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
本期介紹國內技職教育體系中唯一的大學——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
有名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搭了計程車到基隆路四段校門口,臨下車前司機好奇地指著校區問他:「這裡是不是台大工學院?」
對於被誤為「台大」這種事,工技學院的學生已司空見慣,但並不覺委屈。
因為學校只招收專科畢業生(男生必須役畢),並不參加一般大專院校聯合招生,所以「知名度」不如其他的大學。但是對專科畢業有志更上層樓的學生來說,這所學校可是他們心目中的「台大」!
而真正踏進校門的「工技人」的排場,卻也是台大學生所難比擬。
教室前停放的一排排轎車,只有極少數為教授所有,絕大部分是學生的代步工具;「工技人」中也臥虎藏龍,那在校園一角苦讀、並不特別起眼的學生,或許正是某大企業前副理或科長。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為什麼能吸引他們放棄高薪、暫拋事業,重做學生?

(右)學生零亂的桌面上,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職教的「最高學府」
「我們致力的是,培養能將理論與實務相印證,自己動手運用、甚至創新的人才」,教務長陳舜田認為,「學用結合」在技術學院來說,絕對不是一句口號。
這正是很多工科學生的困擾:課堂講授是一回事,實際操作又不一樣。而他們往往太執著書上的理論,眼高手低,不願意花時間實際去接觸機器;有時則是學校沒有足夠的機器可供實習、操作,以致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在工技學院,這種情形可是『門兒都沒有』!」一位學生表示。
纖維繫學生藍昭奕談及他學習的心得,在專科所學偏重書本上的知識,而技術學院給他的還多了現場的操作。就像練習跆拳道,專科是初段,只能瞭解一些基本動作;知道怎麼打,卻打得不好;而現在已上了高段,拳打腳踢,可以收放自如。「正因為有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所以才會到這裡來,否則與專科又有什麼兩樣呢?」他說。
大致說來,我國高等教育分為兩個體系,一為普通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大學;一為技職教育,有高職、專科,而技術學院則為此系統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的「最高學府」。

開車上學?對大多數已有社會經驗的「工技人」來說,並不稀奇。(邱勝旺)
「大」學生不夠羅曼蒂克
技術學院成立於民國六十三年,創校宗旨一方面是配合國家經建計畫,培養高級工程及管理技術人才,來提昇我國未來工業的技術層次;另一方面則為職業學校及專科學校畢業生開闢進修途徑,使工業界年輕、優秀的基層與中級技術人員,有機會接受較高層次的科技訓練。
目前學校設有工業管理、電子、機械、纖維、營建、化學、電機工程等七個系,連同工程技術研究所,約有學生二千五百人。
有人說,「工技人」與一般大學生的想法、觀念上顯著不同。「一方面因為他們都已服完兵役,甚至已在社會工作一段時間,然後知所學不足,才來報考技術學院,所以求知的態度上較為主動,創業的心情也較為急迫,比較之下,對於課業以外的活動,並不抱著太大的興趣」,總教官郭振國說。
優點是,學生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學習的態度很積極,不需要師長太多的督促;而且由於都當過兵,自治能力強,生活上的管理也不必師長多費心。
「我們最關心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一位學生坦承。
這或許與他們的年齡有關,平均廿五、六歲的「大」學生,想法和一般大學生自然不大相同。
在學生中只佔卅分之一的女孩子普遍認為,學校的男孩子都太「現實」,腦中想的都是創業和婚姻,不像一般大學生,課業之餘,還懂得吟風弄月,比較羅曼蒂克。

學生自行設計的資訊網路系統。(邱勝旺)
「你家還剩下幾口人?」
在社團活動方面,工技學院可用「沉寂」來形容。
「別校的學生參加社團要繳會費,仍然辦得轟轟烈烈;我們在經費上完全由學校支持,但卻找不到人。」活動中心總幹事盧福壽對這個現象,有「不知從何說起」的感慨。
目前僅存的十三個社團,不是「小貓兩三隻」,就是完全「真空」,有的甚至連負責人都「從缺」,更遑論社員參與了。所以,對技術學院的社團活動來說,「有錢好辦事」,反倒成為社團與社團間互相調侃的話。各社團負責人見了面,常不忘消遣對方一下,「你家還剩下幾口人啊?」
「社團辦不起來,功課壓力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課外活動組主任陳呈芳解釋。
正因為如此,「短時間之內,可以得到最高娛樂效果」的電影欣賞、舞會,就成為學生最歡迎的活動了。
「學校有現成的場地,省事、方便,事先也不需要什麼籌畫,人找齊了就可以進行」,一位學生表示,入夜以後,技術學院校園內,衣香鬢影地婆娑起舞,就成了學生在繁重的課業外,主要的娛樂。

肯動手、會操作,就是工技學院畢業生就業最大的本錢。(邱勝旺)
大一新鮮人,大二畢業生
功課壓力大,是技術學院學生共同的心聲。由於在校修業時間只有兩年,「大一是新鮮人,大二就是畢業生」,對學生造成一股無形的壓迫感。雖然按規定二年內要修完七十二個學分,與一般大學工學院相差不多,但是在注重實務課程的技術學院,這些學分可不容易「賺」到手!
例如一門二個學分的實務課程,除了在課堂上課之外,學生還得到實驗室工廠實際操作,絕非翻翻書就可以輕易過關。「因此,同樣一門課,他們所花的時間,常常是別人的兩倍」,機械系主任林陽泰說。
另外,為了讓學生有獨立處理個案的能力,學校規定了每人必修四個學分的「專題研究」,每組由一位指導教授,及二至三名學生參與,提出個案,而後報告研究結論。
例如某家廠商需要一份提高生產力的評估報告,委託技術學院調查,這就成了學生現成的研究題目。學生為了這四個學分,必須「遠征」工廠,實地瞭解,然後對該廠商的生產力做統計、分析,提出建議,「完全是真槍實彈上陣」,一名學生又是訴苦、又是驕傲。

