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越來越多高齡人士仍堅守志業。圖為半生從政的前台灣省議員黃玉嬌,雖已年近八十,仍參加去年的立法委員選舉,在大街小巷奔走拜票。(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話說兩千多年前,第一個統一中國,建立王朝的秦始皇年近四十,因感老病迫身,擔心霸業難竟,遂派方士徐福到海外求取長生不老仙丹。未料徐福一去不歸,這位雄霸天下的一代君王也終究難逃一死。

青春美麗,一定要隨年齡而逝嗎?現代人藉著科技助陣,極力與老天爺抗爭。(薛繼光)
倘若今日徐福歸來,想來可以帶回一大袋的「仙丹」:維他命、荷爾蒙、抗氧化劑、胎盤素……

抗老的積極意義是透過日常保健,預防疾病侵害,所以,良好的生活形態是最大的抗老利基。圖為旅日抗癌食療專家莊淑旂頗受歡迎的宇宙操。(薛繼光)
英雄白頭,美人遲暮,自古即被人們視為最難堪的人生處境,至今人們仍費盡心力與金錢追求長生不老,青春永保。從過去的煉丹、吐納、參禪,到今日先進的醫藥科技,人類似乎越來越能掌握抗衰老的密碼……
「突然之間,我的新陳代謝似乎都煞車了。我並未比以往吃得多,但是磅秤上的指針卻老是向不該走的一邊指;我開始發現第一撮白髮;我在鏡子中窺見不知何時形成的魚尾紋;我的牙醫也警告我要小心牙周病……,我是怎麼搞的?!」這樣的悲歎,在報章、廣電媒體上越來越常見。

生命的潛能開發不盡,現代銀髮族更樂於開放人生,學習成長。(薛繼光)
醫學界也頻頻發出警訊:「肥胖、掉髮、體力衰退、性能力不足、排尿困難、失眠、偏頭痛……四十歲以後老化的現象會斷斷續續出現。」「三十歲是身體機能的分水嶺,過了而立之年,健康便進入高原期,此後就像走下坡路一樣。」甚至還有「老化是從二十五歲身體停止發育後就開始。」……媒體、商業廣告,加上越來越發達的科學研究和醫藥產品,在在敦促人們要早早預防老化,保持青春。全民「抗老」總動員
實際生活裡,人們也積極透過健康食品、休閒運動、調整生活形態,或者醫藥治療、整型手術等各種方式,企圖與老天爺抗爭,使自己的健康狀況和外型不隨年齡而流逝。
市面上各式保證青春永駐的化妝品不斷推陳出新;營養食品更是有增無減,據估計,台灣近年平均一年要在這上面消費掉二百億台幣;電視上,則有俊男美女懷抱各類健身器材廣告,刺激你遠離沙發,加入健身行列;如今台北街頭更出現直接以抗老為訴求的醫院,使用最先進的儀器為人駐顏有術。難怪有人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中,恐怕再也沒有比這一代人更願意花費精力和金錢去抗老的了。
美國探討趨勢潮流的暢銷書「新爆米花報告」就指出,「人老心不老」已成為重要的世界潮流之一,人們越來越拋開生理年齡的舊觀念,不照約定俗成的年齡定義行事,而勇於向生命開放一切的可能性,依照自己內心的期待、改變、夢想、慾望和遠景去生活、成長。
放眼現代社會,重返學校就讀的中老年人劇增、已過更年期的女性仍能植入受精卵懷孕生產、老年運動員叱吒體壇、高齡的影視偶像拍寫真集,美國七十七高齡的太空人葛倫上太空更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

中國傳統重視老年人的智慧與圓融,國術在養生抗老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更見積極的推廣與普及。(薛繼光)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醫藥的進步以及生活條件的改善,一般人都比以前健康,也更長壽。以台灣來說,經過了四十多年的經濟發展,人民豐衣足食,大戰前台灣人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幾歲,現在已超過七十歲,與先進的歐美國家相當,抗老也因此成為全民的課題。自己的選擇
「其實每個人的生理時鐘與衰老速度常常很不相同,」台北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也是中華民國老人健康養護協會理事長的謝瀛華指出,醫學研究發現,影響衰老的因素很多,遺傳即為主因之一。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頭髮變白、皮膚失去彈性,都可能與遺傳有關係;禿頭,就可能會從祖父一代遺傳到孫子身上;又如某些年老性失聰、風濕症、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也常常追蹤得出家族病史。
