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在中國文學浩瀚的長河裏,梁實秋先生是五四文學的驚濤中,最高的奇峰之一。先生早年在海外組「大江會」,繼而參加「新月」,和左翼作家展開論戰,對文學作根本的省思。此外,他窮畢生之力在西洋名著翻譯、文學評論,以及文學創作等方面的貢獻,亦將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獲致永恆的肯定。
今年十一月三日,梁先生不幸辭世。我們在震驚、哀悼之際,亟欲尋求一個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崇高的敬意。幾經思慮,光華雜誌在遵照梁先生遺囑——不發訃聞,不成立治喪委員會的原則下,舉辦了這次「梁實秋先生文學成就研討會」。梁先生遺孀韓菁清女士與公子梁文騏先生也撥冗出席。座談開始前,全體與會人士起立行默哀禮,向梁先生表達了無限的哀思。
時間:十一月十二日上午九點半至十二點半
地點:師範大學綜合大樓演講廳
主持人:本刊總編輯余玉照
與會座談人:(依發言順序)
朱立民先生(淡江大學講座教授)
邵玉銘先生(行政院新聞局長)
沈謙先生(空中大學中文系主任)
李瑞騰先生(文訊月刊主編、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鄭明娳女士(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羅青先生(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余玉照總編輯:梁實秋先生在文學創作、學術研究、語文教育、以及為人處世各方面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許多學者亦為文加以評述。誠如余光中先生在「秋之頌」中所形容的,梁先生是「胡適的同道,徐志摩、聞一多的朋友,莎士比亞的知音,白璧德的門徒,魯迅的對手、毛澤東的例證。當代人物之中,一身而兼這許多角色,恐怕也難找第二人了。」何懷碩先生亦稱道:「在歷史的卷宗裏,梁實秋是現代中國文學先期承先啟後,融貫中西,成就最卓越的少數大家之一。」
梁先生遽然逝世,光華雜誌社以最快的速度籌辦了這個研討會,勢必有不夠周全之處;不過,我們期望這只是個開始,能夠拋磚引玉,帶動國人研究梁先生的作品。
現在,就請在座學者,就梁先生著作的各個層面給予我們更清晰、深入的剖析。

研討會由光華雜誌總編輯余玉照主持。(本刊攝影小組)
一位譯劇的勇者
朱立民教授:以十幾年來教莎劇的經驗,我常鼓勵學生在讀英文版莎劇有困難時,可看中文譯本。而我本身對莎劇的各種譯本,亦稍有接觸。目前最流行的是梁實秋先生和朱生豪先生的譯本。
關於梁先生譯的莎劇,十一月四日聯合報刊出侯健先生(編按: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的一篇「風格與堅持」文中指出:「梁先生在翻譯上所下的功夫,如莎士比亞全集、英國文學史,每部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同一天,楊牧先生(編按:台灣大學外文系客座教授)接受電話訪問時則表示:「梁先生主要的學術貢獻當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他的翻譯,準確度相當高;但合乎文藝的、合乎莎士比亞的部分較少。」
我認為,所謂梁先生的翻譯「準確度相當高」,其實是每位研究梁先生莎劇翻譯者的共同心聲。而梁先生自己也說過,翻譯莎劇的必要條件,第一就是「信」;因此他忠實的程度幾乎到了連字句結構都翻到了,以致造成行文不暢,但「信」是真正做到了。
至於楊牧所說「合乎文藝的、合乎莎士比亞的部分較少」,我想可能是梁先生由於過份注重「忠信」的翻譯,所以就中文的語言結構而言,讀起來就不像一般文藝作品般流暢。然而他所謂「合乎莎士比亞的部分較少」,我想恐怕全世界任何一種文字的翻譯(不僅是莎劇)都有如此的困難;若要把文學作品原文的韻味、結構、氣勢完全在譯文中表達出來,我想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詩歌,而莎劇大部分都是用無韻詩寫成的。
梁先生在序言中就提到他要用「白話散文」來翻,至於原文中的押韻句則取其韻味及趣味,這一點他也做到了。至於為何不用詩而用散文,我想從西方文字到東方文字,這中間所涵蓋的層面之大,不可言喻,若硬生生翻成中國的詩句,可能我們今天就無法深刻地認識莎劇了。連翻英國古詩Beowulf最好的翻譯都是散文,還有許多希臘、羅馬的史詩翻譯亦是散文體,這都是因為若硬翻成詩句會影響到意義的傳達。
梁先生的譯文雖有因忠於原文而不順暢的地方,但仔細唸得話,可以發現順暢的句子遠超過不順者。
另外就是梁先生在翻譯之前先聲明,劇中有關黃色字句的部分,為了存真,全部照翻。我覺得這是件相當了不起的事。今天我們也許會覺得理所當然,可是在三、四十年代,有哪位學者膽敢如此做?不被人罵死才怪!梁先生在當時有此主張與做法,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
舉一個李爾王在半瘋狂的狀態中罵他女兒的例子:「看她那邊癡笑的女人,她的臉色表示出她的兩腿之間是雪一般的貞潔,假裝出正經,聽說色慾的事便搖頭,其實幹起事來這淫婦比臭鼬或是餵了鮮草的馬還興致勃勃哩,僅僅腰帶以上是屬於神的,以下全是於妖魔的……。」譯得生動流利,另一段也非常精彩:「吹罷,風,吹破了你的腮!狂!吹!飛瀑龍捲一般的雨,你淹沒了塔尖,溺死塔尖上的風標雞罷!硫磺的急速的電火,你是劈裂橡木的雷霆的前趨,燒焦了我的白頭罷!你,震撼一切的迅雷……。」(編按:朱教授以宏亮之音朗頌「李爾王」原文,因篇幅有限,在此省略)若有劇團想演莎劇「李爾王」,只需改動其中少許文謅謅的字眼即可。
最後我引一段香港中文大學周兆祥先生在他的「漢譯哈姆雷特研究」中對梁先生中肯的評價:「梁實秋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在中國翻譯史上無疑有重要的地位。這份光榮的貢獻,沒有人可以否定,他花了大半生時間(卅歲至七十歲)完成這份事業,那份毅力和理想,令人肅然起敬。他翻譯的嚴謹精神和治學成績有目共睹,他對西方文學的認識以及散文創作的成就,我們也無須懷疑,正是因為梁氏具備了這些條件,所以他的全集才特別受人重視。」

