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人心目中,中國女子可能不如日本女子柔順,但是溫婉的形象仍然相當鮮明。
近年來,與這種形象非常不協調的一項運動——空手道,卻使我國的女將在國際間嶄露頭角,聲名遠播。
今年七月底、八月初,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世運會中,我國參加女子空手道比賽項目的三位選手,贏得了二面銀牌,一面銅牌。
十月間,世界空手道聯盟指定由我國舉辦第一屆國際杯女子空手道比賽,共有十一個國家及地區參加,其中包括日本、澳洲、法國、美國等勁敵。
王桂圓在這項比賽中為我國拿到第一面世界性空手道比賽的金牌,姚麗獲得了一面銀牌。

蘇尚志教練(右)的「黑帶」,繫了廿一年,已到了唱「白髮吟」的年紀。姚麗(左)的黑帶,也是一付歷盡滄桑的模樣。(張良綱)
與日本並列雙強
至此我國女子空手道已和空手道的發源地——日本,並列世界雙強。由於這項運動已經獲得了世界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可能在一九九二年的奧運中就會正式登場。依照我國選手實力,屆時很可能在這項全球矚目的體育盛會上脫穎而出。
固然,在體育競賽場上,影響勝負的因素很多,但是我國選手的信心,卻不是沒有來由的。
就以倫敦舉辦的這次比賽來說,女子空手道只有一級、二級、三級對打和「形」(單獨操演)四個項目,卻嚴格規定參加比賽的選手,必須在世界空手道聯盟主辦的世界盃比賽中排名第八以內,因此個個都是「武林高手」。
在這場鏖戰中,我國並無一位選手登上盟主寶座,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紅門一開,赫然是個黑帶女高手,準令宵小心驚膽寒。圖為金牌選手王桂圓。(張良綱)
一「踢」之差
以得到第一級(體重五十三公斤以下)對打銀牌的姚麗來說,冠亞軍爭賽時,對手法國的凱薩琳開賽後,即一個前踢踢中她的鼻樑,使她流血;但凱薩琳反而被判為一勝。終場對方以一個一勝,兩個半勝對姚麗的三個半勝獲得冠軍。
姚麗的教練蘇尚志表示:「一勝、半勝,全視裁判的自由心證,他認為這一拳速度快、力道足,足以造成有效的攻擊,就會判『一勝』;若是差強『他』意,就判『半勝』。」
空手道比賽旨在「點到為止」,在傳統比賽中使人受傷流血即判失格。但近年來國際賽的尺寸已逐漸放寬,使人流血非但不被判為失格,還有可能得分。我國選手若仍以「君子」之心度人,很可能會吃大虧。

嚴格的體能訓練,是致勝要訣,一點也馬虎不得。(張良綱)
一隻手、一隻腳,打天下
和姚麗比起來,拿到第二級(五十三至六十公斤級)銅牌的王桂圓,較「識時務」。她回憶頭一回在國際競賽場合中出戰,被歐洲選手的快拳打得七葷八素,後來念頭一轉,想到上台不是為了挨揍,而是要「揍人」的,便全力反攻,這般高昂的鬥志為她在去年第七屆的世界盃中奪得了一面銀牌。
那今年她的成績為什麼反而退步呢?
她說:「今年我是以一隻手及一隻腳參賽的。」出發前在「國際杯」的選拔預賽中,因場地凹凸不平,她的左小腿受傷,須開刀治療,又在練習時傷了右肩,許多激烈的動作都無法做。
但這並非失敗的主因,王桂圓認為抽籤結果也對她不利:「我們八人分兩組舉行預賽,偏偏抽籤的結果,世界盃冠亞季軍都在我們這組,擊敗芬蘭及世界盃冠軍日本選手後,我已經筋疲力盡,於是敗在世界盃的季軍——英國選手手下,和另一組亞軍並列第三。」
對空手道選手來說,勝敗固乃兵家常事,受傷也屬常事。到任何一個道場,都可以見到用紗布、繃帶厚實地包著的腳趾、腳掌及腳踝。有時兩人正在對打,不知怎的,大腳趾就流出血來;王桂圓、姚麗及曾獲亞太區金牌的李幼萍都不乏受傷的經驗。
就拿最近的例子來說,姚麗也是在世運會前的國際杯選拔預賽中腳趾受傷,因比賽頻繁,至今仍無暇開刀治療。八月底她和同門的李幼萍過招時,又不慎被踢斷一根肋骨,李幼萍同時也被她一拳擊中喉嚨,做了一個禮拜的啞吧。

