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青菜豆腐,吃了保平安。」「保平安」三字,頗能一言道盡素食的佳妙。
其實,素食除能保健,在滋味上也能出奇制勝。
嚴格說來,這也該算是一種「仿冒」,只不過它不侵犯版權罷了——
餐桌上擺滿佳餚。
片得薄薄的「魷魚」捲成朵朵漂亮的花瓣,依偎在宮保(紅辣椒)旁,水綠的芹菜配著赭紅的杏仁,煞是好看!魷魚入口,柔滑又富嚼勁。
大小如拇指的「雞丁」油滋滋、黃澄澄的模樣,加上衝鼻的胡椒香,令人食指大動。
「生炒鱔糊」動筷前,澆下熱燙的香油,嗤啦一聲,油直冒泡,攪拌後趁熱吃,細潤留香,聞不到魚腥。
「海鮮盅」裡,浮游著蝦仁、魚翅和海參,清醇中還隱隱羼雜著菜根香!
這就奇了,明明進的是素食館呀?!
謎底揭曉,令人莞爾。原來魷魚的原料是素海參粉和胡蘿蔔汁;鱔魚是香菇切絲;雞丁是洋菇假扮;燻鵝、火腿和烤鴨是豆皮和素雞;海蜇皮是洋菜所製……,全是道道地地、如假包換的素食。

這位九十高齡的尼姑看來精神奕奕,據她表示素食的功勞頗大。(簡永彬)
不是和尚也吃素
以往人們吃素,多半為了宗教信仰、哲學信念或傳統習俗;現代人為了保健、求新鮮,加上素食業的多元化經營,吃素已然成為一種風尚。
據統計,台灣至少有十萬以上的素食者,其中包括僧尼和為數不少的「在家菜」居士。以往素食多在自個兒家裏或廟裏才吃得到,目前全省總共有約五百家素食店,其中有中式、日式,也有西式素食,和十年前相較,增加了約四百家,成長率頗為可觀。
固然近年來吃素的人數增加了,但是在比例上,仍屬「少數民族」。殊不知根據科學家研究,人類祖先原本都應是素食者,後因天災臨頭,無法取得蔬果,才開始茹毛飲血、吃起動物的肉。希臘、埃及和希伯來神話也都指出人類原本只吃果類。

台療供應經專家調配的素食西餐,頗受外籍產婦的歡迎。(簡永彬)
吃素原因多
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告誡弟子,素食是健康長壽之鑰,眾人應以慈悲為懷,不殺生、不食肉,才能夠避免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演變到後來,佛教徒分吃長素和短素者。長素指吃素後即不再沾葷,短素花樣較多:有的人六月吃觀音素、九月吃九皇素;有的只在早上吃素叫晨素;有的是定期客串,每逢初一、十五吃素。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孫文學說提及:「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含料為今日衛生家所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
瑜珈學派將食物分為悅性、變性和惰性三類。悅性食物(如穀類、蔬果、牛奶、豆類等素食)令人心靈平和;變性(如咖啡、濃茶、可樂……等含刺激興奮作用食物)會令人心煩躁不安;惰性(肉、蛋、菇、酒等)令人倦怠、懶散、產生慾念,他們因而大力鼓吹人食用悅性食物。此說雖與傳統素食者不同,但他們也算得上是素食的擁護者。
晚近醫學證明吃素的益處後,大家更關心的是——到底吃素有什麼好處?為什麼?

瑜珈學派主張吃素。這位阿南達瑪迦瑜珈老師最喜歡吃素食中的芒果。(簡永彬)
最時髦的保健食品
吃素是自然療法中食療裏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素食多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維生素、礦物質等。發行全世界的讀者文摘曾刊登一篇「歌誦」素食的文章,說它能:「保護心臟、控制體重和減少癌症的危險。」
纖維素的確有助於預防心臟疾病的發生。
一項研究七個國家人民飲食習慣與心臟疾病關係的研究顯示:肉食最多的國家,人民罹患冠狀動脈硬化症的死亡率也最高。芬蘭人肉食量居全球之冠,其心疾死亡率也是第一。美國人次之,但安息日會教徒卻例外;因為他們絕大多數不食肉類,得心疾人數僅佔其他得心疾的美人之半。
營養學博士邱清華進一步解釋:人體吸收過多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油脂,可能會促成心臟病、動脈硬化症、高血壓等疾病。此外,就減少癌症危險而言,吃素——也就是吸收植物性食物,因它所含的纖維質有「清道伕」的效果,一方面促進消化,另方面可刺激大腸運作、有助於排出腸內可能分解有害物質的殘留物,縮短腸內致癌物質停留的時間,因而可以減低大腸癌的發生。
丹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被英封鎖而食物欠缺,肉類奇貴,多數人只好以蔬菜和牛奶維生。這一年丹麥死亡率竟下降百分之十七。戰後恢復肉食,死亡率又隨之增高。以前不知其所以然,現以醫學角度來求證,果然其來有自。
「吃素以後,血液循環好轉,心情變得神清氣爽、安靜平和,感覺上似乎較不會煩惱!」吃素也在學打坐的作家林清玄表示。

