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科技發遠、都市興起、社會結構日趨工商化的今天,有許多小城鎮依舊保存著農業社會純樸的風貌,靈氣獨秀、人文薈萃的雲林縣西螺鎮,就是這麼一個地方。這塊沃土,曾是先民來台開墾的重鎮,留下許多拓荒的史實和珍貴的古蹟;它同時也是個重要的農產地,有「嘉南穀倉」的雅譽,整個小鎮也散發著一種農村獨具的恬靜、富饒、勤奮的風味。
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是西螺鎮民最感驕傲的一個標誌,雖然中沙大橋和新西螺大橋已陸續在溪上興建起來,西螺大橋仍舊是溝通南北交通的要道。
溪水的漲退影響小鎮的興衰
西螺位於台灣中西部,是濁水溪下游南岸的小鎮,多少年來,西螺的興衰起落都和濁水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濁水溪全長一七六公里,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奇萊主峰。它像一尾神龍,伸出紛雜的龍爪,盤踞在中央山脈的高山深壑間。又將那長長的尾巴,伸到嘉南平原,龍尾掃處,豁然開闊,直放海邊。
濁水溪不僅是台灣第一大河,同時也是界分台灣南北的天然界線;南北兩岸的氣候與農作物,形成對比。濁水溪以南富熱帶氣息,以北呈亞熱帶氣候;台灣的農業,也一直採取南糖北米的政策,也就是溪南鼓勵種甘蔗,溪北鼓勵種稻穀。
濁水溪河道自古以來曾經數度變遷。清代的濁水溪下游有三條支流:北為北斗溪、中為西螺溪、南為虎尾溪。西螺溪就是今日的濁水溪,當時的西螺溪只不過是條寬約五十公尺的淺坦小圳而已,兩岸還可以對語。
張廖宗祠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祠堂,堂號「崇遠堂」,屹立在參天古木與稻田中,氣勢莊嚴宏偉。
溪相常變
日據時期,日人推行水利防洪計畫,填塞北斗、虎尾兩溪,西螺溪遂一躍而成濁水溪下游的主流。此後流量日增,兩岸距離拉遠,交通日漸不便。到了民國七年,山洪暴發,將濁水溪沖擊成現狀,南北的交通遂告阻絕。今日的濁水溪,寬約二公里,溪內礫石、沙洲淤積,水量大減,流速極緩。
濁水溪兩岸最早的居民是平埔族的巴布薩人,西螺這個名字,是荷蘭人就土音翻譯為Sorean,後來前往開墾的漢人才譯為西螺,沿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從荷蘭、明鄭乃至清初,西螺的主要居民一直都是平埔人。到了清初,設通事做為番社和官府間的聯繫人。當時由於西螺交通形勢重要,曾是郵傳和軍事重地,南北來往的旅客,都以西螺為歇腳地,所有公書文件,也都在此設驛站傳遞,並設兵輪防。
西螺很早就發展水利設施,康熙年間開築的蓄水池:引引莊陂和打馬辰陂,都能灌溉田園千甲以上。最重要的是乾隆年間完成的溝渠:鹿場圳,可灌溉田園五千多甲,是前清時期,台灣最大的水圳。
張廖宗祠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祠堂,堂號「崇遠堂」,屹立在參天古木與稻田中,氣勢莊嚴宏偉。
早期的拓荒重鎮
西螺因得天時地利,是漢人早期開墾的目的地之一。但由於清初有「海禁」的規定,嚴格限制人民遷徙海外,因此這段期間西螺的漢人不多。到了乾隆年間,清朝國勢底定,才逐漸開放禁令,於是大量移民陸續湧入西螺定居,此後人口繁衍迅速、市街漸成雛型,奠定了西螺近百年的繁榮基礎。
至於西螺的行政規劃及隸屬問題,幾百年來曾一再變更。雍正年間,一府四縣二廳時期,西螺社隸屬於新設立的彰化縣。乾隆年間,清廷把西螺社和附近五十三庄,合併為西螺堡,西螺堡除了現在的西螺全鎮外,還包括鄰近的二崙鄉、崙背鄉一帶,仍然隸屬於彰化縣。
