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不重視兒童醫療!」婦幼節剛過,聽聞馬偕醫院副院長、資深兒科醫師黃富源「控訴」國人不重視兒童醫療,提出兒科將面臨空前危機的警告,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在出生率節節下降又苦無對策的今天,孩子個個都是寶,怎麼會不受重視?台灣的兒童醫療環境究竟面臨了什麼樣的危機?
整體而言,台灣兒童的健康狀況已有很大的進步。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指出,公共衛生進步、疫苗的發明,已使得感染症和傳染病都大幅減少,再加上近年台灣的優生保健工作做得相當好,有效預防了許多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等,台灣兒童疾病大幅減少。
根據台大小兒科名譽教授、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呂鴻基對近40年來台灣兒童的健康水平所做的研究,從1965到1985年間,台灣0∼1歲兒童的死亡率從千分之24下降為千分之7,1∼4歲則由千分之4.7降為千分之0.9,進步顯著。但1985年以後,台灣兒童死亡率就呈現停滯,一直維持在高於日本、新加坡、瑞典等先進國家約兩倍的水準。
從衛生署新近的統計來看,台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千分之7.82(2004年),雖然比亞洲的泰國(38%)、中國(47%)、馬來西亞(11%)好很多,但相較於新加坡(3%)、日本(4%)、南韓(5%)、瑞典(5%),則仍有一段距離。
我國兒童醫療的瓶頸究竟為何?呂鴻基認為,意外傷害(像是車禍、墜落、溺斃等)增加、兒童慢性疾病未能及早發現、重大疾病治療成效不及先進國家等,都是造成台灣兒童醫療停滯不前的原因。
呂鴻基以先天性心臟病為例指出,有兩成的先天性心臟病童在學齡前未被檢查出來,直到入學後兒童健康檢查才發現,這時病童可能已經發生生長遲緩、運動耐力差、心肌擴大等問題。
此外,在兒童重大疾病的治療方面,以預後頗佳的兒童白血病為例,台灣的治癒率雖達40-70%,但比起先進國家的80-90%,仍略遜一籌。

就醫方便是台灣兒童醫療的一大優點。在免疫力未臻成熟的兒童時期,呼吸道感染頻繁,出入小兒科診所是家常便飯。
進步的指標
兒童是國家重要的資產,兒童醫療也被視為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指標。當前台灣兒童醫療的體制和結構,存在著一些待解的難題。
「台灣缺乏國家級的兒童醫院,」台大兒童醫院籌備處主任林凱信指出,放眼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幾乎在每個大城市都設立兒童專門醫院,就連兒童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對岸中國,每個省分也都有兒童醫院。
一般人或許困惑不解,為什麼要有兒童醫院?兒童醫院與醫院中的兒科部門有什麼不同?
「兒童專門醫院講求的是連貫性的照顧,」林凱信指出,有別於一般醫院以大人為主,兒童醫院以兒童為主體,打從孩子在娘胎裡就照顧起,甚至提前到產婦懷孕前的優生保健諮詢,一直到長大成人為止,為孩子打造包含產科、基因醫學部、小兒科、眼科、牙科、整形科等整體醫療照顧體系。
長庚兒童醫院(包括林口院區及高雄院區)是全台灣目前唯一一家以「兒童醫院」為名的兒童專屬醫院。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擁有500床的規模,光是加護病房就有百餘床,規模之大,僅次於北京和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不同於一般醫院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必須與其他科別輪班,我們的兒童加護病房是全台灣最早實施專責制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說,目的無非是要做到最好的照顧。
然而,私立醫院業績壓力沈重,不可能做「賠錢生意」,因此當兒童醫院有空床時,有時也會「挪用」給成人病患;而除了可吸引媒體注意的血液配對、骨髓及器官移植等明星個案外,更多一般性、耗費人力物力的長期重症治療,仍要仰賴國家級的公立醫院一肩扛起。而號稱國家級的台大兒童醫院,打從1984年起就開始籌備,歷時二十多年,目前兒童醫療大樓的硬體設施已大致完備,預計在2008年中正式啟動,並將主力放在兒童重症治療上。
台大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身兼兒童醫院籌備處主任的林凱信指出,台大兒童醫院不以賺錢為目標,卻因背負了兒童「重症」醫療的重擔,籌備過程命運多舛;硬體設施雖沒問題,但看似無底洞的「經常門」預算仍無著落,目前台大醫院及教育部都不願意負擔,仍在協調中。

海洋性貧血重症,終生必須仰賴輸血維生。除了加強產前篩檢外,醫界也在骨髓、臍帶血移植等方面著手努力,力圖減少、根治此一兒童重症。
俗又大碗?
