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台鄉,一個崇山峻嶺中雲霧繚繞的山地鄉,方圓278平方公里的山區中,散布著8個魯凱部落,是屏東縣魯凱族的大本營,也是去年莫拉克88風災的重災區,受創嚴重的好茶、阿禮、吉露3個村總計近300戶必需遷村,而佳暮、伊拉(古川)2個部落也被劃入安全堪虞地區,120戶居民(占75%)決定遷居山下。
對這個堪稱魯凱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行動,部落菁英喊出「魯凱共和村」,希望各部落能打破畛域,共同遷居一處,終因主客觀因素未能實現。目前有4個部落遷到屏東東南方十多公里的「長治百合園區」,此外,好茶遷村至霧台山腳下的「瑪家農場」,大武村部分居民則於汛期遷至自力救濟的「三合中村」避難屋。
雖然共和村的理想未成,族人在遷村過程中,與政府、援建單位的談判溝通上展現了團結、自主的一面,不僅博取到較大的協商空間,其理性平和的姿態也和其他災民的憤怒抗爭形成對比,是88重建經驗中難得的一頁。
另一方面,對階級制度和傳統文化仍保存相對完整的魯凱族而言,這次的大遷移是否將使其文化加速崩解,或者將因此危機而轉化成文化新生的契機?亦引起關注。
莫拉克週年前夕,屏東縣2個最受矚目的永久屋基地──由慈濟援建的「長治百合園區」和由世界展望會興建的「瑪家農場」──熱鬧滾滾,分別舉行了入厝儀式和風災週年紀念音樂會。
清風徐徐的瑪家農場午後,盛裝與會的魯凱及排灣族人,以祈禱、歌聲、舞蹈驅散了去年風災的傷慟,數百族人舞動雙手高唱「我們一起來讚美…哈利路亞」,場面令人心弦振動。
位於霧台鄉山腳下的瑪家農場,海拔200公尺,是一片占地90公頃的平坦台地,可俯瞰大屏東地區,縣府開闢了其中29公頃基地預定安置霧台鄉好茶村及排灣族的2村災民共319戶,永久屋將陸續於8、9月底完工落成,西式的木屋造型,令人有置身於歐美鄉間的感覺,屋型有雙併、獨棟等3種屋型,每間大小皆為32坪,棟與棟間有7.2米間隔,十分寬敞,每間外牆離地面一公尺以下的牆面、連同屋前騎樓的地板,則留給災民貼石板或自行設計施作。

歷盡滄桑的好茶村民籲請政府重視村落完整性,讓177戶村民同時入住。圖為仍安置於「隘寮營區」的好茶婦女。
「我們希望營造一個石板屋文化故鄉,」好茶遷建委員會會長陳再輝說,瑪家永久屋的規劃,從部落空間分配、巷道寬度、住屋坪數,都是遷建會與縣府、展望會多次協商爭取而來,雖不能說完全滿意,但族人可以感受到相關單位有誠意來滿足災民需求。
「現階段還要解決的是入住戶數問題。」陳再輝表示,好茶在88風災如同小林村一樣,被瞬間潰決的堰塞湖整個淹沒,所幸村民已全數撤離而未造成傷亡。但泥沙累積達5 層樓高,全村未留一磚一瓦,依現行「莫拉克風災重建特別條例」,只能有115戶獲配永久屋,其他不符資格(如未合法申請建照、無戶籍等)的62戶族人該怎麼辦?為了維持部落的完整性,他們已發表聲明,要求政府一次完成177棟永久屋,且同時入住,拒絕分批入住,以免讓3年前聖帕颱風(村莊1/4遭土石流沖毀)後歷經遷村磨難的好茶族人再次受傷,部落分裂。
由於類似好茶村、需整體遷村卻又非人人有合法住屋身分的村落不在少數,中央重建會將儘速依莫拉克條例20條「尊重原住民」的精神,另訂「遷村」法規。條件包括:全村達某比例的村民同意遷村、通過部落會議和特定的程序達成共識、劃定特定區域等,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表示,如此將可望解決大多數「流落在外」村民的資格問題。