光緒十三年,台灣正式獲准建省,在彰化以南、嘉義以北,增設雲林縣,西螺堡遂撥歸雲林縣管轄。到了日據時期,台灣各地的行政組織及名稱一再變更,西螺也隨之改制。直到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中華民國政府調整全台行政區,西螺才又改隸雲林縣,成為雲林縣所管轄的二十個鄉鎮之一。
張廖宗祠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祠堂,堂號「崇遠堂」,屹立在參天古木與稻田中,氣勢莊嚴宏偉。
以務農為主
西螺鎮的面積五千多公頃,農耕地約佔五分之四。此地由於土沃膏腴,又有水利之便,西螺遂理所當然地成為農業重鎮。雖然它亦隨著時代的巨輪快速發展進步,但仍無法與新興的工業都市抗衡,過去的繁華一時已難再見。然而西螺將豐富的農產品輸往其他各縣市,照樣達到裨益民生的貢獻。它那悠緩的生活步調,與頗具古風的人情味,卻是在大都會生活中難以享受得到的。
西螺鎮居民九千多戶,共計五萬一千多人,務農人口佔百分之七十,大多數的鎮民都姓「張廖」。提起張廖姓的典故,可追溯出一段先民在西螺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拓荒史蹟。
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省詔安縣一個叫官陂的地方,有張廖姓家族隨閩粵移民潮渡海來台,定居在西螺堡從事拓墾。張廖姓的由來,據說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有一張姓男子到福建詔安避難,為廖姓收容為婿,因廖家無嗣,張氏為了報答廖家恩惠,遺命他的獨生子「生從母姓廖,死從父姓張」,以是後代子孫皆姓「張廖」。張廖姓家族在西螺定居後,歷代子孫辛勤耕作,奠定了張廖姓子孫繁衍的基礎。
福興宮創建於乾隆卅一年,是一座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媽祖廟。
組織自保的武力
當時台灣是個剛開發的農業社會,而且和中國本土距離遙遠,帝力鞭長莫及。在清廷的心目中,台灣只不過是個獉C未啟的邊疆地而已,無論政治、經濟上都未加關心。
另一方面,台灣山多平地少,移民良莠不齊,盜賊據地為王、打家劫舍的事端層出不窮。張廖氏為了自保,族人便在西螺地區以村落為單位,分為「七坎」,也就是七個聚落,以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家族聯防的自保制度,這就是「西螺七坎」的由來。
七坎地方的張廖氏族人,為了加強彼此間精神的凝聚力,各坎每年都舉行規模宏大的迎神賽會。散居各處的張廖姓家族,定期聚集在「七坎媽祖廟」的廟址——也就是現在二崙鄉來惠村的新店地方,由七坎輪流迎神,出巡拜祭;同時表演獅陣、獅舞、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無形中促進族人感情的交流,增進患難與共的情操。
在西螺鎮福田堛熒s厝,有一座張廖宗祠,是目前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祠堂,堂號稱為「崇遠堂」。張廖宗祠創建於乾隆年間,原址在下湳,民國十三年移建於距原址不遠的新厝現址。
振文書院是清代的書院,掛有嘉慶年間的古匾:「千秋書祖」,是西螺重要的古蹟之一。
慎終追遠的祠堂
張廖宗祠殿宇壯麗、雕飾繁複,屹立在參天古木與翠綠的稻田中,氣勢相當宏偉。宗祠殿內,中央奉祀張廖一世顯始太祖考妣的總牌位,此外尚奉祀眾多來台以後歷代各房考妣牌位。有對聯:「崇德報功嗣續兩家為一氣,遠親近族流傳萬代及千秋」。每年春秋二祭,凡是張廖子孫均得參加,訂有七條祖訓,通稱七坎箴規,昔日並以祠堂為學堂,教育宗親子弟。