雖然兒童重症治療仍有待努力,但不可諱言,台灣基層醫療的「就醫可近性」極佳,是其他國家少有的特色,目前全國健保體系內有18,877家診所,其中小兒及家醫專科特約院所約二、三千家。「小兒科診所三步一家、比理髮店還多,」馬偕副院長黃富源說。
此外,診療費便宜、教授級醫生輕易可見更是絕無僅有。黃富源指出,在台灣門診一次的自付額從50到360元台幣不等,和日本上千元台幣、美國二千多元台幣相比,實在「俗又大碗」。
台灣兒童醫療方便、廉價,但卻缺乏整體性關照、見樹不見林,家長帶著孩子四處求診,浪費醫療資源、甚且因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的例子俯拾皆是。
一名6歲孩童因有次咳血就醫,輾轉一個多月,跑了3家醫療院所,卻始終找不到當初咳血的原因。第一位醫師診斷為肺病,做過胸部X光攝影後排除。第二位醫師判斷是腸胃炎,照了胃鏡結果也沒事。第三位醫師認為是過敏氣喘導致,開了抗過敏藥給孩子服用。3個醫生,3種答案,搞得家長一頭霧水、滿懷疑惑,最後找上馬偕黃富源醫師。黃富源沒有做任何精密的檢查,只是透過問診,從家長口中問出孩子咳血前曾流鼻血,判斷孩子咳出來的只是倒流的鼻血而已。
「小兒科門診大約有2成的兒童根本不需任何藥物治療,他們要的只是一個有耐心、有經驗的醫師,可以讓緊張的父母安下心來罷了,」黃富源說。
另一位因不斷嘔吐被診斷為腸胃炎的孩子,在小診所裡看了幾次醫生、服藥之後症狀始終沒消除。在黃富源詳問下,母親才說出孩子近來除了嘔吐外,走路也不穩。嘔吐、走路不穩都是腦瘤的症狀,經驗老到的黃富源立刻懷疑是腦瘤,經檢查證實不幸言中。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醫生在面對無法精確描述身體症狀的兒童病患時,診斷的困難度相對提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下,難免發生誤診的情況。
不過近年拜科技進步之賜,兒童醫療模式也跟著與時俱進。林奏延指出,孩子一旦出現異常,許多中產階級家長早就心急地在網路上「Google」後才來,有了基本認識,醫病雙方比較容易溝通;還有些家長會把孩子的症狀──例如疹子、大便等拍下來給醫生看,增加判斷的準確性。不過,「盡信網路不如沒網路」,有些家長受到網路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資訊影響,對醫生的質疑增加、信任度降低,醫病關係反倒更為緊張。

兒童疾病的診斷,困難度高,又耗時費力,需要專業與耐性兼具的醫護人員。圖為馬偕副院長黃富源醫師診療情形。
是醫生就能看兒科?
