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謎,無論財經產、官、學界,至今仍無人能解——究竟有多少台資流到大陸?最近,這個問題隨著第二波大陸熱,又再度引起眾人矚目。
此地資金流向大陸,有人認為是紓解中華民國「錢太多的煩惱」,肥水不落外人田;也有人擔心有一天我們自己要用錢時,會發生「兩岸資金爭奪戰」。究竟孰是孰非?
讓我們抽絲剝繭,試解這個謎團。
最近一項兩岸三地民眾互看的調查,顯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不但台灣人覺得自己最富有、大陸人覺得台灣人最富有;連每人平均國民所得超過台灣五千美元的香港人,也覺得台灣人最富有。
這印象從何而來?答案不難想見——早期是為彌補四十年親情睽隔之憾,帶著大把鈔票、像聖誕老公公一樣回家鄉灑的「台胞」;近來則是一心想以台灣經驗在大陸再創經濟奇蹟,前仆後繼,明著來、暗著去的「台商」。
不過,流到大陸的台資究竟有多少,卻像台灣的地下經濟一樣,始終沒有人能說出個明確的數字。

大企業的加入、正規軍的作戰方式,使資金以倍數成長流向彼岸。
台資「羅生門」
「自從我們外匯管制開放,每人每年可以自由匯出三百萬美元,資金流向就不是政府所能控制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壽祥解釋。
此外,銀行業者認為,透過地下金融體系——銀樓——流出去的,也不在少數。
「台商去大陸投資不會跟你講啦!」華南銀行國外業務科長賴明佑表示,根據各分行調查,華南往來客戶中有卅家赴大陸投資,「但我去香港,跑來一起吃飯的就不只卅家」,他指出。
這樣的矛盾也充分顯示在各種統計數字間。根據最保守的官方正式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經由經濟部投資審查會通過,赴大陸投資的資金一共八、九億美元;一項中共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台商在大陸投資累計金額達卅四億多美元;而日本經濟新聞則報導指出,台灣流到香港,可能轉往大陸的資金累計已高達一百五十億美元。
「這真是人言人殊,以我們外匯收支來看,不太可能有日本說的那麼高」,大陸委員會主管經濟事務的副主委高孔廉指出,據陸委會估計,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大約在廿五億美元之譜;透過探親帶去的,約有七十億美元;再加上開放兩岸間接匯款,總數大約是一百億美元。
這個估計,與政治大學銀行系主任殷乃平的看法十分接近。「若加上台商工廠中的存貨、原材料,應該有一百億以上」,殷乃平笑道:「中共目前能擁有的四百多億美元外匯存底,台資佔有很大的功勞。」

為防止兩岸資金失衡,投資大陸仍宜建立預警制度。(蔡智本)
肥水不落外人田
一百多億美元,快要可以建一條高速鐵路了。流到大陸這麼多錢的可能,立即引起各界「震驚」。為此,主管外匯業務的中央銀行總裁謝森中,曾下令要求各銀行注意資金流向;但稍後在接受立法委員質詢時,又表示,這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結果,毋須過度憂慮。
「其實到大陸投資,只是我們企業海外投資的一環」,殷乃平指出,和在美國、東南亞地區的投資比起來,流到大陸的資金,不算最多;只不過去的都是中小企業,家數多,才特別引人注意。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于宗先則就投資帶來的附加利益考量。「投資可以帶動雙方的貿易」,他指出,去年兩岸轉口貿易擴大為五十八億美元,今年三月較去年同期更成長了百分之六十,且出口的多為機器設備、原料,明顯是由投資所帶動。「這情形和我們開始到東南亞大量投資時一樣」,他說。