莫拉克週年前夕,好茶村民在即將完工的新家園──瑪家農場──以傳統舞蹈迎賓。
鏡頭轉到二十多公里外、魯凱永久屋的另一大基地──中廣長治分台,一個被大片香蕉園和鳳梨田圍繞的30 公頃平坦基地,經由族人爭取,剛剛拍板定案命名為「長治百合園區」,入口意象也多了百合花、陶壺和百步蛇,以安置霧台鄉4個部落和三地門鄉2 個部落為主,可容納500戶居民,第一批已完成154戶,目前園區輪廓初具,但仍一片灰濛濛,許多巷道、公共空間還待整理綠化,這兩天已有部分族人搬入新屋。
「佳暮村」許秀香的家在略嫌冷清的村落中顯得格外熱鬧,客廳坐了6、7位婦女和好多小孩,原來今天許秀香的姊妹和她阿美族丈夫的姊妹分別從南北各地前來慶祝他們搬新家,晚上還要舉行感恩禮拜,婆婆媽媽們一面搓揉小米麵糰、準備晚上要用的「阿拜」(類似麻糬的魯凱傳統食物,小米外皮,中間包豬肉),一面閒聊說笑,氣氛溫馨熱絡。
「我們原住民都是這樣啦,很容易成為一家人,」雖然南北分隔,但這一大家子姻親們總會把握機會互相走訪串門子。
當被問到是否喜歡新家?「這裡和之前臨時避難的屏東榮家比起來已經好多了,而且慈濟送我們沙發、床組,菲律賓僑胞送電視、冰箱(慈濟勸募來的),只差沒有洗衣機和冷氣,大家對我們已經很好了!」許秀香表示,她唯一的兒子多年前車禍成為植物人,3年後去世,媳婦出走,她和先生以在山上採摘靈芝、打獵,來擔起撫養4個孫子的責任;搬來長治後,孫子不用走危險山路去讀書,未來升學也方便,雖要重新適應新環境,她仍感謝上帝賜給他們這個房子。
園區另一頭、隔著一片樹林的是「阿禮村」,牧師羅正吉的家空盪盪的,家當都還沒搬入,「我們是『配合』政府週年入住,先過來坐坐,等8月底3個兒子回來,一起做完感恩禮拜後才會搬進來。」雖已78歲卻仍眼神明亮、講話中氣十足的羅牧師表示,他們夫婦老了,在世上的時間不多,以前在山上時就希望能和兒孫住在一起,搬下山後一家人可常常相聚,雖然很捨不得部落漂亮的櫻花園和住了一輩子的土地,但一家團圓的喜樂更大。

剛搬入長治基地的佳暮村民許秀香家中聚集了各地親友,他們正在準備魯凱慶典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以小米麵皮包裹豬肉的「阿拜」。
「魯凱族是感恩的民族,受人點滴,泉湧以報,」阿禮部落第6代大頭目包基成說,一年來他看到政府和NGO的奔波努力,甚至救災時直昇機在霧台鄉伊拉墜毀,漢人朋友為了救族人而犧牲,言語無法道盡他的感激。等族人安定下來,他會呼籲同胞拿出行動回饋社會,例如集合魯凱救難專業人員成立義勇隊,以後若有其他地區發生災情,他們也願伸出援手。
對於永久屋申請資格的公平合理性爭議,包基成認為政府雖無法照顧到每位族人的需要,但他常提醒大家仍要心存感恩。
「平地人努力一輩子可能都還是無殼蝸牛,族人能在平地擁有自己的房子已經很幸福,如果一直抱怨批評,會讓外界認為原住民真的是刁民。」因此他並不贊成原住民行動聯盟在88週年前夕北上總統府的「夜宿凱達格蘭大道」抗議行動,「表達不滿是可以的,但要透過理性的方式,如論壇或對話。」
據記者採訪所見,相較於高雄縣、嘉義縣等重災區的災民不時高分貝抨擊政府重建不力,屏東縣的魯凱族和排灣族災民似乎理性平和多了,尤其是屏東永久屋的興建速度比高雄縣慢了好幾個月,也很少聽到他們說重話,何以如此?
身為卑南族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分析,魯凱、排灣的民族性格較溫和內斂,加上有傳統文化的支撐力,頭目、長老的影響力大,部落重視同進退、共患難的「整體性」,較容易形成共識,政府和族人對話時也有一個主體和聚焦對象,溝通順暢,不會淪為人多口雜、各說各話,因此災民情況相對穩定。
而高雄縣的那瑪夏和桃源等鄉,則因為受創幅員大得多,而布農族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每個人的意見都有其份量,難以整合,加上災區廣袤、問題也多,在無法面面俱到下,災民的反彈聲浪自然較大。