激烈的比賽中,下巴、胸部、小腿、胸部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張良綱)
現在沒人注意空手道
通常受傷部位容易再犯,而且下巴脫臼若沒有經過治療,可能會有咬合困難的後遺症,國內有些教練已開始注意受傷的問題,要求選手在訓練時戴上護具;但是他們強調,最重要的還是要指導選手「施展」正確動作,保持距離,避免互相傷害。
我國空手道協會對全國空手道運動人口的數字,並無詳盡的統計。但可知全省最早發展空手道的台中市風氣最盛,目前有一千二百人在練習,其中以初中、高中、大學生佔大多數。前幾年北市空手道協會連年舉辦婦女防身術訓練班時,台北市的風氣曾盛極一時,每晚有幾千人練習,姚麗、朱美月、李幼萍、張文采都是十一年前參加第一屆訓練班的學員;近年訓練班停止舉辦,人口降到四、五百人。
這種情形對空手道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蘇尚志表示,一方面是可供培育的人才大量減少,恐無以為繼;另一方面是少量的人口引不起教育部的注意,無法列入體育教材。不從學校推動,學習空手道的人口永遠也多不起來。
家長對子女練空手道所抱持的態度,也影響空手道的發展。許多家長家怕男孩學了空手道到處找人打架,成為「好勇鬥狠」之徒;對女孩練空手道則認為,「女孩子家練什麼功夫,那是男孩子的玩意!」

空手道女選手也有嬌柔的一面,李幼萍(右)為隊友姚麗(左)親縫征裳。(張良綱)
婦女解放?
女孩子在台上拳來腳去、殺聲喝喝,在一般人眼中,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在古人眼中更是無法無天。宋尚宮女論語立身章中,告誡女子:「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而「輕行緩步」、「輕言細語」是女子當知之「女務」。古人絕對想不到,在廿世紀,居然有女子如此「放肆」。
這股解放之風,吹自東鄰日本,廿一年前我國是第一個自日本引進空手道的國家。民國五十六年,一位日籍女教練齊藤利子來台開館授徒,國內女子練習空手道的風氣漸開。從民國六十年起,開始出現上段的高手。
女子空手道的興起溯自日本,但空手道的前身唐手道,反是五百多年前,由中國傳到琉球、再輾轉傳到日本去的。據說唐手道最早起源於六世紀左右,達摩禪師在少林寺逗留,發展出的少林拳,後來發展成唐、宋至明代佛寺自衛、及和尚護身的拳術。
這種拳術是空手技擊的始祖,特徵為不持武器,只以手、足、肘等部位來保護自己,並攻擊對方。