再以資金的供需面來看,大陸至今仍然外債高築,而為加強經濟改革、實施重大工程如三峽建壩,在在需要大量外匯支援;台灣則有經年大量的貿易出超、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儘管使政府在許多方面「有錢好辦事」,卻也曾因游資氾濫,引發過一連串房地、股票暴漲,至今通膨壓力仍在的「錢太多的煩惱」。因此,以有餘挹注不足,且對象是我們一直希望能拉近彼此差距的大陸,顯然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好事一樁。
台資進軍大陸股市
但事情並未就此打住。今年以來,流到大陸的台資有幾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
首先是央行發現四月份銀行放款與投資年增率高達百分之廿六,但反映到真正的民間投資,只成長了百分之六。
「我們也發現有些客戶拚命借錢,但戶頭堛漲s款卻沒有增加,可能是流到那邊去了」,萬泰銀行總經理鄭世津解釋,一般國內廠商向銀行貸款,都是先存起來,有用才提;營運有了盈餘又存回戶頭,以備週轉之需。像這種有去無回的現象,倒是十分罕見。
此外,最近大陸股市、房地產也步上台灣後塵,開始「強強滾」。根據種種跡象顯示,台資已進入大陸資本市場,在其中推波助瀾。
例如,透過外商銀行引進台灣的大陸B股(針對外資發行的股票)及股票基金,已在此地造成搶購熱潮,與台灣股市近來的平靜無波形成強烈對比。為此,證券業者已組了一支五十人考察團,赴大陸「探尋商機」。
房地產一向是中國人的最愛,台商也已開始涉足大陸建築業。在幾家登「陸」的大型建設公司中,湯臣集團於六月間標下四個重大項目,包括浦東一塊將開發成國際級的高爾夫球場,總投資額高達二億五千萬美元。
「現在到大陸申請投資房地產的,有百分之八十是台商、港商」,剛從大陸考察歸來的國策顧問趙耀東指出:「台資已由單純的製造業,擴展到投機性較高的股市、房地產。」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趨勢是,近來中共隨著鄧小平南巡,加緊經改腳步,並傳說將開放台商經營服務業與提高內銷比例後,赴大陸投資的台商陣營,已開始出現結構性的變化。
台商陣營質變
「過去移到大陸的,都是在台灣已經沒有競爭力、勞力密集的中小企業;現在中、大企業也開始籌備登陸」,殷乃平分析:過去大陸投資不確定性更高,小企業多把舊機器設備運過去,就篳路藍縷地開始營運生產;無論市場、資金,都在大陸之外,也就是「兩頭在外」的打帶跑戰略。現階段的大陸不但經濟成長率高得驚人,表面上的政治情勢也較令台商「安心」,為擴展生產規模及市場,中大企業決定到大陸去,自然採取長期考量的正規戰策略,投資金額也隨之大幅提高。
據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了解,近來台商與大陸方面簽的約,大都延長為五十年,甚至七十年。而根據中共官方媒體「經濟日報」的報導,新光、豐群、力霸、華隆等大財團,已展開投資大陸的先期規劃動作,預定投下巨資。其中華隆一家,便打算投資百億新台幣在大陸從事百貨、房地產,以及保險、金融等業務。
「還有不少外國大公司頻頻和國內大企業接觸,希望藉助我們的力量,合作到大陸投資呢」,味全公司總經理黃南圖說。
流速加倍
這些大「企業」中,有一類特別引人矚目——銀行。目前省屬華南銀行已獲准到香港設分行,「近一步」支援台商的資金調度。而其他民營銀行如華僑、大安、中興、富邦、中華等銀行負責人,更直接進入大陸考察,了解未來登「陸」的可能性。
台資流入股市、房地產,大企業正挾帶大筆資金登陸,銀行業也進軍大陸……。這一連串新的情勢演變,已使兩岸資金由互補、互通有無,進入一個更複雜的狀況。
根據經濟部統計,今年首季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為三億多美元,其中還不包括以香港、美國公司名義赴大陸投資的台商。
此外,央行也發現,今年貿易出超持續擴大,光是第一季就有廿五億美元,但大部分的錢卻沒有匯回台灣;加上資本流出高達十一億美元,顯見今年這波大陸熱,正以倍數成長的方式,將台資搬運至對岸。但反觀國內目前正在進行六年國建、產業結構也仍亟需企業投資升級,這樣下去,到後來會不會引發兩岸資金的爭奪戰呢?
