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夠「嗆」
在中國大陸,飲食喜好大致分為兩股勢力,一派是打破地域性口味,跟著流行吃香喝辣,一下子每家館子都端出四川火鍋,一下子大家都吃香辣蟹、水煮魚,走進北京有「飲食一條街」之稱的簋街,這一回兒則是麻辣小龍蝦當道。
對於這樣一窩蜂的流行,中央電視台《天天飲食》主持人劉儀偉認為,「過去北方人並不嗜辣,然而在如今資訊發達下,辣的口味可以說是全國夠嗆,地域性的口味正在被打開。」
另一流派則是拒絕潮流,講求特色。而不同世代對特色追求大異其趣。兩岸出版名人,年近七十的沈昌文向來是最風趣幽默,又懂得享受美味的文化人。
在他的電子筆記裡,有一個檔案專門記錄美食餐廳,其下還附有他個人的心得評註。想要吃些口味地道的菜,他提供了一個秘密管道,就是各省、各市在北京都設有「駐京辦事處」,而這些單位大多有附屬餐廳,廚師全部都是來自地方,口味要比一般市街上的地方菜要道地許多。沈昌文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貴州省駐京辦事處有酸湯魚、鼎罐雞、絲娃娃;吉林省駐京辦事處有酸菜白肉血腸、朝鮮族冷麵、清蒸松花江白魚;福建省駐京辦事處有蠣餅(蚵仔煎)、鼎邊糊、五香捆蹄;內蒙駐京辦事處有烤羊腿、烤豬方、奶皮子刀切酥......。「而這其中,越小層級的辦事處餐廳,口味越是有特色,例如市級駐京辦事處,就要比省級駐京辦事處口味來得地道。」
沈昌文的美食檔案說得讓人不禁躍躍欲試,然而年輕雅痞的朱偉卻不以為然:「那些在胡同裡的小菜館,我們三聯週刊的編輯是不屑去吃的,主要是衛生條件太差了。」
那大陸的小資或白領喜歡上什麼樣的館子呢?
「哦,你要找大陸的文化人,到粉庫、麵庫、禪庫,或到茶馬古道、三個貴州人去,你們台灣來的文化朋友也都是常客呢!」自稱「不良老年」的沈昌文,經常也跟著年輕人到風格另類的主題餐廳去。
由大陸知名當代藝術家方力鈞開設的茶馬古道,挑高的空間掛滿畫作,宛如一間另類美術館。走進以大跨距倉庫為基底的「庫」系列,最「殘酷」的「禪庫」,穿著典獄長服裝的侍者帶領用餐者走入鐵牢,餐桌上的百頁扣豬肉叫「千刀萬剮」,墨魚燒茄子叫「黑手黨」,噱頭十足。「現代餐館強調出奇制勝,有些甚至都走成邪魔歪道了,」沈昌文笑著說。

自稱中了資產階級餘毒的文化人沈昌文,最喜歡到大陸各省市駐北京辦事處的附屬餐廳,享受地道又實惠的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