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體殘障的人,能夠去爬山嗎?
去年十一月傳出八位殘障青年要登玉山的消息後,立刻受到各方的關注,多數人對這次活動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但也有人懷疑:殘障朋友是否野心太大?他們以及他們周圍的人由這樣的一次嘗試中,又得到了些什麼呢?
玉山主峰標高三千九百九十七公尺,是臺灣第一高峰。
站在玉山頂端,北眺雪山、南湖中央大山,南望關山、大武山,西向阿里山和祝山,東面則臨中央山脈主脊部份,在群山簇擁之下,玉山更顯出不凡的氣勢和山容。
對喜愛親近大自然的登山者而言,攀登玉山是他們必圓的一個夢想。然而想要成功,除了要具有豐富的登山常識及熟悉山勢地形外,還要有很好的體力和耐力,這些都是登山不可或缺的要件。
去年十一月九日的清晨,臺北西站往阿里山的候車地點,出現了一支攀登玉山的隊伍,主要的成員竟是八名殘障青年。為什麼要舉辦這次活動?主辦單位認為有遠因,也有近因。
殘障人士由於先天的侷限,求學、求職往往比常人困難,很多活動也忽略了他們,以致殘障者生活在狹小的範圍內,許多興趣和能力也都無法施展。
舉例來說,肢體殘障人士由於行動不便,很少參加戶外活動,其實他們和常人一樣,也期望能有接近大自然的機會,這是攀登玉山的遠因。

圖2.:登玉山對肢體殘障青年而言,是一項體力與毅力的挑戰。(伊甸基金會提。(董敏)
讓殘障生活更豐實
事實上,攀登玉山只是一系列戶外活動中的一項,由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和屏東勝利之家所策畫的「大山營」,早在去年八月就舉辦過「中橫健行」,一共有四十八位殘障青年參加,其中重度肢體殘障者六位,中、輕度三十八位,有四位則是視覺障礙者。
中橫健行的圓滿成功,給主辦單位和參加者很大的鼓勵,玉山之旅的計畫,就在三個月後迅速推出。
殘障者登玉山在國內是一項創舉,玉山之旅副領隊,也是伊甸基金會秘書的倪華辰表示,玉山是國內最高峰,選擇玉山的意義,就是希望殘障朋友在登山過程中能向自己的能力挑戰,並擴大生活與交友的圈子,使生命更豐實。
為了這次創舉,伊甸和勝利之家在臺北、屏東召開多次籌備會議,對於參加的殘障朋友也事前經過一番挑選,由於體力是登山的要件,便以中橫健行時表現好的隊員為優先,最後從眾多志願者中,在臺北、屏東各挑選四名。
也為了進一步確定這八名隊員是否具有攀登高峰的體力,主辦單位接受熱心人士建議,在出發前兩天,安排隊員到臺大醫院做行前體能測驗。

圖1.:義工發揮愛心,背負殘障隊友通過危險的棧道。(董敏)
一對一的協助,殘障登山興趣濃
由於行程迫在眼前,主持這項測驗的臺大復健科醫師賴金鑫不願耗費隊員過多的體力,只選擇了模擬登山的電動跑道和騎腳踏車兩項來測試,結果十分鐘不到,參加測驗的殘障青年就出現了體力不濟的現象。
「攀登玉山對他們來說,將是一項嚴苛的考驗。」賴金鑫提出警告。
然而主辦單位和八位隊員都不願輕易放棄這項籌畫、嚮往已久的登山活動,但又不能不考慮到隊員可能體力不濟的事實,最後屏東育樂協會和彰化文城登山隊決定義務派出登山老手,以一對一的方式協助殘障朋友登山,使這項活動終能成行。
活動計畫是:第一天先在阿里山南北會師,第二天凌晨由塔塔加鞍部登至排雲山莊,第三天攻頂,然後下山。

