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是廿世紀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它從科幻小說中的虛構物搖身一變,真實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為人們工作。它不會疲勞、不怕危險,也不鬧情緒、不會偷懶,更不會要求加薪,永遠忠誠地為主人服務。機器人的出現,將使人類生活產生革命性的改變,重要性一如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華民國朝野也正全力發展這項尖端科技,不但已研製成功,並開始外銷。
今年初,行政院孫運璿院長曾透露,國外有家大公司向我們問價,預備在台訂製一千個機器人。
旅美學人侯承業,在四月間創立了「臺灣自動化公司」,準備在國內製造機器人。他並已接獲美、日等國訂單,將生產三千八百部教學用機器人,於今年國慶日前後交第一批貨。
由工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機器人,八月底亦已進入裝配階段,即將完成。該院正透過工業局,尋找合適的國內廠商,準備將這項由國人開發成功的技術,轉移給民間業者。已有許多機械廠商躍躍欲試。
種種情況顯示,自由中國臺灣不但已具有發展這種尖端科技——機器人——的潛力,且已受到國際的重視。

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徐佳銘,是推動國內工業生產自動化的尖兵。(華台)
由電腦與機械結合而成
機器人,是廿世紀科技的一大成就。它擁有智慧,能聽候指示,達成任務。
希臘神話中就有「人造人」的故事,近代科幻小說又創造了具有科學理論依據的「機器人」。機器人的英文名稱為「羅伯特」,就是從小說中來的。
一九二○年,捷克作家柴裴克在他的小說中,創造了一種足以勝任各種工作、並具人型的機器,命名為「羅伯特」。在捷克語中,「羅伯特」是「工作、服務」的意思,以後便成為機器人的代稱。
隨著科技進展,「羅伯特」開始走出小說,逐漸具體、成形。首先,人們用齒輪、發條、彈簧……等裝置,造出了能夠動作的玩具機器人。廿世紀初期,又出現了電力操作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都具有「人型」:頭、軀幹和四肢,會做簡單的動作,但玩賞的價值多於實用,只能算一種玩具。
一九四○年電腦出現,它快速精確的運算能力、巨量持久的記憶力,及穩定驚人的工作量,為資料處理開創了一個新里程。科學家將電腦與機械結合,利用它指揮機械工作,發展出現代機器人。雖然現在也有製造得唯妙唯肖,能做簡單動作、供人玩賞的機器人,但一般所稱的機器人,則是指具有能力、可用以從事生產工作的「工業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不一定具有人型,主要的構造是:手——機械臂,各關節由電力馬達控制,和腦——電腦。它的主要任務,是代替人類在生產線上工作。

製造精巧的機械手。(華台)
具有智慧,能夠判斷
工業機器人於一九五八年,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但卻是在日本引進研究後,才受到國際上的重視。目前,日本的機器人製造量與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一般公認,日本的機器人只是「量多」,若論「質佳」,則仍是美國居首。
機器需具備那些能力才算機器人,學術上並沒有明確的界說。譬如:日本將能夠接受電腦指示做工的機器,都列入機器人範圍;但美國則認為有智慧的機器人才能算數。我國對機器人的界定,偏向日本式。
提高智慧,是機器人發展的方向。「智慧型」機器人構造複雜,往往還安裝「視覺系統」與「聽覺系統」,能看、聽、記憶、判斷、認知、適應、學習,及勝任較精細的工作。