七坎居民為保護鄉里,抵禦外侮,因此勤練武藝,是國內武術發祥地之一。七坎武術館振興社的創始人劉明善也是福建詔安人,年輕時在少林寺習武,是少林派的謫傳武師。他的為人剛毅正直,聰慧過人,擅長武藝,且又精通醫術,一生雲遊四海,濟世活人。
道光年間,劉明善隻身渡海來台,最初住在打貓(今日的嘉義縣民雄鄉),後來得知表親居住在水利發達、土壤肥沃的西螺,遂移居西螺廣興庄。由於他精通武術,在表親的請求下,開設振興社武術館,開始傳授武藝。
振文書院是清代的書院,掛有嘉慶年間的古匾:「千秋書祖」,是西螺重要的古蹟之一。
一齣戲影響深遠
劉明善為振興社教武三十年,在同治年間去世。這段七坎拓荒事蹟,曾被國內的中華電視台,以連續劇方式搬上螢光幕,曾經風靡一時,亦勾起西螺子弟對明善師的敬重與懷念。於是地方人士群策群力,共同出資把明善師的墓園重新整建,以橢圓形的巨石為碑,上刻「渡台開基祖號明善師之佳城」。使得西螺這個偏遠的小鎮,頓時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勝地區。
七坎居民的抗日事蹟亦相當著名。光緒廿一年,清廷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七坎志士組織義軍紛紛起而抗日,在濁水溪畔抵抗最力,並在某次夜襲中擊斃日軍憲兵二人。這次事件激怒日人,因而發動大軍,攻佔西螺,使義軍陷於困境,退入山區繼續抵抗。
自從這次事件後,日軍對七坎地區非常仇視,特別是武術館所在地廣興。因此嚴令武館解散,此後七坎武術向外流傳,七坎武術的發祥地廣興,反逐漸失去昔日的光彩。
雖然如此,今日西螺習武的風氣依舊頗盛,仍然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國術館,較有名的是本義堂和勤習堂兩家。為了持續西螺傳統的武風,鍛鍊鎮民強健的體魄,武館師傅利用晨間、晚上及星期假日,免費教導地方人士練拳、舞劍、習棍。習武者除了成人,還有許多國小、國中和高中的學生,他們穿著寬大的功夫裝,在館前空地比劃招式,仍可見到七坎俠義的傳統。
西螺是個純樸、富饒、寧靜的小鎮。
文風亦熾
西螺不但武風盛,文風也盛。在廣興里興農路的振文書院,是清代的書院,分為前後二殿,左右兩側有廂房。殿前設有庭園,種植花木,前殿排有香案以供膜拜,後殿則供祀文昌帝君、孔子和朱熹。殿上掛有清嘉慶年間所立古匾「千秋書祖」。振文書院曾設立詩社、學堂,倡導學術,嘉惠士林,盛極一時,是西螺最重要的古蹟。
古蹟眾多,是西螺鎮的一大特色。走在西螺街上,可看到各式各樣的廟宇,以福興宮、廣福宮兩座媽祖廟最負盛名,供奉的都是湄洲天上聖母,皆為百年以上的古剎。
福興宮在福興里延平路,創建於乾隆卅一年,殿前樹木掩蔭,正門兩側各有一對石獅及石柱,石柱及四壁石牆攀龍附鳳,雕琢精巧細緻。正門有對聯:「福履同綏溯湄洲彰聖德,興舟共濟功垂螺鎮顯神威」。
位於廣福里新街路的廣福宮,創建於乾隆廿五年。此宮是附近四鎮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殿宇富麗堂皇。殿內留有嘉慶年間立的「恩流澤國」古匾一方,及同治年間立的古匾:「英靈保赤」、「寰海飲德」。
七坎振興武術館的創始人劉明善之墓,現已成為名聞遐邇的名勝。
鎮民引以為傲的大橋
西螺除了古蹟,也有不少新的建設,最有名的就是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這座大橋是西螺鎮民奔走呼籲,幾經波折才得來的,也是西螺最感驕傲的標誌。
日據時期因濁水溪面擴大,每逢雨季交通即告阻斷。民國廿五年,西螺地方人士成立「西螺架設濁水溪人道橋同盟會」,促請日本興建西螺大橋,以改善南北交通,屢經陳情,終獲批准。民國廿六年十月動工,興建兩年多,完成三十二座橋墩。不久,日本挑起珍珠港事變,把建橋的材料運往海南島,修築碼頭,大橋的工事於是停頓下來。