圖2.:登上排雲山莊後,翌日一早舉行升旗典禮的莊嚴場面。(董敏)
義工熱心參與協助工作
十月九日下午臺北隊伍先抵達阿里山,由於屏東隊伍尚未到達,倪華辰領著四位夥伴先來一回登山前的「暖身」運動。他們選擇一段鐵軌來熟悉即將面臨的路況。(從塔塔加鞍部至排雲山莊有類似的棧道七十五座),隊員小心翼翼地在枕木與碎石之間尋找立足點,行至下榻旅館時,早已汗流浹背。
隨著屏東隊伍趕來會師的還有十二位義工,他們都曾有過多次登山經驗,可是這次性質特殊,不但是自己要攀爬,還要協助八名殘障朋友,對這群義工來說,也是一件新鮮且有意義的事,難怪他們各個磨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
第二天大家起了個大早,從阿里山搭車到塔塔加鞍部,此處是步行的起點,愛心的花朵也開始在露冷風清的早晨綻放。
從阿里山到塔塔加鞍部的交通工具是一輛改裝的材車,材車的主人非但堅持親自護送,抵達鞍部後更是忙上忙下地幫忙搬背包、遞器材,頻頻囑咐大家要多保重,義工則背起隊員的裝備,準備上路。
此時在這個標高三千公尺的高冷山區,陽光從雲隙間灑了下來。

圖1.:寄生在險峻山壁上的野花,展現強韌的生命力。(董敏)
殘障者面臨嚴格挑戰
屏東來的殘障青年,殘障程度較嚴重,行動也較遲緩,為了不使他們脫隊,林美玲、林淑芳、王勝全和張瑞麟這四位屏東隊員被安排在前頭先行出發。
其中王勝全有著黝黑皮膚和一雙靈活的大眼,是個十五歲的山地男孩。由於家境清寒,從小患小兒麻痺的王勝全未能接受治療,勝利之家發現他時,他仍在地上爬行,進入勝利之家後經過兩次脊椎開刀,在每節脊椎間安裝鋼架後才得以站立。他年紀雖小,雄心可不小,兩次大山營活動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賣力。
從塔塔加鞍部出發,殘障者在門羅絕壁面臨嚴重的挑戰。
相傳在廿年前攀登玉山者都必須從這塊絕壁下方通過,某次有位外籍登山者門羅在通行之際,絕壁突然土石崩裂,石塊從高處滾落,門羅不幸遇難,整條斜壁上堆滿了大小碎石,而形成了現在的這條山徑。
在八名隊員中,有七名是腿腳殘障,因此全身重量全靠持柺杖的雙手支撐,除了必須在碎石之間找穩固的立「杖」點以便攀登之外,由於坡度較陡,他們無法以正面行走,否則會因重心不穩而往後倒,只好以後退背行的方式來克服這段路程,義工如果去攙扶他們,只會增加危險性,這時支撐隊員的除了柺杖之外,則是一股堅強的信念。有宗教信仰的隊員更在心中默默禱告,義工則不斷以「快到了」來鼓舞隊員的士氣。

圖2.:藉由登山,接觸自然美景,為殘障青年的生活開另一扇窗。(董敏)
墜崖、瀉肚影響登山行程
前進的速度始終快不起來,在到達標高三千五百廿八公尺的西峰下時,有些隊員已逐漸脫隊,義工在背負雙份的裝備,又得分神照顧隊員的情形下,體力透支相當驚人。
九點廿三分,身負嚮導重任的鄭旭涵為了在棧道旁邊保護林淑芳通過,一不留神踩斷了棧道上的朽木,直落棧道下約莫五層樓高的峭壁,所有在場的人都嚇呆了,義工潘聰志首先回神過來,丟下背包下去搶救。
所幸鄭旭涵受過嚴格的登山訓練,說時遲,那時快,他先抓緊了崖邊叢生的箭竹,將自己穩定在峭壁上,一手抓住箭竹,另一手用開刀山闢路往上爬,上面的救援行動也迅速展開,用繩索將鄭旭涵拉上去。
鄭旭涵僅在臉上留下輕微割傷,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這場意外已使全隊的士氣大受影響,登山行動也較原訂計畫延後兩個多鐘頭。
然而一波方平,一波又起。
到了中午,全體隊員吃了早上在阿里山買的飯盒裹腹,沒有想到食物不潔,飯後不久竟集體瀉肚,就連身強力壯的義工在幾次拉肚子之後,體力也大受影響,至此攀登行動益形艱難。
到達白木林不久,先行的屏東殘障青年已經吃不消,多次在斜坡上摔倒,領隊劉侃眼見情形不妙,為了趕在天黑之前到達排雲山莊,於是下達背負殘障隊員上山的指令。此刻隨行採訪的中國時報記者王正良與副領隊倪華辰也各自背負一名,向即將掩入黑夜的排雲山莊趕去。

