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在今年三月發佈的全球人口高齡化問題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世界人口正以驚人速率老化」的警訊。
人口老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不僅已開發國家「嬰兒荒」問題嚴重,就連印度、巴西、埃及、墨西哥等被預期人口大量增加的開發中國家,生育率竟也不增反減,跌破許多人口專家的眼鏡。
普世「嬰兒荒」現象為何產生並日益普及?對人類未來將造成什麼影響?台灣的情形如何?該如何對應?
在台灣大規模推廣「三二一」家庭計畫(每隔三年生一個,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的年代裡,曾經出現這樣的警語:每年新生的孩子足以吃掉興建石門水庫所增加的稻米產量;每年增加一個高雄市的人口……。
長期來的數據也指出,彈丸之地的台灣,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台灣一直給人因人口過剩導致生活品質欠佳的印象。
人口爆炸的警訊言猶在耳,曾幾何時,台灣竟然轉眼就面臨「嬰兒荒」、「人口老化」的窘境。

台灣雖然沒有「一胎化」政策,但去年台北市的生育率已接近獨生子女數,「少子化」顯然已是趨勢。
獨生子時代來臨?
去年,台灣婦女的生育率(平均每一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只有一.四人,台北市甚至只有一.二人,幾乎已接近獨生子女數。前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現任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陳寬政指出,從今天台北的情況可以預見十年後整個台灣的情況。「大家只知道中國大陸的強迫一胎化政策,不意台灣卻也自然地漸趨一胎化了!」
究竟要生幾個孩子才夠?有別於一般人以經濟、能力、意願為考量,人口學者計算的是「替代水準」。考量嬰兒的死亡折損和性別比例,每個婦女一生平均要生二.一個孩子(淨繁殖率為一)才能達到替代水準。換句話說,平均每個婦女要生育一個女孩,生育人口才不會日趨減少。
一九八○年,台灣婦女的生育率是二.五人,仍高於替代水準,但從一九八三年以後,台灣的生育率就降到替代水準以下,從此沒能爬升。
陳寬政指出,從一九八三年至今,我國的「淨繁殖率」(一個婦女生育女兒數)多維持在○.七五,意思是,每一代損失四分之一能事「生產」的女性,值得憂慮。

不願養兒育女的現代人,常會養寵物,覺得狗兒子、貓女兒更貼心。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少子化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人口金字塔結構的反轉,人類面對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口老化現象。
現代人不是不想生孩子,但孩子卻越生越少。
根據一九九八年「台灣地區家庭與生育率調查」結果,我國二十至四十九歲已婚婦女,不想生育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只想要一個孩子的婦女也在百分之五以下,換句話說,九成以上的已婚婦女希望生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女。
然而,希望總歸只是希望,該調查分析指出,大專以上的有偶婦女或是工作性質為受雇的有偶婦女,雖然平均理想或期望子女數仍大於二,可是這些婦女往往因養育子女的精神、物質或機會成本過高,而不會充分實現其生育的理想或期望。
一對三十六、七歲、正值生育年齡的夫妻,結婚多年卻仍沒有生育打算,原因是夫妻倆老是東奔西跑,太太在英國念書時,先生在台灣工作;太太在南部工作時、先生又在北部工作;近日先生又要赴大陸念書,夫妻兩人總是「湊不到一塊兒」,因此,「沒有時間生小孩」是他們至今膝下無子的最大原因。

半世紀前阿公的時代,台灣家庭還是多子多孫多福氣,圖中是蔡國隆(後排中)家的全家福照片,中坐者為父母,其餘大大小小九人都是兄弟姊妹。(蔡國隆提供)
都是晚婚惹的禍!
另一個生育率降低的重大原因是:晚婚。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前副局長、現任科技顧問張明正認為,總生育率不斷下降,主要是由於晚婚或三十歲以下有偶率顯著下降所致。
以一九九七年為例,十六萬八千七百多對結婚者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三十一,女性為二十八。如果不是結婚後馬上生小孩,隨即就變成高齡產婦了。晚婚不僅縮短了生育的機會,也導致部分婦女不育或不孕。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則認為,生育率下降與結婚率下降有關。台灣三十年前的結婚率約千分之九,去年則降到千分之七.五。三十到三十九歲婦女未婚比率,從民國六十九年的百分之十一.六,一路上升到去年的百分之三十四.三。
不婚影響生育率,同樣的,離婚或婚姻不幸福也讓許多婦女不願意「冒險」生孩子。「萬一離婚了,孩子不是很可憐嗎?乾脆不要生!」一位夫妻感情不睦的太太,因此不願意再生第二個孩子,雖然她也認為一個孩子太孤單。

