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黃也是壽山石的一種,為田黃、黃壽山的「同族弟兄」,其質地、色澤與價格,則介於二者之間。
印石以透明為貴,三者中,半透明的田黃因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石之「六德」),故被列為上品;黃壽山雖略帶透明,但它的質地有粗、鬆、躁(色澤刺眼、有浮躁之感)的缺點,故敬陪末座。干黃雖不透明,但無黃壽山之缺陷,因此位居中間。
畫家兼金石收藏家李奇茂說:「干黃與田黃相較,仍嫌粗糙,雜質多、色不純,且多有自然形成的裂紋。若係純淨無紋者,便屬佳品,身價極高,與白芙蓉不相上下。」
李奇茂收藏一方宋朝的帶鈕干黃,質地細緻,毫無裂紋,色澤十分柔美。印鈕是一位手托蟠桃的老壽星,笑容可掬,神態栩栩如生,造型佳、雕工巧,且富添福增壽的吉祥寓意。
李奇茂初見這方印石時,它標價二千美金,是大阪一家古董店的收藏品。李奇茂一見即愛不忍釋,卻因價錢太高而作罷。孰料返國後,他整日魂牽夢縈,念念不忘,十分懊惱自己未能當機立斷買下。次年,他又至大阪展畫,一抵目的地,便迫不及待跑到那家古董店探寶,發現它仍安在,頓時興奮莫名。但它的價錢已漲至二千八百美金。嘗過一年的相思之苦,此時李奇茂面不改色地買了下來。
此外,他還擁有一方大師齊白石所刻的干黃,但非自己購藏,而是「偷」來的。
李奇茂有位教授朋友,平日喜好蒐集玉器、銅器及其他古董。有回邀李吃飯,以這方印石名作為「餌」,請他共賞。原本無意赴約的李奇茂,聞言後匆匆趕至。他一見之下,頓生「驚豔」之感,把玩後忍不住順手放入口袋——神不知鬼不覺。回家後,深濃的罪惡感煎熬著他,他終於打電話向朋友「招供」。朋友知他愛石成癖,並不介意他的「先斬後奏」,居然慷慨贈之。李奇茂感激之餘,以自己的得意畫作回贈。
李奇茂仍帶愧色地說:「這是我有生以來唯一的『揩油』事件,全是這方干黃惹的禍。」
除印石材料外,印文也是金石藝術的重要項目。
上期介紹因刻法不同而有白、紅之分的朱白文,本期介紹印文字體。
印文的字體包括篆、隸、楷……等,其中以篆文字體最美,流傳也最廣。篆書又分大篆、小篆、繆篆、九疊篆、鳥書、蟲書……等。大篆又稱古文(有人稱鐘鼎文),是古代鐘鼎彝器上的文字,字體古拙典雅。
小篆又叫篆文,是秦相李斯依據六國文字加以增省改變的文字,字體對稱均衡而平整,為印文中最常用的字體。
繆篆由小篆變化而來,但較其繁複,是漢代公私印章常用字體,方正縝密,但不如小篆普遍。
隋唐之後盛行另一種篆字,稱為九疊篆,是將篆文筆畫屈曲盤折,刻意將印面填滿,多用於官印。所謂「九」,指多數之意。
鳥書、蟲書因字體類似圖案而得名。春秋戰國之際即有鳥書、蟲書,但多用於兵器,直至漢代才廣用於印石。
除篆文外,亦採隸書、楷書。如唐部分官印用隸書,元花押印、太平天國璽則採楷書。一般說來,清代以降多採隸、楷。
印文不一定是文字,有的純為圖案,有的則文圖相錯。圖案多是龍、鳳、虎、馬、鹿、鶴等,這種印是刻印者為展現技藝的作品,純以趣味為出發點,僅供玩賞之用。

干黃與印文字體 文.蕭容慧 圖.楊永山 干黃也是壽山石的一種,為田黃、黃壽山的「同族弟兄」,其質地、色澤與價格,則介於二者之間。 印石以透明為貴,三者中,半透明的田黃因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石之「六德」),故被列為上品;黃壽山雖略帶透明,但它的質地有粗、鬆、躁(色澤刺眼、有浮躁之感)的缺點,故敬陪末座。干黃雖不透明,但無黃壽山之缺陷,因此位居中間。 畫家兼金石收藏家李奇茂說:「干黃與田黃相較,仍嫌粗糙,雜質多、色不純,且多有自然形成的裂紋。若係純淨無紋者,便屬佳品,身價極高,與白芙蓉不相上下。」 李奇茂收藏一方宋朝的帶鈕干黃,質地細緻,毫無裂紋,色澤十分柔美。印鈕是一位手托蟠桃的老壽星,笑容可掬,神態栩栩如生,造型佳、雕工巧,且富添福增壽的吉祥寓意。 李奇茂初見這方印石時,它標價二千美金,是大阪一家古董店的收藏品。李奇茂一見即愛不忍釋,卻因價錢太高而作罷。孰料返國後,他整日魂牽夢縈,念念不忘,十分懊惱自己未能當機立斷買下。次年,他又至大阪展畫,一抵目的地,便迫不及待跑到那家古董店探寶,發現它仍安在,頓時興奮莫名。但它的價錢已漲至二千八百美金。嘗過一年的相思之苦,此(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