交大控研所研製成功的「交大二號」機器人。它能精確地夾取物件,並送達目的地。(華台)
與自動化機械設備有別
機器人與現在國內許多工廠採用的自動化生產設備不同。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研究所所長、兼行政院自動化執行小組執行秘書徐佳銘說:「自動化生產設備是靠機器本身的結構控制,只能重覆單一動作;機器人則以電腦操縱,具判斷能力,能自動調整執行任務所需的力量,也能勝任不同順序、內容的工作。」
「以輸送物件為例,自動化機器只會夾取規格一致的物品,運送到一定目的地。機器人則可同時處理規格不同的物品,手掌在拿大東西時自動張大,取小東西時自行收小,還會將大小物件分開置放。它也可同時執行幾件任務,而不會搞混;如果要變更工作順序,改變電腦程式即可。」
「同樣的,要機器人改做另一項工作,也只需變更電腦程式。例如:原本只會搬運的機器人,只要輸入噴漆的程式,它就會噴漆。如果想要它從事鑽孔工作,除變更程式外,還可換裝手掌,使它能直接以手鑽孔,動作更俐落。」
輸入的程式恆久儲存在電腦裡,所以只要輸入一次,機器人就會永遠記得做這項工作的方法。智慧更高的機器人,具備學習能力,不必輸入程式,只要拉著它的手操作一次,它就會「依樣畫葫蘆」地繼續做。徐所長說:「如果由世界冠軍的銲工來教它銲接,它就會做得一樣好。」

工研院電子所的工作人員正在研製機器人的指揮中樞——電腦。(華台)
為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機器人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不會疲勞、不怕危險、不懼髒亂及嘈雜環境,可以廿四小時不停工作。據估計,每個機器人的生產力,約為熟練工人的四倍。而且,它不必經過訓練,不會產生「人為」誤差,也不會鬧情緒、偷懶或要求加薪,是工廠最忠實、得力的幹部。
未來,機器人還將走入家庭,代替主婦操作家務,成為家中忠實的僕人,及兒童的玩伴。它將為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繁瑣、固定、枯燥的工作由機器人取代後,人們將有更多的閒暇,做自己想做的事。原本在生產線上工作的人,可加強專業技術,轉任機器人管理員,或改為從事較費腦力、富創意的工作。人們的物質生活將更舒適,也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教育水準會再普遍提昇,人類文明將邁向一個新紀元。
因此,近年來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機器人熱潮,科技先進國家都在積極研製,並設法讓它走入工廠,帶動生產自動化。

工研院電子所的工作人員正在設計電路圖和裝置電路板。(華台)
推行生產自動化的利器
為了能使國內工業生產自動化,行政院成立了「自動化執行小組」,推行「生產自動化計畫」。計畫的主要內容可分兩大部分,一是幫助現有工業自動化,如協助傳統工業採用自動化生產設備或機器人,培訓現代管理人員等;另一是建立生產自動化設備的工業,最重要的就是製造機器人,以供自用和外銷。
近幾年來,我國的機械和電子工業蓬勃發展,奠下製造機器人的實力,因此在自動化執行小組成立前,有關的學術單位、研究機構及民間業者,早已開始研製機器人,並先後獲致相當成果。
我國自製的第一部機器人——交大一號,去年由交通大學電子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今年四月,交大控制工程研究所又開發了「交大二號」機器人。
「控制工程」是利用各種可以取得的元件,加以設計、組合、裝配,以達到某一整體功能,是門整合的科學。隨著各門科技分別專精發展,這種整合的科學也日益重要。
「交大二號」機器人能做相當精確的動作,並裝有「回饋系統」,能隨時矯正誤差。譬如:手掌上裝有感應器及滑動感測器,能測出舉物時應施的力量,若物件表面較光滑,有滑落現象,還會自動增加握力。
此外,清華大學、逢甲大學等校也先後研製機器人成功。學術單位的研究難免偏向與理論印證,所製造的機器人雖然相當進步,但較不實用。譬如它雖能精確地夾取及運送物件,但負荷量不大,速度也嫌慢,不能合乎工業界的需求。