莫拉克風災令美麗的霧台鄉山河變色,全鄉8 個部落中,有5 個部落的多數村民已決定遷移下山,堪稱魯凱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行動。圖為台24線吉露到阿禮的坍方路段。
「魯凱族人認知到,事事抗爭反對並不能解決問題,而要務實地面對極端氣候和部落的困境,」大仁科技大學觀光系主任、好茶村的中生代菁英台邦.撒沙勒表示,對遷村面臨的大小問題,各部落都先在內部討論,再和其他部落協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來整合意見。
以最早的課題「要不要遷村?」來說,霧台鄉除了好茶全村覆滅一定得遷村外,其他部落都還有選擇,有人主張根留原鄉,有人認為就算沒有88風災,族人也早已陸續遷移下山,山上並沒什麼產業值得留戀,何必固守?接著,決定要遷下來的部落和族人必須商討「遷去哪裡?」原本依縣政府規劃,整個霧台鄉魯凱族都要安置於長治基地,礙於好茶早在88風災前即已敲定遷村到瑪家農場,雖縣府極力敦促好茶改去長治,但族人經多次折衝仍以安全和離鄉最近等因素,選擇維持原議、遷往瑪家農場。
在等待其他4個部落商討是否要去長治的期間,縣政府認為長治基地僅有30公頃、腹地有限,於是另外找了一塊一百多公頃、位於屏東市東北方的台糖「東海豐農場」。「縣長屬意那塊地,是希望和其附近的國道自行車道及公路花園串連,形成一條帶狀的文化產業圈,」屏東縣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說,後來因為台糖第一批只願釋出8公頃,霧台鄉長覺得沒有保障,加上鄉民擔心附近許多養豬戶會污染環境和水源,今年3月才決議回到長治基地,縣長仍尊重鄉民決定。

長治基地已命名為「屏東大愛園區長治百合部落」,入口意象融合慈濟標誌(草地後方)和魯凱、排灣兩族共同的百合花圖騰。
遷移基地底定後,還有族人更在意的「整體性」問題,不只好茶族人甘願繼續在避難地「隘寮營區」簡陋燠熱的環境下忍受等待,好讓177戶一起遷入永久屋基地,阿禮部落也同樣有「要搬一起搬」的聲音。
阿禮重建會總幹事柯清雄無奈地表示,雖然即將搬入新家了,但不少族人和他一樣沒有太大的喜悅,因為想到全村88戶中仍有三十幾戶沒被核准,就很不安。大部分阿禮人因在山下有工作,為方便孩子入學才把戶籍遷下來或乾脆在山下買房子,但他們的認同仍在部落,若因狹隘的法令而被排除在新聚落之外,這三十幾戶族人將成為沒有根的浮萍。
雖然中央重建會允諾將另朝「遷村」的模式來解套,但究竟是否可以落實?第二批核准的資格為何?仍是全體族人揮之不去的焦慮,也是他們念茲在茲的努力目標。
「沒有房子在部落,是找不到認同的,」撒沙勒表示,魯凱族是以家屋為主體的社會,每一棟房子都有一個「家名」,家中孩子長大要另立家屋時,除了全村族人一起出動幫忙蓋屋外,家族長輩也會另給予新的家名;部落裡福利分享、榮譽的頒發都是以家屋為單位,例如有人獵到一頭山豬,除了「納貢」給大頭目的豬心和大腿外,其他的就依親疏遠近分給各家;父子或祖父都有狩獵長才,且受部落公認的家庭,才可在家屋外雕刻象徵榮耀的圖騰(如山豬或獵槍)。
「對魯凱人而言,家屋絕不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殼子,」房子在部落裡也具有辨識社會角色及階級的功能,頭目、貴族的家屋搭配哪些圖騰?獵過熊的獵人家屋可用哪些裝飾?都有森嚴的規範,因此族人對長治基地出現部落頭目、村長無法獲得住屋而流浪在外的情況,莫不感到荒謬至極。
「許多人在外地打拚努力,最終還是希望回到部落擁有一棟房子,在部落終老,心靈有一個歸宿。」撒沙勒以自己為例,他之所以捨外縣市人類學科系教書的機會,留在屏東,除了因為大仁科技大學支持原鄉研究,也是希望能長期陪伴部落。
出生在舊好茶、小學畢業才離開原鄉的他,身份認同一直在好茶,大學畢業後曾經參與「重建舊好茶」運動,一路走來,看到新好茶第一代人一輩子在外地打工流浪,從事建築工、遠洋漁業等低成就行業,幾無幸福可言,很希望為部落未來盡一份心力。
「其實30年來,我的心沒離開過好茶,內心深處非常明白,學術成就再高,最後埋葬我的、為我哭泣的,還是我的族人!」