台灣光復之後,政府為因應實際需要,再度籌建大橋,於民國四十一年五月開工,因橋墩已經架妥,當年十二月廿五日就全部完工。除了橋墩外,使用了五千四百公噸鋼鐵,八百七十公噸水泥,及砂石、木材各一百公噸,在當時是一項大手筆的工程。
這座大橋全長一千九百三十九點零三公尺,橋面寬度七點三二公尺,連接彰化和雲林兩縣,採用華倫氏穿式建築,以鋼鐵作架,水泥為墩,曾是遠東第一大橋、世界第二大橋。
西螺鎮民在街市經營各種各樣的買賣,百貨店中供應貨品齊全,應有盡有。
又建新橋
西螺大橋完工後,連接了被濁水溪長期分割的南北交通,縮短由彰化繞經竹山至斗六約四十一公里的距離,在交通、國防、經濟上都有重大的意義。近年來,西螺大橋的交通量逐年增加,已有不敷容納的趨勢,因此政府擇定大橋下游七公里處,興築新橋。自民國六十六年八月迄今,施工已近三年,預定在今年七月底全部完工。
通車已屆二十八年的西螺大橋,鐵灰色的身軀依舊匍匐在濁水溪上。雖然南北高速公路通車後,新建的中沙大橋以更摩登修長(二千三百公尺)的外表,矯健地從它身邊跨越而過,西螺大橋已不再擁有「遠東第一」之名,但它仍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在情感上,它更是西螺居民最看重的大橋。
通過西螺大橋,就到了西螺鎮內,在鎮郊到處可見紅磚瓦建成的農舍矗立在綠野中,煙囪冒著縷縷炊煙,散發出一股令人愉悅的鄉土氣息。
西螺鎮中心,則已邁入商業化,鎮民在整齊寬敞的街市,經營著各種行業的買賣,例如:食品、農產品、旅館、交通、電器、百貨、文具書坊等,各種商品應有盡有。
西螺高中是西螺最高學府,為地方培育不少人才。
公共設施完備
西螺的公共設施及機關團體相當完善,重要的有郵政局、電信局、電力公司、自來水廠、警察局、衛生所、鎮公所、民眾服務社、農會、學校等。西螺鎮目前有八所國民小學、三所國民中學及一所高中。
省立西螺高級中學創於民國廿七年,原是一所農校,後來與虎尾中學西螺分部合併為綜合高中。去年停招普通高中,保留農科,增設工科,預定明年改名為「省立西螺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校內設有實習工廠、畜牧場多棟,學校設備新穎完備,校舍堂皇,環境幽美,是西螺鎮最高學府,為地方培育了無數的人才。
今年年初,中央政府撥款新台幣二百億元,準備分三年推行地方基層建設。西螺鎮公所亦針對地方實際需要開始興工,整修街道、排水溝,裝設路燈,修建體育場所及擴建民眾活動中心,鎮容為之煥然一新。
西螺是國內十一個蔬菜專業區中產量最多的一區,計畫生產各種蔬菜,充裕供應全國各地的菜源。
鎮民生活妥受照顧
西螺鎮公所為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推行小康計畫,辦理低收入者就業訓練、手工業訓練、結核病治療,補助興建住宅、小本創業貸款、獎助入學、急難貸款等,有將近二百戶的低收入戶蒙受其惠。
離開鎮中心,走到鎮郊,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田原景色。六月間正是西螺第一期稻獲時期,收割後的稻田光禿禿的,地上只留下一排排乾黃的梗束。成熟的稻穗打成一粒粒金黃色的稻穀,舖曬在農舍前面的空地上。農民不時拿著稻耙,把一波波的稻穀翻來覆去,讓每顆穀粒都能曬到充分的陽光。
西螺的米,用濁水溪水灌溉,號稱「濁水米」,全省聞名。濁水米的米粒較國內其他產地的米粒稍大,吃起來特別香甜可口,因此售價也略比他地生產的稻米昂貴。
西螺主要的農產,除了稻米,還有蔬菜、西瓜、蒜頭、落花生、蘆筍、洋菇等。西螺的西瓜也是全台有名,種在濁水溪的河床地,無子的嘉寶二號西瓜,就在這裡栽培成功。西螺的蒜頭栽培面積和產量,都僅次於蔬菜和西瓜,採收後直接冷凍包裝,外銷到世界各地。