余玉照先生。(本刊攝影小組)
海外「大江會」滔滔民族情
邵玉銘局長:多年來,做為梁實秋先生的一個仰慕者,並且有一、二次機會當面向他請教過一些問題,今天我想把一些我與他的談話和比較值得向大家介紹的地方,做一個報告,也許對研究梁實秋先生思想的人,有所幫助。不過最主要的仍是我個人對梁先生的一些看法,就教於各位。
以我拜讀他的著作,以及觀察他的為人處事,比較遠距離的觀察,我有兩點個人的看法:
第一,梁先生是五四運動以後,憂時憂國的知識份子的一個忠實代表。他在「談聞一多」一書中,描寫在美國留學那一段日子,以及和朋友創立「大江會」的緣由。一九二四年,梁先生與聞一多、羅隆基以及其他愛國青年在芝加哥大學附近的小旅館中寫下成立「大江會」的宣言,把愛國的情懷訴諸文字。這充分反映了一九二○年代留學生愛國的精神,以及在海外寄人籬下種種悲哀的心情。這種自五四以來中國留學生一脈相承的愛國情操,我認為梁先生是一個卓越的代表。但他不像有些留學生,愛國有餘,用功不足,他紮實地治學,以致在文學史上,斐然有成。
第二:我認為廿世紀的知識份子,情緒總超越理智,很難冷靜地看中國政治的現實,例如聞一多、羅隆基先生都是以反共愛國始,卻以支持中共終。但梁先生自始至終堅持立場,未受馬列思想迷惑。

朱立民先生。(本刊攝影小組)
「魯迅才是對的」?
民國七十年,我因寫有關聞一多的論文有幾點疑惑,而登門就教於梁先生,當時梁先生的一句話,令我至今不忘。我們那天談的是關於一九四三年聞一多先生思想開始左傾的事。梁先生告訴我,當年聞先生在信上告訴他說:「實秋,你我都錯了,魯迅才是對的。」(大意如此)我問梁先生是否同意這點,他斬釘截鐵地回答:「不同意!」並且說:「我絕對不為當年反對魯迅的文字有任何的抱歉。」
魯迅對中國現實強烈的不滿,使他對中國的過去作了虛無或全面的否定。他當年提倡的是「反潮流、反政府、批評現實、否定過去」。而聞一多是一位在古文學,像楚辭、樂府都很有研究的詩人。他本來非常反共,參加國家主義派,是一位在二○年代跟左派拼得頭破血流的鬥士,然而他的感情比較衝動,竟在後來同意了魯迅,並且開始左轉。這充分說明瞭聞一多是個具有悲劇性格、感情大於理智的知識份子,只知愛國而不得其法。
我認為,對中國該走那一條路能冷靜且理智加以判斷的,除胡適之外,梁先生是個很好的例子。他主張改革而非革命,這點主張他始終沒有改變,他不是瘋狂的民族主義者,也非全面否定中國過去的禮教;但他也不像胡適那樣熱中政治;他與現實政治一直保持距離,並且在文學的領域裏默默耕耘,忠於自己的志業而卓然有成。
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敬業、冷靜、理智的學者。他一生沒有政治上的大起大落,見解始終一致,不曾見風轉舵,也不曾趨炎附勢。當年和他一起的知識份子,很多都願意攻擊現實、附和魯迅,而梁先生卻敢和魯迅對抗,這不僅需要道德勇氣,而且必須耐得住寂寞。