人類雖然難逃遺傳的命運,但是,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更是影響老化速度的主要原因。比如,無遮無蓋的日光浴,最會促使皮膚變老,頭髮枯萎;情緒緊張容易造成頭髮灰白,甚至罹患心臟病;高脂肪的飲食對中年以上的人,除了憑添肥肉,更會無形的破壞心臟血管,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險性;缺乏運動,會使我們的肌肉衰弱,後果常常是體重過重或關節出毛病;吸菸除了致癌,還會導致血管硬化或臉部皺紋加多……。總之,我們平日所作所為,都會一一刻劃在我們的身體上。
「只要有醫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即使許多遺傳性的慢性疾病和症狀,也都可以藉由飲食和生活保健等方式預防或控制病情,」謝瀛華說,像造成國人最主要死因的心臟血管疾病,體重超重、運動量過少就是最危險的致病因子,因此,除了以藥物治療外,醫生都會勸導病人改善飲食習慣和適當的運動。尋找不老之鑰
雖然人類平均壽命愈長,科學界仍不斷增進人們對老化的了解與發明克服老化的方式。
一些過去被認為伴隨高齡而來的疾病,因為醫療的進步,近年即不再被視為老人殺手,例如老年癡呆症在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有百分之十到十五得有此病;八十五歲以上的患者則幾達半數。但近來研究得知,痴呆症並不是老化現象,它們是一種疾病,可以預防,也陸續發現一些治療方法。
像銀杏葉的萃取物即被證實具有治療癡呆症的功效。「它原本用於改善老年人末梢血管循環,後來發現也能促進腦神經母細胞生長及分化的作用,」國立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所長吳榮燦指出,銀杏在我國傳統醫藥中被列為「上藥」的聖品,這啟發了他回頭從中國古醫書中尋找抗老化的藥物。
目前國科會就委託吳榮燦進行「抗老化中草藥的作用機轉及其有效成份研究」,希望這類生物技術研究,能繼半導體產業之後,為台灣再開發出一項明星產業。更年期的陰影
近年來科學家也已陸續捉到幾個造成身體機能退化、衰老的兇手,例如內分泌系統失調、抗氧化能力不足、免疫系統功能減退等等,醫藥界更已就此研發出若干治療方法。
四年前在國內首創抗衰老治療專科診所的「安法診所」院長王桂良指出,人體內分泌系統中以荷爾蒙對老化影響最顯著,像女性到了更年期,體內荷爾蒙大量減少後,除了會停經外,身體常會產生熱潮紅、心跳加速、頭昏、出虛汗、情緒不穩、乳房萎縮、排尿不易等症狀,這不僅造成身體不適,也常會令人興起青春消逝的恐慌與沮喪,因而最常被認定是女性老化的標記。
男性雖然沒有這麼明顯的變化,但他們同樣也有更年期,荷爾蒙分泌同樣會隨年齡增加而流逝。「症狀包括與血管收縮有關的出汗、頭痛;與心理有關的神經緊張、易怒、沮喪和失眠;與體質有關的疲倦、便秘;與排尿有關的頻尿以及性慾減低等,」王桂良表示,更年期出現的症狀對男性心理打擊的嚴重程度不下於女性,特別是衰老與性生活的壓力,隨時向男性生理與心理挑戰。殺手「自由基」
另一個青春殺手則是氧化作用。研究發現,人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做「自由基」的物質,造成破壞正常細胞、減弱抵抗力的氧化作用,最後導致疾病、老化、甚至死亡,這也是導致癌症的主要兇手。
醫藥界觀察到人體荷爾蒙及氧化物對細胞的作用與變化,進而認為如果能維持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及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以消除體內的自由基,就能為人類防衰抗老。
「臨床上已經證實適當的補充荷爾蒙、抗氧化劑和一些增強免疫力的維生素,可以使人體維持最佳功能,外表也自然顯得神采奕奕,就像年輕了好幾歲一樣,」曾任長庚兒童醫院外科部主任的王桂良表示,抗衰老醫學在歐洲早已逐漸發展成一門專科、全套的醫療服務,而國內也正在引進這樣的專業醫療。
這類所費不貲的抗衰老治療必須從做詳盡的全身評估開始,除了普通的健康檢查之外,尚須包括全身各項機能的衰老狀況評估,包括荷爾蒙、抗氧化能力、礦物質、膽固醇、血糖、骨質密度,及各器官功能檢查等等,根據這些指數報告,再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給予最適合的抗衰老治療。每二、三個月還必須接受追蹤檢查、調整治療,以隨時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王桂良樂觀地指出,從研究人體細胞基因的壽命上,發現目前人類壽命的潛能為一百二十歲,這和中國道家養生論認為人類的天年是一百二十歲的看法,十分近似。王桂良還說,將來基因治療發展成熟後,數字還可望再大幅向後延長,未來醫療界可能就成為抗衰老醫學的天下了。不信青春喚不回?
