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稻、摘花、養豬、採水果……,除了生產之外,農業還可以做些什麼?農家所得與城市差距愈來愈大,農民的出路在那裡?結合觀光與農業資源的休閒農業,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空間。
苗栗與新竹交界的山區,有一個人口不到兩萬人的小鄉村,小鄉村的故事多少反映了台灣農村在農業轉型期的變化與努力。
小鄉村名叫南庄鄉,靠山吃山,從久遠以來,鄉堛漫~民伐木、種竹、挖礦;閒時則養雞、飼豬、牧牛,生活過得雖然清苦,但也不虞匱乏。
然而自從台灣工商業起飛,城堛漱u作機會大增,年輕人紛紛離去,留下了生產力不佳的老人、小孩和婦人。深藏內山的煤礦經過多年挖掘,早已沒有多大的經濟價值;木業凋零、竹價低落,零星而規模小的畜養副業,賣不了多少錢,也競爭不過外地大規模的養殖業……。和一些行將沒落的農村一樣,南庄鄉也面臨了何去何從的窘境。
鄉公所民政課技士張月季看到這種情況非常擔心。由於興趣而經常到國外旅遊的她,知道國外有些農村從醜小鴨變成美天鵝的實例,也看到了風景秀麗的南庄鄉,在週末假日常有遊客到訪,且一年比一年增加。「何不開發南庄為休閒旅遊鄉?」她想。

(上)苗栗南庄秀麗的風景,是發展休閒農業的最大本錢。(黃麗梨)
南庄傳奇
靈感稍縱即逝,但她卻實實在在地力行起來。三年前,她選定臨近山區的一處風景地三角湖,鼓吹鄉公所內的相關單位,在那兒設置休閒活動中心和餐廳,以便接待遊客。在她的構想中,南庄鄉休閒旅遊區的開發重點與一般觀光地區顯然不同;「我們的目的是改善鄉民的生活」,張月季說。因此在休閒區內,舉凡餐廳裡吃的雞鴨魚肉,喝的牛奶,及活動中心內賣的醃製醬菜、竹編或木製器皿,乃至於以竹材搭建的活動中心與餐廳的設計與建造,全都來自鄉民,獲利也全歸鄉民所有。
張月季得意地透露,面積只有一公頃,佔南庄鄉面積不到一百六十分之一的三角湖休閒中心,目前一年只在夏季開放四十餘天,就可收入一百多萬元;扣掉支出,還有廿餘萬盈餘。「還不算賺大錢,但已完全消化三角湖所在地東河村民所生產的農產品了」,她指出。
由於前景看好,南庄鄉的旅遊區還將再擴展,規劃中的土地達七十餘公頃。「未來的目的」,張月季說,「除了消化農產品、增加鄉民收入,還希望留住外流人口,讓他們回家鄉來經營自己的產業。」
這個目標似乎並不遙遠,因為東河村裡不少年輕人已經回來了。

(下)屏東農專校園內兩座展示用的穀倉,圓筒型造型據說是農民為防鼠害而設計。農村文化財不僅可以觀光展示,也兼具教育功能。(黃麗梨)
我在農家渡假
南庄鄉的例子並不算獨特。
從宜蘭、屏東、花蓮到澎湖,全省各地農業鄉鎮都在嘗試發展休閒旅遊業,學者們稱為「休閒農業」,即以農業資源發展的觀光業。
「它是農業升級的一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處長李金龍指出,「希望使農業從生產性的一級產業,提昇到有服務功能的三級產業。」
種稻、摘花、養豬、採水果……,長久以來,無論粗作或「精緻」,農業發揮的多半是這類生產性功能。但是,當地力降低,人力結構改變,又面臨經濟發展、工商業興起等外在環境的變化時,傳統農業無可避免地會走向逐漸衰退的命運。
如何使農業振衰起弊?從生產性功能著手,專家們提出鼓勵農產品加工、促進產銷合作、生產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等藥方;從非生產性功能來看,農業本身具有的特產、文物、風光,無一不是吸引久居塵囂的城市人的寶貴資產,而這些也是發展觀光業的最大本錢,休閒農業因而興起。
休閒農業的做法起源於德國。李金龍處長指出,德語的「休閒農業」大致的概念為「我到農家渡假」。與一般觀光旅遊不同,休閒農業非常強調主動參與,希望遊客能從到農村抓泥鰍、採水果、認識五穀、觀看農民擠牛乳……的過程中,體會大自然的運作模式。
這樣的概念在台灣成形,還是近年來經濟富裕了之後。民國七十年間盛行的「觀光農園」與「觀光果園」,即為休閒農業的基本雛型。而台灣不少以農、林、漁、牧特色為號召的觀光旅遊區,如目前仍深受歡迎的森林遊樂區、觀光農場或牧場等,也多少採擷了休閒農業的一些概念。只不過這些經營型態,規模多半小而分散,還不成大氣候。