兒童醫療其實是專門的科別,並不是所有醫生都能替小孩看病。但台灣民眾普遍缺乏這種認知。
「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黃富源指出,小兒的各項生理指標與疾病癥狀都和大人不同,千萬別混為一談。
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屬於不斷成長發育的階段,隨著年齡增長,各器官、系統的發育日趨成熟,因此不同年齡的身體結構、心跳、血壓呼吸頻率都不相同(心跳、呼吸頻率會隨年齡增加而趨緩;血壓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以呼吸頻率為例,新生兒的呼吸又短又急促,每分鐘約40次,到成年時才降為18次左右。
兒童與成人常見的疾病也不相同。由於免疫功能不成熟,兒童抵抗感染的能力較差,因此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消化道方面的「小」疾病。
黃富源指出,小兒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最多,約3、4成;其次是小兒急性腸胃炎,約佔2成;泌尿、腎臟疾病佔第3位。而隨著環境、飲食習慣等變遷,近年台灣兒童過敏性疾病(如氣喘)、代謝疾病(如糖尿病),及兒童肥胖等,都有增加的趨勢。

承擔國內兒童重症醫療重責大任的台大兒童醫院,硬體設施已近完成,預計2008年年中開始營運,但經常性經費仍在籌措中。
不是「小大人」
小孩的常見疾病種類與大人有所差異,即便是同樣的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病程也不盡相同。
以尿布期嬰幼兒常見的泌尿道感染為例,他們的症狀不同於大人的頻尿、尿急、尿痛,容易辨識;表現出來的可能是發燒、煩躁哭鬧或者嘔吐、腹瀉等和泌尿器官完全無關的症狀,醫師若不具警覺性,很容易與感冒、腸胃炎混淆而誤診。
此外,兒童醫療糾紛中最常見的心肌炎,在早期也不容易判斷。黃富源指出,心肌炎早期的發燒症狀與感冒無異,一般醫師看診時若沒有仔細聽孩子的心音,根本不容易發現。偏偏心肌炎的病程發展急速,稍微延誤就容易造成死亡。
在國外,兒童生病看小兒科是天經地義的事,義大利甚至嚴格規定,6歲以下兒童必須給小兒科醫生診療。但在台灣,一般民眾認為,凡有醫師執照者皆是醫生,於是除了小兒科外,耳鼻喉科、家醫科、內科、皮膚科都可以見到孩子的身影。
根據兒科醫學會統計,台灣3歲以下的兒童,在小兒專科就診的比例只佔4成左右,另有3成在耳鼻喉科就醫,2成則到了家醫科。
第一線兒童的就醫「亂象」,使得兒童醫療風險性大增。「耳鼻喉科只能做局部診療,很少做全身性的聽診和觸診,不可能早期發現兒童的其他問題;而家醫科醫生在小兒部門受訓只為期短短3個月,一些較嚴重的小兒疾病如腸病毒感染,可能連看都沒看過,怎能期待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黃富源說。
「看越多越害怕,」林奏延表示,小孩子生命力旺盛、新陳代謝迅速,同樣的,一旦生病也往往來勢凶猛,病程發展是用「小時」計算的。像雷氏症候群(一種原因不明的腦病變,常出現在病毒性感染之後),往往發病數小時內就陷入昏迷;腸病毒重症也不乏到院24小時就死亡的案例;腦膜炎一開始的發燒症狀跟感冒類似,但一、二天後病情可能就急轉直下。許多家長痛失愛子後會指控醫生怠忽誤診,卻不瞭解「前一小時活蹦亂跳、後一小時病重不治」,的確可能在兒童身上發生。

小孩穿大鞋會不良於行,那麼,小孩坐大輪椅呢?從設備到觀念,台灣的兒童醫療處處充滿了大人本位色彩。
要馬兒好,怎能不給草?