工研院電子所的工作人員正在設計電路圖和裝置電路板。(華台)
需合乎經濟效益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政府投資設立的尖端科技研究單位。他們或承襲學術單位的研究成果,及引進國外技術,進一步研究改良以適應國內工業界的需要;再將生產技術轉移給民間廠商,由業者投資生產。目前工研院機械研究所和電子研究所,正合力研製五個適合電子工業界採用的機器人。
這五個機器人,能分別勝任輸送、上螺絲、裝配等工作。徐所長說:「因為國內電子工廠的負責人多半較年輕,思想觀念較新,採用機器人的意願最高,因此首先研製適合他們採用的類型。」
機械所負責製造機器人的本體——機械臂,包括底座、支柱、手臂及手掌。在科學上,機械每能做一種動作,如手臂旋轉、手掌上下移動,稱為一個「自由度」。
「人的一隻手臂有廿八個自由度,而且可以同時接受大腦指示行動,如能同時彎起手肘又張開手掌;」徐所長說,「可是機械手沒這麼精巧,這次工研院研製的機器人就只有四個自由度——臂部和掌部皆可上下移動及旋轉。」(這些機器人的手掌也能張合。但需能任意控制張合程度,方屬自由度,如只能或張或合,還不能算數。)
「並不是自由度愈多的機器人就愈好,因為自由度愈多的機器人,構造就愈複雜,成本也相對提高。增加不是工作所需的自由度,並不合乎經驗效益。」
「合乎經濟效益」是工業生產的一大原則。目前工研院製造的機器人,百分之四十的零件由國外進口,也是基於「經濟」的理由。徐所長說:「國內技術水準,製造機器人零件不成問題,但目前機器人尚在研究階段,零件需求量不大,不值得特別設廠製造。
在工業發展上,必須考慮經濟效益問題,並不是每樣產品的零件都有必要自己製造。」

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楊丁元。(華台)
各有專長的四種機器人
每個工廠的生產線設備、工作性質和方式不盡相同;各廠所需機器人的本體構造和電腦程式,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機器人沒有固定規格。徐所長說:「但機器人有四種標準型,各具專長和特性。每種工業、每個工廠,可以選擇最合適的一型,然後改造使用。」
機器人的四種標準型及其特性如下:
直角座標型:機械臂呈直線移動,適合水平移位,精密度高,但動作較慢。
圓柱型:手臂圍繞支柱旋轉及上下移動,涵蓋面廣,能觸及的範圍大。
極座標型:手臂可繞支柱旋轉、伸縮、傾斜,上下移位最快。
關節型:如同人體手臂,有「肩膀」、「手肘」,動作靈巧,但構造最複雜,且較不能夾取重物。
由於電子工廠的工作都在水平生產線上進行,因此工研院製造的第一批機器人,為適合水平移位的直角坐標型。

