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野兩黨經過激烈的黨內初選,提名名單已正式公佈。為了贏得選舉,候選人個個卯足了勁,全力衝刺。那些襯托「紅花」的「綠葉」——助選員,更是堅守幕後英雄的角色,責無旁貸地拉票。
說起助選,可真是故事一籮筐——
說起助選員的資格,並不算苛。依照選罷法的規定,任何年滿廿歲的中華民國國民,除了現職公務員外,都可應邀擔任助選員。
時值選季,競爭已趨白熱化,許多助選員對「助選」這個話題顯得很敏感,有的不願多談,怕洩露天機;有的則保留姓名,只說幾句。雖然如此,助選其實還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值得一探。
每個競選總部中,都設有總幹事及主任委員,他們可說是助選員的首領。
總幹事負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時也得親自出馬去拉票。而主任委員多為派系的領導人物或德高望重人士,他負責「號召」與「影響」。他們的知名度越高,經驗越豐富,就愈受候選人歡迎。
其他的助選員,則分成幾組,分別收集資料、拉票、文宣、美工、發傳單等。每個總部約需要三百到一千左右的助選員。
很多人比喻助選員是為候選人「抬轎子」的,究竟這個轎子怎麼抬呢?

以前的轎子好抬
「以前的轎子好抬」,一位助選員毫不思索地表示。
台北市黨部第四組總幹事黃耀明解釋,由於過去選舉較重視地緣關係,地方派系影響力大,經常是一呼百諾。所以只要掌握住「山頭」,就勝券在握了。再加上候選人往往是他們推舉出來的人,自然更沒問題了。助選員只要拉拉票、發些傳單即可,有些就請親戚來幫幫忙。
這段時期,請吃飯是最常見的謝票方式,常常席開百桌。所以每逢選舉,小攤子簡直沒生意可做了。
時代在變,選民也在變。各種資訊使選民不必再靠鄉人鄰居的口耳相傳,「現在人都要等到最後才決定選誰,因為選民希望瞭解更多,不像以前很早就決定了」,黃總幹事說。
候選人也在變,很多年輕人出來競選,由於沒有很多派系支持,也沒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他們就只有靠宣傳。於是專業的文宣、企劃、美工等人才加入了助選員行列。
塑造形象,先抓住選民的心
過去執政黨由於組織運作能力強,毋須在文宣上著墨太多,因此文宣的受重視,最早應起源於在野黨人士。後來執政黨有感於文宣的威力,於是開始重用這個選戰武器。
「形象塑造」及「造勢」是文宣的兩大策略。
「一般都以為形象一定要獨特、與眾不同才好,其實最重要的是抓住選民的心理」,黃總幹事舉例,譬如苦讀出身、具正義感、學歷好、或服務績效優良的候選人,其實也挺吸引人的。
放眼望去,候選人的確都具備不少讓人信服的條件,但選民的口味不一樣,選民的心究竟如何掌握?似乎沒有公式可循。有的助選員抓住了中國人同情弱者的心理,利用社會事件把候選人塑造成「政治受難家屬」;也有執政黨候選人以「比黨外更黨外」的姿態來凸顯他勇於批評的形象。
形象還包括那些呢?
「社會趨勢、選民定位及候選人的本質,都要加以考慮」,一位助選員舉例說,有位候選人個性儒雅,若把他塑造成「大砲型」的人物並沒有說服力,但如用簡潔大方的傳單、有力的政見……,使他成為理性、溫和的學者型民意代表,不但「抓」住了他,也能抓住選民。
但形象塑造畢竟只是「定位」,它還須靠「造勢」來完成。
英雄造時勢?
造勢有兩個步驟,先做到「普遍告知」,然後才能從事「意識征服」。
最近一位立法委員請總統運用臨時條款中緊急處分權解散國會,以解決資深國代退職問題。此一提議,引起很大爭議,資深國代且揚言要告他。但有人的反應卻是:今年選舉他至少省了一千萬宣傳費!
這也說明瞭「搶第一」,是造勢的重要竅門。
「誰會記得登上月球的第二位太空人?」一位負責文宣的助選員說,所以要絞盡腦汁讓候選人跑第一。
於是,有人前一夜跑到選委會前去排隊,為求第一位報名;有位漁民團體的立委候選人,到海上探訪漁民廿小時;有人先去廟裡拜拜,宣誓那時才開始競選,沒有違紀「偷跑」……。
但有些人則從關心公共政策上不露痕跡地造勢。例如有人巡視汙染嚴重的淡水河;有人關心雛妓問題,且為此舉辦座談會、聽證會;甚至有人以小劇場的表演方式,在街頭闡明他們是環保的「悍衛戰士」。
曾有人以民進黨黨員和國民黨黨員聯手競選為號召,確實吸引報紙用相當大的篇幅報導。在競選期間,助選員和記者有著極微妙的互動關係。所以跟著新聞走,甚至創造新聞,也是造勢的技巧之一。例如執政黨辦的「名嘴下鄉」,它的規模及首創性都讓新聞界不得不報導。現在的候選人越來越習於此道,今年可真有看頭了!