板橋農村公園內,一群小朋友觀賞著傳統農家的生活用具。(黃麗梨)
踩水車、釣蝦、烤地瓜
依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構想,將來台灣地區休閒農業的型態,將依各地產業的不同,而有農、牧、漁、林等特色,遊客除了觀賞農村四時變化的田園景況、體驗種稻、採茶、捕魚等不同的農作方式外,還可以參加當地人文活動,如迎神賽會、野台戲、豐年祭等。
教育性的活動也少不了,或許是將農村生活濃縮展示的農村公園,或鄉村文物館,也很可能是精心設計的動態活動,如踩水車、釣青蛙、烤地瓜、漁船之旅……等。
「等到休閒農業真正落實以後,除了可以提供人們休閒去處,增加都市人與農民的接觸,促進鄉村公共建設,縮短城鄉差距外,還可增加農民所得與就業機會」,農委會技正林梓聯表示。
他的說法,為休閒農業繪出一幅美麗的遠景。實際上,目前台灣地區休閒農業的現況,離此目標還相當遙遠。農委會規劃的廿五處休閒農業區中,開始營運的只有苗栗南庄農場、宜蘭冬山鄉香格里拉農場等五、六個,大部分都還只有找到土地。「一切都仍在構想階段」,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系教授蔡宏進說。而一些現有的民營農場,規模小,設計粗糙不說,「旅遊色彩也多過農業色彩」,林梓聯坦承。

休閒農業重在強調農業色彩,養雞場也成了觀賞重點。(黃麗梨)
打帶跑戰術
休閒農業與一般旅遊業最重要的區分是強調農業色彩——即從地方產業出發,以此來號召消費者。例如德國萊茵河畔的農村以如何種葡萄、波昂鄉下以販售乳製品、丹麥都市以銷售花卉……來吸引觀光客,類似這樣單一主題的「產業觀光」,在台灣現有的休閒農場中,似乎還很少見。「我們還是在強調風景名勝」,蔡宏進教授說。
此外現有的休閒農場多以封閉型式來經營在鄉中找定點,圍起柵欄,劃分農場內外。這種方式使得不少農業特色需要加以濃縮,蔡宏進就認為,有些農場「搭建了過多的小木屋,種了過多花圃,特別顯得造作。」
但是休閒農業在台灣,從整個概念的成形到運作,不過就只有兩年,為了要招攬顧客,以國人一般的旅遊習性訴求,說來也是一時的策略,林梓聯就形容這叫「打帶跑」戰術,先吸引觀光客上門再說,「且戰且走嘛!」蔡宏進形容。
其實,體驗農家真實生活的休閒方式,對觀光客是否真有吸引力?還是一個大問號。
由於台灣鄉村與都市的聯結還算密切,不少都市人的上一代,如祖父母、父母或其他親戚,還留在鄉下,農村生活說來不算生疏,加上台灣城鄉間的距離不遠,交通又方便,「類似國外那種認租土地或參與實際耕作的農業體驗活動不見得會受歡迎」,蔡宏進分析,這也可解釋為什麼大部分的休閒農場對「留宿」等更深入的經營方式缺乏興趣的原因。