旅美學人侯承業博士,返國創立「台灣自動化公司」,生產機器人。(華台)
「智慧型」機器人年底推出
工研院機械所的任務是製造靈巧的機械臂,以供電腦驅使。而如何使電腦更聰明,是電子所的任務。
目前電子所正努力研究具有視覺功能、可辨識幾何圖形的電腦,預計今年底推出會「看」的智慧型機器人。
電子所副所長楊丁元解釋說:「視覺系統基本上類似一架照相機,並透過光電轉換、訊號整理及電腦運算等處理過程,將鏡頭接收的影像轉變成數據,電腦就依此數據判斷下一步的行動。」
八月底,研究已告一段落,工研院開始進行將技術轉移給民間業者。而部分民間業者,則早已迫不及待自行聘請專家,進行研究。某些大機械廠,原就擁有鑄造機械的設備,只需再聘用軟體程式設計人員,即可開工製造,他們生產大型工業機器人的意願最高。電腦公司則偏向設計新程式,開發較小型的家庭機器人。
這股蓬勃發展的氣象,累積成國內製造機器人的深厚潛力,也促使侯承業博士放棄在美國辛苦建立的事業,回國投資設廠。他說:「我覺得國內電子和機械工業已夠水準,在此創業大有可為。」他創立了國內第一家生產機器人的公司——臺灣自動化公司,並已獲准在新竹科學園區設廠,成為園區內第卅七家工廠。
積極獎勵僑外投資設廠
新竹科學園區是國內尖端科技的發展中心,成立於民國六十八年,在區內投資設廠,可以享受免除關稅、貨物稅、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及低利貸款等優惠。因此,在臺灣自動化公司創立之初,侯博士便著手申請在園區內設廠。
並不是任何工業都能在園區內設廠。根據「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規定,必須為:新投資創設且國內稀有的事業、投資計畫能配合國家工業發展或培養科技人才、具有產製成品的設計能力及整體發展計畫、該項投資具創新及發展潛力……等中的一項,才能獲准在園區內設廠。
除新竹科學園區這個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外,我國政府為加強投資服務,經濟部於今年七月一日,將原來的「投資審議委員會」與「投資業務處」合署辦公,成立「工業投資聯合服務中心」,讓申請投資的人能一次完成全部手續。該中心主任黎昌意說:「我國工業正自勞力密集走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目前尤其歡迎海外資金和技術投入機械、汽車、電機、資訊、化學……等業。」
財經兩部也正積極籌組「風險性投資公司」——某些尖端科技的投資,需冒相當大的風險,將由政府參與投資,幫助業者分擔風險,預計於明年初成立。
我國工業正面臨轉型期,極需大量資金和尖端科技加入,因此近年來政府訂立了各種優惠辦法,積極吸引僑外投資,並呼籲海外學人回國創業,以便我國早日躋身科技國家之列。
上述幾項都在獎勵辦法之內,新竹科學園區本刊已於六十九年十二月號中報導過,此處不再贅述;其餘有關國內獎勵投資做法的詳細內容,本刊將於近期內專題介紹。
「教學式」機器人外銷順利
臺灣自動化公司成立不過四個月,已接獲訂單生產「教學式機器人」——構造與工業用機器人相同,但規模較小,多為美、日大學訂購,以供學生實驗之用。侯博士不禁為自己明智地決定留在國內,感到欣慰。
其實,他本來並不打算在國內長期居留和創業。去國十八年,侯博士在國外學術界已具相當聲望,他擁有地球物理、醫學工程、電腦、土木工程、航空科學五種碩士、博士學位,並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任教。兩年前,他受友人之託,回國研製「水刀」——利用水力切割物體的設備,原定今年初返美。
他說:「當初回國時,我只計畫停留兩年。因為,一方面我捨不得放棄十多年來在美國辛苦建立的聲望、事業、人際關係……,另一方面我又考慮,即使我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也有心在國內創業,但恐怕孤掌難鳴,國內的科技水準、人才、投資條件,能不能配合呢?」
「然而,我逐漸發現,在我離開的十多年間,國內的科技水準已大為提高,年輕一代的教育水準也顯著提昇,造就不少優秀人才。目前,政府又設置了許多優惠辦法,鼓勵海外學人回國創業,我所有的疑慮都消除了,因此決定留下來。」
他以過來人的身分,對為回國感到遲疑、徘徊的海外學人提出建議:「很多海外學人一定也和我當初一樣,心中存有種種疑慮。我認為,他們不必急著做決定,不妨先回來擔任客座教授或顧問,做短期停留,為促進技術交流出一分力,也趁機觀察國內的投資環境。我相信過一段時間後,他們也會發現,臺灣確是個理想的投資環境,而且無論如何,這兒是我們自己的地方,即使創業時辛苦一點,只要想到在為自己的國家出力,心裡總是感覺值得。那種踏實感我很在意,我相信其他海外學人也會嚮往。」
正在興起的機器人熱潮
繼教學式機器人之後,侯博士又領導一批年輕人,積極研製可舉重十五至廿公斤的工業機器人,定於年底推出,並打算參加明年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機器人大展,希望再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
許多大機械廠迫不及待地想生產工業機器人,電腦公司則積極開發家庭用機器人。
研製機器人的熱潮,正在國內蓬勃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