榮總營養室主任章樂綺建議素食者宜吃「蛋奶素」,較能得到均衡營養。(簡永彬)
仿冒情非得已
素食既然有這麼多優點,何苦要「仿冒」葷菜呢?
有人打趣道,素食的名稱和形式之所以「六根不淨」,其實是情非得已。一來是素食常讓人聯想到出家人所吃的齋飯,有苦修意味;二來是一般素菜身價不如海鮮肉類,材料變化不如葷素混用來得多,難免令人興趣缺缺。素食即使做得濺齒留甘,用以待客總是稍嫌失禮或不夠有面子。
舉例而言,據說北平有座三勝庵的素菜極美味,甚至令人懷疑是不是擱了雞湯。常到此吃素菜席的多半是王孫公子,但他們總認為跑到尼姑庵吃飯有失身分,因此吃後絕口不提,只在私下耳語相傳。
這例子反映了一般人吃素的「心理障礙」。為了提高身價、消減吃素的「不滿足感」,素食業者烹調、命名時不得不「看人顏色」。「仿冒」葷菜這一招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花招再巧卻不足恃。若沒真功夫,依舊挽回不了食客的「口」。

素食二道:上圖是銀串雙味(蝦球和芋泥球。(簡永彬)
束手縛腳,功夫施展不易
許多人都知道,烹調素食須遵守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海裏有三素,可用;山上有三葷,不用」。素菜可用海上三素——海芽(海菜的一種)、紫菜、海帶煮食,卻不能沾山上三葷——蔥、韭、蒜,否則就不是素食。
這禁忌由來不太可考,但一般人也都嚴格遵守。在材料大受限制的情況下,最重要的調味又縛手縛腳(蔥、韭、蒜不能用,更別說豬油、蠔油、蝦油了……),素食師傅不免產生「有志難伸」的無奈。但正因禁忌多,更能考驗出真才實學,因此素食師傅不得不施展看家本領,在刀工、調味、火候上各顯神通。
有趣的是,台灣一流的素食師傅多由葷菜界出身。因他們已有做葷菜紮實的底子,才能「知己知彼」,拿捏分寸,再從其中求突破。
「如何用菇類、豆類、筍、豆芽等素材來做成雞、鴨、魚、肉,實在傷腦筋!」已有十餘年烹調經驗的梅林餐廳大師傅趙啟證笑道,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素菜必須靠手工、調味取勝;此外還得有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在眾多素材中選擇與某種葷菜形狀和口味相似的,用切、刻、雕等刀工「造型」,再以煎、煮、蒸、烤、炸……來「美容」,最後加上適當的配料。

下圖是鱔糊。
依樣葫蘆不好畫
以菇類為例,可分為洋菇、草菇、香菇、金菇、冬菇等,它們長相不同、味道互異。香菇常用來冒充鱔魚;冬菇除可刻成腰花、甲魚、生魚片外,蒂頭還能充當羊肉。
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曾稱筍是蔬中尤物,這尤物小心切成細絲油炸,即搖身一變,成為珍貴的「魚翅」;大片制煉過的乾筍,黑黑的,可當零食啃,又叫「素火腿」。
豆芽也是素席中的要角。所謂的「雞湯」,就是清炒八角後加綠豆芽煮熬四小時的傑作。除了味道鮮腴,豆芽的造型也頗討喜。美食家唐魯孫先生曾在「中國吃的故事」提及,北平人過年時總不忘炒一道酒飯兩宜的素菜「炒鹹什」,南方人叫它「十香菜」。顧名思義,材料包括了乾鮮不同的十種蔬菜,其中挑大樑的就是特大的黃豆芽。「黃豆芽貌似如意,過年嘛,就是取它萬事如意的好口采!」他說。
其實,素席真要講究,也會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全筍席、全豆腐席、全茄子席、全南瓜席……,就是以一種基本材料變化出多道作法不同、風味獨具,還有血緣關係的佳餚,這比起現在流行的石門「活魚八吃」,段數更高。