熱錢不中留
「台資流到大陸,不必一概而論,可由不同的用途判斷其利弊」,中華經濟研究院專研大陸金融的陳金龍認為,像去大陸建立行銷通路,就對台商搶佔大陸市場絕對有幫助,值得鼓勵。
殷乃平也認為,像一些因為台灣股市、房地產近來無炒作空間,而流到外面追逐投機機會的熱錢,本來就留不住,所以根本無須在意這部分的資本外流。「流回來我們反而頭大,是不是?」他笑著反問。
至於大企業的大投資,龐大的數目字底下也另有「實情」。
「大企業資金調度能力強,我們會根據國內外匯率、利率變動狀況,來隨時調整我們的資金結構」,統一企業主管財務的副總經理林隆義解釋,統一赴大陸投資的資金來源有二:一方面在國內以新台幣結匯美金,寄到香港,再轉匯大陸;另一方面向國外或台灣的境外金融中心借美金,「這方面對台灣資金可說完全沒有影響」,林隆義說。
而目前,由於我們出超依然強勁,新台幣不斷升值,國內的利率又遠高於美元,因此,統一等大企業多向外借調美元,而將台幣握在手上。
留住錢,不如留住心
或許正由於這種種原因,目前銀行體系的資金仍算寬鬆,「六年國建各項建設也還沒有進入高峰階段,因此近期內我們不太可能發生資金上的問題」,高孔廉表示。
未來如何,就沒有人敢絕對樂觀了。連統一林隆義都坦承,政府的確應該注意這方面的發展,建立預警制度。
但無論建立預警制度,或採學者建議的申報制度;一旦有管制,就會影響未來台北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這真是長期目標與眼前安危衝突的兩難。
「我們真正的著力點,不該在攔阻資金出去,而應該用在改善國內的投資環境」,于宗先一針見血指出,就像六年國建,與其擔心到時候缺乏資金,不如擬定優惠的辦法獎勵民間投資,業者自然會有興趣,「錢是活的,你要讓它心甘情願流過來」,他說。
華僑商業銀行服務部經理蔡慶祝也指出,只要台灣的投資條件好,會有別國的資金流進來,「世界上的錢都能為我所用」。
其實政府面對這一波大陸熱,已少見「降溫」心態,經濟部更深諳「留住錢不如留住心」的道理,不但於日前召開一連串針對兩岸經貿發展的中大型企業座談會,以了解業者需求,並將提供土地、資金,幫助業界解決在國內投資遭遇的障礙;此外,還打算從寬調整廠商赴大陸間接投資的限制,期使企業界「國內外投資一般熱」。
投資兩頭熱
儘管業者赴大陸投資是擋不住的趨勢,趙耀東仍呼籲業者不可忘本。
「我說這話不是作宣傳。你想想看,台商之所以受尊重、優待,就是還有台灣這塊土地;除了到大陸投資,怎麼留根、重建台灣,是大家要面臨的課題」,他語重心長地指出。
投資經營來來百貨、萬客隆批發倉庫的豐群集團董事長張國安也認為,台商今天在大陸受歡迎,是因為我們的國民所得、技術、能力比他們強。「我們必須保持領先優勢」,他表示,這就像三、四十年前華僑回國,「每個人都被看成金牛」;現在呢?台灣人早已自信滿滿。「從歷史的教訓看,我們絕對不能落後,否則走到那堻ㄦ|被人看不起」,張國安強調。
國內外投資兩頭熱,豐群集團確實是個好例子。張國安透露,目前豐群的國際化腳步除了將進入大陸,去年已進軍新加坡,今年則在日本、越南、南非等地成立十家分公司。「但我們今年在台灣的投資也將超過廿億,國內投資絕對比國外投資大」,他說。
〔圖片說明〕
P.18
台灣有錢太多的煩惱,大陸有資金不足的旱象,兩相配合,果真是好事一樁?
P.20
大企業的加入、正規軍的作戰方式,使資金以倍數成長流向彼岸。
P.22
為防止兩岸資金失衡,投資大陸仍宜建立預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