西螺是國內十一個蔬菜專業區中產量最多的一區,計畫生產各種蔬菜,充裕供應全國各地的菜源。
重要的蔬菜供應區
西螺目前最重要的農作要算是蔬菜。民國六十二年,西螺在中央加速農村經濟建設計畫下,成立了蔬菜專業區,推行計畫生產,以充裕颱風季節的蔬菜供應;並加入蔬菜共同運銷系統,減少中間商的剝削,增加生產者收入,減低消費者支出。目前專業區的種植面積廣達八十多公頃,已成為台灣十一個蔬菜專業區中,生產數量最大的一個。
農民夏季栽種的蔬菜有小白菜、莧菜、芹菜、甘藍菜、韮菜,萵苣、花椰菜等三十多種。各種深淺色調的綠,把菜園密密地舖蓋著,遠遠望去,好像是一床綠色的地毯。
為了防止日曬雨淋,及蟲害霜害的侵襲,農民在菜園的四個角落豎起竹竿,搭上青綠色的尼龍紗網,像一頂紗帳,造成西螺很特殊的田園風光。
提到西螺的特產,最有名的要算是醬油了。小鎮的街道中,到處可看到醬油的招牌,少說也有七、八家。其中最享盛名的,便是:丸莊醬油。
西螺的西瓜種在濁水溪河床上,又大又甜,名聞全省。
有獨道的釀造秘方
丸莊醬油已有三代的製造歷史,現任董事長莊英烈指出,釀造醬油的三大要素是水質、溫度和濕度。西螺位於濁水溪畔,地下水清冽無比,鐵質含量低,擺上一週也不會變黃,因此西螺出產的豆腐乾、豆腐皮、蕃薯粉品質也都很好。這種水質正是釀造醬油最理想的用水,再加上西螺氣候冷暖適宜,有助於菌種的醱酵,因而使得西螺執全台醬油釀造業的牛耳。
丸莊醬油除了以現代方法製造一般的豆麥醬油之外,還以黑豆為原料,用古法釀造風味獨特,色、香俱佳的黑豆醬油。而且經常研究改良,生產各式各樣成分、包裝各異的醬油,因應消費者的需要,因而能在市場上獨樹一幟。
黑豆醬油的製造過程,是把黑豆煮熟,加入酵母菌,放置數天,讓菌種發育,然後把過多的酵母菌清洗掉,叫「洗麴」。洗麴之後,黑豆拌上鹽巴,放入陶甕,把甕蓋封閉,讓黑豆在甕醱酵,叫「製麴」。
四、五個月後,黑豆醱酵成醬,就可開甕。把香味撲鼻的醬和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再經壓搾、過濾、精煉,就是名聞遐邇的黑豆醬油了。
醬油是西螺最有名的特產。
香醇味美的黑豆醬油
黑豆醬油和一般的豆麥醬油,除了原料不同外,最重要的差別就在製作過程。豆麥醬油是用大麥和黃豆為原料,混合後加鹽水,倒入醱酵池中製麴,優點是可大量釀造,缺點是製麴過程中香味流失。用古法釀造的黑豆醬油,因醱酵過程是密封起來的,風味較佳,但釀造過程較繁,而且產量有限,價錢也要比豆麥醬油高出三、四倍。
西螺鎮民的民風淳樸、保守、勤奮,因此幾乎每戶人家都頗有積蓄,但是由於他們知足常樂,生活儉樸,多數家庭室內的擺設都很簡單,客廳中一套沙發、一架電視和一台風扇。逢友人來訪,則泡上一壺好茶,一面品茗,一面天南地北地開懷暢談。他們沒有什麼名利上的慾望,因此過得愜意自在。
西螺的黑豆醬油以黑豆為材料,用古法釀造,風味獨特。
寧靜、恬適,引人豔羨
西螺鎮民的倫理觀念濃厚,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寫照。尤其是年老的鎮民,過得最為悠閒愉快。在炎炎夏日,老人們聚集在涼亭中、大樹下,擺幾張板櫈、泡一壺龍井茶,大家圍在一起下棋、聊天。有位老人一時興起,拿出胡琴拉將起來,唱出一段南管。那悠揚的絲竹之聲和蒼勁的曲調,以及老人臉上自得的表情,在在觸動人心的深處,使人不禁興起羨慕之情,多麼嚮往這種純樸,悠閒的生活方式啊!
西螺的武風頗盛,鎮民常利用閒暇習武,鍛鍊身體。
西螺的老人經常聚在一起,唱戲曲、下棋和聊天,過得悠閒自在。
西螺的老人經常聚在一起,唱戲曲、下棋和聊天,過得悠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