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南方,創團28年的台南人劇團,5位新銳年輕劇場導演以充沛能量,為台灣劇場界帶來精彩創作。
連續6小時不斷電精彩劇場演出;以台語詮釋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沒有固定座位,四散角落的5套舞台,讓觀眾不再安靜坐在台下……。
如今在劇場界頗具盛名、受到戲迷歡迎的台南人劇團,是由台南聖心堂神父紀寒竹與一群來自中文系、外文系與鐵工背景的台南青年,共同催生的成果。
當年為了傳教,紀寒竹以影像藝術專長成立「華燈藝術中心」,舉辦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以藝術宣教。從攝影、影像記錄到獨立電影播放,每半年紀寒竹便組成不同的藝文社團。年僅二十多歲的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也在當年加入,成為伴隨華燈藝術中心成長的第一代文藝青年。
僅管當時沒半個人成為教徒,但在少有藝文活動的年代,華燈藝術中心大大滋養了他們的生活。

台南人劇作《K24》以連續6小時不斷電、7場巡演7種結局的舞台演出,讓戲迷一再回味。
1987年,適逢台灣實驗劇場風起雲湧,有感劇場資源集中在北部,紀寒竹決定籌組「華燈劇團」。包括李維睦在內,十幾位沒有劇場專業的成員,白天工作,晚上下班固定到教堂排演。包括《推銷員之死》等多部西方經典劇作,都全成為團員排練範本。然而,平日以台語交談的團員,詮釋起西方經典總覺得不夠道地,加上表演工作坊《這一夜我們說相聲》等相聲表演風行全台。因此,劇團決定在隔年推出講述台南人嫁娶習俗的《台語相聲:世俗人生》,並受邀到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表演。
首度獲邀登台,劇團團員感受到專業的不足。「開始有『來真的』的感覺。」李維睦說。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是蘭陵劇團演員的許瑞芳率先前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攻讀劇本創作。她帶回戲劇理論、舞台技術等專業知識,並邀請北藝大老師南下舉辦講座,逐漸厚實劇團專業。
這一群人越玩越大,開始排擠到聖心堂其它的藝文活動,被紀寒竹「下令」搬遷到台南友愛街上的「聖波尼法教堂」。獨立、挑高的教堂環境,提供了劇團排演最需要的固定空間。李維睦和團員將教堂改造為80人座的舞台空間,嘗試各種舞台實驗,同時邀請北部劇團南下接力演出,劇團的名聲也開始傳遍劇場圈。
1992年,華燈劇團獲得文建會社區劇場計畫補助,有了正式人員編制,朝著專業劇團邁進,並在1997年正式改名為「台南人劇團」。
李維睦表示,團名的命名緣由說來有些烏龍。當年這群愛玩的年輕人票選最高票的團名,原是惡搞教堂名稱的「聖包你發」,紀寒竹認為太不正經,因此採用次高票數的「人劇團」為名。但因初成立劇團名氣並不響亮,外界來電時常以「台南人劇團」稱呼,幾次下來,劇團將錯就錯,將團名「人劇團」改成了「台南人劇團」。

台南人劇團以風格迥異的戲劇,展現新一代劇場人才的充沛能量,圖為台南人劇團劇作《Re/turn》。
名稱的改變宣示華燈劇團脫離教堂戲劇社團,正式走向專業劇團的重要一步。
繼《台語相聲:世俗人生》樹立起台語劇團風格後,台南人劇團陸續以台南本土故事為題材,創作講述人際、親情故事的《鳳凰花開》等多部台語戲劇,也在主流以華語表演的劇場圈創立嶄新形式。
「以台語表演的台南人劇團,在劇場圈內給人高度的辨識度。」李維睦表示,台南人劇團的台語演出不僅令人耳目一新,也洗刷了當時台語給人粗魯、低俗的刻板印象。
2000年與擅長演繹西方經典劇作的呂柏伸合作,則將台南人劇團的表演推向另一個層次。當年,因為台灣劇作教授汪其楣的引薦,呂柏伸與台南人劇團合作改編的希臘經典劇作《安蒂岡妮》,演員讀劇、排戲就全以台語進行。
李維睦表示,台語的8音聲韻與希臘劇作的音韻、聲調意外契合,展現絕佳的舞台效果。對比同期應邀來台演出同齣劇碼的日本劇團,台南人劇團原汁原味的台語演繹更勝一籌,引發劇場界的高度熱評。
全台巡迴結束後,與台南人劇團培養起極佳默契的呂柏伸也接下藝術總監一職,並展開「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劃」,改編英國文豪莎士比亞《馬克白》、劇作家貝克特《終局》等劇作,成為劇團的熱門創作系列。
以台南為基地的台南人劇團,也在呂柏伸加入後,展開「北伐之路」。呂柏伸認為,台南人劇團不能只留在台南,每齣劇碼皆在台南、台北兩地演出。自此,台南人劇團從地方劇團變身全國性劇團,並以獨樹一格的表演獲得國家戲劇院青睞,委託製作日據時期經典劇作《閹雞》。
「登上國家戲劇院,讓台南人劇團又再向前一步。」李維睦表示,以當時台南人劇團的規模,想在眾多劇團勝出,登上國家戲劇院並不容易;而國家戲劇院竟主動上門委託台南人劇團製作戲劇,無疑是對劇團最大的肯定。

