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全世界公認最「熱愛」博覽會的民族。對日本會展產業頗有研究的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黃振家指出,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曾派人去英國考察,對於世博會的創新展示與振興區域經濟的作用相當震驚,從此不管是舉辦或參與博覽會均相當熱中。例如在1935年日治期間,日本人就曾經以「始政40周年紀念」為名舉辦「台灣博覽會」,在為期50天的展覽期間,總計吸引了275萬人次參觀,其中絕大多數為本島人(台灣人)、內地人(日本人),以及少數來自朝鮮、滿洲等地的觀眾,參觀人數約為當時全島人數的1/3。
如此深愛博覽會的日本,當然會端出最吸引人的「牛肉」來迎接「史上最大」的世博。
占地廣達6,000平方公尺的日本館,由大弧形的穹頂覆蓋,穹頂還長出了3隻觸角和3個呼吸孔,配合紫色的外牆,宛如奇幻世界中的生物,又或是會在宮崎駿卡通中出現的要角!
其實紫色外衣、觸角及呼吸孔,都是最先進的環保工法。紫色外牆主要是塗上光觸媒的輕型結構薄膜(即ETFE膜材,2008年京奧「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外牆亦採用這種膜材),具有吸收太陽能,降低灰塵附著的作用,即使不常刷洗,也可常保外觀美麗如新。
觸角和呼吸孔則搭配成一整組的「循環呼吸柱」,不但能收集、再利用雨水為室內噴霧降溫,也可將室外空氣吸入館內,同時把凝聚在地板上的冷空氣導引上升並形成對流,如此一來不但能節省空調能源,也使館內空氣常保暢通。
室內展演方面,日本館大致規劃了傳達各種「聯接」(●●●●)信息的3大展區。第一展區主要敘述中國與日本文化的連結,故事從一千多年前日本派遣「遣唐使」開始講起,透過多媒體動畫捲軸地悠悠道來,觀眾可清楚瞭解中國文字、茶道、書法、織布技法等,如何飄洋過海來到日本,並且深遠地影響該國的日後發展。
在這個展區中,觀眾也能欣賞到傳承1,200年的日本國寶級絲織──西陣織,這種結合各色絲線與金線、銀線的絲織技法,其實是由中國古代的宮廷編織技術演變而來。有趣的是,西陣織在現今的日本京都仍處處可見,但宮廷編織在中國卻早已失傳,兩相對照下,更加凸顯日本對文化傳承的用心。

日本館也展示由佳能相機開發的「萬能相機」,具有「自動識別笑容」與「高清望遠」的全方位功能,能在不使用3D技術的條件下,為照片營造出靈動寫實的立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