邵玉銘先生。(本刊攝影小組)
低眉菩薩與怒目金剛
沈謙教授:我今天要談的是梁先生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作品——「雅舍小品」的藝術層面。首先我想說明一下我對梁先生文章大致的看法。
第一、梁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見證。從民國六年的新文學革命,他就活躍於文壇,曾與徐志摩共創「新月」、和魯迅筆戰,當年的風雲人物中,他原是碩果僅存的長青樹。所以梁先生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目擊者、參與者,也是一部活生生的現代文學史。
第二、他是現代學者文人的典範,兼具傳統文人的氣質和現代學者的活力。他無傳統文人的迂腐、寒酸,卻流露出遊於藝的書卷氣;他學問淵博,卻不鑽牛角尖,亦不以文章驕人,只是享受學問,尋味生活的藝術。就此觀點而言,梁先生文章固然可愛,人更可愛。傅東華先生說:「古典主義是低眉的菩薩,浪漫主義是怒目的金剛」,而梁先生既是低眉的菩薩,又是怒目的金剛,既有溫厚謙卑的長者風範,又有純真年輕的赤子之心。
接下來談他的「雅舍小品」。中國傳統的文人小品以晚明為鼎盛;現代的小品則以「雅舍」為一絕。它的票房價值和藝術價值齊高;而今天,我們是站在藝術的觀點而言。他的散文風格就是人格的反映,表面看來很平易、很流暢、很明朗;但他的平易是透過深刻體會的平易,那種流暢是密度甚大的流暢,那種明朗是超越豐富的明朗。好像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其實是下過深厚功夫的。

沈謙先生。(本刊攝影小組)
中華民國最善於吹牛的人
從修辭學的角度來歸納梁先生的「雅舍小品」,他運用了三種修辭法。
一是譬喻。譬喻人人會用,但誠如亞里斯多德說的,只有天才善用譬喻。「雅舍小品」中有篇文章這樣寫:「弱者才需要同情……一個人病得吃東西都需要餵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探視,那一點同情就像甘露滴在乾土上一般,立刻被吸收了進去。」同情是抽象的,但他用具象的「甘露」來形容,給人印象深刻。這種例子在「雅舍小品」中不勝枚舉。
二是層遞法。例如梁先生談到以茶待客之道,分為「好茶」、「中上茶」、「茶滷沖開水」、「白開水」。
三為誇飾法,也就是吹牛。「雅舍」中謂:「幾天不吃肉,他就喊『嘴裏要淡出鳥兒來!』若真個三月不知肉味,怕不要淡出毒蛇猛獸來?有一個人半年沒有吃雞,看見了雞毛帚就流涎三尺。」中華民國要找一位最善於吹牛的人,恐怕就是梁先生了。
梁先生作品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平易明朗、流暢的背後有深度,充滿情趣韻味而又不賣弄學問、唱高調、或扳著面孔說教。所以讀他的作品,就如同聽一位溫厚長者說些讓我們聽得進去而且很受用的話。

