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社會福利」成了熱門話題,它不僅是選舉時各候選人必有的政見,更是朝野各黨爭取認同的籌碼。
從全民健保、老人年金、到國民年金,社會福利的餅越畫越大,專家學者的意見不盡相同,一般民眾則越來越迷惑。社會福利究竟有那些利弊得失?它的滋味究竟是甜美還是苦澀?
生、老、病、死,原本是個人的事。為什麼許多國家卻執行社會福利政策,保障人民從「搖籃」到「墳墓」的基本生活?
隨著工業的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不安全感也日益增加。週期性的不景氣和種種不可預知的因素,人們開始體認到,貧窮的原因不能完全歸咎個人,社會也有責任。

街頭的流浪者多了,這是個人的問題?還是我們的社會照顧不周?(薛繼光)
政治選擇
於是政府制訂社會福利政策,透過保險、救助、服務,保障國民免除貧窮,讓所有的人都能享有最起碼的生活保障。
一般人都錯以為社會福利就是社會救助,其實不然,社會福利包括社會安全(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服務三大類別,其中社會保險是主要項目。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副教授林萬億表示,社會保險是整個社會福利的基礎,做得好,便能減少社會救助的費用。所謂「社會保險」,是一種風險分攤的保險方法。低風險、給付能力高者,提出所得協助高風險、給付能力低者;保費一般由個人、雇主、政府按比例分攤。我國即將實施的「全民健保」,及目前討論熱烈的發放「老人年金」、「國民年金」等,都屬於社會保險的範疇。
雖然立意甚佳,但社會福利帶給社會的正負面影響,究竟孰輕孰重?依然沒有答案。
自由學派的經濟學者主張一切應交由「市場機能」來決定,政府不應該干預。在一個完全競爭的理想社會裡,人人都可維生,不需要政府救助,如果因懶惰而貧困,也應由個人負責。
新古典學派則認為,市場經濟有其缺陷,自由放任的結果會產生弱肉強食的社會,政府必須以社會福利政策來彌補市場機能的缺失,達成財富重新分配,以增進社會的整體效用。
儘管立場不同,各說各話。但目前為止,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已走上社會福利之路,部分的先進國家甚至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西元一九七七∼七八年,一項國際性調查——各國青年認為自己國家最值得驕傲的事,回答「社會福利」者,瑞典有六十%,英國四十五%,西德三十%。可見社會福利政策在福利社會中,深受一般民眾的支持。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享受社會福利的同時,也要付出較高的稅。一般福利國家的稅率在三十%∼四十%之間,社會福利施行最成功的瑞典,甚至高達四十八%

在高喊「社會福利」的同時,也要培養社會大眾的「利他精神」,否則再好的規劃都是枉然。
社會福利背景
世界各國的福利制度不盡相同,發展的時機背景也不同。
以英國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苦難經驗,改變了英國的階級敵對意識,進而發展出一套謀求全民福祉的福利制度。
資本主義理念根深柢固的美國,則在一九三○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時,開始發展社會福利。當時「華爾街上跳樓自殺者如雨般落下」,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因應此一經濟變局,於是在一九三五年推出了「社會安全法案」。
我國的社會福利起步較晚,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做。社會救助(如急難救助、殘障福利)、社會服務(各類文康活動)雖然還不夠,但一直持續在進行。
至於社會保險方面,民國卅九年開辦勞工保險,四十七年開辦公務人員保險,七十八年開辦農民健康保險,都屬於社會保險中的一環。其中健康保險部分,已有半數以上的人享有,而除了一百餘萬的軍、公、教人口享有退休金外,其餘的年金保險則尚在研議中。

全民健保實施後,一向被視為「高危險群」的兒童,將不再是醫療保險的「拒絕往來戶」。(薛繼光)
未來的「老人國」
不少人懷疑:我們的國民所得是否已經到達發展社會福利的水準?
事實上,是否施行社會福利是政策的選擇,根本無關國民所得的高低。林萬億表示,社會福利政策是一種「政治選擇」,而非「經濟選擇」。其利弊得失很難有定論,也沒有唯一的標準。因為它是公共政策的一環,涉及非常多人的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組織利益的對抗,因此,不同的利益團體對社會福利就有不同的看法。
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寬政表示,只要民眾有需求,願意負擔保費來保障自己的安全,政府就沒有推辭或不做的理由。陳寬政認為,國民生產毛額多寡,不是衡量是否應採行社會福利政策的標準。許多國家都在國民所得僅數百美元時,就開始全面推動社會福利。
討論社會福利對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似乎應該從人口結構和家庭功能來衡量。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到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的七.一%,屆時,台灣地區將正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老人國」之林。而世界各國在辦「老人年金」時,其老人人口比例在一∼二%左右。
陳寬政指出,今天的老年人都有好幾個孩子,集兄弟姊妹的財力來供養年老的父母還不成問題,但未來的老年人只有一、二名孩子,負擔將越來越重。目前,台灣老年人口是青壯年人口的十%,根據預估,到西元二○二五年時,將增加到廿五%。