在永久屋紛擾逐漸塵埃落定後,下一步族人的規劃為何?
阿禮村大頭目包基成提出了「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的理念,他認為西魯凱各部落無論居於山上或山下,均與霧台先祖傳下來的土地不可分割,是一個「母子臍帶相連的共同體」──山上原鄉好比生了病的母親,不可棄之不顧,應該照護著休養復育,他因此規劃為「重整復育圈」;而遷到山下的新部落則是需要滋補的新生兒,他稱之為「中繼生活圈」。
當颱風汛期來臨,山下部落可提供留居山上族人避難照顧的功能,平常時期山下是山上部落生計產品的包裝、展示和聯繫窗口;因為有山上部落負責看守原鄉的土地家園,山下族人仍可回鄉工作,山上、山下互相幫補協助。而聯繫母子之間的「臍帶」就是台24線公路及支線,「我們不要求多寬敞快速,只要維持基本安全、暢通即可。」包基成說,有人質疑為了山上幾戶人家花幾億元經費值得嗎?「但若從拯救一個即將滅亡的族群來看,就會有不同的判斷!」
至於山上的重建,他認為應包括「生態復育」、「文化復育」和「傳統產業復振」3個面向;山下的中繼生活圈則規劃有語言教育、返鄉尋根探源之旅,設立「遊客服務中心」,為前往山上參加生態旅遊的遊客做行前解說、教育等配套措施。

魯凱的家屋蘊含豐富的文化和社會意涵,不同階級的家屋各有不同圖騰。圖為阿禮村大頭目石板家屋旁加蓋的二層樓房,牆面百步蛇和紅蝴蝶結人像,都是大頭目家才能有的裝飾。
相對於「希望在原鄉」、「原鄉不棄」的願景,撒沙勒則認為既然已遷村下山,就宜好好思考如何在新土地上生根、創造新生活。
「我不太擔心族人遷移下來的生活適應問題。」他表示,古魯凱和現代魯凱早已不同,何況任何族群都得面對新的環境變化和挑戰,重要的是要找到文化發展的動能,使族人擁有安全的環境,享有現代化社區功能(如太陽能發電、好的排水系統),又能兼顧魯凱的文化傳承。
例如要如何發展「新獵人文化」,並保有獵人文化中的分享、犧牲、集體合作的精神?或許可透過和山林土地的連結,成立一個事業基金,由族人來共管分享(如美國印地安人保留區以賭場營收成立基金),再運用於文化、祭典的保存。或者,在平地永久屋基地附近承租耕地,由族人共同耕種,總收益由部落共享,也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
撒沙勒強調,這些部落事業都要避開漢人社會強調私有、競爭的經營模式,因為一旦走向個人私有、貪求營利,魯凱文化勢必加速解體,「面對大社會的衝擊,我們一定要用集體的力量才能抵擋!」此外他也呼籲,永久屋基地的行政管理,將很大程度影響族群發展的完整性,需要細膩處理。尤其瑪家農場把百年前曾因耕地爭執而成「世仇」的好茶部落和排灣族瑪家部落「送做堆」,將來的行政區若當成「一個基地」來管理,將會產生嚴重問題,因為只有一位村長、一位代表,究竟要為哪個部落服務?
「魯凱族人遷到長治和瑪家後,雖有挑戰,但不至於悲觀,」孫大川認為,不論是連結原鄉和新部落,或在平地重新生根發展,只要族人用心,政府也會給予多元的支持。此外,台灣社會已愈來愈多元、包容,原民下山後的文化認同應不至於斷滅,仍會繼續尋找新的存活方式;他以花東阿美族都市原住民30年的發展來看,至今仍選擇親水和親近自然的居住環境,社會脈絡也沒斷裂,仍保有頭目制度,且年年舉辦豐年祭等。阿美可以,文化基底深厚的魯凱,未來前景也應該是樂觀的。

分佈: 在中央山脈南部的東西兩側,西側為屏東縣的三地門鄉和霧台鄉(西魯凱群),高雄縣茂林鄉的多納村(下三社群),以海拔500至1,000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東側為台東縣卑南鄉、金峰鄉等地,稱為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
莫拉克風災後遷移概況:
西魯凱群:神山部落、大武村、霧台村留在原鄉。
古川部落、佳暮村、吉露村、阿禮村遷到長治基地(百合部落園區),好茶遷到瑪家農場。
下三社群:留在原鄉。
東魯凱群:金峰鄉嘉蘭村就近找地重建。
社會文化: 行階級制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4個階級,為世襲制度。頭目擁有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的專利。

阿禮部落第5代大頭目包寶銀

世界展望會援建的瑪家農場永久屋,由建築師謝英俊設計,預留外牆下方和地板等處給居民設計圖騰發揮創意,以營造「石板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