台灣雖然沒有「一胎化」政策,但去年台北市的生育率已接近獨生子女數,「少子化」顯然已是趨勢。
兒女是債?
當然,避孕藥、器材也發揮了推波助瀾的效果,陳寬政指出,台灣已經是個「完全避孕」的社會。根據統計,台灣育齡婦女(十五至四十九歲)百分之七十五至少使用過一次避孕措施。現在又有所謂的「事後避孕丸」,把「意外」杜絕得更是徹底。
也有人認為,觀念改變才是少子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過去的農業社會,耕作需要壯丁,人們總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並且重男輕女。時至今日,這樣的觀念顯然已被鬆動。根據中研院的社會變遷調查,約有四成的民眾認同「生育子女不是成家主要的目的」、「有小孩的麻煩比有小孩的好處多」、「有孩子,對父母的自由造成太多干擾」等觀念。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陳肇南也認為,生育態度的改變確實影響了生育率。他指出,工商時代精打細算的價值觀對現代人而言,生育子女已不完全是「正面效用」。中國人早就說過,兒女是債,無債不來。如今,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升,越來越多人不想把時間、金錢花在兒女身上。
「小孩是束縛,」一位年近不惑的導演抱持不生孩子的理念,他認為沒有孩子,夫妻兩人可以忙工作,可以要去哪裡就去哪裡,不會綁手綁腳。好友警告他: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缺乏撫育之情,可能無法順利進入老年期。他以「拒絕成長」、「甚至不想進入中年期」回應。

台灣雖然沒有「一胎化」政策,但去年台北市的生育率已接近獨生子女數,「少子化」顯然已是趨勢。
勞動力不足
生育率下降會帶來哪些影響?
根據推估,生育率下降十年左右就會對學校的規模產生影響;二十年後會影響產業的勞動力;三十年後會進一步影響下一個世代的出生率;六十年後則退休人數也會產生變化。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門委員王玲所做的人口推計報告指出,我國六至二十一歲的學齡人口比例將逐年遞減,由今年的百分之二十四,五十年後將遞減至不到百分之十五。其中國小學童將減少四成,國中、高中減少百分之三十八,大學階段的人數減少一半,屆時可能出現嚴重的「學子荒」,事實上,學校招不到學生的情況已逐漸出現。
此外,工作年齡人口比例也節節下降,民國九十一年至一百年之間,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到一百四十年將降到只剩百分之五十七。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陳肇南指出,當年為了有利經濟發展所以提倡家庭計畫,如今人口老化卻又產生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勞動力一旦不足,便會導致工資上漲,不利出口;或者必須大量引進外勞,引動社會變遷,甚至出現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
孩子生得少、平均壽命又延長的雙重效果,導致人口老化的問題日趨嚴重。根據聯合國發佈的報告,當前全球人口年齡超過六十歲的比例達百分之十,到本世紀中期這個數字將倍增,屆時六十歲以上的人口數將首度凌駕孩童的人口數。目前,日本與義大利兩國的人口平均年齡已超過四十,高居全球之冠。
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也令人憂心,目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三十年後將躍升為百分之十九,五十年後約百分之三十。
張明正指出,老年人口增加太快對社會非常不利,不僅醫療支出驚人,總體生產力也會萎縮,老年人多、年輕人少也會帶來扶養負擔過重的壓力。台灣目前大約是八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推估到民國一四○年,將形成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的情況。

