餘,終於悟出來,詩應該是有聲的。
柏楊在偶然的機緣中「聽」出了詩的韻味,這樣的故事因著近來頗盛的「有聲詩」風潮,也在台灣許多地方上演著。似乎,一度由於晦澀而萎頓的現代詩,已開始復興?
閏八月的中秋夜,台北孔廟微風細雨的夜色中,大提琴家張正傑的琴音悠悠響起,
每一日早起時
天猶未光
阿爸就帶著飯包
騎著舊鐵馬
離開厝
出去溪埔……
詩人向陽淳厚而感性的聲音與琴聲交織出一片浪漫氣息。
類似文建會主辦的「音樂、中秋、閏八月」這樣詩歌交融的晚會,近來已經出現了好幾回。九月初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秋詩翩翩」,打出知名民歌手李建復、許景淳,新詩泰斗鄭愁予的招牌,吸引了三千多人聆賞;接著,在台中科學博物館舉辦的「詩與音樂的對話」人潮洶湧;而九月下旬上場的故宮羅浮宮畫作特展開幕活動,也請來詩人朗誦助陣……。
另一方面,坊間出版界、唱片界也紛紛推出「有聲詩」,有國語、台語,錄音帶、雷射唱片,十分熱鬧;而前陣子,連與新詩的浪漫情懷實在搭不上邊的台北市公車上,也張貼了清新的新詩海報、分送詩卡,還播放賞詩錄音帶。曾幾何時,詩——這個印象中僅屬少數圈內人的精緻文學,似乎已悄悄地走入了一般人的生活;而呈現的方式,也從以往靜態的紙上文字,轉變成有聲的、與音樂、舞台表演結合的多元活潑面貌。
在這一波熱鬧繽紛的「詩的復興」氣氛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詩的有聲化。為什麼詩人不約而同的出版有聲詩?他們的構想是什麼?今年四月出版《茶,不說話》有聲雷射唱片的張香華和出版《流浪記事》、《詩人啞口》二卷有聲詩錄音帶的台語詩人陳明仁都表示,是來自於和廣播的一段緣。

幾千年來,中國人常藉著吟誦詩歌來抒懷、言志,好友相聚必少不了把酒吟詩,詩自然不是「無聲」的。(故宮博物院提供)
知音處處
張香華從三年前開始主持廣播「詩的小語」節目,每個星期天晚上十點四十分打開警廣頻道,就可以聽到她婉轉悅耳的聲音,朗讀各類詩作,介紹作者的背景,詩作的意象、情感,引導聽眾進入詩的情境,咀嚼詩的內涵。
從少女時代一首詩作被刊登在當時極有名的「文星」雜誌上,而對新詩許諾終身的張香華,早已習慣常被譏為「演員多過觀眾」的詩壇寂寥,剛開始主持節目時並不奢望有多少聽眾;但出乎意料的,「也許因為大家看煩了每天吵來吵去的政治新聞、金融風暴什麼的」,她發現節目聽眾愈來愈多,並且來自各個層面。有即將披上嫁衣的女孩希望在婚禮前得到情詩朗誦作為祝福;有計程車司機來電話問她,是否家中有事?否則為什麼那天主持節目時情緒不集中;還有許多人把手稿寄去,要求評介和朗讀;更有人錄下節目給國外愛寫詩的親人,鼓勵他們繼續創作。
聽眾的熱情回應,讓張香華相信現代人能接受詩、喜愛詩,而詩的有聲化將是詩人找到知音的橋樑。
她在《茶,不說話》中,把音樂與詩做了一番新穎的結合。不同於過去只是找些柔美旋律為背景音樂搭配唸詩的做法,這回,作曲家翁至鴻在音樂製作上掌主導權,由他在張香華的諸多詩作中先選出特別令他感動的,然後隨著詩本身所具的段落、節奏和感情作曲,並選擇能呈現不同樂器效果的電子合成器配樂:比如「一件紅絨衫」描繪夫妻間傳統「混沌瀰漫」的感情,用的是二胡;而另一首也寫情的「一張吸墨紙」:
……
我是一張吸墨紙
輕輕按捺在你寫過字的
紙上,把你遺留下的餘漬吸乾
由於比喻俏皮,就以吉他伴奏,樂器自南胡、鋼琴到吉他,樂風從管弦至爵士,很能帶動詩中的感情,幫助欣賞。

今年九月大安森林公園的「秋詩翩翩——詩與歌的交會」晚會,吸引了三千多人,詩與民歌交互穿插演出,氣氛動人。(張良綱)
來「讀」台語詩
另一位台語詩人陳明仁,近年來陸續在「全民電台」、「寶島新聲」等頻道唸詩、談詩,也在聽眾的鼓舞下出版有聲詩。