小朋友沒有被妥善照顧,誰應負最大的責任?(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家庭功能萎縮
除了人口結構改變,家庭功能也在萎縮。
陳寬政表示,目前台灣唯一有效的退休制度是家庭制度。「雖然歐美國家認為我們的家庭制度很值得效法,但未來單憑我們的家庭制度,並不可靠」,林萬億指出,我們家庭的人數越來越少,目前平均每戶人數是四.一人,其中的老人、兒童都需要扶養、照顧。而我們婦女的勞動生產力越來越高,有四十四.八%的婦女投入勞動市場,顯見家庭的照顧者越來越少,照顧能力越來越低。再加上離婚、分居、喪偶……等不完整家庭越來越多,家庭功能更形萎縮。
事實上,家庭的撫養能力已在節節下降中。民國七十年的調查,六十三%的老人靠家庭撫養,如今已下降到五十%。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不儘早規劃,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老人問題將成為社會的重大問題。

除了政府責無旁貸的社會保險外,社會福利需要更多民間團體的參與推動。圖為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智障兒製作飯盒的情形。(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社會福利的迷思
多數人對社會福利可能造成的弊端,如:財政赤字、道德敗壞、懶惰、阻礙經濟成長……等,都耳熟能詳,甚至堅信不疑。然事實真是如此嗎?
林萬億表示,歐美國家的財政赤字,並非完全由社會福利造成的,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國家因社會福利而破產,「這完全是管理的效率問題」,他指出,目前我國的社會福利還尚在「研議」階段,每年卻已有三千多億的財政赤字。
事實上,造成歐美國家社會福利收入不敷支出的原因是付稅的人越來越少。
陳寬政解釋,歐美的社會安全制度是代與代之間的受益付費,亦即這一代的老年人的生活費用由青壯年支付,等青壯年變老年人時,再由下一代青壯年付擔。然而,這套制度運作兩代下來,因為年輕人口愈來愈少,負擔相對愈來愈重,因此稅收不足以應付,造成政府的財政虧損。

