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失父的歐陽修生於西元一○○七年,卒於一○七二年。從小跟著母親和妹妹貧苦的過日子,由於沒有錢買紙筆,於是母親只好折荻為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寫字。至於書也是和附近的讀書人借來看的,某一天在玩伴家中看到一堆放在牆角的古書,其中有六本是唐朝韓愈的文集,於是高興地捧回家閱讀。當時才十多歲的歐陽修感到韓愈文章的深厚雄博,就是這幾本殘卷,使歐陽修開創了古文運動之路。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十四歲歐陽修考中進士,在洛陽為官。經常以詩酒會友,連他的長官都說「訝於其多遊」。這時的歐陽修怡然自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才過門的妻子婚後一年半就病逝,而繼室也同樣早逝,令他哀痛不已。直到二十九歲時被貶到一個窮僻小縣,第三任妻子才為他生養了八男三女,而歐陽修也收拾起狂放的生活,開始專心做學問。
歐陽修的古文運動是藉著平易近人的散文來討論艱難的問題,達到「文閒意深」的境界,古文在他的倡導下,盛行千年,直到白話文運動興起方休。他寫〈朋黨論〉上書天子,為范仲淹辯護。認為朋黨自古就有,但是君王應該辨別誰是君子或小人。君子是道同為朋,而小人則是利同為朋。而利益是會轉變的,因此小人之為朋黨是假的。寫〈醉翁亭記〉條理分明、簡潔易懂,留下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並非貪酒,不過是藉著醉酒而寄情於山水,超脫人生與政治的乍起乍落吧!
六一居士
北宋學者做學問的態度是與經驗世界緊密結合的,後代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即源於北宋的理學家,他們以格物的精神仔細觀察探究一切事物的原理,因此各種專門的花草蟲魚譜系也在北宋最興,像是書法家蔡襄著有《荔枝譜》,而歐陽修則著有《洛陽牡丹記》。為了瞭解古代生活,宋人研究古代的青銅器銘文和碑文,還有古物、錢幣,進一步瞭解古人生活文化,而最早開啟這種「金石學」研究的也是歐陽修。
晚年隱居穎州的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所謂六一乃是指所珍藏的書本一萬卷,三代以來的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與自己一老翁也。不論是醉翁,或是一老翁,在宋代的政治、文藝圈子裡,他都是一名佼佼的領導人。
p.43
歐陽修不僅是北宋的文學領袖,他以鐘鼎銘文來還原古代歷史文化,開啟了後世「金石學」的研究。(故宮博物院提供)

歐陽修不僅是北宋的文學領袖,他以鐘鼎銘文來還原古代歷史文化,開啟了後世「金石學」的研究。(故宮博物院提供)(故宮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