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金欉原為台電協理,由於表現優異,被政府徵召,擔任臺灣省建設廳長。接著於去年六月以黑馬姿態出任高雄市長,不到十個月,又被調任主持臺北市政。短短數年內,楊金欉在政壇上迭有升遷,備受各界矚目;出任臺北市長後,大家莫不對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上任三個月以來,傳播界卻對他偶有「微辭」,先是紅磚人行道改闢停車場事件,接著是整修市長辦公室事件,以及其他一些瑣事,對他的形象多少造成損傷。是臺北市政太龐雜、艱鉅,不易做好?還是其中有些誤會?最近楊市長剛從美國訪問歸來,接受本刊訪問,除了談到他訪美的經過與收穫外,並對上述事件作一番解釋與澄清。
甫上任三個月的臺北市長楊金欉,向來以做事踏實、個性率直見稱。今年六月中旬,他率領「中華民國市長友好訪問團」訪美時,更發揮他的機智、幽默與外交長才,使訪美之行愉快而成功。

市長訪問團在舊金山參加台灣同鄉聯誼會年會時,曾合唱一首「中華民國頌」。圖中唯一的女士是楊市長夫人。(魏嬡)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六月廿二日,在美國明尼阿波里斯舉行的全美市長會議第五十屆年會上,楊市長應邀代表訪問團發表演講。在演說中,楊市長把中國的古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稍加修改為「學習需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他對與會的三百多位美國市長說:「我們從中華民國臺灣飛到這兒與各位相聚,已經做到行萬里路;而和各位多日的砌磋琢磨、交換市政構想及意見,也等於讀了萬卷書一般。」楊市長這番話,引起與會人士的興趣與共鳴,語畢立即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訪問團在舊金山參加全美臺灣同鄉聯誼會年會,在晚會「寶島之夜」上,由於有三位貴賓已經上台說了一小時的話,輪到楊市長等六人致詞時,他們惟恐再說話會令在場人士感到厭煩,於是改以歌曲代替演說,六人合唱一首「中華民國頌」。他們這種開朗、明快,且毫無官架子的作風,甚得與會人士的好感。
我國市長友好訪問團赴美訪問,從民國六十九年開始舉辦,今年是第三次。主要目的是應美國市長會議的邀請參加該會年會,並順道訪問其他城市,觀摩市政,及宣慰當地學人、留學生及僑胞。
由於市長訪問團具有多重目的,因此成員的選擇極為慎重,除了要考慮縣市長所屬的地區、黨派之外,也要顧及語文能力及教育程度,然後加以適當安排。
這次訪美的縣市長,除了領隊臺北市長楊金欉,副領隊花蓮縣長吳水雲之外,還包括基隆市長張春熙、臺中市長林柏榕、彰化縣長黃石城與南投縣長吳敦義。

楊市長視察汙水處理場。(魏嬡)
僑胞關心國內現況
楊市長指出,這次訪美,美國人士對我國訪問團的態度非常友好。他說:「例如美國市長會議主辦單位,邀請我在大會上發表演說,會議主席稱呼我訪問團時冠以『中華民國』國號。奧克蘭市的簡報室掛有我國國旗,市長威爾遜並接受我們的邀請,將在近期內訪華。我們參加臺灣同鄉聯誼會年會時,美國總統雷根的特別助理葛雷也出席發表演說。訪問團所到之處,各地市長、市議長,甚至州長、州議長也都撥冗接見,並贈送市鑰、感謝狀或榮譽公民證書……。」
「我們每訪問一個城市,也都和當地僑胞、學人或留學生舉行座談會,出席的情況十分踴躍。大家都很關心國內的現況,提出各種問題。我們六位縣市長則依個人專長或轄區性質輪流回答。」
「僑胞、學人、留學生熱愛祖國的表現,也令我非常感動。最難能可貴的是舊金山東華社及中華聯誼會還捐贈四千多美元給中華民國世界女壘賽籌備會。另外僑胞很關心我們總統經國先生醫療後的康復情形。這次訪問團行前曾承總統召見,他一再叮嚀我們要轉達他對僑胞的關懷與慰問之意。總統接見我們時,面色紅潤、精神奕奕,握手時親切有力,足見他的身體已經康復。我們把這些情形告訴僑胞,僑胞都非常欣慰。」
每抵達一個城市,訪問團也都深入瞭解當地的各項建設,並在參觀訪問中,時時向美方接待人員請益。楊市長這次訪美歸來,臺北市民最關心的,應該就是他對市政觀摩的心得了。

