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介紹兩則有關「悌」行的故事,第一個「讓牆成巷」發生在明朝。
郭樸是安陽(今河南省安陽縣)人,步入宦途後,不斷擢升,曾任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郭樸從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長大後,不但飽讀詩書,學識豐富,並力行書中為人處事的道理。雖然官位很高,待人仍謙和有禮,毫無驕氣,並以清廉著稱。
在郭樸擔任吏部尚書的時候,故鄉的家人與鄰居因建屋爭奪一牆之地,互不相讓而纏訟數年,便捎信給郭樸,希望他向當地主管官吏關說,以打贏這場官司。
那知郭樸得訊後,不僅未去關說,反而回信向家人詳述與鄰居相處之道。信末並附了一首詩:「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是告訴家人,為爭奪區區一牆之地,千里迢迢寫信給他,實在是小題大作。當年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綿延數千里,城牆今日猶在,可是秦始皇又在那兒呢?何妨放寬度量,將牆地讓予鄰人。
家人獲得郭樸的回信以後,頗感慚愧,就遵照他信中所說,讓出一牆之地;鄰人深受感動,也讓出一牆之地。雙方互讓的結果,便空出了一條巷子。當地人為紀念這條巷子背後的故事,遂稱它為「仁義巷」。
「誓報弟仇」則是清朝時候的故事。
康熙年間,福建沿海一帶常有海盜出沒,不但掠奪船隻的財物、漁獲,且殺人放火、擄人勒索,無惡不作。盤據在𬇞洲嶼(位於同安縣南四十里)的陳霸,即為其中之一。
康熙廿幾年,住在同安縣的許巧被陳霸手下擄去。許巧的哥哥許澤,和弟弟一向手足情深,為救出許巧,乃全力湊足歹徒要求的款項,前去贖弟。
到了盜窟,赫然發現堂叔許溥也在被擄之列。許澤心想,如果只贖弟弟,不管叔叔,不合道義;只贖叔叔,不救弟弟,又於心不忍。到底該先救誰呢?令許澤十分為難。
他考慮再三,決定先贖回叔叔,並和盜匪說好,回家後立刻籌錢,再來贖弟弟。
不料,等他籌足了錢,再前往贖弟時,弟弟已在前一日被殺,只運回一具棺柩,令他傷痛不已。許澤憤恨盜匪的殘暴,在弟弟的靈前立下重誓:「不報弟仇,誓不為人!」
當時鄉人也正為海盜作亂所苦,許澤便集合鄉民,組成自衛隊。正巧這時,朝廷也派軍南下掃蕩沿海盜匪。許澤率領的自衛隊乃與官兵雙面夾殺,終於消滅了海寇,也殺了陳霸。
盜匪既平,許澤不但報了殺弟之仇,也為鄉民除去了大患。朝廷為嘉許他的英勇表現,封他為「昭勇將軍」,日後又升為真定(地名)城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