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年前以壓克力起家的奇美實業,目前是全球排名第一的ABS(丙烯{、丁二烯及苯乙烯聚合物)塑料大廠,旗下的事業群如石化、營建、食品、貿易、材料等,幾乎都在傳統製造業的領域上。1998年當奇美決定轉型跨足液晶面板產業時,集團內包括創辦人許文龍自己,少有人知道何謂TFT-LCD,更少有人看好這項投資。之後產業遠景浮現,大力支持擴廠的許文龍曾被問到要投資到什麼時候,許文龍豪氣答道,「好好做,做到倒為止!」
好在奇美電子一出場就漂亮獲利,成立不到10年(2007年),營業額就一舉突破台幣3,000億元;對照營收迄今仍不足千億的母公司,奇美電可謂集團金雞母;而基於回饋鄉土,奇美電在一片甘蔗田中拉拔起南科光電聚落成型,更是產業以實際行動「愛台灣」的典範。
然而,當年「做到倒」的玩笑話,前一陣子在全球景氣冰風暴重擊下差點應驗,所幸它有「富爸爸」奇美實業的背書,又趕搭上中國大陸「家電下鄉」政策,才略見回穩。未來一年,將是奇美電子的關鍵時刻,需要步步為營才行。
去(2008)年9月,奇美電子盛大舉辦10週年慶祝大會,場地選在奇美集團打造的台灣第一個生態工業園區──「樹谷園區」,並安排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蒞臨演講。當時奇美電總經理何昭陽意氣昂揚發表未來的「L.O.V.E.地球樂」全方位綠色願景,並宣示下一個10年,集團重心將會轉移至能源產業。
幾個月後,奇美電子提出第4季財報,結果讓投資人大吃一驚──在金融風暴重擊下,奇美電當季稅後淨虧高達314億元,不僅把之前的獲利蝕盡,還出現65億元的年度赤字,是成立以來最慘澹的一年。
奇美電子受創嚴重,高齡80的創辦人許文龍不得不親上火線坐鎮喊話,並展開企業瘦身計畫:主管減薪、員工被迫放無薪假,同時史無前例地大規模裁撤3,000名派遣人員,離職員工在網路上抱怨不斷,讓這家素以人性管理著稱的「幸福企業」招牌蒙上陰影。
今(2009)年首季及第2季,奇美電仍分別虧損約台幣195億、88億元,但預計景氣回春有望,第3季的訂單已超過產能,奇美也繼台積電之後,展開回聘舊有員工的作業。不但如此,今年4月1日,奇美電子的經營團隊交棒,由王志超擔任總舵手,誓言將上緊螺絲,帶領奇美電走出低潮。

2006年6月底,第一片30吋非接合式液晶面板點亮,確立了奇美電朝向大尺寸面板發展的方向,奇美電所在的南科,也成了南台灣最耀眼的產業聚落。
高速成長,搶占先機
7月底,南台灣天氣炙熱,台南高鐵站卻一片冷清,站外,上百輛計程車排成一條黃色長龍,靜靜蟄伏著。聽到乘客要去南科奇美,運匠還體貼地詢問是否需要回程,他願意在廠區外守候。的確,這段期間,除了鄉親們希望所繫的奇美電子外,偌大的南科幾乎已不見來訪人潮。
「我們肩負社會的期待,更有義務讓奇美電子重拾佳績。」奇美電總經理王志超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上半年雖然虧損,但第2季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量達到1,913萬片,創下單季歷史新高,並於9月初與銀行團完成聯貸約400億台幣,是今年國內最大的聯貸案,顯示出奇美電從谷底翻身的企圖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金融海嘯像是一記警鐘,撞醒了向來以高度成長為傲的奇美電。過去10年,奇美電以幾乎一年一座新廠的速度快速擴充、發展自有技術。其剽悍作風,既成為今天的風險來源(淨負債比115%),也是明天的翻身本錢,而奇美電所依恃的,正是液晶顯示器產業銳不可擋的衝刺潛力。
「記得我製作的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只有4吋,要價800美元,賣給了一家日本柏青哥機的製造商。現在呢,42吋的液晶顯示器只賣300多美元,面板產業的進步真是難以想見的!」從事液晶顯示器製造業19年的王志超,見證了TFT-LCD產業快速發展的歷程。