專注於台語文學創作的陳明仁,一直困擾於語言和文字間的差異,認為用台語寫的詩讀者很難「看」懂,所以他在一九九二年出版詩集《走找流浪的台灣》後,就嘗試在各個場合把詩唸給大家聽。從大學校園、政治演講會、唸到美國的台灣同鄉會,結果半年內就賣完第一版一千五百本,雖然不能和暢銷書比,但和名詩人向陽十年前出版的《土地的歌》,至今也不過銷了一千多本的情況相較,已經給了他很大的鼓勵,他也因此走入廣播電台,並一直致力於推廣台語詩的朗讀。
同樣在今年,詩人李敏勇也在上揚有聲出版社的邀約下,推出了《一個詩人的心聲告白》台語有聲詩集,收錄了廿一首以政治和社會關懷為主題的詩,也是由自己來詮釋,並以情境相當的音樂做背景烘托。

《茶,不說話》有聲詩的發表會上,翁志鴻以MIDI伴奏,配合張香華的朗誦,亦詩亦樂,令人耳目一新。(張良綱)
校園中的歌聲
其實詩透過不同媒介來呈現的嘗試由來已久。許多人可能都還記得二十年前興起於大學校園的民歌運動。一九七四年台大學生楊弦把國際知名的現代詩人余光中的詩譜成曲,在中山堂舉行了一場創作歌謠演唱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烈反應。當時唱片市場,不是西洋流行音樂就是淺俗的國語歌曲,楊弦「現代民歌」的號召得到知識青年的共鳴,也鼓勵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開始創作——「唱自己的歌」,風氣迅速的蔓延開來,從校園、餐廳、電視、到社會許許多多角落。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的「鄉愁」,至今很多人都還能朗朗上口,新詩因為民歌的傳唱而被人們注意。接著約在八○年代,李泰祥把徐志摩、鄭愁予、瘂弦、羅門等人的詩譜曲,由齊豫演唱,也形成一股風潮,「橄欖樹」就是最紅的一首。
除了與民歌結合,新詩在八○年代亦曾以有聲的面貌與大眾接觸過。八○年初,向陽等人領銜的「陽光小集」詩刊舉辦全省巡迴的「現代詩與民歌之夜」,推動詩與音樂同台演出,當時詩人朗誦的舞台、聲光設備雖然不如今天,但也著實吸引不少許多愛好文藝的人參加,引起文壇的廣泛討論,成為詩壇盛事。

載著「詩作」穿梭在台北市大街小巷的公車,不知是否能在擁擠的車陣當中,提供乘客一方恬靜的天地?(張良綱)
觀眾哭成一團
稍後幾年,詩人杜十三出版《杜十三有聲詩》,在有聲書還未興起的那個年代,當時可是創舉。一連演出好幾場「詩的聲光」,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一首詩「煤」,寫當時海山煤礦災變的感觸:
孩子
我們生命中的色彩
是註定要從黑色的地層下面挖出來的
家裡飯桌上綠色的菜
白色的米
街頭的二輪彩色電視
媽媽的紅拖鞋……
都是需要阿爸流汗
從黑色的洞裡挖出來的
今後阿爸不再陪你了……
朗詩者趙天福豐富的聲音表情,迴盪在挖礦的圓鍬聲、小火車行進的聲音、心跳聲、及二胡弦樂中,十分哀淒。作品在舞台表演時,再加上打光、佈景和素樸的肢體語言,更為震撼。杜十三回憶當時狀況,演出後台下一片肅寂,停了幾秒鐘後,才聽到第一聲啜泣,接著一片欷歔,觀眾哭成一團。
有聲詩的產生固然是現代社會緊張忙碌的生活步調下,順應「有聲書」風行的潮流而起,但是翻開中國詩的歷史,就發現其實詩本來就是有聲的。
詩聲流傳幾千年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是收錄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五百年間,流傳在民間的歌謠,再以文字記錄下來而成書。杜十三指出,早期在文字尚未成型、統一的社會,詩歌是以人聲,從這一山唱過那一山,從那一水傳到這一水,眾人共鳴之後又傳給下一代的。
到了漢朝時的樂府詩,則是把詩用宮、商、角、徵、羽的音律配樂,變成可以彈奏的歌,在各種重要場合,如帝王請客、祭祀交誼時使用。