根據預估,明年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將達人口總數的七.一%。(薛繼光)
福利好,人懶惰?
社會福利制度中的「社會保險」,像「失業保險」最受到詬病的,是會影響工作意願。不僅高所得者工作意願降低,甚至連低所得者的工作意願也會降低。
中華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惠林認為,這是人性使然。「人性原本就是愛貪便宜,好逸惡勞,一旦有白吃午餐的機會,誰會放棄呢?」
台大社會系教授詹火生表示:「一個好的社會福利制度,應該做到不鼓勵民眾的怠惰性,也不鼓勵怠惰者變成依賴者。」這問題在政策規劃時,就要詳加考慮,予以避免。
根據研究,只有在人民的勞動意識偏低,而社會福利的保障水準偏高的情況下,才會「鼓勵」人們的惰性。根據此理,設法提高人們的勞動意識,社會福利只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就不會養成人們的惰性了。
財政危機?
由於目前我們的財政已經出現赤字,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社會福利的財源要從哪裡來?會不會因此加重財政負擔?甚至拖垮財政呢?
現今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十六%,與其他先進國家的三十∼五十%,相去甚遠。而財政赤字更不是社會福利造成的。因此,有人認為,應該從財政的根本結構上去思考。
收入方面,林萬億以為現行的稅制過度依賴直接稅(從所得中扣除的稅),間接稅(如:不動產、遺產)則扣得太少,導致稅源減少很多。而直接稅中,又以受雇者的所得稅最不容易逃,由於稅源多來自中下階層,因此,要加稅既不公平也很困難。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副教授鄭文輝也表示,目前我們掌握到的稅源不多,合法的免稅(如:教師、獎勵投資……等等)加上非法的逃漏稅,稅基太小,以致稅賦不公平。
在支出的分配上也有可議之處。目前我們的預算廿五%用在國防、軍事上,二十%餘用來發展經濟,政府一般行政費用佔了十%餘,十五%用在教育……,所剩無幾的經費,衛生、農民、社會福利、宗教……個個要搶,自然會發生「排擠效應」。
「我們想當然爾地認為,國防安全很重要、政府組織不可變、經濟發展不容懷疑,於是其他的就自然被犧牲了」,林萬億建議,這樣的資源分配應做通盤考慮與調整。
不做就沒事?
施行社會福利也許會產生許多弊病,但如果不做,我們的社會也得付出相當的代價。社會資源分配不當,會導致許多社會問題。詹火生表示,台灣近二、三十年來太偏重經濟發展,人際關係冷漠、惡化,社會問題叢生,人們有高度的不安全感。
當然,人民的不安全感並不完全來自經濟因素,政治的不安定或其他因素也會造成不安。但以政治安定的美國為例,貧富懸殊差距過大,可說是社會不安的主因之一。相對於歐洲國家,美國投入社會福利的錢較少,但用在犯罪預防、防止藥物濫用的成本卻相對提高。
有學者指出,辦社會福利要錢,維持社會秩序也要錢,但很多國家寧願選擇預防(前者),而不願選擇治療(後者),因為後者成功的機會不大。
鄭文輝指出,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在無形中已在進行「所得重分配」。他表示,外匯存底過鉅、儲蓄過高,導致民間游資泛濫、金錢遊戲盛行、土地價格狂飆、股票暴起暴跌,使得所得分配更加懸殊。社會上有恆產與無恆產者的對立越加尖銳化。如此一來,不僅侵蝕了經濟成長的成果,也嚴重扭曲年輕人對工作的價值觀。
對「人」的投資
由此可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國家要強,靠的不是強大的武力;而是高品質的人」,林萬億指出,要提高人的品質,除了教育、科技之外,文化的提升及社會安全的保障也很重要。
陳寬政則表示,目前我們規劃社會福利政策的兩大有利條件。其一是,歐美福利先進國家的財政危機已找出問題根源,我們可以避免步其後塵;其二是,台灣有相當完備的戶籍資料。
陳寬政指出,全世界像我們一樣有戶籍登記的國家不超過十個。「我們既有人口資料可以檢討,便可以掌握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情形。」
然而,我們也缺少許多完整客觀的基礎資料。如:究竟有多少老人需要醫療?多少老人需要安養?詹火生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在擬草案,而是要做基礎調查。
信心危機?
如何妥善規劃與精算費率,制訂一套適合本土的社會福利政策是一大考驗,但真正教許多人放心不下的卻是——能否有效執行?社會福利政策的目標,是要降低貧富的差距,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而不是要以更多的經費、人力,製造更多的浪費。而勞保、農保開辦以來的巨額虧損,叫許多人不免憂心忡忡。
吳惠林毫不諱言地道出他的憂慮:「政府機構貪污、舞弊,效率不夠,把錢交由政府來處理,不僅使用效率降低,民眾也無力監督,還不如民眾自己儲蓄,自己處理。」
社會福利這個議題,雖然在選舉過程中被炒熱,造成眾說紛紜、漫天喊價的情況,卻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讓我們重新認識社會福利、從中思考未來該走的路。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首先,民眾必須認清楚的是,社會福利也許不是一條走不通的路;但也不是解決任何問題的萬靈丹,不要對社會福利制度抱持過高的期望。其次,民眾也必須對權利、義務間的關係有所體認,譬如可能要增稅。詹火生強調:「社會福利既不是『白吃的午餐』,也不是便宜的午餐。」
而值得政府注意的是,不論是鼓吹社會福利的社會學家或持反對意見的自由經濟學者,他們都反對「急就章」、「粗糙」的社會福利政策。
〔圖片說明〕
P.104
社會保險制度健全,殘障人士可減少後顧之憂。(邱瑞金攝)
P.106
街頭的流浪者多了,這是個人的問題?還是我們的社會照顧不周?
P.107
在高喊「社會福利」的同時,也要培養社會大眾的「利他精神」,否則再好的規劃都是枉然。
P.108
全民健保實施後,一向被視為「高危險群」的兒童,將不再是醫療保險的「拒絕往來戶」。
P.109
小朋友沒有被妥善照顧,誰應負最大的責任?(邱瑞金攝)
P.110
除了政府責無旁貸的社會保險外,社會福利需要更多民間團體的參與推動。圖為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智障兒製作飯盒的情形。(邱瑞金攝)
P.111
根據預估,明年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將達人口總數的七.一%。
P.112
托兒問題一向令職業婦女頭痛,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可以使這個問題獲得紓緩,甚至解決。(本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