從台南人劇團前身華燈劇團時代參與至今的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愛上戲劇三十多年,為台灣培養出眾多戲劇人才。
繼呂柏伸之後,包括蔡柏璋、廖若涵、黃丞渝、鍾翰4位年輕新銳的劇場導演,也讓創團近30年的台南人劇團,飽含新生的創作能量。
台大戲劇系畢業,蔡柏璋集編、導、演、唱於一身的才華,被外界譽為是繼李國修、賴聲川後最值得期待的劇場鬼才。近年來,他以美國影集為發想創作出連續演出6小時的《K24》、講述愛情悲歡記憶的《Re/turn》受到年輕戲迷喜愛,成為李維睦口中充滿「都會時尚、愛情」的編導風格。
據李維睦形容,行事「頂真」(台語:認真)風格,為劇場年輕後輩樹立典範的呂柏伸,以留學英美的深厚理論背景,推出多部西方經典劇作;表演深具實驗性的廖若涵,則企圖打破一切現實與物質。因此,她的舞台總是空無一物;每齣創作主題皆緊扣「鬼」的黃丞渝,在李維睦看來則是劇團中的「鬼魅系列」。師承呂柏伸的鍾翰,則「多了點浪跡天涯的味道。」李維睦說。
5位導演、5種劇作風格一次傾巢盡出,讓台南人劇團的性格難以定義。「不同屏風等同李國修、表演工作坊等同賴聲川,台南人劇團更像大平台。」李維睦說。不若其它劇團充滿團長的個人色彩,從華燈劇團時代參與至今的李維睦猶如台南人劇團的大家長,致力培養與協助年輕的劇場人才。
李維睦表示,他從小就喜好美術,但在當年的時空背景這項興趣並不受重視。高職畢業後成為鐵工,被壓抑的美術熱情與天賦並未因此消退,直到碰上劇場表演,終於迸發開來。
創團以來,不少舞台設計都出自擅長鐵工的李維睦之手,始終從旁輔助的他,則讓台南人劇團含納新一代的創作,而非自己一人的專屬作品。

台南人劇團導演之一黃丞渝以環境為舞台的創作《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走出單一舞台,讓觀眾恣意遊走,享受特別的看戲經驗。
2014年,考慮台南人劇團成員往返南北交通成本過於昂貴,排演重心逐漸轉移至台北後,李維睦依然選擇留在台南,在台南人劇團去年甫進駐的321巷藝術聚落,打造表演空間。
李維睦表示,台南人劇團所在之處,是日據時代步兵工廠留下的8棟宿舍群之一。日前,宿舍產權由國防部轉移至台南市文化局後,苦無經費整修,荒廢許久。適逢去年劇團辦公室租約到期,在文化局邀請下,決定進駐。
台南人劇團新辦公室,依然保有日式宿舍的主結構,前宅後院的空間,處處都能是舞台。因為沒有既定座位、舞台區別,也無固定燈架的開放空間,是李維睦眼中打破框架,激發創作靈感的最佳環境劇場。
去年,劇團導演之一的黃丞渝創作的《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打破單一舞台設計,於宿舍內外5個角落同時演出。觀眾不必拘泥在固定座位上,而可以隨心所欲地走看,隨著劇情安排,最後漸漸將觀眾聚攏至中心。起初,聽聞黃丞渝構想而感到不可思議的李維睦,看到演出後倍感驚艷,因而萌生許多空間利用的想法。
2014年7月,台南人劇團串連「那個劇團」、「影響‧新劇團」,展開為期7天的「321小藝節」推出3部20分鐘的舞台劇作,並只限定99位觀眾進場觀看。特別的巷弄空間,讓觀眾換場觀賞之餘,也能遊覽深具歷史與生活感的宿舍聚落風貌。
今年5月,台南人劇團將再次舉辦「321小藝節《走X戲‧交換記憶》」,不僅參與劇團增多至4組,還打算擴大辦理,納入「劇場夜市」的概念,「讓觀眾來到夜市不是買吃的,而是來買戲。」李維睦說。
「希望透過空間的經營,用時間累積力量」,正如台南人劇團由華燈時代至今,為台南塑造各種不同的劇場環境。
「華燈劇團就像是台南的蘭陵劇坊,培養大量戲劇人才。」李維睦表示,當年參與創辦華燈劇團的第一代成員開枝散葉,包括「洗把臉」兒童劇團、實驗性的「那個劇團」以及限定50歲以上才能參加、全國第一個的老人劇團「魅登峰」,都是由劇團成員創辦。
如今,台南的看戲觀眾已由三十多年前二、三十個,成長至每年約一千兩百多人的規模。僅管總量難與台北的一萬兩千多名匹敵,但在人口僅有一百八十多萬、藝文資源相對匱乏的台南,已成功發打造出屬於在地的「劇場生態系」。
「從好玩到來真的」,前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為台南人劇團下了如此註解。轉眼28年,台南人劇團還依然好玩、繼續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