但文宣是「進行式」,它隨時隨地無所不在,光是傳播界一個舞台怎麼夠?
舞台無處不在
競選總部的門面其實就是一個舞台。一位資深助選員表示「廟要人多,香火才旺」,所以總部如果是電話不斷、選民川流不息地來打氣、慰問,一片熱鬧,這就顯示候選人深孚眾望,會讓人留下極好的印象。
此外,傳單的內容是否吸引人,言之成理固然重要,但能不能發到選民手上就要費心了。有的助選員會請大廈管理員幫忙,「封殺」其他人的傳單進入。少數人也會挨家挨戶抽去別人的傳單,放進自己的傳單。
宣傳車屬於普遍告知的流動舞台,通常是國、台語錄音帶各一卷,屬於相當傳統的方式。在一般使用小貨車的情形下,有人以大卡車改裝;也有人乾脆拒用宣傳車,以減少交通阻塞和噪音汙染,反而贏得不少人心。
選戰隨時在進行
至於「樁腳」,是拉票及估票的助選員,也是打組織戰的主將。通常他們都有相當的群眾基礎,所以啊,可別以為當「腳」的人沒啥了不起,他們大都是「長」字級人物。縣市議員、里長、鄰長、農會理事等,都是最佳的人選,所以候選人不僅平日要做好關係,選戰開始還會去挖別人的樁腳。
至於家庭主婦的票,候選人則多派「好孩子」型的工讀生拉票,因為符合她們對子女的期望,間接也對這孩子推介的候選人有了好感。
電話作業,屬於競選後期的策略。要挑音色好、語氣親切、有選務經驗、能回答選民問題者。
「有些人不喜歡看宣傳品,不聽政見發表會,所以電話拜訪還是有它的效果。」一位曾任此職的黃小姐強調,時機要很注意,曾有人在深夜為「對手」拉票,結果拉「下」了不少的票,這種「反形象」的造勢,其實並不太光明。
一旦到了政見發表會,就是真槍實彈地面對觀眾了。
政見會出奇制勝
在文宣還沒那麼受重視的年代,執政黨許多候選人等著黨的配票,並不急於和選民溝通,很少人會自辦政見會;而且就算辦了,聽的人也少。專欄作家亮軒先生表示,有次他當助講員,聽眾只有二、三人,而且還是站在對街遙遙相望!
但黨外人士可就不同了,他們急於取得選民的認同與支持,所以政見會都辦得不錯。尤以早期激烈的批評,吸引了不少選民,頗造成聲勢。而現在政黨競爭、社會多元化的現象,也使執政黨決意好好經營這個舞台。
但助選員可就傷透腦筋了,除了拍手帶動現場氣氛外,該怎樣出奇制勝?
批評時政是條捷徑,有位候選人運用幻燈片佐證,造成了轟動。有人乾脆下戰書,向一些高知名度的名嘴候選人挑戰,希望以辯論方式一決勝負。雖然從來沒實現過,但在記者跑新聞心切之下,候選人的知名度就節節上升了。
有一位候選人則試圖「一網打盡」各種選民,他的助選員為他準備了各式政見:在證券行講經濟犯罪;到了市場就講攤販問題;在舊市區談國宅、人權;新市區則談環保、如何提昇國家形象。這麼大的企圖心由於準備得當,反應不錯。
影歌星也是極佳的助選員,卻也常喧賓奪主,使候選人靠邊站。像著名的歌仔戲明星楊麗花,看到她一出場,群眾就會高叫:「換阿花講了!」
傳耳語,是很容易派上用場卻也厲害的策略。
像上屆立委選舉,政見會上就傳說康寧祥很危險,結果造成他高票當選。但是,有人建議這招最好別輕易使用,拿捏不得當,說不定功敗垂成。
使關心落實
曾有人說,生活中最關心你的是廣告。的確,為了推銷產品,要打動你的心,廣告一定最瞭解你的需要。但只是關心並不能解決問題。
選舉是種強力推銷,候選人也都瞭解選民心理,並將以此為政見,為了使候選人的關心落實,還需要選民的慎思明辨,否則,吃虧的終究是選民!
別忘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助選員如此,選民也是如此。