形」是空手道的寶庫,對打的招式皆由此演變而出。(張良綱)
「唐手道」變「空手道」
由於琉球王朝每年向中國朝貢,與中國常有來往,當時琉球王朝禁止人民攜帶武器,為了自衛,琉球人於一三九二年輸入中國拳術,再與當地原有「手」的技擊融合,形成今日之空手道。一七六二年一艘琉球船隻漂流到四國,這種武術才傳到日本。
一九二二年船越義珍到日本後,空手道開始在日本發達起來。空手道原為防身與健身的武術,船越逐漸將佛門「禪」的理念滲入其中,將唐手道改名為空手道,「空」意謂四大皆空,無慾忘我,形成注重人格修養、為伸張正義不顧自身的武道。
所以日本的空手道,雖以競技的方式表現,卻不以勝負為最終目標,旨在藉著長期的訓練培養毅力;攻擊也要在碰觸到對方身體之前停止,保持「始於禮、終於禮」的風度,將「以武會友」當作修養自己的機會。
事實上,練習空手道能達到防身與修身這兩個目標。
好幾年前,李幼萍有一回剛從七信領錢出來,迎面過來一個騎腳踏車的歹徒,伸手要搶掛在她肩上的皮包。她本能地舉手一擋,再揮拳一擊,把那歹徒從車上打到車下。所以有人說,如果那一家的大門一開,赫然站著一個黑帶的女高手,準令宵小心驚膽寒。
學空手道的孩子會變好
國內教練不乏教到「壞孩子」的經驗,這些「壞孩子」不是二、三個月就耐不住「被人管」的約束而撒手不練,就是長期地練下去而「改邪歸正」。
王桂圓在台中念書時的教練蕭輝政回憶說,曾有二個年輕人,一個和流氓打架打輸了,一個則因被人用刀「追殺」,憤而進入他的道館「練功」,以圖報復。但當他們可以「出師」時,報復之心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他們知道,這場架打下來贏的準是自己,沒必要再打了。
一般說來,女性能說服家人讓她們學習空手道的理由就是「防身」,有些人練習之後,由於教練和自己都注意行止,仍然保有女子的「天性」;有些人則似乎容易受到教練影響,舉止言語都帶些「男兒氣」。
不過無論段數多高,家人及朋友倒都能接受她們,不因為她們能一拳擊斷別人幾根肋骨而視為「異類」;男孩子們對她們也不會「敬鬼神而遠之」。只是大多數選手以專心「練武」為要,很少人分心去交男友。
空手道以服從為本
練習空手道的女性很多,但能夠持之不輟、十年如一日的選手,則多因對空手道獨具「慧根」,再受到教練的鼓勵,才繼續練下去。
別看這些國家級的選手,個個威風八面,在訓練的道場上卻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一點也不敢造次。為了增加速度,常常可以看見她們拖著五十公斤的沙袋,一步一步、一拳一拳地重覆最基本的逆刺動作。
要看出她們是「威震武林」的高手,只有在與高段的教練練習對打時,從她們「嗬!」「哈!」的殺伐聲外,透露出「咻!咻!」的袖風、腿風,及在教練胸前出其不意捶上一記的功夫,才看得出她們的「厲害」。
為了培養人才,很多教練都希望能從孩提時代訓練選手,他們認為,四、五歲的小孩就能開始練,只要不勉強他們做無法做到的動作,骨骼發育應無影響。只不過這麼大的孩子多不聽話,一心想玩,還是從七、八歲的兒童開始訓練較為理想。
世界級高手,「同聚一堂」
在國內約二百六十個(百分之八十屬學校社團、大多數均為四、五十人)道場中,龍安道場是最特殊的一個。近五年來我國女子空手道在國際比賽中所獲得的廿面獎牌,有十五面是這個道場的弟子爭取來的。這埵釣太區空手道錦標賽各級對打的金牌,世界盃的銀牌;今年我國在世運會所獲的三面獎牌,也有其二源出於此。
為什麼這個道場如此出類拔萃?
教練蘇尚志將目前的成就完全歸之於苦練,他說:「一個人花十一年、每天二小時的時間從事一件工作,總該有些成績吧!」
東方人的體力差,比不上高頭大馬的西方人。為了改善這個缺點,蘇尚志特別加強體能訓練,除了伏地挺身、仰臥起坐,還夾雜類似蛙人操身體平躺,將頭部及腳抬起,使身體成V字形等難度較高的動作,非使每個人做到上氣不接下氣為止。
有世界級的對手相互切磋,也是使這個道場傑出的原因。比起國內其他道場,最多只有一位國手,這個道場的選手幸運得多了。
相形之下,王桂圓就顯得很孤單。自台中省立體專畢業後,她回到台北,但啟蒙教練陳謙已遠赴沙烏地阿拉伯任職,她只好每天下午一個人在陳謙從前開設的城中道場練習,偶而會有另一位同好,在上班之餘抽暇過來與她對打一陣;晚上到另一處道場練習,也苦於無旗鼓相當的對手可相互「餵招」。
全國第一悍將
王桂圓在國內空手道界是出了名的「討厭鬼」,她常在比賽時失手傷人,也常因此被判失格,將快到手的金牌拱手讓人。就她記憶所及,她曾打傷李幼萍、梁寶蘭,但至今仍不明白是如何使對方受傷的,「我只是不小心摸到啊!誰曉得竟然傷了人?」她說。
由於常常傷人的「狠勁」,國內公認她是最具攻擊性的一位女選手,而她所以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原因來自她的啟蒙教練——陳謙。陳謙高一百八十多公分,重一百零五公斤,衝力大、速度快,最擅長的就是「連續而兇悍的攻擊」,一位熟悉國內空手道界的人士說。王桂圓日久耳濡目染,也學會了乃師的特殊風格。
另一個使她攻擊性強的原因,是她在體專念書時,曾練過一年的拳擊,同時也練舉重。這使她出拳的力道猛而實,常在不知不覺中傷人。
這套打法在國際比賽中卻頗能博得裁判的欣賞,就如大部分的歐洲選手般,王桂圓無意間傷人,非但不曾被判失格,還因此克敵致勝。
空手道的寶庫——形
空手道比賽分對打與形二種。形被稱為空手道的寶庫,是一套一套攻、守的技巧。演練時須假想四面受敵,在演武線上或進、或退、或左、或右、或轉身,如體操一般要講求動作與動作間的流暢、穩定、節奏與力量。此外還要注意氣勢,要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自信及專注。最主要的是演練完畢時,務使腳步歸回演練的起點,象徵著「始終如一」、「落葉歸根」。
我國在「形」方面的高手首推朱美月。蘇尚志表示,練形不需任何特殊條件,當初純粹是因朱美月較內向,又常因受傷影響練習,才讓她轉而練習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形,沒想到這一轉還轉出了名堂。
目前我國女子空手道,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選手們的平均年齡,也只有廿餘歲,估計到一九九二年的奧運會,仍可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但若不及時培養新秀,將有後繼乏人之虞。
如張文采,是我國第一位出國比賽的女選手;她在第一屆世運會中獲得形比賽第四名,又在第四屆亞太杯中獲第二級對打金牌,後來結婚「退隱」,卻沒人想到,可借助她的經驗,協辦比賽或擔任裁判、教練。
雙拳固然可以打天下,要守住江山,恐怕還得手腦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