圖3.:登山途中,義工亦步亦趨地照顧殘障隊友。(董敏)
登山夥伴發揮互助精神
天黑得很快,對落在後面的隊員而言,排雲山莊似乎特別遙遠,由於乾糧和水被挑伕先行運送上山,大家又餓、又渴,一路行來倍覺辛苦。而山中的氣溫也開始急速下降。
這時,由另一條路線抵達排雲山莊的登山隊,正升火待炊,倪華辰趕來說明山下危急的狀況,大家也顧不得吃飯,拿了乾糧和水壺立即加入救援行列。
八位殘障隊員中,蔡文俊是屬於視覺障礙,肢體的功能健全,在八個隊員中首先抵達排雲山莊,當大家忙著救援時,他卻因視力太差而幫不上忙,心裡十分著急,一直等到全體隊員安全到達後,才放下心中的大石。
「我為什麼不用按摩來協助他們呢?」從事按摩業的蔡文俊聽到大家躺在地上直喊酸痛時,突然靈機一動。
當下只見蔡文俊在人羣裏替這個捏捏,那個捶捶,忙得不亦樂乎;有人還直嚷著下回爬山一定記得帶蔡文俊同行。
生命需要精神的慰藉,而幫助別人正是獲得慰藉的最佳途徑。平素內向、靦腆,關閉在模糊世界中的蔡文俊,在這次的歷程中嘗到了主動親近別人、幫助別人的喜悅。
當晚領隊召開了緊急會議,鑑於大夥兒的體力不繼,第二天如果強行登頂恐有危險,再三研議後,決定以安全為重,宣佈放棄登頂。
「山不會跑掉,這次不成,我們下次再來。」領隊劉侃安慰大家。
「其實登不登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次過程中,我們都盡了力。」于惠玲對領隊的決定極表支持。

圖1.:趁休息時間,副領隊倪華辰為王勝全按摩酸痛的手臂。(董敏)
放棄登頂,下次再來
雖然他們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但是登上排雲山莊三千五百廿八公尺的高度,對殘障者而言,已經是一項創新的記錄。
「這次的活動雖然沒有成功,但我們卻獲得以後再辦類似活動時所需要的經驗。」倪華辰對此次的失敗並不以為意,並表示下次還要再來。
「殘障人士登山也是一種復健的方式,只是心理層面高過生理層面,原則上是值得鼓勵的,但以後從事類似活動,主辦單位對於參與人員的殘障程度應予以分級。」榮總復健科主任徐道昌提出建議。
所謂分級,是指依照殘障者肢體的殘障程度來訂定參加活動的項目。攀登大山因為山道之間落差往往極大,有時甚至必須手腳並用,持用義拐或手拐的殘障者實在無法勝任,這次玉山之旅即有許多狀況是依賴義工背負才得以通過。除了分級之外,事前對殘障者施以有計畫的體能訓練,也是很重要的。
登山界有一句話:「不可欺山」。如果攀登一座高山事前沒有充分的準備,把登山看成是件容易的活動,那就犯了登山的大忌。
這次的登山活動,義工們發揮了無私的愛心。他們背負兩人份的裝備,並在殘障身邊亦步亦趨地照顧著,將近十四個鐘頭的精神和體力的付出,沒有兩把「刷子」還真無法完成。

圖2.:嚮導鄭旭涵不慎跌落棧道下,所幸他機警應變,只有臉部受到輕微擦傷。
事前周密準備,登山請求方法
為了參加這次活動,屏東育樂協會負責人溫永光事前和義工有三個星期每天下午做體能訓練,但仍然感覺照顧不來。
「下次如果還要辦類似的活動,最好採取二對一,甚至三對一的照顧方式。」溫永光對此次人手調度上顯然不夠做了檢討,並且表示將開辦協助殘障人士專技方面的訓練課程。
「替殘障者開拓他們的接觸範圍,是一件值得鼓勵和肯定的事,但主辦單位一定要在事前做好周密的調查、訓練和準備,並參考醫師的建議。」隨隊的時報記者王正良事後也表示他的看法。
一個國家是否進步,除了國民生產毛額和國民所得之外,對殘障者關心的程度也是重要的指標。這次的活動雖然沒有竟全功,但是它已使所有熱心人士瞭解到在熱忱以外,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

圖3.:玉山雲海氣象萬千,只有登山者才能目睹神會。(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