李瑞騰先生。(本刊攝影小組)
一場冷靜堅持的論戰
李瑞騰副教授:我想提出來的,是梁實秋在大陸時期的幾項重要文學表現。首先我們看他和「創造社」之間的關係。「創造社」成立於民國十年,主要成員是郭沫若、郁達夫等人。郭沫若對他頗有好感,讀他與聞一多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後說:「此次在滬得與實秋相晤,足慰平生。」郭沫若亦曾邀請梁先生加入創造社。
其次我想談的,是梁氏參加「新月」,不斷反省文學的根本問題、撰寫評論文章,因文學思想和政治意識的不同,而和左派展開論戰的一段。
雖然梁實秋後來說,這場鬥爭他是「獨立作戰」,他批判當時左翼的普羅文學運動、同魯迅宣戰,「只是我個人的意見」(「憶新月」,但其實把這樣的論戰納入當時整個文化格局去看,便知梁氏身披戰袍,可以說是代表「新月」出征的。徐志摩在「新月的態度」中標舉了「新月」的兩大原則:健康與尊嚴,梁實秋基本的人性論的文學觀,原則正是如此。
第三點我願意提出來的,是抗戰時期梁先生在編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時,在「編者的話」中引發的攻擊。他說:「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有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於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平明」副刊,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一日)
這樣的觀念其實相當包容、開放,和梁先生過去的文學主張是一致的。但文壇左翼卻斷章取義地圍攻他。其實梁先生的那段話再明白不過了,一切加諸於他的罪名——所謂「破壞抗戰以來一致對外之風」——都是別人羅織的。

鄭明娳女士。(本刊攝影小組)
行雲流水,餘韻無盡
鄭明娳副教授:我個人將小品文分為情趣小品、哲理小品和雜文,而梁先生的小品文已將這三種交織混合。他的小品文應分為「平正樸實的小品文」和「詼諧幽默的小品文」。前者屬記錄性及議論性,有很濃厚的「我」的存在。「清華八年」、「槐園夢憶」大部分為此類。讀其文,則知其人之個性、嗜好、品味、風格、性情、思想、學問、生命歷程等等。這一類散文較樸實,不像「雅舍小品」那般花俏,不會有驚人之筆,如行雲流水、順從自然。我個人認為「清華八年」寫得太短了點,他可以多介紹一些清華的事物。
詼諧的小品文,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雅舍小品」,主題和「平正樸實的小品文」不同。例如他談「雅舍」(梁先生抗戰時期的房子),在「雅舍小品」和「白貓王子及其他」中就截然不同。「白貓王子」中的雅舍,只是樸實地詳細記載,而「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卻從另一個可愛的角度去看,讓我們聯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這是幽默散文的一種寫法。
再進一步分析梁先生的小品文可以發現,章法方面有正反開闔法、環環相扣法、奇峰突起法等等;修辭方面尤其繁複,值得仔細分析。意義和結構都有對比的寫法。結尾也相當特殊,通常他的收尾有兩種,一是如行雲流水到不得不止處,這在他平正樸實的小品文中較多,另一種在幽默小品中常見——所謂的「戛然而止」,也就是「急剎車」,予人一種餘味無盡的感覺。另外,梁先生也注重佈局結構,例如值得強調的部分將之誇張,非幽默的部分則萎縮。

羅青先生。(本刊攝影小組)
溫柔敦厚的手術刀
羅青副授教:我覺得梁先生的文壇地位是一把「手術刀」。
他的文章幽默敦厚,和魯迅極端不同。魯迅的文章是匕首、手槍、致人於死;而梁先生即使和魯迅打筆仗時,仍說當今散文家他認為好的有:徐志摩,文章親切;周作人,文筆雋永雅鍊;魯迅,文章辛辣,但深刻有味。這樣的胸襟在中國文壇上少有。
其次,我認為梁先生一直是中國文壇上最清醒的聲音。他一直有其原則,遇到與他不同者,他會立刻為文駁斥與說明。他最反對別人利用文學來作非文學的事,並且號稱文學。他對文學本質的把握非常重視,對文學的藝術性非常尊重。比如他評論康白石的「草兒」是非常不留情面的,認為他的詩像演講詞。雖然他不反對把文學利用成政治工具,但認為那已不再是文學了。
而且,他的幽默文學有三個原則:一、用意深刻,文筆老辣,但一定要宅心忠厚,以愛而非以恨為出發點,此點和魯迅大相逕庭。二、諷刺的對象是一般現象、共同的缺點,絕不可有人身攻擊。三、文章一定要有章法,自成一體,他非常注重文章的藝術性。
來台後,他對現代文學的看法亦是如此,以致楊牧說他的文章沒有突破,其實楊牧沒有深刻體會梁先生的原則與堅持。梁先生舍浪漫而就古典,絕對主張文學要有紀律、感情應受控於理智。