楊市長應邀在全美市長會議上發表演說。
美國市政頗多值得借鏡
楊市長說:「由於國情與民情的不同,美國市政措施並不能一成不變地用在臺北市,不過大體上仍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楊市長指出,找不到地方停車,是臺北市一個嚴重的交通問題。而他發現美國都市的停車設施很周全,他們在公園綠地下建停車場,及廣建立體停車場的做法,對土地取得不易的臺北市來說,應該可以借鏡。另外美國停車場以不同地點、時段收費,吸引民間投資興建,也值得我們參考。
波士頓新穎暢通的地下鐵設施,也令楊市長印象深刻。楊市長說:「目前世界的大都市,例如歐美的巴黎、倫敦、紐約,亞洲的東京、漢城、香港,為瞭解決交通擁擠的問題,都建立完善的地下鐵系統。新加坡也已開始規畫。我認為要根本改善臺北的交通,唯有建地下鐵,儘管成本高,也一定要做,否則試想十年後臺北市的交通將會是什麼情況?」
流動攤販充斥也是臺北市政的一大困擾,不但影響環境整潔與市容觀瞻,也阻礙交通,警察取締只能治標,卻不能治本。楊市長在美國發現他們把攤販集中管理,不僅不影響市容,反而成為當地的觀光特色,頗值得臺北市學習。
臺北市的垃圾處理,一直也是市民關心的問題。目前臺北市仍以掩埋法為主,但是由於垃圾數量日多,而掩埋場地日益難求,已使臺北市的垃圾面臨無處可歸的地步。那麼美國的做法如何呢?
楊市長說:「美國由於地大,垃圾多加以掩埋,但在人口稠密的都市,也有採用壓縮或焚化方式處理。我認為未來臺北的垃圾處理可走向多元化,也就是兼用掩埋、壓縮及焚化方式。興建焚化爐在目前是應當進行的事。由於焚化爐的維護費用很大,新加坡利用焚燒的熱量來發電,並把垃圾中的金屬部份回收,以降低成本的做法,臺北市亦可參考。」
楊市長特別強調,為了避免草率行事,上述個人的心得,尚需進一步徵詢各界人士及專家的意見,再決定如何實施。

美國總統雷根特別助理葛雷應邀參加台灣同鄉聯誼會年會,與楊市長相談甚歡。(魏嬡)
紅磚人行道改闢停車場事件
楊市長的這項聲明,令人聯想到一個多月前,他曾想把臺北市部份紅磚人行道闢為停車場,而引起各方交相指責的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臺北市工務局長在市議會接受質詢時,曾提到市長有把部份紅磚人行道改闢為停車場的構想。這件事經報端披露後,各界以為構想已成定局,紛紛反對。接著有一電視公司記者訪問楊市長,市政府是否準備於七月一日,動用三千一百萬元,開始把部份人行道闢為停車場?楊市長說:「根本沒有這回事」,而被部份市議員及輿論指責為不負責任及缺乏政治擔當。
楊市長說:「我當時說『沒這回事』,是針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市政府是否決定於七月一日動用三千一百萬元動工』而回答的,但我始終沒有否認我有此構想,但這個構想還在研究當中,尚未到達施行的階段。況且我也不是要把所有人行道都改為停車場,而是針對較寬的人行道進行規畫研究,顯然是因溝通不夠,而令各界有所誤解。」
提起這件事,楊市長沒有任何不悅。他說:「身為臺北市長,我時時刻刻在想該如何改善臺北市的交通,也許我的構想並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想總比不想好,少做少錯的觀念是要不得的。市政府的每項構想都是為民眾著想,在實施前也都要經過審慎的研究,絕不會貿然從事。我們也歡迎各方提供意見,即使是相反的意見也歡迎。因為任何問題經過大家的討論、分析,必會獲得最佳的結論。」

市長訪問團致贈巨幅中國扇子給麻州州長。(魏嬡)
為了方便,不是相信風水
楊金欉出任臺北市長後,改變市長辦公室的格局及辦公桌方向一事,也曾被某報批評為迷信風水。關於這個批評,楊市長哈哈大笑,說:「我辦公室的風水還不好嗎?前二任市長分別升任部長和省主席了呢!」
接著他對這個傳言表示困惑不解,他說:「原來的市長辦公室前後各有兩個門,人進人出沒有一定的方向,我把它改為前後各一個門,主要是為了便於安排晤見。至於把辦公桌由原來的面朝東,改為面朝西北,是為了光線充足,使我能更專心處理公務,不知道這和風水有什麼關係?」