將軍鄉民周國太向外來客解說養雞常識。(黃麗梨)
郎有情、妹無意!
但是,如果發展休閒農業的重要原因是為了改善農民所得過低的問題,那麼,刺激消費者留下來住一宿就分外重要了,因為「留下人,等於留下錢」,舉凡餐飲、住宿等大額消費,對農民的收益最有幫助。
這似乎也是歐美等先進國家發展休閒農業的基本模式——留下來渡假,而非趕集式觀光遊覽。可是這種事也得「郎有情、妹有意」才成,就算遊客有意留在民家住宿,觀光客品質不令人放心,加上治安惡化的問題,民宿不見得為純樸的農村接受,像以客家文物著稱的美濃,就表明瞭只願意提供遊客來作鄉村之旅——一日遊,而不願發展休閒農業。「怕外來客打擾了當地人的生活」,美濃農會推廣組指導員陳文津說。
目前國內發展民宿的鄉村,只有苗栗縣南庄鄉、台中縣外埔鄉等少見的幾個鄉鎮,且多以年輕人及家庭作訴求,如外埔鄉與救國團合辦夏令自強活動,南庄鄉向全省各高中寄旅遊傳單等,「國民旅遊習慣愈好,對這類經營型態愈有鼓勵作用」,蔡教授說。
肥水不落「外人」田
農委會推展休閒農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農民所得,但農民對觀光的商業經營並不在行,仍得藉助一些農牧團體或企業單位。因此,如何使農業休閒區的觀光所得,真正為農民所有而不被「剝削」?「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也關係休閒農業發展的成敗」,台大教授蔡宏進說,「如果不能讓農民受惠,就違反提倡的本意。」
在目前已開發的休閒農場中,組織型態約可粗分為:由農會直營,如台南縣走馬瀨農場、東勢林場;由農民組成共同合作班,如苗栗南庄農場及宜蘭冬山香格里拉農場;以及企業經營如花蓮兆豐農場等幾種。前者受惠的是全體農民,第二種直接受益的是參與農場經營的農民,兩者還算「肥水不落『外人』田」;比較值得擔心的,是由企業投資的型態。由於發展休閒農業牽涉到大筆土地的利用,而現行法規中,對遊憩用地的建地使用,又沒有明顯限制與規定,不少人擔心,一些有「遠見」的企業主會以發展休閒農業區為名,日後行蓋住宅區或別墅行來炒作土地之實。未雨綢繆,農委會已與主管土地、觀光等單位協議,修訂「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以遏阻這類情事的發生。
但即使由農民本身經營,利潤分配會不會有問題?也視察其他鄉村休閒農業發展現況的張月季指出,只要是農民組織裡,有一位公正、客觀的人作仲裁與協調,大多不會有太大問題,有問題的反倒在勞務分配,「誰經常遲到或請假等問題」,張月季笑著說。
台灣農村還有什麼可看?
能否為農民直接受益外,學者最擔心的,還是如何充實休閒農業的內涵。「除了景觀外,台灣的農村還有什麼東西可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系教授蕭昆杉提出質疑。像不少農村把一些古農具放在地方上好不容易謄出來的展示館內,但沒有整理解說,看來形同一堆廢物。農委會也曾計畫把台灣具有歷史的農舍作整理,希望以此聯結成一條觀光路線,一調查才發現,保存原樣的傳統四合院建築已經所剩不多了。而一些鄉鎮希望每年舉辦地方特產為主題的文化季,如竹編、陶藝,也往往受困於人才凋零而沒能辦成。
但樂觀來看,「只要有開始,就不會為時太晚」,蕭昆杉教授認為,在休閒農業發展初期,能看到這些侷限,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反而刺激大家去反省,進而追尋、保留一些文物……,而這些反省與思考,也許比發展休閒農業的本身還來得重要呢!
〔圖片說明〕
P.21
(左)台南縣將軍鄉在春節期間舉行「拔胡蘿蔔」比賽,吸引了不少城裡人參加。利用農村資源發展觀光,是休閒農業的基本概念。
P.22
(上)苗栗南庄秀麗的風景,是發展休閒農業的最大本錢。
P.22
(下)屏東農專校園內兩座展示用的穀倉,圓筒型造型據說是農民為防鼠害而設計。農村文化財不僅可以觀光展示,也兼具教育功能。
P.23
板橋農村公園內,一群小朋友觀賞著傳統農家的生活用具。
P.24
休閒農業重在強調農業色彩,養雞場也成了觀賞重點。
P.25
將軍鄉民周國太向外來客解說養雞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