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明尼加有很多「第一」。
它是哥倫布航至美洲第一個登陸的地方;擁有美洲第一座教堂、第一家醫院和第一所大學;工業城聖地牙哥是美洲第一個以此命名的都市。
而對我國來說,一個更有意義的「第一」是:這是國人在中南美投資額最高的國家。
一本多明尼加政府出版的宣傳小冊上寫著:多明尼加像什麼?像夏威夷——因為它長又美麗的海灘;像西班牙——瞧它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歐洲風味建築;像摩納哥——合法賭場徹夜開放……。
如果問到嗅覺敏銳的台灣商人,他們會說:像十幾年前的台灣。
十幾年前的台灣,經濟正飛躍成長,低廉的工資吸引了外商投資,加工出口區運出一貨櫃一貨櫃產品,換進一捆一捆外匯。
今天的多明尼加,工資只有四百到五百披索(約八十到一百美元),加工出口區也正在經濟發展上扮演要角。現有的九個加工出口區內有一百八十二家各國工廠,產品除極少的例外,全部外銷。我國商人則搖身一變,成為投資設廠的外商。
它是我國企業在中南美投資多的國家。

這個正在興建的加工出口區,由國人徐子言投資,是國人去海外設立的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張良綱)
「剪刀效益」
一九八三年,多明尼加修改外人投資法令,加強獎勵外商投資,以增加就業機會、賺取外匯。按規定,設在加工出口區(或稱「自由區」)的工廠,產品必須全部外銷,但享受的優惠最多,原料、設備進口稅捐全免,也不必繳納所得稅,不超過資本額四分之一的盈餘,還可無條件匯出。投資生產當地的必需品,也有獎勵。
一九八四年,雷根總統為了協助加勒比海國家發展經濟,穩定美國「後院」,推動實施「加勒比海盆地振興方案」(簡稱「CBI方案」),給予從此地輸進美國的產品,減免關稅、寬列配額等待遇。
這兩件事都曾在國內企業界激起一點漣漪。尤其「CBI方案」實施時,我國對美貿易逆差問題正大受談論,政府鼓勵業者到加勒比海地區投資,還曾協助組團實地考察,結果「雷聲大,雨點小」,當時投資的只有養蝦場及小規模的塑膠袋工廠等。
前年底,赴多明尼加投資卻忽然熱門起來。國人「不請自去」,至今在加工出口區已建廠的有七家,平均每家約雇用四百個工人;建廠中的還有二家。其中毛衣針織廠最多,佔了五家。
「三、四年前,大家都還心存觀望,只是來看看;去年、前年新台幣升值,才真正考慮到出國設廠的事」,投資做Sido牌衛生紙的張水金說。
Trap Rain針織廠廠長鄭裕耀則認為,台灣的勞力密集工業正處於「剪刀效益」,外有台幣升值壓力、配額限制,內有工資上漲、勞工缺乏問題,兩刃並下,「只有走自動化生產或將工廠移到國外兩條路。」

張水金在多明尼加設廠生產衛生紙,「SIDO」的商標中,「SI」代表中國,「DO」則是多明尼加國名前兩個字。(張良綱)
各國英雄,所見略同
近年來,國內廠商對外投資的風氣漸起,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都有不少國人設的廠;遙遠的多明尼加為何也雀屏中選?
投資針織廠的廖立本表示,選擇設廠地點時曾到很多國家考察,東南亞離台灣近、勞力也充裕,可是產品輸美仍要受配額限制,而且已有許多我國及香港人去投資,競爭激烈,不如另闢蹊徑。「CBI方案」對產品主要銷到美國的我國業者相當有吸引力,但中美洲國家的政局,又令多人怯步。
多明尼加有利的是它的地理位置。多國靠近共產國家古巴,可以說是美國「後院」中一道重要的牆。「美國不會坐視它政局動盪」,幾乎所有投資者都這樣相信。
想來是「各國英雄,所見略同」,多明尼加已成為「CBI方案」實施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去年上半年不過有四個加工區,一百廿家投資廠商,一年來的成長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目前投資者以美國人最多,佔了百分之六十五;亞洲幾條小龍,如韓國、香港和我國資金也相繼投入;項目則以勞力密集的成衣、針織毛衣佔大部分。
外資大量湧進,已使工業城聖地牙哥從一年前「每天早上有五、六十人在門口等著找工作」,到現在「貼出招人佈告,一天只來五、六個應徵」。
被外籍人士視為當地最好的學校——美國學校,入學之門也愈來愈窄。六年前,張水金的兒子入學前除學費外只須交五百美元押金,以備破壞公物賠償之用;現在要入學的學生則需捐款一千美元。