同一則報導中還提到,楊市長約見一位政府交通顧問檢討臺北市交通問題,可是楊市長在談話中無精打采,說些不相干的話,令專家感嘆滿腹,隨行的市議員尤不欣賞。楊市長說:「因為那天那位顧問並未提出具體的研究結果,因此使得談話內容有點空泛,可能是記者不明內情,而有所誤解吧?」
楊市長上任後,臺北各界對他抱有甚高的期望,上述幾件事情,對他的形象多少有所損傷。當我們深一層去探討時,發現這都是社會在民主發展過程中因溝通不夠所產生的誤解。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傳播界做報導時,無疑需要更客觀平實;而許多人也認為楊市長身為院轄市長,言行表現,尚需再求精緻慎重,否則若因一時疏忽而影響民眾對他的信任,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恐怕也有礙臺北市政的推展。
注重分層負責與追蹤考核
工程師出身的楊市長個性豪爽,言語坦直,而工程師的訓練,也養成他冷靜、客觀與善於分析的能力。在市政上,他主張採用企業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並注重分層負責及追蹤考核。
楊市長指出,現代化的市政管理,不僅要講求工作效率,而且工作結果要符合市民的需求,因此事前調查資料的取得非常重要。他說:「完善的市政資料系統不僅可做為決策的參考,也可當成追蹤考核的依據。臺北市政府是以分層負責做為追蹤考核的基礎,也就是由各單位自訂計畫、預算和目標,市府研考會就以各單位是否依照計畫達成目標,做為考核的依據。」
一個學自然科學的人從政,固然擅長以科學方式經營管理市政,凡事講求規畫、制度、效率。但政治畢竟屬於人文科學的範疇,管理眾人之事,是相當複雜的一項工作,楊市長如何來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他在待人處事方面的原則又如何呢?
楊市長說:「所幸我學的是應用科學,必須經常與人接觸,而不是整日與實驗研究、機械儀器設備為伍。以前我在台電當工程師,曾經負責許多大工程,那是集合許多人力、物力與財力才得以完成的,因此已具備一些行政管理的經驗,這對我目前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在待人方面,我是採『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原則。對於同仁偶爾無意犯錯,我會儘量原諒他們,給他們另一次機會。但是如果屢屢犯同樣的錯誤,則一定嚴加懲辦,這樣才能增進行政效率,培養同仁獨立判斷與負責的態度。」
凡事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是楊市長一貫的作事態度。他對一般性事務,採分層負責,授權部下辦理,並不事事躬親。而自己則多作實地視察,瞭解問題,解決問題。舉例說,他在台電期間,督導由花蓮至霧社東西線超高壓輸電線路施工時,不辭辛勞,以徒步方式往返花蓮、霧社卅次之多,親自參與各項工作。
又如賽洛瑪颱風侵襲時,台電輸電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楊市長冒著疾風暴雨,在水深及腰的情況下,親率員工搶修。由於他凡事以身作則,不但獲得員工愛戴,同時也深獲長官器重。
楊金欉在台電任內,負責多項重大工程,都圓滿達成任務。民國六十五年又赴沙烏地阿拉伯,擔任電力技術團團長。由於歷年工作表現傑出,而在六十七年臺灣省政府改組時,奉召出任省建設廳長。去年六月更以黑馬姿態出任高雄市長。
楊金欉出任高雄市長,據傳是身負消弭地方派系紛爭的重任。因此,他一上任,即提出「和諧中求團結,團結中求進步」的口號,將近十個月的努力,在促進地方合作方面,確有豐碩成果.在市政建設方面,他雖已擬定中長程計畫,但尚未來得及實施,由於臺北市前任市長邵恩新因病請辭,即奉調出任臺北市長。
迅速掌握臺北市政重點
上任第十天,楊市長就碰上臺北市議會會期。面對議員的質詢,他的答覆平實而中肯,顯示他在短短十天內,已掌握了臺北市政的重點。楊市長說:「這要歸功於我過去曾任建設廳長及高雄市長的經歷。因為臺灣省和高雄市有許多問題和臺北市相類似,使我在面對臺北市政時,很快就能進入情況。」
