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布也能有第二春
台灣作為布料生產的大國,在大量生產的風潮下,也承受了不少苦果。「過去的廠商一年只下單兩次,現在一年下單24次。」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曾表示。
當生產過剩,自然有了大量的庫存布、廢棄料、邊角布、樣品布、過季布、瑕疵品……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產品,最後往往流於丟棄一途。
符合循環經濟概念的「布料銀行」,即是重新集結這些乏人問津的布料上架,供設計端應用,為廢料尋找新出路。
工研院以紡織重鎮台南為據點,媒合深耕當地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與在地企業,推出虛實整合的平台,為這些多為Nike、Adidas、維多利亞的秘密、Burberry等品牌代工的布料大廠,開啟了從廠商到消費者的一扇門,除了網路上架,也在基金會會址開闢了店面,供一般民眾選購。
廢布料能做的事情實在很多,積極媒合跨領域的工研院專員黃妃平就曾邀請七組設計團隊搭配上七家廠商,在台南老爺行旅推出主題房。誰能想的到,宏遠興業所提供的變色龍布料,與壓克力結合,成為妝點房間的裝置藝術,若以閃光燈拍攝還會產生炫光的效果;來自嘉方實業的蕾絲面料,也成為掛畫與壓印在桌几上的華麗紋樣。
無獨有偶,母公司是工業用縫紉機龍頭的高林文創基金會,因著工廠在測試產品時會產生大量的廢布,開始推動「重縫計畫」。
踏入位於台北大直的基金會,猶如秘密基地的地下室裡八台縫紉機並列擺放,除了常見的平車機與拷克機,還有罕見的十二針車機、褲耳機、三本車機、釦眼機等機台。
除了地上一簍簍的廢布,執行長林育貞打開了儲物室的門,只見堆疊得滿滿的紙箱,裡頭是來自於台灣各地布料廠商所提供的廢布。近年,積極串連起廠商與設計師的他們,已成為廢布重獲新生的管道。
在一旁立台上的兩套衣服,恰好是服裝設計師詹宗佑以廢布新製的作品,在基金會的協助下,他正準備將作品寄送到拉斯維加斯,合計有十位台灣設計師會一同登台參展。
對舊衣、古著一向情有獨鍾的他,許多商品也多來自於二手衣物重新剪裁、設計,再以他擅長的街頭、中性風格重新表現,「在巴黎念書的時候,常常會去二手衣店挖寶,那時看到很多很好的衣服用很賤價的方式出售,就覺得衣服像在哭泣一樣。」詹宗佑說。
結合運用基金會所提供的機器,在直紋襯衫爬上了多條的車線,以功能性為主的車線,經過設計的巧思,藉不同的車法與配色,成為衣服上的獨特且具有立體感的紋樣。
一件長版直紋襯衫,還可當作罩衫、one piece洋裝,除了可自行調整鬆緊,不僅可一件多穿,甚至男女皆宜。
即便廢料重製在時尚服市場只是九牛一毛,但「只要設計師的十件商品中能有一件有這樣的概念,就表示他們意識到了這個議題,我們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了。」對此,林育貞相當樂觀。

工研院與台南在地基金會合作,成立「布料銀行」,從布廠收到的庫存布,經過整理、上架,民眾甚至可到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選購,經駐點的社區媽媽協助,現場加工成商品。

伊甸社會服務基金會與布料銀行合作,將廢布製成立體書, 提供身心障礙者作拉拉鍊、綁鞋帶的練習使用。

伊甸社會服務基金會與布料銀行合作,將廢布製成立體書, 提供身心障礙者作拉拉鍊、綁鞋帶的練習使用。

伊甸社會服務基金會與布料銀行合作,將廢布製成立體書, 提供身心障礙者作拉拉鍊、綁鞋帶的練習使用。

伊甸社會服務基金會與布料銀行合作,將廢布製成立體書, 提供身心障礙者作拉拉鍊、綁鞋帶的練習使用。

為了供設計師選購,上線販售的庫存布, 規格、來源等履歷寫得相當齊備。

高林文創基金會以廢布作為素材鼓勵設計師創作,圖中人物為基金會執行長林育貞(右),以及服裝設計師詹宗佑(左),兩人正準備將立台上的服裝寄送到國外參展。

原本多用來車縫鬆緊帶的十二針車機,設計師以不同的 顏色、車法搭配,讓縫線成為服裝上的美麗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