上為張水金紙廠裏,當地工人的工作情形。(張良綱)
賣方架子大
和中南美洲很多國家一樣,多明尼加人單純善良、浪漫樂天,是典型的拉丁民族性格。一鍋紅豆煮飯或一串香蕉,一天就可以打發;有錢沒錢,在美麗的加勒比海海岸唱歌、跳舞,都很快樂。
這樣一個人人自得其樂的世外桃源,從商業現實的觀點來看,卻不免顯得工作意願不夠強、效率不夠高。
「也不是說做事有什麼困難,只是不太習慣」,來自香港的何誠忠舉例,在香港買建材,打個電話,賣的人就來了;在多明尼加,買主得親自登門要報價單,對方答應了那天交貨,到時還不一定看得到。
「一天什麼事都沒辦成,很正常;辦成了,算是賺的」,張水金說。他最近擴建廠房,叫水泥叫了一個多月,貨還沒到。賣方說要先實地瞭解,是不是真的建廠需要。
這在爭破頭搶客戶的現代經濟體系中,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但在多明尼加,因為工業才起步,工業產品缺乏,往往是賣方架子比買方大。
所用皆「國貨」
走進首都聖多明各的百貨公司,架子上陳列的是:巴西製的涼鞋、美國來的襯衫、西德產的復寫紙……。因為絕大多數工業產品是進口貨,所以一根四吋的鐵釘賣到五、六披索(約一美元);一個緊急照明燈,要四、五百披索。
「除了極少數本地有生產的物品,所有東西都比台灣貴一到六倍」,Pacifico公司總經理郭包府建議想到多明尼加設廠者,在國內就要鉅細靡遺地把所需東西準備好。以他自己的工廠而言,機器設備不用說,一桌一椅,甚至原子筆都是從台灣運來的。
投資養蝦場的何康民也有同感。他是國內永安旅行社、永興航空公司董事長,他設在多明尼加北部的養蝦場將擴充為八十公頃,規模大於台灣任何養殖場;而場內所需大大小小的東西,包括工作人員頭上的帽子到腳下的膠鞋,通通「愛用國貨」。
不僅是價格的考慮,有些東西在當地有錢還買不到。「台灣什麼都有,這裡什麼都沒有」,他說。

接受企管顧問的建議,郭包府採行「婆婆媽媽」的管理。(張良綱)
「不來電」的煩惱
另一項當地常常沒有的東西是:電。
多明尼加電力不足,民間自己發電的總量超過政府發電額。電力問題隨著近來工廠增多而惡化,雖然供電以加工出口區為第一優先,但今年初以來,幾乎每天都要停電幾小時,工廠皆須自備發電機。
住宅區停電的時間就更長了,動輒十幾個小時,煤油燈是必備傢具。「晚上停電了,大家早早上床睡覺;半夜冷氣來了;早上醒來,又沒電了;」我國駐多明尼加大使館一位館員說:「停電是大家每天必談的話題,聽到別人家停得比自己久些,就感到很安慰。」
對那些不是生長在熱帶地區的人來說,停電後電扇、冷氣全不動,多明尼加的襲人熱浪,最是苦不堪言。「這裡精神、物質享受都沒有,來是為了拼事業,要享福就留在台灣」,郭包府說。

多國勞工法規定,女性勞工有三個月產期,所以投資廠商多盡可能雇用男工。(張良綱)
打進西班牙語世界
事情都有兩面,什麼物資缺乏,也就表示投資那一行,都有可為。
對內,多明尼加有六百多萬人,民生工業市場還有不少空隙,而且這方面所需技術不高、資本有限,正是我國中小企業的拿手好戲。對外,美國近在咫尺,還有「CBI方案」,可以把在國內和美國買主建立的關係,換到此地利用廉價工資生產,勞力密集工業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裡做生意不像台灣競爭那麼激烈」,張水金表示,他到多明尼加設廠前,一句西班牙話也不會,在當地一個朋友都沒有,只是自己到超級市場看,發覺竟連衛生紙都是進口貨,算算成本、技術也不難,就決定投資。
「這裡的人不會精打細算,跟他們做生意單純多了」,他說:「雇用業務員到各超級市場招攬生意,對方看了樣品,如果滿意,訂貨往往是送幾車過來的,根本不算幾包,而且百分之六十都當場付現;還有的人看到我們載貨的卡車就跟著跑,要買紙。」
「台灣的工商業已經競爭得太厲害了,應該朝外頭廣闊的天地發展」,何康民認為:「全球講西班牙語的人口超過三億人,繼英語世界之後,企業界應培養第二代打進這個領域。」