楊市長認為,市政建設的工作應該是長期性、持續性的,一定要有中、長程計畫與目標,而這是歷任市長、市府同仁、民意機關及全體市民的努力,以及輿論傳播界的督促下,辛苦經營的成果,新任市長不應輕言變更。因此,未來臺北市政將在治安、交通、公害防治、興建國宅、攤販管理、美化都市、增設休閒設施及擴大市民參政等各方面,繼續貫徹執行。
舉例來說,在公害防治的垃圾處理方面,臺北市政府有籌建焚化爐的構想。但是由於焚化爐所需經費龐大,而且可能產生空氣汙染等二次公害,加上國內的家庭垃圾水分高,是否適宜焚燒也不無問題,因此曾在市議會上引起多次爭論。為了慎重起見,目前市政府環保局周局長和市議會組成的專案小組,已前往美、日、新加坡等國,實地考察焚化爐的使用情形,及如何克服使用技術上的問題,並多瞭解各種廠牌焚化爐的功能,經慎重考察、比較後,再做最後決定。
以我國傳統美德彌補現代社會缺點
楊市長進一步指出,臺北市是全國政治、經濟、金融與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居全台之冠。但也由於發展過於快速,社會文化發展不免有失調之虞,也產生種種問題,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就是一例。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因為工商業社會中,成人忙於追逐名利,親子關係淡薄,家庭缺乏溫暖所致。唯一能改善這種情況的,就是中國傳統的倫理文化。
楊市長說:「由於國內社會結構改變,小家庭盛行,三代同堂的情形已不多見,但是如果平時不住在一起的家人能利用假日共聚一堂,不僅老年人能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子孫也有更多與長輩溝通的機會,交換生活與工作的經驗,可以增進彼此的關愛與瞭解,對於預防青少年犯罪應大有助益。」
楊市長又說:「我國傳統美德,例如禮讓,能改善交通秩序;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觀念與行為,能改善治安及社會風氣。因此如果能把這些美德發揚光大,對處理市政想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必須從教育著手,目前許多國家為了加強倫理道德觀念,都在推行我國的儒教。我將籲請臺北市教育局及傳播媒體重視這個問題,大家集思廣益,來發揚我國傳統美德。」
楊市長家裏是三代同堂,他與子媳、孫兒女同住,平時除了公務上的應酬,大部份時間都留在家中,享受家庭之樂。
苦幹、實幹,由基層做起
楊市長儉約、嚴謹的生活態度,和他艱苦的奮鬥歷程有關。他是花蓮人,幼時家庭貧困,穿的都是父親穿破的鐵路員工制服改成的衣服。貧困的家境,使楊金欉懂得力求上進。花蓮中學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台南工學院,畢業後又順利考取台電,由基層幹部做起,完全憑著苦幹、實幹的精神,才有今日的成就。
楊市長說:「我沒有什麼背景,也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會當上臺北市長,我只是默默耕耘,做我該做的事。因此我要奉勸年輕朋友,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只要肯努力,有奉獻的心,就不難有出頭之日,因為我們的社會畢竟是開放而公平的。」
由此可見,楊市長有今日的成就,絕非倖致,而是點滴累積而來的。從他過去擔任省建設廳長及高雄市長的表現,均足以證明他是幹練有為之士。如今他主持臺北市政才三個月,時間尚短,還看不出明顯的政績;全國朝野對他莫不寄以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在未來的任期內,能發揮所長,把臺北市政帶入進步、美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