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在夙昔
而 1992年,在印度達達及許多本地瑪琪投入下,也在台南玉井設立「模範社區」,展現「進用論」雛型。在「物質」資源利用上,他們以完全不施農藥和化肥的方式種植蔬果,以混耕和輪耕來保持地力,以壘石的生態工法做河堤護岸等,將土地資源、水資源做有效的運用。
在「心理面」擴展上,模範社區透過「新太陽幼稚園」和附近社區建立友善關係,老師們在清新、自然的環境中教導孩子愛人、愛環境,夏天的夜晚在草叢中探險、觀察昆蟲;蓮子成熟時,大人小孩一塊兒採蓮、觀察四季作物生長……「孩子對人和自然都很敏銳,」曾住社區7 年的瑪琪王淑美說,那時每天早晚靜坐,讓她的靈性得到很大進步。
和一般靈修社區不同的是,阿南達瑪迦的「模範社區」不是提供一般信眾修行避世的常住之地,社區中只有發心的瑪琪駐守,並根據各地不同的農業、教育等需求,做出一個好的示範。玉井的嘗試雖然對生態環境備受摧殘的台灣極有意義,「但我們也交了許多學費,」景文科技大學講師、負責教授「進用論」的邱奕儒指出,許多理想,比如沼氣發電或廢水處理再利用系統,都因為當年規模太小難以實踐,加上幼稚園因地目不符被同業檢舉,失去了主要收入,而難以為繼,瑪琪們陸續離去,社區也逐漸荒蕪。
兩年前鍾玉容和先生沈鳳財搬回玉井,重新規劃模範社區的走向。近年來頗受好評的斷食營、靜坐營仍會繼續運作,當年沒有實踐完成的環境理念也著手改進,比如利用地形、地物設計雨水收集、過濾系統,希望能達到不用自來水的目標,即將整修的房子則將加蓋「太子樓」(早年台灣穀倉多於兩坡屋頂中央再凸起一小樓,兩側設窗以利通風),以改善通風、採光系統等。
「但這只是物質面的一小部分,」沈鳳財指出,模範社區要在物質、心理、靈性3個面向都有所發展,未來要怎麼走以達到自給自足,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目前還在摸索,需要更多認同這個理念的在地人加入。
「『巴巴』的理論是超越時代的,」邱奕儒的弟弟、同為資深瑪琪的中興大學助理教授邱奕嘉說,以他自己學經濟的角度看,「進用論」以人道精神來看待利益分配,加上對教育、環境的獨特觀點,他們一致敬佩,將之落實於模範社區,是信眾們不會放棄的目標。

信眾們搭起帳棚露宿,參加「進步利用論」研討會,中秋霪雨霏霏,也澆不息他們有朝一日重建台灣「模範社區」的堅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