「兩個孩子恰恰好?」現代婦女總在「生與不生?要生幾個?」的問題上反覆思索,猶豫矛盾。
增產報國?
為了因應人口老化的問題,各國紛紛尋求方法刺激生育。
行政院在一九九二年核定人口政策修正案,將人口成長目標由「緩和成長」改為「維持合理成長」。要從「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算少」,轉而高唱「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也很好」。
只是,家庭計畫口號或人口政策能否力挽狂瀾,改變現代人養兒育女的意願?針對此,各國紛紛發出實際的「獎勵」方案。
補助、減稅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採行的「增產」方法。
法國從一八五○年開始獎勵生育,如今法國婦女從懷孕六個月起到孩子三歲止,政府陸續發放七千美金,雖然法國生育率並沒有因此大幅提升,但在歐洲國家中卻高居榜首。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呼籲高學歷婦女多生小孩,政府對兩名子女以上的家庭,給予提高免稅額和特別扣除額的優惠;三名子女以上的家庭得優先分配國宅。
人口老化嚴重的日本也提出育兒減稅方案,明星木村拓哉、工藤敬香夫婦因生子後又接連懷孕,更被奉為「增產報國」的典範。

養兒未必能防老,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也不能只是一味地鼓勵生育。
抽單身稅
日前經建會提出第三胎減稅或發放津貼等方案,希望能鼓勵生育。多數人認為,以減稅或津貼促進增產報國的誘因與說服力不足。
「從華人歷史來看,政府舉凡用鼓勵的方式都無效;懲罰卻很有效,」陳寬政認為,獎勵生育政策之所以效果不彰,原因在缺乏懲罰制度。
陳寬政主張抽「單身稅」,他建議:四十歲以上沒有子女或養子女者,無法提出不孕、社經條件無法養育等證明者,應扣繳退休儲備稅,至六十五歲為止。
或許有人認為此舉有歧視單身之嫌,但陳寬政認為,「人養我、我養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既然你不養人,那麼繳納退休儲備稅,老來自己養自己,並非歧視。
除此之外,「去污名化」或許也是提升生育率的可行辦法。
陳寬政表示,目前有偶者的生育率尚可,問題是有偶率太低。歐美國家一輩子不婚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五,過去台灣是百分之五,現在已接近百分之二十五。
既然如此,為什麼社會不以更開放、寬容的態度來面對未婚生子、單親等現象。以瑞典為例,婚生、非婚生子女數一樣多,而根據推測,台灣每年墮胎掉的孩子是出生的四倍。探討墮胎的主要原因,來自社會的壓迫,陳寬政認為,若能將社會的壓力、阻力改為助力,就有很多孩子可以留下來,對生育率的提升大有幫助。
生不生?妾身千萬難
許多倡議婦女衛生人士堅決反對由上而下的人口政策,認為女性的身體應由女性自主決定。
顯然,今天要不要生小孩?要生幾個小孩?都不是政策、口號可以左右的。早在一九七一年,加州大學人口學教授就曾下過一個結論:生育的價值觀念是政府和傳媒宣傳的結果,然而理想子女數永遠與實際生育數有所差距。
人口問題十分複雜,不僅包含了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等各方面問題,同時也與環保問題脫離不了關係。人口的迅速增長使得地球資源加速地消耗,據統計,一九○○年,全世界十幾億人口,平均每天消耗幾千桶石油;而今六十億人口,平均每天消耗七千兩百萬桶石油。除了資源耗竭之外,全球氣候暖化、環境破壞、犯罪猖獗、失業人口增加……等等問題,都與人口遽增有密切的關係。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認為,與其讓人口失控地爆炸成長,不如在預見人口下降時未雨綢繆,做些規劃和改變,例如:改變生活步調、教育人們職業不分貴賤等觀念……。他指出,歐洲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結果,反倒使得藍、白領階層拉近距離,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由此看來,生孩子不是解決問題唯一的辦法。陳肇南也認為,一方面改變生產結構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托嬰制度,增加人們生育的意願,此外,年金制度、社會安全制度都應及早規劃,並積極考量老人問題,妥善規劃人口日趨老化的未來,多管齊下,讓少子化的人類未來危機轉化為理想人類社會的契機。
年別(民國) | 總人口(千人) | 總人口成長率 | 總生育率(個) | 出生數(千人) | 出生時預期壽命(歲) | |
男 | 女 | |||||
80年 | 20557 | 10.0 | 1.7 | 321 | 71.8 | 77.2 |
85年 | 21471 | 7.9 | 1.8 | 325 | 71.9 | 77.8 |
89年 | 22216 | 8.3 | 1.7 | 305 | 72.6 | 78.5 |
90年 | 22339 | 5.6 | 1.4 | 260 | 72.9 | 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