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電視上出現一個可樂的新廣告,每一秒都以各種笑聲來表現「可樂」的感覺。果然,許多人聽了那麼多開懷的笑聲,不自覺地就放鬆肌肉、微笑了起來。
目前,台灣有一群藝術家,則嘗試從視覺著手,要創造出最美的臉龐,讓人看了能紓解壓力。
什麼樣的臉,能紓解人的壓力呢?
在美國紐約搭過地下鐵的人,若在非尖峰時段坐車,很自然的會走向人多的車廂以保安全,否則一定得在十幾秒間憑車上乘客的表情、眼神來衡量自己被搶的機率,再決定上車與否。
同樣的,在其他場合,我們也都藉由「臉色」接收訊息,或「還以顏色」。在現代緊張、忙碌的生活下,每個人臉上七十條肌肉和五對神經,大都緊繃著,少見和氣、安詳的臉龐。
在這充滿競爭、緊張的現代生活中,看多了不耐煩的嘴臉,不禁懷疑到那兒去找一張和善、溫柔,不帶一絲緊張的面孔呢?
一對在法律系教書的教授夫婦,則有良方一副:每天下班、吃完晚飯,便泡壺茶,欣賞雕刻家陳正雄雕的檜木觀音。他們並沒有宗教信仰,但觀音的慈眉善目,帶給他們內心寧靜、安詳之感。就像現代人生活中,要有空氣淨化器、飲水過濾器,觀音成了他們的心靈淨化器,欣賞祂遂成了每天必做的「晚課」。

今年九一高齡的林風眠,是創新中國繪畫的導師,對劉國松影響很大。圖為其作品「秋」。(帝門藝術中心提供)(帝門藝術中心提供)
念頭是最利的雕刻刀
如果不談具象的技法,在生活中「其實每個人都在雕刻自己」,從事佛像創作的陳漢清解釋道,「念頭」就是每個人專用的雕刻刀,十分精密、犀利,而且念頭一閃,那一刀也瞬間完成。
為什麼觀佛像能讓人心靜呢?
原來佛家主張無我、利益眾生、慈悲……,所以不管是釋迦牟尼、觀世音、文殊師利等佛像,都以一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神態表現,有的甚至還帶著淡淡的微笑。有意思的是,看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痛苦的表情,觀者難免會覺得自己罪孽深重;但是佛像的沉穩、自在,卻使人放鬆。由此約略可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只是,佛像製作在國內一向是師徒相傳的手工藝,為什麼這些藝術家要致力於佛像創作?

(張良綱)
回饋社會,連寶猜塑觀音
從事陶藝創作的連寶猜,就發願要塑一千尊觀音。
「二年前我生病開刀,休養期間沒事做」,連寶猜回憶說,信佛的朋友便建議她捏觀音。起先她抱著好玩的心態捏,但卻怎麼也捏不出兼具莊嚴及慈母般溫柔的觀音,「我領悟到要從內心修養起,修養到家才能塑出好的觀音。」連寶猜於是開始吃素、做瑜珈、看經典,逐漸恢復了身體的健康,也使她心情十分平靜。這樣,終於才捏出傳統常見、慈眉善目的觀音。
年初連寶猜和藝術界朋友一起去印度、斯里蘭卡旅行,看到很多佛像被砍了手腳,或在荒煙蔓草間任憑風吹雨淋,難道佛像也無法保護祂自己?!「其實佛是在人心中的!」連寶猜於是不顧造佛像的一切規矩,自由自在地捏她心目中的觀音——像嬰兒般無慾、純潔、溫柔……。
「我以前是個心態很嚴肅的人,而藝術創作又是很苦澀的煎熬,所以壓力很大,變得患得患失」,連寶猜說,現在心篤定多了,不會起煩惱,做不好就再做一個,心平氣和地。歷經了開刀、車禍諸事的她,深深體會了佛家所強調的無常,「至親的人死了,為了怕臭,一定馬上送入殯儀館,你還愛他的肉體嗎?」連寶猜說,人生在世,對事情不要太在意,寧願寬容些,就會很快樂。因感於現在社會太亂,她便發願塑千尊觀音,以籌錢印製清代刻本的大悲咒及釋迦如來應化事蹟二本書。
她心懷喜悅地塑觀音,也從觀音臉上看到了喜悅。