梁實秋先生墨寶之一。(丘秀芷女士提供)(丘秀芷女士提供)
「歷史的透視」
他的文學地位則必須從他整個文學的歷程來看。梁先生一九二○年在清華學校時開始翻譯,因此,翻譯是他一生志業中最早的一項。接下來是介入當時的文壇筆論。最後一項是散文創作。從一九二七年「罵人的藝術」開始,一直到一九三九年正式寫「雅舍小品」。所以他一生的成就應從翻譯、文學批評和創作三方面評估。
首先,他在研究英國文學史時仍不忘把重要作品翻譯出來,這和他一貫的文學信念一致。他在跟左派論戰時有一個口號;即「拿出作品來,拿出貨色來」。他自己在從事翻譯時亦不尚空談,除了三大本英國文學史外,還有三大本英國文學選和莎士比亞全集,印證了他「拿出作品來」的論點,這點值得後人效法。
其次是文學批評,他在當時文壇是個非常清醒的聲音。在一篇關於「白璧德先生以及思想」的文中,他提到:「我在唸書時,受到白先生最大的影響,就是『歷史的透視』(Historical Perspective)。」即對於一個理論、一個文學的發展,能夠擺在歷史的脈絡裏來看;我認為梁先生所以有如此清醒的意見在當時以及後來發表,這「歷史的透視」是個相當重要的方法。
至於散文方面,梁先生的散文有周作人懸疑的效果,而無其冷漠,也不像魯迅潑辣、錢鍾書尖酸,有點像豐子愷有溫暖的一面,但感情快傾出的剎那又戛然而止,用理性加以控制,所以形成他獨特的文體。

梁夫人韓菁清女士與公子梁文騏先生蒞臨會場。(本刊攝影小組)
巨人,沒有離席
余玉照總編輯:經過與會學者如此精闢的評述,梁實秋先生這位文壇巨人的形象,更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時報副刊曾以「巨人離席」為題刊出梁先生紀念特刊,我覺得這個意象非常鮮明,不過似乎有一點可以補充。巨人離開的是人間的座席,但歷史上有一種座席叫「不朽」;現在梁先生是離開了人間的座席而登歷史上不朽的座席。
巨人,其實沒有離席。
梁實秋先生年表
清光緒二十七年
陰曆十二月初八(一九O一年一月六日)出生。原籍浙江杭縣。原名冶華,字實秋,後來專以字行。
民國四年
夏,報考並錄取進入清華學校。
十年
三月,與同學顧毓琇、張忠紱、翟桓等組織「小說研究社」,開始從事新詩創作。
六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正式成立「創造社」。
十一年
秋,擔任「清華週刊」文藝編輯。
十一月,與聞一多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出版。
十二年
春,辭清華週刊文藝編輯,另出版,「文藝匯刊」。八月十七日,由上海赴美。
十三年
夏,從科羅拉多大學英文系畢業,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赴哈佛途中,經芝加哥,與同學羅隆基、何浩若、聞一多等組「大江會」,提倡國家主義,籌辦「大江季刊」。
秋,因選修白璧德(Babbitt)文學批評,深受其人文主義影響。
十二月,胡適、徐志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
十四年
秋,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十五年
夏,返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
十六年
六月,「浪漫的與古典的」在新月書店出版。
十月,魯迅以「盧梭和胃口」及「文學和出汗」等雜文,向先生挑釁。
十七年
擔任「新月月刊」編輯。
十八年
編纂「白璧德與人文主義」。
二十五年
商務印書館發行先生所譯莎士比亞戲劇八種。
二十七年
春,膺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九月,任教育部特約編輯兼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小學教科書組主任。
十二月,接編重慶中央日報副刊「平明」。
二十八年
秋,與業雅合資購置平房一棟,名之為「雅舍」。
三十五年
八月,任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三十八年
十一月,「雅舍小品」初版(正中書局)。
三十九年
夏,應聘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專任教授。
四十三年
出版中譯「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
四十四年
師院改名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任文學院長。
四十九年
出版中英文本「雅舍小品」。(遠東圖書公司)
五十年
秋,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
五十一年
出版「清華八年」。
五十四年
出版「浪漫的與古典的」(文星書局)。
五十五年
八月一日,自師大退休。
五十六年
八月,完成莎劇翻譯。
六十三年
出版「槐園夢憶」(遠東圖書公司)。
六十八年
寫完「英國文學史」,約一百萬字;「英國文學選」約一百廿萬字。
六十九年
一月,「白貓王子及其他」出版(九歌出版社)。
七十二年
三月,「雅舍雜文」出版。
八月,「莎士比亞」出版(時報圖書公司)。
七十三年
五月七日,獲國家文藝貢獻獎。
七十四年
八月,「英國文學史」及「英國文學選」出版。
七十五年
十一月廿九日,得中國時報文學特別貢獻獎。
七十六年
十一月三日,因心臟病病逝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