總是創新規格的奇美電子,當市場尚使用傳統4:3比例的螢幕時,即率先推出19吋桌上型寬螢幕顯示器(16:10),且價位與傳統17吋顯示器一樣,大力搶攻市占率。
南科獨大,兩岸佈局
當年許文龍開始注意LCD產業,並實地參觀光電廠後,發現其中所運用的化學材料是奇美實業所擅長的,才決定放手一搏,並非完全是外行人的冒險。許文龍不僅投資眼光精準,而且決策過程快速、果決,在當時也蔚為佳話。
「當年1廠的良率不佳、還不能量產時,創辦人竟又要再斥鉅資蓋2廠。」許文龍認為,1廠的不順利,只是「損失打地基的利息錢」而已,但搶建的2廠若能比其他人早幾個月把產能準備好,等時機成熟時,就能獲得好幾倍的利益。
因為2廠提早完成,當2001年下半年,全球景氣從網路泡沫崩盤的陣痛中復甦時,液晶面板需求量大增,2廠即刻上線,讓原本每個月虧損3∼5億元的奇美電頓時轉虧為盈。不僅如此,奇美電幾乎年年建新廠,尤其4年前,接連啟動7.5代廠(基板面積1950x2250mm2)、8.5代廠(2200x2500mm2)及6代廠(1500x1850mm2)的建廠工程,力圖和台灣面板第一大廠友達爭奪王座。
目前奇美電在南科共擁有8座TFT-LCD前段廠,在大陸浙江寧波和廣東的南海還有多座後段模組廠,使得產品線更完整、調度更有彈性。2008年,奇美電的營收淨額達到新台幣3,181億元,穩占TFT-LCD面板全球市占率的14.8%;當年大陸「家電下鄉」政策,奇美的26吋節能面板更在電視投標機型中搶下100%占有率,可謂大贏家之一。

(左)奇美電子總部大門前的雙人騎單車雕像,象徵奮力向前、永不懈怠的精神。(林格立攝)(下)臨危受命的王志超,以短短7年年資跳升總經理,各界均寄予厚望。
技術自主,才能在白紙上自由作畫
「奇美電子追求自主研發的能力,是帶領我們走在業界前端的重要因素──我們是國內唯一沒有國外技術移轉的液晶顯示器製造商!」許文龍認為,引進外人技術,就得受制於人,例如:限制販售地區、指定材料來源等;而一旦技術能自主自行研發,「就能在白紙上自由作畫,」酷愛音樂與藝術、本身也畫油畫的許文龍比喻。
在國內面板產業中,奇美電子起步雖晚,卻適逢景氣上昇,成立之初,就從元太電子、聯友光電及工研院挖來高手,更趁日本面板產業陷入低迷時,抓緊機會與富士通策略聯盟,還併購了日本IBM旗下的DTI,強化自主研發的實力;加上奇美電採自建彩色濾光片廠的方式,可以充分掌控品質,因此在面板技術上已足以和日、韓等大廠並駕齊驅。
最近幾年,奇美電也領先全球制定規格,成功開創了19吋及22吋寬螢幕規格,引領全球步入寬螢幕市場潮流。
有別於國內其他面板廠多以電腦、筆電和手機面板為主力產品,奇美電因一開始就搶攻「螢幕越大越好」的液晶電視市場,因此也是全球大尺寸面板的先驅者,目前已成功量產50吋級以上的產品,尤其56吋QFHD面板,解析度達到3840x2160,是現行Full HD(1920x1080)的4倍,為全球高解析度、大尺寸電視面板之冠。
6月初,在「2009台灣平面顯示器展」中,奇美電子展示了下一世代的最新顯示器:3D面板、觸控面板、高階醫療面板等品項。
其中的3D立體影像電視顯示器,一出場就吸引了科幻迷的注意──除了得戴上特殊眼鏡才能感受的23.6吋、全球第一款高畫質3D顯示器外,還有一款47吋、以多視點(multi-view)設計的3D顯示器,可以讓觀眾直接「裸視」觀看猶如真實浮現在空中的立體影像。而能任意切換、結合2D與3D畫面的筆電面板,也是奇美研發團隊的重要作品。