藝術家陸續投入製作佛像的領域,是否顯示了現代人心靈的空虛?(張良綱)
圓臉觀音受歡迎?
木雕家陳正雄也愛刻觀音,不過他起先可是為了填飽肚子。
原來陳正雄是安平港的漁家子弟,幼年生活十分清苦,因為會暈船不能走父親那一行,本性又喜繪畫,所以十四歲就去北港的佛具店當學徒。
當時的學徒要做很多雜事、沒薪水、壓力又大,「常常半夜起來哭」,陳正雄說,當年長得很瘦小,每天清晨開店要卸門板時,總擔心會被又大又重的門板壓死。「那時一年才回家一次,第一次還站在附近好久,不敢進去呢」,這種近鄉情怯的心情,大概不是現代十四歲孩子能想像的。
民國卅一年次的陳正雄,可以說是看著台灣從貧窮走向繁榮,對佛家強調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苦,印象深刻。也因此在他的雕刻作品中,多是飽經風霜的討海人。相對於百姓疾苦的瞭解,自然也對這些小老百姓的精神皈依——觀音菩薩,有份特殊的情感。「我一直想刻一個台灣『歐巴桑型』的觀音」,陳正雄解釋說,只要心地善良、慈悲,就是菩薩,不一定要限於傳統的造型。
不過向他訂觀音的人,多喜歡傳統造型,「現在訂觀音的人很多,而且喜歡原木雕刻,不要再安金身」,陳正雄表示,他正在刻一尊自己要的觀音:「覺得自在多了。」原來每個顧客都會要求刻出合自己心意的觀音,而「大多數都喜歡較圓的臉型」。
陳漢清認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感覺快被壓扁了,自然會喜歡精神圓滿、豐潤的面孔。」而向他訂購佛像的人,也多有此種傾向。

(張良綱)
佛像用來觀照自我
「佛像和一般人物像差別很大」,並不止雕塑觀音的陳漢清說,一般人像受西方美學影響,偏重理性、寫實,但佛像除了寫實,還必須表達出慈悲喜捨的精神(慈:予人快樂;悲:解人憂煩;喜:讚嘆他人善行;捨:儘量助人,不執著世間一切)。如果說念頭就是雕刻刀,有這些念頭的人,會是什麼樣的表情呢?為了深切體驗、瞭解佛的真義,陳漢清於是閉門讀金剛經、心經等佛書,同時也開始茹素。
所以雕佛像,實際上是在雕自己的心性。一個雕塑者他的體悟愈多,作品就愈能感動人。
「日本稱雕塑佛像的人為『佛師』」,陳漢清說,他們認為佛像不是雕出來的,而是藉佛師的手及工具,把寄生在木頭上的佛性表現出來。以如此尊重大自然一切的心念而做出的像,對於貪婪、有我無人的現代人而言,不啻是面鏡子。「一尊好的佛像,可以讓我們觀照自己」,陳漢清表示,有了寧靜,才能認清身心煩惱的根由,進而提昇生活的品質。
佛像本土化?
至於學院派出身的謝毓文,也是領悟到佛像創作的空間,比人體雕塑大,因此也以此為終身目標,「以觀音為例,就有卅二種化身,做不完的」,謝毓文表示,隨著個人的修養,那境界又不同了,可以不斷地創作。
「佛像有歷史、藝術及莊嚴的美感」,謝毓文主張,莊嚴的美感束縛太多了,要大眾都能接受,必須以唯美為前導。由這個主張,可以看出古今觀念的不同。
從前人拜佛,只是要有個對象,請法師開了光,那佛像就具有神性,雕刻得傳神、脫俗與否,並不重要。但現代人卻要拉近與佛的距離,要審視祂的美,並由此觀照內心。「傳統佛像的結構比較弱,所以現在要朝遠看有結構美、近看有細膩美感的方向努力」,謝毓文強調。
六月中旬,士林的京華藝術中心,曾辦了佛像創作展,很多人在造型上有了突破,譬如一件石雕的佛只有刻臉面而無身體,另件木雕作品則強調了觀音的胸、腹,帶有西方裸體畫的美。研究佛像藝術的陳清香教授,認為這是佛教生活化、佛像本土化的開始,但鹿港傳統雕刻師傳李松林,卻搖頭嘆息:「佛像一定要整體刻好,要慢慢刻才……」
佛以眾生心為相
其實,佛經中早就說了——佛本無相,以眾生心為相。從東漢佛教傳入,唐代的佛像可說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那時的文治武功也都是最昌盛的時代。所以當時藝術家刻畫下的不是「佛」像,而是眾生像。
謝毓文七月將在台北舉行佛雕個展,八月連寶猜也將展覽有關佛藝的創作,這些不約而同的訊息,除了顯示社會經濟有了基礎,也顯示了市場這種需要。
難道在每日衝鋒陷陣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中,一張和善的臉已經難求,人們才不得不從佛像的臉上尋找喜悅的容顏?!
〔圖片說明〕
P.120
藝術家陸續投入製作佛像的領域,是否顯示了現代人心靈的空虛?
P.122
連寶猜塑的觀音,掌握了自在的精神,不受傳統造型的束縛。
P.123
陳正雄深切體會人生疾苦因此他刻的僧人也帶著悲憫眾生的「苦像」。
P.124
陳漢清認為一尊好的佛像,有助於自我觀照。看他刻的僧人寒山、拾得,是不是也想加入他們的「歡笑陣容」
P.125
謝毓文主張現代佛像創作,應以唯美做前導,才能使一般人容易接受。上圖是他的作品——地藏王菩薩
P.126
李松林認為佛像的精神可由作者發揮,但造型應遵照傳統。上圖是他刻的伏獅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