在校時間只有二年,功課壓力大是學生共同有的感覺。(邱勝旺)
美式教育,局部移植
「我們幾乎沒有寒暑假!」一位學生說,這些假期通常都是在工廠裡渡過。
實習課程重,學科方面也不輕鬆。
在創校初期,為了找好的師資,工技學院一方面向台大工學院「借將」,同時從海外聘請學者。經過多年的耕耘,校方也自行培養了優秀的師資。
技術學院的教授平均年齡在卅五歲左右,並有半數以上曾在國外取得學位,尤以美國最多。這些年輕、有衝勁的老師,普遍重視「報告」,教學態度認真、嚴格,學生相對也獲益良多。不少教授把美國的教育方式「移植」在學生身上,而對習慣於「考試制度」的我國學生來說,難免不太適應。
「教授希望教給學生的是做學問的『方法』,而不是資料而已,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邏輯分析的能力」,教務長陳舜田表示。
「由於是國內第一所工業技術學院,在發展上,能夠摒棄一些傳統的約束,呈現自己的特色」,院長石延平說。
在課程的安排上,技術學院比起一般大專院校更為自由、有彈性,各系開什麼課,請什麼老師,都可以由系主任以及系上教授決定。

上)女生是「少數民族」,在校園內特別醒目。(邱勝旺)
學校像不夜城
工業管理系主任張聖麟指出,科技教育不斷有新的發展,所以每個系隔三年就要開一次課程研討會,以汰舊換新。而每年系上也都會隨課程需要增加師資。
「身體力行」也是技術學院教授啟發學生的最好方式。他們常向國科會、工研院……等單位申請研究計畫,或是與企業界合作,帶著學生一起做研究。於是,經常看到老師、學生忙成一團,為了一個個案或一份報告,徹夜未眠,日夜坐鎮在實驗室或工廠裡。
校方為了配合研究上的需要,計算機中心、實驗室、工廠也都是廿四小時開放,「整個學校像個不夜城!」一位學生形容。
「還好我們學校設備都不錯,要不然怎麼經得起這樣的『折磨』?」一位女學生打趣道。
對科技教育來說,器材設備是不可缺少的,「由於學校歷史短,我們的機械、設備,普遍來說都比較新」,電子、電機系主任劉昌煥表示,工業科學器材的花費不能省,每當系堶悸爾g費撥下來,「第一個念頭,就是去把期待已久的器材搬回來。」

下)社團活動乏人問津,只有舞會能吸引較多人參與。(邱勝旺)
搶手的畢業生
技術學院第一屆畢業生,而後到美國伊利諾大學修博士學位,再返校任教的黃兆龍認為,工技學院在技職教育體系中扮演的是「引導」的角色。過去,一般人對於技職教育的觀點,總是停留在「謀職的工具」,因此也有人稱它為「終點教育」、「沒有希望的教育」。
近些年來,由於工技學院畢業生在工商企業界的表現優異,在起薪及職等方面,與其他大專院校畢業生比較,較高者佔百分之廿六.一九,相同者佔六九.三五,僅有四.四六較低。這份成果的肯定,加上學校分別於民國六十八年、七十二年成立了碩士班、博士班,使社會各界對於技職教育有了新的評價。
讓全校師生驕傲的是,一般大學生所擔心的「畢業即是失業」,在技術學院幾乎不存在。學生在畢業前,通常手上平均都已經有三張聘書(大多為行政管理人員、助理工程師的職位)可供選擇。
院長石延平分析,「工技人」除了熟悉生產線上的工作外,出國留學意願普遍不高(人數比例在百分之三以下),穩定性大,而且不需再受訓,即可直接投入工作,企業界算盤撥一撥,技術學院畢業生成為「搶手貨」,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上課,感情生活也是這些「大」學生所關切的。(邱勝旺)
「空中大學」小巧玲瓏
對於學習環境、畢業出路都有了相當保障的技術學院學生來說,校園環境太窄、活動空間不大,是他們較感缺憾的地方。有學生形容校園,「一進校門就可以看到底,校區五分鐘就逛完」。這聽起來雖然有點誇張,但是與隔他們不遠的台大廣闊的校園比較,學生難免覺得「遺憾」。
由於地方小,校舍大多向空中發展,所以也有學生自稱是上「空中大學」——幾個停留的地點,如宿舍、教室、實驗室都是在「空中」,接觸綠地的機會實少得可憐。而校區內主要道路就那麼幾條,同一個人一天之內可以碰到好幾次。擦身而過,用手勢表示今天見面次數,成了學生的「娛樂」之一。
但也有人認為,校區小,大家相處更為融洽,而培養出來的默契,正有利於他們一起做研究報告,校園小巧玲瓏,又有何妨!

猜猜看,那個是學生,那個是老師?(邱勝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