2006年6月底,第一片30吋非接合式液晶面板點亮,確立了奇美電朝向大尺寸面板發展的方向,奇美電所在的南科,也成了南台灣最耀眼的產業聚落。
液晶滴注法
「為了提昇競爭力,許多先進技術還在試驗、測試的階段,我們就大膽啟用,並不斷地克服技術困境。」王志超舉例說明,奇美電從富士通導入「液晶滴注法」(ODF-One Drop Fill),讓奇美電躍居全球大尺寸面板製造的領先地位。
「要搶先導入ODF生產線,就得承擔失敗後產能作廢的龐大風險,其他業者只敢觀望,一直到5代廠後才敢啟用這項技術,我們卻在4代廠就提早採用,」他說。
傳統液晶面板的製程,必須抽成真空,再將液晶吸入兩片玻璃間,但這項製程使用在32吋以上面板時,需要花費5天以上的時間。而ODF液晶滴注技術,則運用類似噴墨印表機的原理,把液晶均勻地滴在玻璃表面後再貼合另一片玻璃,不會因尺寸變大而多費時間,即使大尺寸面板也只需短短幾分鐘,可以降低液晶質變的風險、減少材料耗損,大幅提高競爭力。
「富士通雖有尖端技術,但我們必須自行解決製程中的髒汙、液晶均勻度等問題,一旦失敗,就得損失上百億元!」王志超回憶。
而率先將3廠(5代廠)的無塵室蓋在地面上,捨棄傳統讓氣流重直過濾式的高架地板,並採用自動物流傳輸送系統(DDS-Direct Docking Stocker)來代替AGV機器人搬運系統,更是奇美電領先業界的作法。

2006年6月底,第一片30吋非接合式液晶面板點亮,確立了奇美電朝向大尺寸面板發展的方向,奇美電所在的南科,也成了南台灣最耀眼的產業聚落。
勇於嘗試,努力試到好
「隨著面板尺寸變大,玻璃基板的面積越來越大、製程設備也越來越重,為了負重安全,業者都知道平面廠房將是趨勢,但沒有人敢率先啟用;直等到7.5代以上的廠房才敢應用。」
當時(2003年)正是5代廠長的王志超,堅持將無塵室直接蓋在地面上,雖然得克服潔淨度的問題,卻能大幅降低成本。至於DDS系統,則是在各段工程之間,設立承載容器(Cassette),
讓大片玻璃基板在設備之間移動,而不需採購愈來愈笨重且昂貴的AGV搬運,這也是奇美自行開發的成果之一。
「為什麼別人不敢做的,我們卻敢嘗試?其實,這要歸功於創辦人的充分授權,給予專業經理人很大的發揮空間。」
王志超指出,其他業者也都知道這些先進技術,但卻因為怕承擔失敗的風險而不敢跨出第一步;而奇美的文化就是鼓勵創新、容忍錯誤,而且認為「只要是對的事情,就大膽去做」,不需要層層上報、層層審核。
「自行決策是很有風險的,尤其實際執行的員工若是不肯動腦筋、不願意挑戰慣性,就真的會出問題。」王志超表示,所幸「南部人真的很憨直、很質樸,遇到困難就是努力想辦法解決,沒有人會為了要快一點交差而走捷徑。」