唐朝時發展出來的律詩、絕句,講求平仄、押韻,則是以吟誦為主,當時皇親貴族、文人雅士愛詩成痴,不論娛賓或自娛,都時興由歌妓舞女來歌唱或吟詠,有時和以管弦,有時配以舞蹈。同時,詩也進入一般市井小民生活,中唐流傳最廣的首推白居易的作品,他的詩因為老嫗能解、童子能吟,所以大受歡迎,甚至當時民間的歌妓都以傳唱他的詩來提高身價。
到了宋朝,詩又發展成能譜多種曲調的「長短調」,即為詞。當時有所謂「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永詞」,可見普及的程度。到了元朝,詞再演變為有情節、有故事的曲,強調戲劇性,詩、音樂、戲劇合為一體,已成表演藝術。
詩為紅娘
旅居加拿大曾任教台大中文系的葉嘉瑩教授指出,詩歌的吟誦在傳統詩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詩人用吟詠詩歌來抒懷、言志,詩的吟詠對聽者的感受,也有莫大的影響。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情詩作者李商隱,在「柳枝詩序」中便記錄了一段因吟詩而發生的愛情故事。
有一天李商隱的從兄讓山,在才女柳枝家附近吟誦李商隱的「燕台」詩,這位能「作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的多情女子,聞聲立即驚為知音,請讓山代邀相見,二人自然情投意合、互相傾慕,可惜後來柳枝被「東諸侯」娶走,只留下了李商隱纏綿悱惻的詩篇。膾炙人口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詠的可是這段情?
葉嘉瑩指出:這個中國詩史上的美麗愛情故事,令人神往之處是,他們的相識相戀是透過詩歌吟誦的心靈相通,而不僅只是色相的傾慕而已。
此外,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瑞騰也說,詩本身的聲韻之美,也須藉著吟誦朗讀才能呈現其中的滋味。傳統詩講求平仄、押韻、對仗,呈現出來的特色就很富有音樂性。如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流水淙淙之聲,如在耳際。
晦澀詩風嚇跑讀者
詩的有聲傳統既然源遠流長,為何後來新詩又變成「無聲」呢?這要溯及新詩在五○年代的發展。在此之前,新詩的潮流是以感情的抒發和浪漫的吟唱為主,例如二○、三○年代徐志摩的「偶然」、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羅家倫的「玉門出塞」等,詩風浪漫多情,並因講究音節、韻律,而被譜成歌曲,廣為流傳。
到了五○年代,詩壇發生鉅大的轉變,一九五三年紀弦成立的「現代詩社」,受到法國象徵派詩人奉為宗師的波特萊爾充滿頹廢、厭世思想詩風的影響,大力提倡學習西方現代詩精神,並強調以「主知」取代以往「主情」詩風,反對感情的直接抒發,主張把感情化成思考,或以思考掌握感情。
雖然當時也有詩人反對這種橫向移植西方思潮的走勢,像一九五四年成立的「藍星詩社」就認為中國和歐洲文化大不相同,何必追隨別人,而傾向維持抒情的傳統詩風,二大派各不相讓,掀起了現代詩的大論戰。後來現代詩派卻在大時代背景下成為主流。
李瑞騰解釋,當時台灣處於政治戒嚴最緊的時代,缺乏言論自由,知識份子極為苦悶,情感不得渲洩,而探索內心世界的「超現實主義」,正好可以避免和現實抵觸,又可提供一個抒發心情的管道。這個風潮發展的結果,六○年代趨於頂峰,新詩的內容越來越遠離現實,看不到時代的脈動,也找不出人和土地的情感。從屹立詩壇數十載的著名詩人洛夫當時的作品或可看出那時的詩風:
兩臂將我們拉向上帝,而血使勁將之壓下,乃形成一種絕好的停頓,且搖盪如閒著的右腿,閒著便想自刎,是不是繃斷腰帶之類,那麼尷尬,我們卻夠疲憊,不足以把一口痰,吐成一堆火,且非童男。
當時這首「石室之死亡」很受圈內推崇,但對一般人來說,卻顯得隱晦朦朧,刻意跳脫邏輯,閱讀都已困難,遑論要「唸」得讓人明白,引起共鳴。同時,由於在形式上反對使用音樂性的語言,所謂「詩只要押韻就不是詩」,詩、歌分離也在此時發展到最極致。
硬性移植西方文化而造成的晦澀詩風,雖然成為後人詬病的焦點,也讓很多本來可能會喜歡新詩的人倒盡胃口,但也並非一無是處。詩人蕭蕭曾為文指出,新詩在現代詩派掀起的潮流下,許多觀念如「新方法的發明」、「知性的強調」等都對當代詩人有相當大的啟發,在人人都想不落窠臼、極力求新求變之下,新詩的進展十分猛銳。
詩聲重回人間
「詩壇的發展,到了七○年代初期又產生了重大的蛻變」,李瑞騰談到此處開始興奮起來,這時正是戰後嬰兒潮長成的年代,隨著政經環境丕變,外交上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的打擊,使得海外留學生開始思索台灣的處境,國外發生著名的保釣事件,國內在野力量也逐漸發展,反省批判的聲浪出現,再加上經濟發展初具模型,新時代的來臨也引發了文化的反省。
戰後生長的年輕詩人群,提出了新的聲音:主張相對於以往的惡性西化,應要回歸傳統、關切現實。文字也走向平實,看洛夫此時期的作品,就和當初寫「石室之死亡」時大相逕庭:
哀傷
起自大地
烽火毀了家
只好另築一個夢
毀了童年
只好另架一座鞦韆
毀了天空
只好調整另一個仰望的角度
再看當時的詩壇,活力乍現,詩人們越來越活躍,也參與各種社會性活動,例如在大眾媒體打論戰、舉辦和詩有關的活動,一個充滿熱情、動力的年代於焉展開。我們熟知的校園民歌,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潮流中發展出來的。
詩雖然又回到了歡樂人間,文字也不再晦澀,但它仍不像小說或散文那樣容易理解,「它的文字精煉、意象豐富,能夠展現人生現象的剎那間感覺」,張香華指出,同時由於學校教育也缺乏新詩欣賞的課程,詩要被普羅大眾接受顯然還是需要導讀。
詩中天地長
反覆閱讀都不一定懂,何況只是春風拂耳般的「聽」一回?張香華倒不擔心,她指出新詩並不是全部適合用朗讀的。適合朗讀的新詩,通常語言不難理解、意象較不複雜、沒有詭奇的文學手法或深奧的典故,本來去閱讀這類詩作也不至於困難,只是一般人跟柏楊相仿,還不大有讀詩的習慣,不容易自己詮釋出美感;但當詩人一面解釋創作的心情、一面用感性的聲音念出詩句時,聽者不須刻意專心,就很容易進入詩境,產生詩趣,從而真正成為詩的知音。
「不過有些詩的思維性很重,唯有專心而不受干擾的閱讀才可能真正掌握它的意涵。」進入堂奧之境的讀者,也能得到另一番滿足。
至於是否一定要有韻律感的才適宜讀?張香華認為並不盡然,她也表示無意讓自己日後的詩作刻意突出可讀性,因為創作的心靈不該被拘束,創作的格式也不應特別設限,文字和聲音各有不同的魅力。
讓詩走入生活
「詩應該像你的朋友、你的情人,是會呼吸、有血肉的」,九年前杜十三創作有聲詩時已經點出詩應有活潑生命;現在這一波波的讀詩聲、各種「詩與音樂的對話」晚會、公車賞詩等熱鬧繽紛的現象,何嘗不是為了拉近詩與一般人的距離,讓詩走入生活?
向陽認為,隨著媒介革命和社會的革命以後詩在發表和傳播的方式上,踏入電腦、歌謠(KTV、MTV)、舞台、街頭乃至畫廊等多元形態,將是發展的趨勢,「詩有責任走出原來的小圈圈,踏進轉變中的有機的台灣社會」。
當新詩在面對嶄新蛻變的時空環境,大幅調整和繁忙現代人的互動關係,試圖再把讀者找回來時,人們是否也可以停下腳步,重新思索如何和她對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