「孩子在快速發育中,疫苗、營養、成長教育都很重要,」林奏延強調,兒童的疾病預防和治療照顧都要連貫,小兒科醫生更要適時地做好衛教工作,這樣才是完整的兒童醫療照顧。
理想如此,然而,「資源不足是最大的瓶頸,」黃富源一語道破目前小兒醫界的共同處境。他指出,歐美的兒童醫院除了保險給付之外,還有來自各界的大量捐款,不僅大牌明星、運動員不時為兒童醫院舉辦義賣義演,就連各國皇室、元首出訪,也必定拜訪受訪國的兒童醫院;鄰國日本對於兒童醫療則採「加成給付」(診療費比照大人再加26∼48%不等)的方式。相形之下,台灣對於兒童醫療的重視度不夠。特別是在2002年醫院開始納入健保「總額預算」制度下,兒科醫療資源更大受擠壓。
例如因兒童哭鬧而難以控制、溝通,因而在門診或檢查時困難度高,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與時間。以照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為例,大人可以在10分鐘內完成,小孩子卻很可能四、五十分鐘還搞不定。困難度造成成本增加,但在診療給付上並未能合理反映。
黃富源指出,我國18歲以下兒童佔總人口數的26.7%,但健保給付經費卻只有12.5%,經費不及洗腎的費用;反觀9%的老年人口卻用掉了33%的健保費用。「其中更耗費一半以上的醫療資源在死亡前的6個月,」林奏延也質疑,在這種「救死甚於救生」的制度和觀念下,台灣未來主人翁享受的醫療待遇實在太差了。
最後一根稻草?
預定2008年元月起要實施的健保DRG(疾病診斷關係群,即不論病患的個別差異,一種疾病給予一定額度的包裹給付)制度,彷彿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目前多數已虧損的大醫院小兒科雪上加霜。「有末日將臨的恐懼感!」擁有40年小兒科經歷的黃富源,首次興起這種感嘆。
小兒醫療原已吃力又不划算,各大醫院都不願意投資兒童部門,甚至連醫學中心都未必有完備的兒童專用設備,如X光機、心電圖都必須與成人共用,彷彿「小孩穿大鞋」,碰到生死攸關的緊急情況,監測失靈的窘狀常令醫生痛心跳腳。
「就連DRG制度的始作俑國──美國,都未將兒科列入,」林奏延直言,這樣的制度會造成「選擇性醫療」,將來醫療小人球──如受虐兒邱小妹妹的事件,會在台灣一再地發生。特別是要花很多人力物力、長期照顧的重症醫療,如:嬰兒重大疾病、肺炎合併敗血症、先天性疾病等,不但缺錢、缺醫生,連相關的研究教學都將受到很大的打擊。
除了健保開辦時沒有考慮到兒童醫療的特性與困難度,導致兒科給付偏低,近年出生率快速降低,去年新生兒數量首次低於20萬人,兒童醫療市場緊縮,兒科更是叫苦連天。基層小兒科診所從10年前一天一百多號的榮景,縮減到今天不足30號,就連大醫院的小兒科醫生收入都敬陪末座(僅比牙科醫生多),小兒科成為「醫院賠錢貨」,兒科醫生則成了醫界的次等公民。
後繼無人
「快要火燒屁股了,」黃富源表指出,兒科「錢」途茫茫,衛生署核可今年全台兒科住院醫師招收上限為240名,至今卻仍招不滿100名,各醫院平均僅能招到4成左右,不足的人力只好以護士來取代。對此林凱信感受特別深刻,他表示,小兒科住院醫師選次專科時,大多選擇去較輕鬆的科別,自己所屬的小兒血液腫瘤科(血癌)已經連續多年招不到新血了。
由於兒童疾病變化快,醫療糾紛也多,醫生除了要戰戰兢兢面對疾病外,還要應付來自父母的「非理性」龐大壓力(如:發燒要立刻退燒;一有狀況就呼叫醫生,醫生必須隨叫隨到,導致小兒科值班醫生完全不能休息),部分新進醫生做不到半年就受不了落跑,轉攻其他輕鬆的科別。
市場越來越小、壓力卻越來越大,小兒科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嚴重威脅台灣兒童醫療品質。「這種情況若不思改善,將會動搖國本!」林奏延語出驚人地說。
孩子是未來的成人,要有健康的國民,必須先有健康的兒童。兒童醫療雖然難度高、成本高,但只要即時給予適當的治療,憑藉著旺盛生命力,孩子恢復得快,後遺症也少,怎麼算都是國家社會不能節省的必要投資。台灣孩子「生」機如何?亟需更多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