王孟顯大使參觀養蝦場。(張良綱)
「婆婆媽媽」的管理
目前正投進這個領域,在多明尼加實際投資的人,共同面臨的問題,除了語言能力「用時方恨少」外,另一個摸索重點在:如何更有效的管理。
「這裡的工人很單純,一點不會投機取巧」,郭包府說,班長告訴他縫七針,他一定縫七針,不像台灣有些「油條」了的女工,班長一走,馬上調成五針。但是,效率平均起來,大概只有國內工人的一半。
「每次一換花樣,就要『暈車』一個禮拜」,經營針織廠的鄭裕耀說,國內的熟練女工大概只要半天就可適應。周一因假期歡樂的餘興未了、周五因假期將至,也都是「暈車」期。
「我始終在摸索如何提高生產力」,踏入針織業已十年的鄭裕耀表示,在台灣他有把握和一個班長談半小時以後,她會努力工作三、五個月;在此地,他也找效率差的人談話,談了半天,對方也點頭,情況卻沒有改變,「就是還沒找到有效的那幾句話。」
郭包府則從台灣請去了企管顧問。台育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邱建盛實地觀察一周後,得到初步結論:這婸搨n的是「婆婆媽媽」的管理。教了怎麼做以後,二個小時得去看做得如何;做得不好,教她怎麼改,二小時後再去看,隨時檢討、要求,全憑「盯」的功夫。

為養蝦場全景。
男工吃香
走進國人投資的工廠,有一個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景象:作業員幾乎全是年輕的男性。
主要原因是,多明尼加接近美國,也從美國引進了一套對勞工保護周密的法規。勞工法規定,女性產假有三個月;而當地男、女工資相同,勞力又充裕,雇主算盤一打,就盡可能不用女工。
依照勞工法規定,受雇滿三個月的工人,工作就受保障。雇主如果對他的表現不滿意,須先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警告同時向勞工局報備,第三次時才可辭退,而且必須付遣散費。工作滿三個月發六天工資遣散費,滿六個月發廿二天工資;時間愈長,遣散費就愈多。
這些都是人工成本。「一年多來,我們一直在做成本追蹤,這裏工資雖然只有台灣的百分之卅左右,但整個人工成本至今沒有低多少」,鄭裕耀說,未來如果生產力能提高到國內的百分之七十,才可能提高利潤。但不論如何,出國設廠都是必走的路,因為台灣的社會在改變,大家受的教育高了,往服務業或電子業走,新血不再進入傳統的製造業,「這種大趨勢的改變才真正厲害」,他說。

多明尼加工業方起步,工業產品缺乏,圖中養蝦場所用物品,均從台灣運去。(張良綱)
成為「MIT」的出貨中心
趨勢變化的烏雲,愈聚愈濃,籠罩我國傳統工業。新台幣升值更是催化劑,目前每個月都有人到多明尼加探路,新設的大廠除了有二家已登記、正在興建中,國人徐子言投資、目前仍在施工的加工出口區,也已有兩家國內業者訂購廠房。四年前去養蝦的蘇懷全,現也正打算投資開成衣廠。
「國內來投資的多,可以造成聲勢,讓美國及其他國家把此地當一個採購市場,對大家都有益」,郭包府希望買主絡繹到台灣的情形能在此地重演,讓多明尼加成為「MIT」產品的出貨中心。他也為未來國人在當地投資增加後,可能造成的競爭,預為籌謀,目前正增資興建上游的染整廠,希望做針織毛衣、成衣廠的生意。
「現在大家用的紗都是從台灣染好運來,半年前就要接好訂單,才來得及安排;如果在這裡染紗,要什麼顏色隨時都有,彈性大得多」,他對這個將開張的廠信心十足:「客戶絕對少不了。只要那裡有錢賺,中國人追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