現代醫藥科技雖被視為挽回青春的救星,但商業化的結果,也出現了許多抗老的消費怪現象讓人憂心。除了吸除脂肪、拉平皺紋、割除眼袋等外科手術早已司空見慣;各種號稱可以抗老的健康食品充斥市面;近來注射胎盤素或活細胞,更被視為可以使細胞迅速重生的法術……在醫界也出現擔憂之聲。
特別在藥品消費上,謝瀛華認為,及早對自己的身體妥善照料,可延緩老化的速度;反之,若濫用藥物卻可能加速老化,比如國人在「有病治病,沒病補身」的觀念下,常服食到含類固醇的成藥,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消化性潰瘍、浮腫、高血壓等副作用,嚴重的,還可能損傷肝臟。
即使連經過醫學驗證有益身體的維生素、荷爾蒙、抗氧化劑等,是否應該服用,或如何服用,也引起保健工作者的爭議。例如,前些年非常流行吃維他命E,據說可以促進血液流暢、光滑肌膚、有抗氧化作用,但維他命 E是脂溶性的物質,服用過多,會累積在體內,反而造成中毒。
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李鎡堯也常提醒婦女,荷爾蒙治療雖可為更年期女性減少許多不適的症狀,但也有研究發現長期使用它會提高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乳癌的機率,以及易造成肝功能不佳。荷爾蒙服用過度,六十歲的婦女還會發生來經、體重增加等症狀,因此接受治療前,最好先審慎評估風險。
至於抗氧化劑,「人體內有一套奇妙的機制,可藉由一些抗氧化物質的生化作用,將自由基破壞、分解,最後加以代謝排除,」曾任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的立法委員郝龍斌曾為文詳細解釋抗氧化劑的性質與作用。
郝龍斌表示,人體內的抗氧化劑分為二類,一種是「維他命」類的抗氧化物質,有維他命C、E和β胡蘿蔔素等,這些都可以從日常飲食中輕易獲得。另一種是以「蛋白質」為主要成份的抗氧化酵素,必須由人體自行合成才有效,只要我們多吃魚、肉、蛋、奶類等食物,蛋白質供應充足,身體就會自行合成。「目前市面上許多抗氧化酵素,宣稱吃了可以清除自由基、防止老化,其實是無效的,因為酵素吃進胃裡就會被消化破壞,不再具有任何抗氧化功效。」健康、優雅地老去
「其實,抗老,不是抗拒老化;而是健康、成功的老化,」王桂良說,「人的老化是一種自然的、一生中慢慢改變的過程,並非在短期內就會完全失去健康或美麗的儀表。我們能做的是,盡量減少疾病等負面的侵害;強化正面的人生意義。」
事實上,想像一個百年人瑞滿街跑的世界,如果只有科技單方面的進展,而沒有社會制度與人類心理與生活的相對調適,人類活得更久,可能會面臨更多問題。
想想即使你可以活到一百五十歲,你要如何安排必然更長的退休生活?已經資源耗竭的地球還能供養更多的人口嗎?休閒空間、醫療資源該怎麼分配?還有最實際的個人財務規劃該怎麼做?
道家的天年說值得參考,它講究的是健康老去,無疾而終,而非帶病延年。去年底富堡有義文教基金會委託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張苙雲、銘傳大學教授劉淑瓊,針對台北和高雄兩都會進行「都會地區老年人與中年人的銀髮生活安排與期望之比較研究」,報告顯示,中年人有高達七成的比例最擔心自己老後的「身體健康問題」,認為除了需要更多醫療保健知識與資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存身體的老本之外;也亟需由社會醫療福利體系提供支援,如居家護理、社區醫療網絡等。
該報告也建議,政府或民間醫療與社會公益團體應該針對此一需求,推廣特別為中年人設計的「健康管理班」,提供正確而足夠的醫療保健知識,讓個人可以「健康地老」、「安心地老」。
「政府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如居家拜訪老人、由社區鄰里長提供文康休閒資訊到家給老人、在電子媒體上廣為傳播,以達到將家裡的健康老人帶出來參與社會活動的目的,」研究建議。樂天知命,從心所欲
其實,抗老絕對不只是生理單方面的工程,心理也扮演著一個人老化快慢的重要角色。若是自己感到老了,就既無尊嚴又無能力,那必定會直奔抑鬱之路,也就是讓自己陷入人人認為老年人應有的內向、不滿、沒有彈性等形象,那麼就更加可能造成抑鬱感。
近來創辦的醫療保健為主的雜誌「康健」,創刊號即以台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為封面故事,探討他以八十三歲高齡而仍能在運動會上率領員工跑五千公尺的保健祕方。他揭示的祕方也只是:清淡節制的飲食、正常規律的生活、持之以恆的運動,與永不止息的企圖心。
的確,許多人直到壽終,都還能保持年輕時的活躍、彈性並充滿活力;而由於年歲的累積,許多人經驗更豐富,心智更成熟,較能理性節制,不再像年輕時暴飲暴食,起居無度,反能妥善保養身體的健康,以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智慧,繼續對家人、社會有所幫助。
這不也就是孔子自述的人生境界:從血氣方剛的少年,過度到充滿不惑、知天命的智慧中年,最後則以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自由自在,為人生劃上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