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想像,重寫生命故事
「新台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灣」展覽,一改近些年聚焦於新住民、新移民的策展主題,選擇將時間軸拉長、放大,期待打破外界眼中對「新移民」、「新移工」的集體印象。「希望透過不同國家的移民、移工,發現他們各自的文化、歷史與生命故事。」周宜穎說。
轉至展區的第二主題:「為何而來:他與她的台灣故事」即呈現14個泰、柬、越、印、菲等國移民移工故事,有家庭主婦、電台主持人、社區營造者、漁工,展覽邀請他們以「家」為發想,說出過去、現在與未來家的樣子。
來自泰國的江容珍,與先生相識相戀前,是獨立的上班族女性,不僅擁有大學經濟系高學歷,還能說一口流利的道地英文。而後因為在泰國經商的先生職務調動,讓她遠離家鄉,來到高雄美濃,開始不同以往的生活。
先生身為家中獨子,江容珍不僅肩負照料一家大小的長媳角色,操持家務,還得適應人生地不熟的異鄉生活。初來乍到的不適應,讓她備感艱辛,直到女兒長大入學,她成為學校志工媽媽,心房才漸漸打開。擺放在展區旁一同播放的紀錄影片,訴說了江容珍從陌生到熟悉的異鄉生活,那小小的一方廚房就成為她舒緩鄉愁的出口。
她在影片裡,娓娓道來17年來在美濃農村的傳統生活,並展示了她透過簡單幾筆畫下的圖畫,對於家的未來想像。一片藍天下,一邊是台灣透天厝、一邊是泰國的屋子,她企盼能夠自在往訪台、泰兩地家鄉。
另一個人物主角,則是來自於柬埔寨,亦是南洋台灣姐妹會第一任理事長蘇科雅的故事。
生長於柬甫寨紅色高棉時期,當時一心想脫離赤色恐怖的蘇科雅,遇上正想透過婚姻仲介找尋伴侶的先生,兩人透過朋友而結識。兩人初見面時,先生驚艷於蘇科雅一口流利的英文,也符合他理想中配偶的條件,因而決定結婚。然而,儘管蘇科雅擁有護理專業,在台灣生活時,卻總是受到質疑無法照料小孩,她深知唯有識字才能為自己發聲,當時便參加美濃創辦的第一屆外籍配偶識字班,並成為南洋台灣姐妹會第一屆理事長。
在異鄉展現堅強意志力,還有正就讀中山大學社會系碩士班的新住民阮氏貞。在越南擁有大學學歷的她,與先生結識來台後,卻總是遭人詢問學歷,而她總是無奈地應答:「是要問我越南的呢?還是台灣的呢?如果問的是越南的話,答案是大學,而台灣的學歷,我只有小學。」不服輸的她,現在不但成為電台主持人,還身兼社福工作,時時刻刻幫助他人。
特別的是,在移工展區,除了大眾認知中多半從事勞雇工作,裡頭還有不少移工擔任翻譯等白領工作。
周宜穎解釋,目前台灣六十多萬移工人數中,有六萬多名人士從事白領工作,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例如,展區主角之一的楊玉鶯即在台從事翻譯、仲介等工作。擁有越南華僑身分的她,當年來台就讀暨南大學中文系,而後從事翻譯工作。
平日於醫療機構擔任看護的Linda,工作之餘還自學攝影技巧,除了為同為來自印尼的同鄉拍照留念,還邀集夥伴成立婚紗拍照工作室,為因來台工作而在此結識的印尼佳偶拍攝婚紗照。忙碌之餘,她甚至在台成立的印尼空中大學,不放棄任何進修機會,為有朝一日返國的計劃,提早預做準備。

來自柬埔寨的蘇科雅與先生相識結婚, 認真地學寫中文,為新住民們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