現代素食西餐廳佈置高雅、氣氛怡人,比起傳統豬牛排西餐廳,不遑多讓。(簡永彬)
素食花樣也多多
中國菜名滿天下,嗜食善烹的中國人當然有本事把素食變成多樣風貌。若以烹調方式來分,目前約可分為中式、西式和日式;其中中式素食又分為館子裏的點菜和較平民化的自助餐。
點菜館子如依口味分類,可以分為江浙、廣式、台式……等,毫不含糊。素菜既然在館子露面,自然較隆重考究,就拿以精緻清鮮聞名的江浙菜為例,芥心素鰻、西湖發菜、雀巢鴿鬆、脆鱔、柴把雞湯……等,的確能讓吃客乘興來、盡興歸。
脆鱔的典型做法是這樣的:將香菇剪成長條,蘸玉米粉以中火炸酥。另外以九層塔爆香,加黑醋、五香粉、糖、鹽、醬油……等調味成澆頭,淋到「鱔魚」上在鍋裏攪拌均勻。要領是攪拌時身手快,脆鱔才不會黏成一團;翻攪時須全面觀照,鱔魚也才不致頭甜尾巴鹹。
鹽酥雞丁看似平常,實際上內藏玄機。真要炸到外脆內軟的程度並不容易。將生洋菇切半拌鹽、味精和胡椒,入味後,蘸上羼有麵粉、地瓜粉的蛋液再下油鍋。由於洋菇本身含有水分,炸到八分熟須起鍋休息三分鐘左右,讓水分、空氣跑走再下鍋,雞丁才會香脆可口。「炸雞定要注意火候,須以中溫火慢慢炸,才能酥透而不焦,麵粉外衣也才不會脫落」,福人餐廳的師傅陳文典透露他炸雞的江湖一點訣。
火候、刀工、配料一樣講究
炸雞起鍋後,可別忘灑上由芹菜末油爆後加鹽、胡椒的作料,否則功虧一簣。正如作家梁實秋所說:「吃東西如配方,也要君臣佐使,搭配平衡。」素食當然也不能馬虎,芹菜末若由其他素材瓜代就不夠味了。
此外,素席中亦有來頭不小的菜式,像西湖發菜,或是竹參、松耳等,材料都所費不貲。它們無疑可提高素食的身價,但因價格頗昂,較厚道的素食業者並不主動推銷。
除了啖美食,一些較體貼的館子還提供額外服務:在大廳供奉一座菩薩讓食客燒香拜佛,免收香火錢;此外還「管制」紀律,婉拒顧客喝酒,以維持素食店寧靜的氣氛。
如果說館子的素食是打扮得體、精緻華麗的大家閨秀,素食自助餐可就是脂粉不施、素雅清秀的小家璧玉了。
素食自助餐消費額不高,菜式多保持本色,不加修飾,十分家常。師大附近應是台北市素食自助餐廳密度最高的地帶。此地平日生意很好,許多學生和外籍人士都是常客。
不施脂粉,一樣引人
天然素食樂園的老闆阿魯尼本身吃素,開起素食自助餐店也就順理成章;除了供應四十道家常素菜,他還別出心裁地推出糙米飯、全麥麵包、麥片牛奶和含有薏仁、紅豆、花生……等的「八豆粥」,十分多元化。吃糙米飯的客人還能吃到由老板親自灑在飯上的營養「佐料」——小麥胚芽加芝麻。
曼陀羅素食店以不羼加味素為號召,諸菜寧取清淡,不願讓調味料喧賓奪主。青菜頂多以鹽、薑調味;滷菜則用冰糖、醬油提味。可說是真正力行「素」食的精神。
此外,台灣療養院附設餐廳也供應中式素食自助餐。台療創辦人米勒醫生本身吃素,深諳素食好處,因此醫院成立之初便大力提倡素食。由於醫院餐廳的素食烹調風味得宜,加上有專家負責調配、富「理論」基礎,因此顧客包括了病患、醫療工作人員、職工和聞風慕名而來的食客。作家林清玄也是其中之一,他認為乾淨、衛生、爽口是台療餐廳「近悅遠來」的主因。
台療除推出中式素食,也供應素食西餐,不過對象只限於住院病患或院外特別預約者。菜式和一般的西式全餐類似,不同的是主菜由豆製品替代魚肉。
畫虎不成反類犬?!
素食西餐不能免俗,也和中式素食一樣走「仿冒」路線,力求酷似真品,但實際做來並不簡單。
「湯、麵包、沙拉都沒問題,主菜卻是一大敗筆」,沙拉素食西餐廳的陳政平鮮活地形容顧客的反應:「好不容易過關斬將,經過一道道西餐的繁文縟節,竟然只盼到一塊便宜的素雞,簡直失望透頂!」
模仿技巧不夠精湛,只好宣告改革失敗,但師傅相信:雖然豆製品無法「魚目混珠」、完全取代肉的香味和質感,但必定還有商榷的餘地。