在國內企業爭相向「綠」看齊之際,奇美電以2億元打造「綠水樹谷活力館」,佔地6,400坪,室內活動空間達2,740坪,獲頒全台首例「台灣EEWH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每年可節省44萬度電、1,200噸水。
「產品碳足跡」驗證
王志超認為,過去幾年奇美電快速擴充的決策是正確的,「光電產業在台灣發展不過短短十多年,產值已經破兆(2006年10月突破新台幣1兆元),超過發展了30年的半導體,成為台灣第一大產業,占GDP比例超過10%,潛力非常驚人。」
「液晶顯示器已穩居市場主流,很難再有殺手級的替代產品出現了,」王志超指出,以電視為例,目前TFT-LCD無論在色彩、畫質上,都已追趕上原被視為更高等級的PDP(電漿顯示器),而在採用LED(發光二極體)為背光源後,也解決了傳統LCD液晶面板的高耗電問題,足以應付未來產業低碳、節能的嚴苛挑戰。
為了履行10週年時標舉的「L.O.V.E.地球樂」綠色願景,今年8月中旬,奇美電子完成了全球第一片液晶面板「產品碳足跡」的驗證。
「液晶面板生產過程,以及材料與零組件的使用相當繁複,要完整瞭解這件產品從頭到尾產生了多少二氧化碳、耗水量等,並不容易。」這份針對15.4吋筆記型電腦面板的碳足跡調查,除了奇美電本身,還需要上下游超過40家供應廠商的配合,才能完整揭露其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的過程資料,並由挪威商立恩威驗證公司(DNV)查核驗證。
「有越來越多企業宣示其綠色企業政策,但只有誠實揭露產品碳足跡,才是真正的落實。」例如全球最大零售商美商沃爾瑪(Wal-Mart)於近日要求全球10萬家供應商,列出其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用水量、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等,共計15項與「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相關的問題,並編制「綠色」評級,做為消費者選購產品時的參考。
「當零售業者、消費者都已越來越重視綠色商品時,製造商更有義務提供綠色商品,」王志超表示。

2006年6月底,第一片30吋非接合式液晶面板點亮,確立了奇美電朝向大尺寸面板發展的方向,奇美電所在的南科,也成了南台灣最耀眼的產業聚落。
加入高科技經營賽局
有鑑於LCD市場即將進入成熟期,未來大幅成長的空間有限,奇美電子除了開發利基產品,如大尺寸、高亮度的公用顯示面板、醫療用面板等特殊應用面板,也將轉投資綠能LED及太陽能產業。而經過此次金融風暴重創後,奇美電也開始思索未來營運的策略轉型。
王志超分析,以往奇美電總是單靠自己的力量成長,從背光源、背光模組、彩色濾光片一直到驅動IC,都自行參與投資,所以負債比重很高、經營包袱也很重;未來必須多結合別人的力量,多開拓別的出路,才能靈活地應付變局。
尋找同業優秀的上、下游企業,聯手熬過景氣低迷,是奇美電子下一步的策略。最近奇美電和全球電子紙最大供應商元太科技結盟,一方面提供5代廠產能供元太使用,一方面也藉此深化奇美電的電子紙產業佈局。合縱連橫,或是向外購併、對內裁併,這是國際高科技產業慣玩的遊戲,也是奇美從傳統產業真正變身高科技思維的關鍵,成果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2年前開始量產,如今奇美電已是全球3D液晶面板最大供應商。圖為業務副總郭振隆在今年光電展中,向媒體解說榮獲2009台灣精品獎的23.6吋16:9的120Hz 3D 技術螢幕。
總營收 新台幣3,181億元(2008年)
主要產品項目 液晶面板(電視資訊產品特殊產品應用)
企業排名
2009亞洲華爾街日報「亞洲200大最受尊崇企業」名列台灣企業第10名
2009平面顯示器元件卓越技術獎
2008「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CSR)獎」科技業首獎
2008「台灣精品金質獎」
2008亞洲華爾街日報「亞洲 200 頂尖企業」名列台灣企業第5名
2008「數位時代」雜誌「台灣科技100強排行」名列第4
專利數目 總計984件
市場佔有率 全球第4大液晶面板供應商,15%市占率。
全球員工人數 台灣1萬6,000人, 全球3萬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