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
能賦已輸曹子建,善圖唯數衛山人。
一幅簡單的白描仕女,是元代大畫家衛九鼎的傑作,並由另一大畫家倪雲林提上這詩句,畫中蘊涵著一樁美麗哀怨的愛情故事。
洛神宓妃,傳說是上古時代宓羲氏之女,曾嫁后羿為妻,後溺洛水為神。在屈原的「離騷」中,她是一位美麗卻傲慢的女神;到了曹植筆下,轉而成為溫柔有禮的美人。
於是有人附會了一段愛情故事,謂曹植曾愛上他的嫂嫂——甄后,魏文帝曹丕之妻。
甄後死,曹丕將其妻生前常用的「玉鏤金帶枕」送給癡情的弟弟。曹植惻然帶著玉枕返回封地,途經洛水時,這位才高八斗的才子,因思甄後而作「感甄賦」,也就是現傳的「洛神賦」。
文章中,他形容自己在恍惚間,見洛水岩畔立一美人——「翩若驚鴻,宛若遊龍,……髣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
美人體態輕盈、身影朦朧,像朝雲中的太陽,又似綠波間的荷花;她的髮髻高聳如雲,裙裾似霧般輕揚……。曹植看得心蕩神馳,遂託洛水的微波寄情。洛神頗受感動,但低徊彷徨,最後,她轉過潔白的頸項,揚眉回眸道:「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
天人永隔,一陰一陽,誰教當初尚未溺水成神時,沒能相遇呢?洛神說完,就失去了蹤影。曹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就這樣在岸邊露水中呆立一夜,臨去時猶盤桓惆悵,不能自已。
也有人考證說,曹丕結婚時,曹植才十三歲,不可能與年已廿三的甄后發生戀情。但誰又能證明多情少年的心中,不正有「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當」的慨嘆情懷呢?
衛九鼎畫中的洛神,衣帶飄揚,凌波而立,高髻如雲,肩若削成,完全如曹植文中所述。值得一提的是,她手執的「麈尾」,也正是漢魏六朝時,最流行的名流雅器。而這種象徵身份威儀的器用,到唐代以後為「拂塵」取代,如今實物已失傳,唯有古畫中得見。
「洛神圖」引出了上古的神話、漢魏的名賦,以及傳說中的愛情故事。從密佈的藏畫章中,我們又知道這幅畫曾經由清初名收藏家梁清標的手中,輾轉入宮,歷乾隆、嘉慶、宣統三朝,爾後由故宮收藏,又流離來臺。而歷史文化的脈絡精髓,也就這樣綿延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