顧客轉變態度是在他們全力改良豬排全餐以後。所謂「豬排」,是用手工把卅多塊乾、濕的豆皮相間疊合,再以布綁緊成火腿狀,蒸後再烤,上桌前還須再煎過一次,然後才澆淋傳統西餐的香醋、黑胡椒等醬料、正式上場。
使用乾、濕豆皮是為使組織完全密合、不易解散;布條綁得緊可使它富韌性,增加嚼勁,布紋還能製造里肌肉的視覺效果;至於配料則以洋菇、香菇替代一般西餐的洋蔥、大蒜。
素漢堡的內容挺有意思的:將香菇頭、麵腸和豆腸(兩種以麵粉和黃豆為原料的製品,外形象腸子)搗碎混合而成。豆腸質軟,麵腸較硬且有彈性,能產生錯綜複雜的「誤導」作用,再加上番茄醬、乳酪、香菜等混淆視聽,顧客的反應果然讓師傅欣慰。
除此之外,還有些餐廳專門供應蔬菜沙拉,也算是另一形式的西式素食。
海中三素展身手
至於日本料理素食,取材和中式、西式大致相同,只是烹調方式更單純、口味更清淡,如生魚片(冬菇)直接蘸芥末就食;關東煮(苦瓜包素餡)更是不沾人間煙火。
日式素食最大的挑戰是它的仿冒對象多半是帶腥味的魚蝦海鮮類,蔬果多芳香清淡,很難取而代之。這下子,「海中三素」可就發揮它的效力了。紫菜、海帶、海芽類均帶獨樹一幟的腥味,正是最大的本錢,而這也是它們在日式素食裏席捲天下的主因。
今天,素食已經樹立了它在保健飲食上的地位,但也有人擔心,吃素會不會導致營養不良?
台灣療養院營養室主任李瑛指出:「如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也就是吃某種固定的食物,就可能造成營養不良。」
蛋奶素最可取
榮總營養室主任章樂綺補充,就食物觀點來看,吃素可概分三種——
一是「純素」,指嚴禁一切動物性食物,如我國佛教出家人;二是「蛋奶素」,可吃蛋、奶,但不食其他動物性食物,如基督教的安息日教會;三是「長壽素」,可分十級,初級可吃些許肉類,最後則賴五穀度日。
其中,吃純素者因飲食選擇受限較大,容易營養不均,尤其是維生素B12可能不足。因為它僅存於動物性食物中,卻又是人體內血液形成、神經維持正常功能所必須,一旦缺乏,對身體會有不良影響。此外,蛋白質是否缺乏也令人堪憂。
「如果懂得吃素食的訣竅,就沒問題」,三總營養顧問張仙平說:「善於搭配,是最重要的關鍵。」她比喻,就像一個交響樂團,須有各式管樂、弦樂,才能結合各種樂器的特色,演奏出完美的大合奏曲。吃素也是一樣,五穀類若和豆類、堅果一齊食用,使其胺基酸產生互補作用,就可提昇素食蛋白質的品質。
邱清華博士認為無論吃素與否,均衡的營養都為人體所必須。每人每天應就水果、蔬菜、油脂、五穀、肉魚豆蛋奶(為一類)等五大類擇一、二而食,不可偏廢,素食者也不例外。只是油脂類選植物油;肉魚豆蛋奶類中略去肉魚。他鼓勵素食者最好吃「蛋奶素」,較能得到均衡的營養。
懂訣竅,吃素包你活到老
「兒童、少年正在生長髮育期間,所需蛋白質較多,最好避免吃素」,此外章樂綺還建議素食者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他命,以補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不足。
若再由經濟觀點來看素食的好處,顯然魚肉已經不戰而敗了。但較量誰輸誰贏,並非重點;要緊的是要吃得好又吃得巧,如能依個人身體需要和飲食嗜好做適度的彈性調整,當然就達到飲食最高的享受了。
話說回來,「大葷大肉嫌粗氣,濃油濁湯怕傷胃」,嗜葷者何妨換換味口、一試素食。千萬別辜負它的美味!
(本單元承福人餐廳、梅林餐廳、沙拉素食西餐協助拍照,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